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释义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语:Republika Popullare e Shqipërisë),是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在1945年-1976年的称呼。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长期坚持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调和”。

概述

国庆日:11月28日(1994年)反法西斯解放日:11月29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7∶5。旗地为深红色,中央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鹰。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

国徽: 为盾徽。黑色双头鹰镶在深红色的盾面上,寓意同国旗。国歌:《团结在战旗下》

首都:地拉那(Tirana)

面积:28748平方公里

国家政要: 1944-1985 恩维尔·霍查

1985-1991 拉米兹·阿利雅

政治: 1945年12月,全国第一次普选举行,劳动党获得执政地位。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76年12月28日,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阿长期坚持阶级斗争,称之为“推动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对外“不同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调和”。1990年阿人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取消宪法中规定阿劳动党是唯一的政治领导力量的条款,确定阿是政治多元化的法治国家;阿公民有成立党派和政治组织的权利。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秘密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总统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部长。

外交 :奉行务实的外交政策。

与中国关系:1949年11月23日,阿中两国建交。2004年9月,纳诺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公报

历史沿革

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占领阿尔巴尼亚,1943年,意大利投降,阿又被德国占领。1944年,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倡议下成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会议,恩维尔·霍查任主席。1944年11月29日,阿全境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产党人领导的抵抗运动蓬勃兴起。后来,共产党人与民族主义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了一段时间,共产党最终夺取了政权。1945年,举行了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1946年,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在铁托和斯大林之间发生了分歧之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的牢固关系中断了。阿尔巴尼亚站在苏联一方,从而得到了苏联经济、技术上的大力援助。但是,50年代当苏联与南斯拉夫恢复关系以后,阿尔巴尼亚将目光移向中国,并与中国一致认为: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作为对这一立场的报偿,阿尔巴尼亚开始得到中国的帮助。1968年,在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 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1976年,新宪法开始实施。此时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分歧已经表面化,开始对其国内的一些中国人提出公开的批评。同年1 月两国关系恶化,阿尔巴尼亚政府还逮捕了数以千计支持中国的干部。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说:“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阿尔巴尼亚坚持拥护斯大林及其路线。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义,为纪念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了官方的、民间的庆祝活动。在经济上,中国的援助曾使阿尔巴尼亚走上了重工业的道路。阿尔巴尼亚从1978年起能自行生产农用拖拉机,1980年能够生产所需零配件的90%。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电台宣布:自1954年以来一直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谢胡因神经崩溃而自杀身亡。1982年12月7日,阿尔巴尼亚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发表的第一篇评论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发生过关系,也绝不会与安德罗波夫以及任何背信弃义的苏联领导人发生关系。”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议会任命阿迪尔·查尔查尼代替谢胡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查尔查尼在其声明中宣布:他将继续执行党的领袖霍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路线”。

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巴尼亚在1984年8月19日接待了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总理施特劳斯,他是右翼基督教社会联盟党的领袖,这个巴伐利亚党是西德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兄弟党。众所周知,西德与阿尔巴尼亚没有外交关系,因为地拉那曾说过:绝不与波恩互换大使,直至西德赔偿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时期给阿尔巴尼亚造成的损失。

恩维尔·霍查去世以后,新领导拉米兹继续着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

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多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吗?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

自然地理

面积为2.87万平方公里。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3/4,西部沿海为平原。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约313.4万。主要民族是阿尔巴尼亚族(98%),希腊族(1.8%),马其顿族(0.1%),其余有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族等(0.1%)。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信奉伊斯兰教(70%)、希腊东正教(20%)和罗马天主教(1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