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尔巴特街
释义

阿尔巴特街(Arbat Street)是莫斯科市中心的一条著名步行街,紧邻莫斯科河,是莫斯科的象征之一。

简介

著名诗人普希金从1830年起居住在这条大街上,普希金故居就坐落在阿尔巴特街53号。阿尔巴特街曾是艺人和画家荟萃的天堂,保存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阿尔巴特街的小店铺一家挨一家,商品种类极其繁多,如暖和的护耳皮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各种古怪的护身符,别致的小包,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伪造的证件,古董,雕塑,绘有俄罗斯历届领导人形象的玩偶套人......街头作画的艺人是阿尔巴特街上一道不灭的风景。阿尔巴特街是莫斯科最富盛名的商业街,它对俄罗斯人的意义相当于北京人的“西单”和“王府井”。

阿尔巴特街有“新”“旧”之分。老阿尔巴特是一条民俗步行街,新阿尔巴特则是现代商业街。

沿着新阿尔巴特街漫步,可以一家家商店一直逛下去,既有百货商场,也有服装、家电的专营店。店堂宽敞明亮,陈设与北京的大商场相似,稍不同的是顾客走道设得很宽,加上顾客不多,显得商店里很空旷。营业员很少,但仍很悠闲。商店里的商品多是法国、意大利、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品牌,虽然也有商品很让人心动,但在迅速换算过汇率,与国内的价格比较后,这种念头就被打消了。

新阿尔巴特走到尽头,转一个弯,就到了老阿尔巴特街。老街比新街热闹多了,除了体味俄罗斯文化的外国旅游者外,莫斯科人也很多。老街不宽,两边除了经营俄罗斯工艺品的商店,就是酒吧和餐馆。酒吧和餐馆都在露天摆放着许多餐椅,让游客一边品酒,一边观赏街景。路两边是一个个画摊,有推销油画的,有热情邀请行人当场画一幅肖像或漫画像的,揽到生意的画摊旁总是围着好奇的游人。路中央是一个接一个的工艺品摊位,摆满了套娃、刻有俄式教堂的水晶摆件和俄罗斯风格的大方巾,摊主甚至能用简单的中文来兜售商品。路边还会有几个青年人抱着吉他弹唱,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又赚够了零花钱。

从老街和新街的鲜明对比中,似乎能看出俄罗斯人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开始向市场化迈进;一方面又留恋旧日时光,沉湎在悠闲和宁静的传统氛围中。从越是周末越要提前关门或停业的商店,从每周五傍晚排着队到郊区别墅度假的车流也印证出俄罗斯人反商业化、向往自然纯朴生活的心态。

街名的由来

关于这街名的由来,听过一个传闻。据说从前这里住着许多阿拉伯商人,他们经常用板车装载货物,人们就用板车的俄语发音,来命名这条街。不过,又有人说,“阿尔巴特”是阿拉伯语,意为近邻。我猜想,这或许寓意着,文化无处不在,艺术就在身边。在有关莫斯科城的史料里,阿尔巴特街最早被记录,则是1493年。从派斯卡教堂的一场大火烧到了这里。而10多年后的1507,源自这里的一场大火,又使得莫斯科25000间房屋夷为平地。可以说,阿尔巴特街既目睹过商人的驼队,也承受过侵略者的铁蹄:蒙古人,波兰军队,拿破仑,甚至纳粹德国炮弹的洗礼。

旅游指南

对于初到俄罗斯的游客来讲,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

大街

阿尔巴特大街始建于何年,如今已无法查考,但从俄罗斯官方的《莫斯科年鉴》的记录看,最早可追溯到1493年7月28日。俄罗斯的名门望族,如托尔斯泰、加加林、亚历山大等家族都落户在这里。他们留下了风格各异,装饰有凉台、女像柱和族徽的华丽房屋,至今人们仍可以在门楣上发现他们的名号。

