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弯风 |
释义 | 四弯风 (西医病名:异位性皮炎) 病名。指肘、膝关节曲侧窝之湿疮。出《医宗金鉴》卷七十一。多因风邪夹湿热之气袭于腠理而郁结不去所发,以儿童为多见。好发于两侧对称之肘窝、腘窝、踝关节内侧等处。初起,见患处皮肤渐显红斑,继则见有丘疹、水泡,自觉瘙痒,若破溃则糜烂流水,浸淫蔓延,时轻时重,日久则局部皮肤变厚而粗糙,迁延难愈。治宜祛风利湿之剂。内服可选散风苦参丸,或用三妙丸。外用麻油调三石散敷擦。相当于慢性湿疹,或异位性湿疹。 《外科大成》曰:“四弯风,生于腿弯脚弯,一月一发,痒不可忍,形如风癣,搔破成疮。” 四弯风是指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湿疮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异位性皮炎。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耐,湿热内蕴,风湿热邪客于肌肤,经络受阻所致。以肘窝、胞窝处多见。 1.风湿蕴肤 小儿牌常不足或脾胃素虚之人,饮食不节(恣食五辛发物),致湿热内蕴;又因禀赋不耐,复感风邪,风邪外袭,首犯太阳,从皮毛而入。肺经“下肘中”,足太阳经“入胭中”,内外合邪,客于肌肤,脉络受阻所致。 2.血虚风燥 久病不愈,耗伤阴血,损伤脾胃;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久阴血更亏,以致血虚生风化操,肌肤失于德养所致。 [诊断依据] 1.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病、瘾疹等病史。 2.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自觉剧痒。 4,可有婴幼儿湿疮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5.血清IgE增高,血象嗜酸性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1.湿疮:皮损呈多形性,无一定发病部位,本人和家族中无哮病、瘾疹等过敏性疾病史。 2.摄领疮:皮损好发于颈部及四肢伸侧,边缘清楚,苔藓样变明显,粗糙增厚如牛项之皮。 3.白屑风:为头面部出现糠状白屑,瘙痒。 [辨证论治] 1.风湿蕴肤 症状和体征 常发于四肢肘膝关节的屈侧,以丘疹、疱疹为主,骚痒剧烈,抓之可糜烂渗液,皮损部潮红,伴神疲、便溏,舌淡,苔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风邪外袭,首犯太阳,从皮毛而入;又肺经“入肘中”,足太阳经“入掴中”,故常发于四肢肘膝关节屈侧。脾虚湿盛,湿性粘滞,故皮报以丘疹、疱疹为主。风湿、热邪相搏,郁于肌肤,不得外泄,故皮损潮红、鹰痒剧烈、抓之糜烂渗出。脾胃素虚,运化失司,故见神疲、便清。舌淡、苔薄腻、脉弦滑,为风湿偏盛之象。 治法 清热化湿,祛风止痒。以足太明牌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处方 商丘 阴陵泉 足三里 肺俞 曲池 随证配穴 便溏者,加天枢。发于肘窝处,加尺泽、曲泽。发于掴窝处,加委中、曲泉。小儿患者,加脾俞、大都。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 方义 商丘、阴陵泉、足三里运脾和胃,祛风化湿一利肌肤。肺俞疏风清热,透达肌表。曲池既清利胃肠湿热,又疏泄在肌肤的风湿。脾经大都配脾俞,以补脾虚助水湿之运化。 2.血虚风燥 症状和体征 皮肤干燥肥厚而病痒,皮报表面有抓痕、血痴和脱屑,伴食后腹胀、便秘或便溏,舌淡、胖嫩,苔剥,脉细弦。 证候分析 流津日久,反复发作,耗伤明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干燥肥厚、疫痒剧烈及皮损表面有抓痕、血痴和脱屑,小儿尤甚。久病则脾胃更虚,运化传导失常,故见食后腹胀、便秘或便清。去谈胖墩、答剥、脉细弦,为气阴两虚、血虚风燥之象。 治法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以足太阴牌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嗝俞 血海 三明交 脾俞 足三里 曲池 随证配穴 腹胀、便秘或便请者,加天枢、气海。剧痒者,加部门及皮损局部叩刺。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泻兼施法。 方义 膈俞、血海、三明交均用补法,以滋阴养血润燥,祛风止痒。脾俞、足三里外用补法,能健牌和胃,补益气血。曲池用泻法,活血祛风止痒。 此外,四弯风发于腕、踝等部者,应根据病变部位所涉及的经脉,以近部选穴为主,酌远部选穴。 【其他疗法】 1.耳针神门、肺、肾上腺、心、脾、皮报相应部位。毫针刺法或压丸法,左右耳交替治疗。 2.皮肤针于皮损局部重叩,以微出血为度。适用于血虚风燥型。 【按语】 (1)四弯风针灸疗效较好。 (2)本病有过敏倾向,应嘱咐患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如花粉、灰尘、皮毛制品等,忌食鱼、虾、牛羊肉等发物,以及浓茶、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食品。 (3)若伴有哮喘或瘾疹、过敏性鼻炎等,治疗应兼顾考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