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纹豆象
释义

昆虫名,为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豆象属(Bruchus)。分布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主要危害豇豆,也危害赤豆、绿豆、鹰嘴豆,稀危害大豆、豌豆,不危害菜豆。

中文学名:四纹豆象

拉丁学名: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二名法:Cowpea weevil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sec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科:豆象科 Bruchidae

属:豆象属 Bruchus

分布区域:广东、云南、湖南、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5~4.0mm,卵形。触角11节,略呈锯齿状,雌雄触角无甚区别,着生复眼凹缘口,第一到第五节黄褐色,其余黑色,或全部黄褐色,由第4节向后呈锯齿状。前胸背板圆锥形,褐色,散布稀疏刻点,疏生金黄色毛,后缘中央的瘤状隆起上密生白毛。小盾片方形,上密生白毛。鞘翅长度略大于其宽度,肩胛明显,具10条刻点行,刻点较粗深而明显。鞘翅底色黄褐,一般在鞘翅上有4个黑斑纹,两个在中间较大,两个在端部,有时肩部还有两个小斑。有的雄虫鞘翅上无斑纹。臀板较细长,倾斜,侧圆弧形,露于鞘翅外。后足腿节腹面有两个隆脊,近端各有一齿,外缘齿突大而钝,内缘齿突小而尖。成虫因生活环境不同,有两型:在田间生活为害的呈活动型(飞翔形),在仓库内生活为害的称一般型(非飞翔形)。两型的色泽和鞘翅斑纹等均有差异。

椭圆形扁平,长0.4~0.8mm,乳白色。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3.0~4.6mm,淡黄白色,身体肥胖弯曲呈C形。头部除黑色上颚外,其余均白色。额中间两侧各有一近于白色的圆点。下唇片两条强骨化臂平直,两臂基部外侧各有一清晰的白色圆斑。前胸有一对薄的淡黄色背板盾。腹部由10节组成。气门颇小,环状,微骨化。足3节,无爪,呈退化状。

长3.2~5.0mm,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体背细毛。头部弯向胸部,口器在前胸基节间。触角弯向第一、二对胸足后面,伸达鞘翅的3/4。后足附节露出鞘翅,直达腹部末节基部。

生物学特性

在广东1年可达11~12代。在热带地区,可在田间和仓内危害,在温带区主要在仓内进行危害。成虫或幼虫在豆粒内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和越冬成虫飞到田间产卵或继续在仓内产卵繁殖,产卵期5~20天。幼虫4龄。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12天,生活周期为36天。个体变异很大,每一性别的成虫存在着两个型,即飞翔型和非飞翔型。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美国最早发现。

中国消分布现状:台湾较早发现,后在广东、福建、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天津、浙江、湖北、广西等地发现,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灭。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

现已传至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20世纪60年代初从香港传入内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发现。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藏匿于包装物、交通工具的缝隙处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成虫飞翔、搬运货物或工具可近距离传播。危害木豆、鹰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绿豆、豇豆等多种豆类植物。此虫在广西严重危害绿豆、扁豆、蚕豆、豇豆,一般虫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控制方法

除加强严格的检疫制度之外,可采取磷化铝熏蒸,高频或微波加热处理包装物等方法。国外报道,使用花生油均匀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纹豆象的危害。田间也要适时适量地喷洒杀虫剂以防危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