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丰山水库
释义

四丰山水库

四丰山水库位于佳木斯市西南郊区6公里处的英格吐河中游,属完达山系,海拔326米,多为俯山丘陵,相对高度100米左右,山坡平缓。因库址在四丰屯附近,取名四丰山水库。截英格吐河成四丰山水库,水库东侧山顶立有著名世界语学者、国际主义战士绿川英子(日本籍)及丈夫刘仁的合葬墓碑。 控制流域面积88平方公里,总库容1100万立方米,是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养鱼等综合利用水库。

水库建设

这座水库是新中国建立后,黑龙江省新建成的第一座中型水库。由省水利厅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省水利厅工程队和佳木斯市郊区人民政府共同承担施工任务。1957年5月破土动工,10月大坝合龙,12月竣工,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完成土石方41.8万立方米,使用人工24万个工日,工程总造价274万元,国家投资224万元,地方自筹及劳务折款50万元。

水库枢纽

水库枢纽有大坝、竖井输水溢洪隧洞、取水塔和非常溢洪道。(1)大坝为均质土坝,全长834米,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6.8米(设计坝顶宽4.5米),坝身迎水面为块石护坡,坡度1:3,背水坝面用碎石护坡,坡度为1:2.5。(2)竖井输水溢洪隧洞在土坝右端山脚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洞长142米。其中:输水洞段长32米,断面似马蹄形,高1.8米,宽1.5米;溢洪段长110米,圆形,直径4米。隧洞入口与输水洞出口交叉处,顶端为圆形竖井式溢洪口,直径12米,竖直穿山与隧洞垂向衔接,恰似“大漏斗”。泄量100立方米/秒,可泄二十年一遇洪水。(3)取水塔为混凝土结构,全高13米,分上中下3层引水,各置1孔闸门,启闭机为手摇式。(4)非常溢洪道在土坝左端山脚下,长340米,宽100米。1959年开挖一部分,1963年收尾,1976年又加深0.6米。(见附图) 四丰山水库在施工中,试行了工程承包制和技术责任制等施工管理办法。施工手段为人工和机械相助结合。运土用单胶轮、双胶轮车,单轨双轮车,双轨四轮车;采石、土方碾压、混凝土搅拌等方面都采用机械或半机械化施工。整个施工机械化程度达到40%,在当时是全省最高水平。这是黑龙江省机械化施工的第一项水利工程。

整修加固

四丰山水库竣工后,1964年对溢洪道消力池和护坦,因冬季施工清基不彻底,产生底板漏水,一侧翼墙淘空,进行整修;对竖井洪隧洞及输水洞漏水,进行灌浆处理,共灌注34个孔,灌入水泥170吨,解决了70处漏水现象;新修坝后排水沟长450米,底宽1米;边坡1:1.5,为干砌石护坡,渠底块石护砌,碎石砂子垫层。1965年对土坝右端背坡脚以外5米处管涌,采取在涌泉中心安装2米长,直径0.8米的混凝土管,在管内外填按级配要求的砂砾作了处理;对土坝背水坡右端接头处2平方米渗流,采用开沟导渗办法作了处理。1973年和1976年又对坝后沟进行翻修,1976年为水库消险加固,国家投资25万元,在原有迎水面护坡基础上,增加0.3—0.5米厚的干砌块石。1981年溢洪道护坦和翼墙遭到水毁,1982年进行了翻修。

水库效益

1960、1963、1973、1981、1985年先后发生春、夏汛,水库达到或超过竖井溢洪水位。1981年入库洪峰流量50立方米/秒,排洪量4.2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量45.8立方米/秒,为洪峰量91.6%。1985年入库洪峰流量100立方米/秒,排洪量2.83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量97.17立方米/秒,为洪峰量97.2%,对保护下游农田和佳木斯市区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1958年灌溉农田1.5万亩,为设计灌溉面积69.8%,以后由于灌区工程质量差、不配套,灌溉面积减少,1985年灌溉0.5万亩。1975年开始放鱼苗,1976—1980年因库内水量少,养鱼事业没发展起来。1981年库内水位增高,投放鱼苗4.3万尾,1983年又投放3寸以上鱼苗4.5万尾。水库泄下去的水为冲洗市区的杏林河污水,改善和美化市区环境起了一定作用。1984年水库开始经营旅游,供市内和外地来人游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5: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