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省威远中学 |
释义 | 地处川南腹地的威远中学创建于1921年,1978年被确立为“内江市首批重点中学”,2001年实现了学校的整体搬迁,2002年命名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殊荣。 总体概述走过满清末年疮痍遍野的泥泞,穿过军阀混战、民族解放的硝烟,经受过共和国欢乐和痛苦交织的风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四川省威远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美丽的青春活力。 文革结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科学、教育的春风劲吹祖国大地,坚冰消融,春潮涌动。文革前曾多年担任威中校长、党支部书记的南下老干部吴佩伟又一次挑起了拨乱反正,发展威远中学、振兴威远教育的重担。他带领学校领导一班人分析形势,统一认识,迅速恢复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大力推进校风建设,使威远中学从此走上良性、稳定发展的道路,为学校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作了良好的铺垫。 随后,带领威中人、建设新威中的接力棒先后传递到毕盛麟、吴新材、陈吉昌、周家辅、唐远平手中。在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带领威中人发扬奉献精神,在学校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不等不靠,负重自强,主动进取,使这所百年老校迸发出惊人的活力,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1984年,毕盛麟接任校长。 这是一位虽年过半百,却精神矍铄、敬业勤奋的实干家。既雷厉风行,又深入实际。听老师上课,跟学生聊天,察看学生寝室,探望生病的教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对师生倾注着无比的关怀。在他的带领下,威远中学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受社会好评。面对当时国家财政拨款有限,教师工资低、待遇差的窘境,学校开始勤工俭学,创办集体企业。 1986年至1996年,陈吉昌任校长,吴新材任党支部书记。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第一位,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在县创全优、在市争先进、在省有影响”的目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形成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新格局。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加强了实验室、图书馆建设。教育教学成绩显著。1989年建成市级文明单位,1991年至1996年连续六年被市教委评为“省、市重点中学教学育人先进集体”,党支部连年被评为市级先进支部。 学校大力贯彻勤工俭学为育人服务的方针,重视校办企业的发展。招待所、食品厂、塑料厂逐年扩展,再加上招收一部分择校生,学校收支状况有了很大好转。所创利润大多用在了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校办企业再生产的扩大上。多次荣获市、县“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地处西山山脊,坎下是县城交通要冲三路口,两面临公路,正对面是“52梯”(威远县看守所的俗称),校园占地面积区区28亩,殊难展转腾挪。文革之后,学校仍然只有解放初期修建的 “五四楼”“五五楼”两座砖木瓦结构二层老楼维持教学,另有一座用于集会、典礼活动兼行政、教学办公的砖木瓦结构的老旧“礼堂”。教师和学生住的是“五四楼”坎下的三排简陋逼仄的泥木瓦结构的串架墙矮平房和同样结构的西山“女生院”。住校学生多时,只好安排在旧礼堂内住宿。校园地面(包括借用作运动场的县人民广场)未硬化,雨天到处是坑洼泥泞,晴天常有尘土飞扬,师生戏言“罗家坝波浪滚滚,威中校烟雾沉沉”。 “勤工俭学为育人服务”,威中人负重自强、顾全大局,发扬奉献精神,在勤工俭学伊始就不断地把资金投入到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改善之中,采取争取国家财政拨一定款项、学校自筹部分资金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1987年拆除“五四楼”和旧礼堂,在原址建起了一座可容纳32个班的教学楼。随后,又陆续修建了语音实验室、微机室和两幢学生宿舍楼。当时,一个学生从旧礼堂搬进窗明几净的新宿舍楼时,高兴得蹦跳起来,竟把头伸出窗外,撞碎了窗玻璃,成了当时的一大笑话。 之后,又自筹资金修建了学校大门和劳技楼,整修了运动场,并添置了许多教学设备。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得以大大改善。 威远中学校原本初中、高中齐备。1991年县委、县府决定:1991秋季开始,威中不再招初中生,全部办成高中。这称为“脱靴”。1993年,威中“脱靴”完成。此时,学校仅有高中班24个,在校学生1411人。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威远中学校在逐步发展壮大,声誉日隆。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1995年11月,市教委检查学校工作时,对威中的办学条件亮出了“黄牌”:“不要说进入省重点中学行列,就是达到市重点中学的基本要求也不够格;学校面积狭小,无标准运动场和风雨操场,无符合标准的实验楼,学生无食堂。”威中必须扩建,但受四周地域环境的限制,即使征得十几亩土地,也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办学规模受限制,而且布局极不合理,与其他县、市重点中学比较,仍然是落后的,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经过对多个方案的比较权衡,陈吉昌校长提议在县城南郊新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高级中学。这一提议得到省、市、县有关领导的赞许,经县委、县府领导实地考察、研究论证,县人大讨论决定,在县城南郊征地150亩,将威远中学从西山整体搬迁,建成为一所窗口示范学校。并将威中迁建工程列入县政府“九五”重点建设项目计划。1996 年,威中迁建城南工程正式启动。 1996年8月,周家辅接任校长、党支部书记。 迁建工程在如期进行,教育教学不能松懈。学校加强校风建设,狠抓教学和后勤管理,政教工作与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同时,把握住当时实行企业改制的契机,果断地将集体所有制校办企业实行改制,干群一心一意谋教育、求发展,减少了矛盾,凝集了人心。 威中的发展自始至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威远,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县正在崛起,又正值全国高校并轨和扩招,社会送子女进高校的期望值增大。学校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威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主动服务于社会家长渴求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的愿望,此时正是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良机。学校领导一班人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机遇,办好威远中学,服务威远恶人民。学校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提高,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居内江市前列,创出了牌子,扩大了声誉。 威中发展形势一派大好,令人鼓舞。但是,怎样提升学校品位?