阿尔巴特街的名声,还因为现代俄罗斯作家阿纳托利·纳乌莫维奇·雷巴科夫的一部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而盛名。这部小说以上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居住在阿尔巴特街上的青年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如今的阿尔巴特大街全长不足1公里,在莫斯科的街道中既比不上高尔基大街的繁华,也不如列宁大道那样宽阔,但那方石砌就的道路两边装饰着圆形玻璃灯罩的街灯,将阿尔巴特大街装点得既典雅古朴,又洋溢着诗意。有人形容那造型古雅的街灯像个头戴面罩的古代骑士,昂然站立,守护着古老的街市。

在阿尔巴特大街的两端,有两座著名的建筑,一处是莫斯科最大的餐厅布拉格酒店,富丽堂皇;另一处是被无数国内外观光者视作文学圣地的普希金故居,端庄雅致。

店铺

阿尔巴特大街的店铺很多,在这里能找到许多奢侈品,这些奢侈品无一例外都来自西方,但都经过了改头换面,带有或浓或淡的俄罗斯本土风格。位于阿尔巴特大街36号的“俄罗斯新贵世界”就是一家专门出售奢侈品的商厦,这里的顾客诚如店名,是俄罗斯现今涌现出的私人企业家、体育明星等社会新贵。

游人必到的阿尔巴特店铺位于阿尔巴特大街27号,这家店在莫斯科可谓独一无二。首先是这里所供应的商品较全,从价值15卢布的艺术小匙到高达5000卢布的套娃,品种齐全。其中套娃是最富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纪念品之一。

阿尔巴特店铺出售的套娃形象十分丰富,有传统的俄罗斯姑娘、著名演员,还有体育明星和国家领导人,外层涂以各种色彩鲜艳的颜料或油漆,给人以健康、美丽的印象,顾客往往爱不释手。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套娃是一个塑造成圆脸蛋的农村姑娘的形象,身穿粉红色碎花底的花衬衫和一袭丝织的金黄色的长马甲,腰扎洁白的围裙,头系青蓝色花巾,怀里还抱着一只大公鸡。木娃娃可以拆开,每层各套装有一个小一点的,这样一个套着一个,一共有八个,色彩和图案各有不同,显示出阿尔巴特店铺艺人的独特匠心。

宝石商店位于阿尔巴特大街35号,这是一家很大的专门出售俄罗斯历代、特别是前苏联时代首饰的商店。带有浓厚的前苏联色彩的各式项链,镌刻和印制着红星、红旗图案的手镯和琥珀胸针,琳琅满目,好像一个博物馆。宝石商店的另一个特色是它的外墙设计,墙面上陡然一看似乎满是涂鸦,乱七八糟的线条,色彩互相缠结。但静心再看,又发现艺术的韵律在线条和色彩中回旋,令人顿生百感。据说这面墙是宝石商店特意为纪念俄罗斯著名的摇滚乐界大腕维克多·措伊开辟的。每年有许多崇拜者从各地来到阿尔巴特大街的宝石商店缅怀这位流行歌手,每来一次,自然都少不了一头扎进店里,购买一些商品。

与宝石商店相比,阿尔巴特藏品店所出售的商品都是比较时尚的现代旅游纪念品,而且把顾客锁定在行色匆匆而不懂门道的游客上。阿尔巴特藏品店里的油画、地毯、玻璃器皿、茶饰、首饰、漆盒、木雕、琥珀和宝石制品,加以精美时新的豪华包装,让许多游客以为买到了价廉物美的俄国斯真品。

商贩

随着俄罗斯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转轨,经商逐渐成为莫斯科青年喜爱的职业之一。许多受过西方经营管理教育的年轻人投身商海,而阿尔巴特大街正是他们一试身手的地方。他们或租赁街头的小店或摆地摊,出售以油画和艺术玻璃器皿为主的商品。在阿尔巴特大街出售的油画,一般不装裱,卷成一束,略加包装即可,便于顾客携带。当街为游客绘画是阿尔巴特大街绘画销售的又一特色。油画、版画、速描画、立体画……阿尔巴特大街上的绘画品种之多令人咋舌。在这些或是妙龄女郎或是白发老者的画家笔下,碳素、粉墨、油彩运用自若,片刻之间游人的形象就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一手交钱一手取画,客主双方其乐融融。诗歌是俄罗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诗歌也走出了象牙塔,变成了路口街头出售的商品。在阿尔巴特大街上,一些俄罗斯青年诗人拿着自己新创作的诗歌在大街上当街朗诵、出售,成为阿尔巴特大街独异的文化风景。

