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十七士物语
释义

四十七士物语简介

《四十七士物语》(Tale of the Forty-Seven Ronin)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诗。它虽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不高,而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无人能敌。每个日本儿童不仅知道这个故事的梗概,而且熟悉其细节。它不断传播、翻印并被拍成现代电影而广泛流传。四十七士的墓地长久以来成为著名圣地,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凭吊致祭。凭吊者留下的拜帖使墓地周围成为一片白色的海洋。

《四十七士物语》的主题是以对主君的“情义”为核心的。在日本人心目中,它描写的是“情义”与“忠”之间、“情义”与“正义”之间(当然是“情义”在这类冲突中取胜),以及“单纯情义”与无限“情义”之间的冲突。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封建制度鼎盛时期的1703年。按照现代日本人的想法,那时的男子都是大丈夫,对“情义”绝容不得半点含糊。四十七位勇士为“情义”而牺牲一切,包括名誉、父亲、妻子、姐妹、正义(“righteousness”),最后自杀尽“忠”。

按照当时的规定,各地大名要定期觐见幕府将军。幕府将军(Shogunate)任命了两位大名主持仪式,浅野侯(Lord Asano)是其中之一。由于这两位司仪官都是地方上的大名,不熟悉仪式,所以不得不向在幕府中枢任职的大名吉良侯(Lord Kira)请教。吉良侯是一位身份很高的幕臣。如果当时浅野侯家最有才智的家臣大石(Oishi)在他身边的话,大石是会帮助他主君周密安排的。但不巧的是,大石回家乡去了。浅野侯在世故方面十分幼稚,所以没有向吉良侯赠送厚礼。而另一位大名则在其通晓世故的家臣的指导下,在向吉良请教时不惜重金。于是,吉良侯就故意误导浅野侯,让他穿上与仪式完全相悖的服装。举行仪式时,浅野侯按照吉良侯的指示穿戴上了错误的服装。当发现自己受到侮辱时,他就拔刀砍伤了吉良侯的额头。后来他被其他的家臣拉开了。从“对名誉的情义”来说,他因受辱而向吉良侯报复是一种德行;但在幕府将军殿上拔刀动武则属不“忠”。浅野侯正当地履行了“对名分的情义”,但却必须按照规定“剖腹”自杀,否则就不能说是“忠”。他回到官邸换好衣服,做好了剖腹的准备,只等那最聪明和最忠诚的家臣大石回来。两人对视了许久互道珍重。早已按照仪式要求坐好的浅野侯,于是就用刀剖腹,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浅野侯死后,没有一位亲戚愿意继承这位已故大名的家业,因为他不忠于幕府而受到谴责。浅野侯的封地后来被没收,他的家臣也成了无主的浪人。

从“情义”的义务角度来讲,浅野侯的家臣有义务随其主君一起剖腹。主君剖腹是为了“名分的情义”。如果他们也从“情义”出发剖腹,自然是对吉良侯对浅野侯所施侮辱的一种谴责。但是,大石心中暗想:剖腹尚不足以表现他的情义,他应当完成主君未竟之志。主君是因为被其他家臣拉开而未能实施报复的。他们应当杀死吉良侯为主君复仇,但这样做则是对幕府不忠。按一般惯例,策划复仇的人必须事先上报计划,确定行动日期,在规定期限以前不能完成复仇者就必须放弃复仇。这项制度曾使若干幸运儿能够调和“忠”与“情义”的矛盾。吉良侯是幕府的近臣,浪人们复仇的行动绝不可能得到幕府的批准。大石明白,这条道路对他和他的同伙们是行不通的。于是,他把那些曾经是浅野侯家臣的浪人召集在一起,却只字不提刺杀吉良侯的计划。这些浪人总共有三百多人(根据1940年日本学校所讲授的内容),他们一致同意剖腹自杀。但大石明白,这些人并不是都有无限“情义”(在日语里指“讲情义及真诚”的人),因而对吉良侯进行报复这种大事不能信赖所有的人。为了区别哪些人只讲“单纯情义”,哪些人具有“情义和真诚”,他通过询问大家应该怎样分配主君的财产来考验这些浪人。在日本人看来,这是一种考验。如果那些人真的不同意剖腹自杀,他们的家属就将获得利益。浪人们对财产分配标准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家老在家臣中俸禄最高,他领导的一派主张按原来的俸禄高低分配;大石领导的一派则主张平均分配。大石很快就弄清楚浪人中哪些人只有“单纯情义”。大石随即赞成家老的分配方案,并且同意那些获胜的家臣离开大家。于是,家老带领那派人离开了,他们因而获得“败类武士”、“无情无义的人”、“无赖”等恶名。大石终于弄清楚了,只有四十七个人情义坚定,足以共谋复仇大业。这四十七个人与大石建立盟约,保证不论信义、爱情或“义务”,都不能妨碍他们的誓言。“情义”必须成为他们的最高行为准则。于是,四十七士歃血为盟。

