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贵 |
释义 | 唐代“四贵”唐代两枢密使和两中尉的合称。唐德宗时,设统率禁军的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皆由宦官担任,宦官从此正式掌握禁军;代宗时,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也由宦官担任,宦官正式参与国家政事。两中尉和两枢密使合称“四贵”,他们任免将相,调动军队,甚至废立皇帝,成为最有权势的宦官,这是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典型表现。 战国“四贵”战国时代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市、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合称“四贵”。 穰侯魏冉,战国时楚国人。秦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秦武王死,无子,诸弟争立。因他拥有兵权,拥立秦昭王成功,被任为将军,保卫国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秦昭王十二年(前295),为相。十四年,使白起代向寿为将,大败魏韩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首二十四万。十六年,封穰侯(穰在今河南邓州)。十九年,赴齐,约齐称帝,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不久齐去帝号,秦亦去之。二十二年(前285),发动五国联合攻齐。使秦夺得原来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随即作为他的封邑。陶邑是当时中原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自此富于王室,与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合称“四贵”。四十一年(前266),免相职。昭王改用范雎为相。次年宣太后死,他被逐到陶邑,辎车有一千余乘,宝器珍怪多于王室。后终老于陶。司马迁对穰侯的功业,评价很高,云:“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史记·穰侯列传》) 泾阳君即公子市(一作池)。战国中期秦国封君。宣太后之子,昭王之弟。初封泾阳(今陕西泾阳)。昭王十六年(前291),封于宛(今河南南阳),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并称“四贵”。四十一年(前266),昭王免穰侯相职,次年他与穰侯都被逐到封国。 华阳君即芈戎。战国中期秦国封君。楚国贵族出身,宣太后(昭王之母)之弟。初封华阳(今陕西华阴华山南)。昭王八年,为将伐楚,拔新城(今河南新密东南),封新城君。与穰侯、泾阳君、高陵君合称“四贵”。四十二年(前265)稍前,奔楚。后居东周。 高陵君即公子悝。战国中期秦国封君。宣太后之子,昭王之弟。初封高陵(今陕西高陵)。昭王十六年,封于邓(今河南孟州西)。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并称“四贵”。四十五年(前262),被逐到封国,死于途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