相关文章

漫步阿尔巴特街 去俄罗斯前,对莫斯科最熟悉的,除红场、克里姆林宫外,莫过于阿尔巴特街。因为,它实在太有名了——几乎与莫斯科城有着同样的历史。在老托尔斯泰笔下,目睹过它的风华,在普希金传记中,窥见过它的身影。不过,最深的印象,还是来自雷巴科夫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在雷巴科夫笔下,由于193年代的苏联肃反和清洗,这条在莫斯科乃至全俄赫赫有名的街道,街道上那些卖艺的乐手,衣衫褴褛的乞丐,穿着时髦的小混混,不幸都被抹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到莫斯科后,一直想去阿尔巴特街走走、看看。然而,东道主仿佛要吊足胃口,直到临结束俄罗斯之旅时,才让我一偿夙愿。

进入阿尔巴特街时,已近黄昏。有微微的风,冷而硬,吹刮着不断飘落的雪。也许是正在修整的原因,街道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人并不多。雪其实也不大,被来往的脚踩踏着,很快化作一地浅浅的积水和雪粒。

这是莫斯科为数不多的步行街中,最著名的一条,虽狭小短促,只八九百米长,十来米宽,俄罗斯风情却非常浓厚,俄罗斯人称之为“莫斯科的精灵”。行走在这方砖铺成的街道上,既能看到最传统、最古朴的东西,也能看到最现代、最时尚的玩艺儿。街道两侧,那些古色古香的老店,卖传统工艺的特色店铺,像古董一样陈列着,杂然相间的,却是非常时尚的咖啡店,服装店,精致的礼品店。

街道上自然有很多小摊小贩,一家紧挨着一家。虽都是些小玩艺儿,但种类丰繁,如暖和的护耳皮帽,缀满各式勋章的军帽,精心编制的大草鞋,琳琅满目的耳环、坠子,各种古怪的护身符,别致的小包,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衫,年代久远的宣传画,钱币,邮票,古董,雕塑,绘有各种图案的套娃……摊主们似乎很耐得冻,一任雪花积满头发、帽子,仍坚守在自己的摊点前。态度也非常友善,总是微笑着。就算不买东西,只跟他们问东问西,也非常乐意。他们大多能讲英语,也会说中国话。若问价钱,说“dollar”(美元),他就“One,Two,Three”;说“Ruble”(卢布),他就“二百块,三百块(中文)”边说边比划着手势。实在没法对话的,就用计算器按或用圆珠笔写出交易数字,讨价还价后,一声“OK”即算成交。

漫步在这艺术气息浓厚的街上,感觉很放松。没有喧哗,没有纠缠游客的小贩。在这里,也没人会因语言、肤色、长相,而特别注意你。仿佛每个人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街边,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悠然自得地拉着手风琴,并没有谁特意停步听他演奏,也很少有人向他面前的纸盒投币,他却悠然自得。还有一位老兵模样的人,穿一件缀满各式纪念章的旧军服,拨弄着琴弦,唱着听不大懂的歌谣……也许从专业角度看,这些流浪艺人远不够水准,但他们身上洋溢的激情,却为这古老而现代的街道增添了情趣,也延续着我对这街道的喜爱。一路行去,看到了那处最想看的地方——阿尔巴特街53号。这是普希金的故居。很多仿古的街灯,将它照得通亮。诗人1799年出生于此,度过了去皇村中学读书前的12个春秋。结束了在南方的流放后,再次回到这里。并在1831年,与“俄国第一美人”娜塔丽娅·冈察洛娃结婚后,居住在这里。这是诗人短暂一生中最灿烂美好的时光,也是诗人苦难生涯中惟一的幸福之所。婚后第六天,诗人给朋友写信说:“我结婚了——觉得非常幸福。我惟一的希望是我的生活不要发生任何变化——我不指望有更好的生活。”虽然这幸福的时光只有3个月,并且诗人在这里,一行诗都没写出来,但已足以让世人熙熙攘攘地前来拜谒他的灵魂。现在,这里成了著名的普希金故居博物馆,并恢复了100多年前诗人居住时的原貌。