他们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麻痹吉良侯,使其丧失警惕性。他们四散离去,装作没有半点追求名利的样子。大石经常沉溺于花街柳巷,打架斗殴。由于过着放荡的生活,他借机与妻子离婚。这是打算采取违法行动的日本人惯用的合理步骤,这能保证其妻儿在最后行动时不致受到牵连。大石的妻子悲痛欲绝地与他分了手,但他的儿子却参加了浪人的行列。

江户(今东京)城里的人都在猜测他们要复仇。尊敬浪人的人们都深信他们必将策划刺杀吉良侯。可是,四十七士矢口否认有此类企图。他们佯装成“不懂情义”的人。他们的岳父们对他们的可耻行为十分愤慨,就把他们赶出家门,解除了婚约;他们的朋友也嘲笑他们。一天,大石的一个密友碰到喝得酩酊大醉的大石在和女人尽欢。甚至对这位密友,大石也否认他对主君的“情义”。他说:“复仇?简直是愚蠢透顶,人生就应该及时行乐,哪里还有比饮酒做乐更好的事。”那位朋友不相信,就把大石的刀从刀鞘抽出来看。他以为刀刃一定会闪闪发光,那样就足以证明大石讲的是假话。可是,大石的刀已经生锈了。于是朋友不得不相信大石说的是真心话,他在大街上公开向这个醉汉吐唾沫并用脚踢他。

有个浪人为了筹集参加复仇的资金,竟把自己的妻子卖去当妓女。他妻子的兄长也是浪人之一,得知复仇的秘密已被妹妹知道,竟准备用自己的刀亲手杀死妹妹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好让大石同意他参加复仇行动。有一位浪人杀死了自己的岳父。还有一个浪人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吉良侯家当女仆兼小妾,以便从内部得到消息来确定何时动手。在完成复仇之后,她不得不自杀。因为,尽管她是伪装侍候吉良,她也必须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12月14日大雪纷飞夜,吉良侯大摆酒宴,卫士们也都喝得酩酊大醉。浪人们攻占了防守坚固的岗楼,制服了警卫,径直冲进了吉良侯的卧室。吉良侯并不在卧室里,但被褥还有余温。浪人们由此知道他就藏在某个角落里。终于,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蜷伏在放木炭的小屋里。一个浪人隔着小屋的墙壁将长矛刺了进去,然而拔出来时矛尖上却没有血迹。长矛确实刺中了吉良侯,但在长矛拔出时,吉良侯用衣袖擦去了血迹。他的这种小把戏无济于事,浪士们把他揪了出来。他说自己并不是吉良侯,只是吉良侯的家老。这时,四十七士中的一个人想起浅野侯曾在幕府将军的殿堂上砍伤吉良侯的额头,额头上肯定会留有伤疤。根据这个伤疤,浪士们认定他就是吉良侯并要他当场剖腹自杀。他拒绝了剖腹,这恰好证明他是个懦夫。于是,浪人们用他们的浅野侯剖腹时使用的刀砍下了吉良侯的首级,按照祭祀仪式的要求把它洗净,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他们带着两度染血的刀和吉良侯的首级,列队走向浅野侯的墓地。

