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明被服厂
释义

简介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大部队离开四明山,只留下少数人员隐蔽坚持。内战全面爆发后,上级党指示浙东重建革命武装,发动群众,恢复游击根据地。

发展历史

1947年5月,四明山从隐蔽坚持转入公开武装斗争,建立了主力部队。1949年4月,组成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总兵员6000余人。部队初创时,穿的是杂色服装,亟需解决子弹袋、榴弹袋,还有装碗筷、毛巾、牙刷等杂物的饭包袋。四明工委分管财政后勤工作的朱之光,遂与周铁民商量,要他筹建小型被服厂,以解决这些问题。周铁民在抗战时期搞过后勤工作,有这方面的经验。他接受任务后,首先物色工人,决定从家在基本区的脱产干部和战士的家属中挑选。经与姚南左溪乡党支部磋商,第一批吸收4人。紧接着是选厂址,周铁民与地方党员罗生良、黄瑞吉等人商量,要求厂址选择在既隐蔽,又能方便撤离的山岙里,还要有水源,可以染布。第一个厂的厂址选择在姚南七丘田村象鼻岭下的山岙里。原料依靠当地群众赶集时购买,因群众生活贫困,购买多了,会引起敌人怀疑,只能少量的分次购买。刚开始生产时,农妇出身的工人,对当时急需的子弹袋、榴弹袋等不熟悉,于是把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战利品当样品,

又听取战士的意见作适当的改正,用手工一针一线的缝制。步枪的背带

用数层毛蓝布缝纫,既结实又轻柔,战士们很满意。

随着武装部队的发展,被服厂也不断扩大,到1947年底,职工已增至15人,大部分仍是干部、战士的家属,生产设备也开始有了缝纫机。厂址虽设在基本区,但为防止敌人袭击,经常迁移,大概每隔一个月迁移一次,地点仍是姚南左溪乡的七丘田、后泽山、荷卜岙、五冬岙等四明山腹地的山岙里。每次迁移都在晚上,女工们背着被铺、材料、工具等,爬山坡,过溪沟,摸黑行路,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被服厂还见缝插针,组织职工识字学文化,由上海来的李冰任教员。

1948年1月,浙东主力第三支队建立,周铁民调任后勤供应工作,被服厂由华林负责。此时被服厂已不是生产小件军需品,而是生产军服了,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工人增至20余人,缝纫机增至10余台,并从城镇聘请裁剪和染色技工。5月,浦东部队到四明,成立第五支队,被服厂需要供应两个支队和地方干部的服装、棉被。被服厂制订了供给标准,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管理上也逐步走上正规化,制订了生产计划和指标,配备了会计。1948年下半年,被服厂曾一次在慈镇地区购得细布180匹、棉花700斤、棉纱线65绞、木纱团27打、大纽扣40打、小纽扣9盒。利用黑夜,在武装护送下运至山区。被服厂仍隐蔽在山岙中生产,须随时防止敌人的袭击。

1948年8月,四明被服厂(又称织工部)深入陆埠镇宋岙村的高路墩竹山坪。扎根在老百姓中间的被服厂,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方翁徐等穷苦农民,十分佩服被服厂的职工。夜晚,提着灯笼,帮助挑布料和棉花上山。白天,为掩人耳目,倒穿草鞋,挑着饭菜到被服厂,缓解职工们的饥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