故居对面,矗立着诗人与娜塔丽娅携手的青铜雕塑。这是1999年为纪念诗人诞辰200周年特意铸造的。雕像基本按两人原貌创作。普希金身着燕尾服,潇洒浪漫,娜塔丽娅一袭婚纱,面容姣好。两人脸上幸福的表情,似乎记载着当年婚礼的情形。连两人的身高,也接近实际,普希金略矮于娜塔丽娅。令人异外和感动的是,普希金手上,仍像当年一样,“拿”着一束新鲜的花朵,想来是不断有人为他换上的。俄罗斯人对诗人的由衷热爱,对艺术品的悉心呵护,可见一斑。

街上还有许多为行人画肖像的铺子。这几乎是阿尔巴特街一道不灭的风景,从托尔斯泰时代,到雷巴科夫时代,直到今天,依然如此。画师们行装各异,眼神却都很敏锐地捕捉着游客瞬间的风采,双手在画纸上笔走龙蛇,速度奇快。他们画的肖像分两种,一种完全写实,一种漫画式夸张,前者运笔端稳,类似国画的工笔,后者却往往扭曲滑稽,让人忍俊不禁。很难想象,那样简单轻巧的线条,居然就组合出一张惟妙惟肖的脸。据说,这里云集着许多才华横溢却鲜为人知的画家,让人不禁想起“藏龙卧虎”这个词语。现在想来,或许正因为汇聚了如此多的艺术感悟和韵味,这条方砖石铺成的街道,才会呈现出这样丰厚的精神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吧。

阿尔巴特街的油画也很有名。漫步街头,出售油画的摊位有好几十家,有的是卖自己的作品,有的则是专门替画家售画。大幅风景画的价格一般在200美元左右,小幅的静物则便宜许多,不过几十美元。这里的作品,当然无法和列宾、列维坦相提并论,但也有一些画家名气不小,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才把作品拿来出售。若碰巧买到这样的画,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光线渐渐暗了,黄昏降临了。街上少了游客,多了情侣;少了画匠,多了艺人。风停了,雪却依然飘洒着。在辉煌的灯火中,这形形色色的人,像流动的风景,装饰着阿尔巴特街,而多姿多彩的阿尔巴特街,似乎正装点着人们的幻梦,关于过去、艺术、心灵的幻梦。那梦,或许也如这眼前的情形一样,有几分飘忽,也有几分迷离。

走在这街上,雷巴科夫笔下的阿尔巴特街,再次在脑海中闪现、横亘。那时,这条印证着萨沙、马克西姆、瓦莉娅童年和青春的街上,行迹诡秘的克格勃们怀揣黑名单,四处出击;底层百姓生计窘迫,市井流氓和妓女在街上招摇过市;手握权柄的统治者置国难民瘼于不顾,或醉心尔虞我诈,或对外疯狂扩张……那个被巨人玩弄于股掌间的国家,恍如被洪水冲决的堤坝,人皆成为随波逐流的鱼鳖。街上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被秘密警察的手掌碾压,有的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有的人格畸变,成了告密者。更多的则人人自危,精神萎缩,逃避般出入于愈来愈多的妓院、舞厅、茶坊、酒肆。雷巴科夫以俄罗斯文学特有的深沉、舒缓、意蕴厚重的风格,通过这条大街上一群人的命运,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缩影。

世事沧桑,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记忆,却不肯轻易忘却。就像身上暗藏的某些伤疤,总会在潮湿的夜晚醒来,隐隐作痛。毕竟,对俄罗斯悠长的历史而言,这或许只是一天中短暂的一小时,但那些顽强挺过这一小时的人,内心深处所忍受的煎熬,却永远都是那么刻骨铭心。就像我们曾经有过的“文革”。

因着这样的感悟,临告别时,回望着那些被灯光照亮的沉默的脸,那潮湿幽暗的夜色,想起曾经和现在的阿尔巴特街,心中隐隐着一种戚戚不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8: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