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句百非 |
释义 | 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无亦有亦无、无非有非无。所以这四句,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四十八句,已经起的四十八句,还有没有起的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这就变成九十六句。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这个叫四句百非。 中文名:四句百非 名词:佛教专有名词 来源:吉藏《三论玄义》 四句:两个关系项逻辑组合所得四个句子 百非:百种否定之意,即否定所有的执着 基本信息四句:第一个讲有;第二个念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就四句。 百非:百非是四句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四句百非”的来源三论宗为拂去众生之有、无等迷见邪执,说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所常用的语词。佛教之真理,非“四句”可释,亦超“百非”所明,故云“四句百非”。如吉藏《三论玄义》云(大正45·2a)︰“牟尼之道,道超四句。”又云︰“道为真谛,而体绝百非。”《大乘玄论》在阐明开善寺智藏之“二谛说”时亦云(大正45·17a)︰“真谛之理,绝四句百非。” 所谓“四句”所谓“四句”(ca^tus!kot!ika),是指两个关系项作逻辑组合时所得的四个句子,如“有、无、亦有亦无、非有亦非无”及“常、无常、常亦无常、非常亦非无常”等皆言四句。《杂阿含经》卷三十四说,外道中有言世间是常,或言世间无常,或言世间常无常,或言世间非常非无常。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亦云(大正10·112b)︰“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等,皆四句之例。盖佛法之理,非此四句可释,若妄计四法,是名四执。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云(大正16·505c)︰“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 所谓‘百非’所谓“百非”,即百种否定之意,亦即否定所有的执着。《大般涅盘经》卷三〈金刚身品〉云(大正12·383a)︰“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杂食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中略)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同经卷二十一云(大正12·487a)︰“如来涅盘,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有漏非无漏,(中略)非十二因缘非不十二缘。”又云(大正12·492a)︰'涅盘之体,非生非出,非实非虚,非作业生,非是有漏有为之法,非闻非见,(中略)非因非果,非我我所。”等,皆是百非之例。盖佛法之理,一切执取,皆在否定之列,故有“百非”之理趣。 “四句百非”的公案又,禅家亦曾以此“四句百非”为公案,作为参禅办道之指南。如《碧岩录》卷八云(大正48·200c)︰ “举,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马师云︰我今日劳倦,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僧问智藏,藏云︰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教来问。藏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海兄去。僧问海兄,海云︰我到这里却不会。僧举似马大师。马师云︰藏头白海头黑。” 什麼叫四句百非? 举一个例子,这里讲四句:第一个讲有;第二个念无;第三个是亦有亦无;第四个是非有非无,这就四句。 百非是四句展开,有里面,有:有有;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里头也有四句,无有;无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所以这每一句里头有四句,四四一十六句。十六句,有过去十六句、现在十六句、未来十六句,就变成四十八句。已起未起,各四十八句,就变成九十六句,加上那个根本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一百句。 这叫四句百非。 离四句觉百非,其意何居?这四句意思太广了,但举一对,就成四句。有无、一异、断常、来去、远近、空有~~~例子举不完的。 若言有,是增益谤。确实没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无,损减谤,你不能说它没有。若说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互相违背。说非有非无,是戏论谤。既俱有过,故须离之。 所以这个四句百非叫开口便错,动念即乖。面对著万法不能说有,不能说无,不能说亦有亦无,也不可以说非有非无,你才叫不起心不动念,才能体会得诸法实相。只要有一念你就全部错,一错一切错。一切说法的时候统统有过失,只要起心动念就有过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