整个江户(今东京)都被浪人们的行为所感染,人们充满了喜悦和激情。曾经怀疑过浪人们的家属们争先恐后地前来和浪人们拥抱,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大藩的诸侯们则在沿途热情款待他们。他们来到浅野侯的墓地,不仅把首级和刀供在墓前,而且还宣读了一份奉告亡君的祷文。该祷文保存至今,其大意如下:

“四十七士在主君灵前拜祭……。在主君复仇大业未完成以前,我们实在没有脸面替主君扫墓。我们苦苦等待良机,度日如年……现将吉良侯首级献上。这把刀是主君去世以前所珍爱的,曾嘱咐我们妥善保管。希望主君能用此刀再次砍断仇敌头颅以雪恨。谨祷”。

他们报答了“情义”,但他们还需要尽“忠”。因为他们违犯了未预先呈报就进行复仇的法令,只有一死才能两全。不过他们并没有背叛“忠”,因为他们都必须执行所有以“忠”的名义要求的事情。幕府将军命令四十七士剖腹自杀。

日本小学五年级的国语课本是这样写的:

“他们为主君报仇,情义坚定,应为后世所敬仰……于是,幕府经过再三考虑,命令他们剖腹自杀,这其实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这也就是说,浪人们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对“情义”和“义务”都作了最高的偿还。

四十七名赤穗浪士举著吉良的首级,浩浩荡荡列队走到泉岳寺,将首级献到浅野的坟上。然后,他们四十七个人束手让幕府差人拘禁,听候判决,拘禁了几个月。元禄十六年,幕府下令命他们集体切腹。这四十七名赤穗浪士,只有一人叫寺阪右卫门生存外,全部剖腹自刎而死。事起冬天,雪花纷纷落坟前,为主人报仇殉死的志士们,千古礼赞。

赤穗四十七义士 名单

堀部安兵卫

堀部弥兵卫

吉田忠左卫门

原物右卫门

大高源五

不破数右卫门

片冈源五右卫门

神崎与五郎

前原伊助

小野寺十内

冈野金右卫门

矢头右卫门七

奥田孙太夫

早水藤左卫门

冈嵨八十右卫门

富森助右卫门

武林唯七

大石濑右卫门

寺阪吉右卫门

贝贺弥左卫门

间重治郎

杉野十平次

吉田泽右卫门

近松勘六

赤埴源藏

菅谷半之丞

间濑孙九郎

胜田新左卫门

小野寺幸右卫门

三村次郎左卫门

间濑久太夫

潮田又之丞

茅野和助

矢田五郎右卫门

中村勘助

木村冈右卫门

仓桥传助

间新六

奥田贞右卫门

村松三太夫

横川勘平

千马三郎兵卫

村松喜兵卫

义石贝十郎左卫门

四十七士物语读后

读后:“忠”在古代中国的观念里主要是忠君,不象日本社会有双重含义,不仅要忠于最高的“君”,还要忠于自己的主君。中国有句俗话叫“树到猢狲散”,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衰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家臣与旁系的作乱。中国似乎少有这种四十七士这样的充满血性的家臣,或许有过,但没有得到抬举或神化。

中国秦汉时期也有同样的精神,如赵氏孤儿,汉代田横五百壮士等,可惜的是,中国没有延续这种风骨和精神,反倒被后人嘲笑为“无用”,有道德、有气节的人遭到嘲笑,不择手段的人能获取利益和高位,历史观上的倒错,评价机制的功利主义,造成今日价值观上的迷茫、迷失和扭曲,实在是让人感觉国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