迁入新校园每年以8-10个班的速度扩展,怎样处理好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系?威远中学、威中人能为威远、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威远中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威中人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在苦苦地思索。 放眼国内基础教育,为国家、为桑梓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学无一不是声名远播,不仅具有足够大的办学规模和较高的升学率,而且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不仅本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很高的办学水平,而且能对周边乃至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产生辐射影响。威远中学就应该是这样的名校! “不待扬鞭自奋蹄”,威中人开始了再创佳绩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征程。 第一步,实现学校整体搬迁。威中人在县、市党委、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解放思想,拓宽筹资渠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于2001年秋季,整体迁入占地183亩拥有92间教室,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校区,全校教职工搬入新居,为创国重奠定了硬件基础。 第二步,创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国家级示范高中必须建立在省级示范高中的基础上,2002年10月,学校通过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检查验收,向创国重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第三步,紧接着,威远中学向创建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冲击,2006年1月,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检查验收。 创建中,学校提出了鲜明的办学思想——立诚通慧、经纬和谐。确立以“分层递进、和谐发展”为办学特色,以”办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为培育厚德广能的经纬人才打下基础”为办学目标。 2007年8月,唐远平接任党总支书记、校长。 朝气勃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继承和发扬威远中学办学的光荣传统,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确立了“安全第一,德育为先,和谐为本,强化管理,狠抓质量,稳步发展”的工作重心。干群团结,师生关系融洽,全校鼓足干劲,决心再创新高。 让学生进得来。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在威中圆自己的理想的大学梦。学校加强对学生科学化、制度化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注重管理的细化和落实,注重情感教育,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狠抓质量不松手。加强对学生的立志、勤奋、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 2008年,威中再创辉煌,高考本科人数居内江市第一名,文理科特尖生人数位居内江市前列,其中,吴红辉同学夺得内江市文科第一名,刘延、吴可荆被清华大学录取。 学校坚持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工作并驾齐驱,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岗、业务精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掌握现代教育基本技能,整体优化、结构合理,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2008年暑期,威中承办了四川省规模最大的一次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获得圆满成功。 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均获市、县一等奖,学校党组织也多次被表彰为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忠在全市2008年高中教育工作会上给予威中高度评价,赞誉我校是校风优良、管理科学、质量一流、富有特色的优秀学校。 学校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吸引了自贡、内江乃至成都和外省市许多学子到威中就读,学校周边许多商铺以威中为依托经营,一些开发商也看好威远中学校的环境氛围,一幢幢新楼盘正拔地而起。 三十年来,威远中学校沐浴着党的光辉,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由文革时期的12 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在校学生 900 人,经逐年扩展,现已拥有近90个高中教学班,在校高中生达6000余人。近五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6000余人,其中近20人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000余人被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知名院校录取。 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教学优秀、师德高尚,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表彰、奖励的知名教师。现有教职工308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全国优秀教师6名,特级教师11名,省级骨干教师9名,中高级教师200余名。 如今,位于县城南郊的威远中学校,群楼高矗,连廊行空;碧草成茵,雕塑挺拔;松竹榕凌冬不凋,桃李梅四季含笑。张扬“砺志、博学、尚礼、扬善”的校训,鼓荡“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教学区,圣洁静穆;生活区,别致典雅。是一所环境幽雅、校园文化浓厚的现代化学校。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备,拥有高规格多媒体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调频台、闭路电视系统;拥有400米环形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16个篮球场、8个排球场、标准游泳池;开通了因特网、实现了校校通;图书馆藏书20万余册;建立了校园网管中心,公寓、食堂、考勤、图书借阅等实行了一卡通管理…… 目前学生公寓可容纳2500人,设有四人间和八人间,安装有淋浴、空调。食堂按标准化设计、建造 ,已于2005年建成四川省示范性食堂。设施齐全的厨房,宽敞明亮的大厅,蓝白相间、色泽鲜明和谐的条形桌凳,就餐氛围宽松、愉悦。一流的设施,严明的纪律,规范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了温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威远中学办学的成功经验正在产生着令人鼓舞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 省有关领导称赞威远中学“全员自培是具有科学性、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具有经济高效等许多优点,操作性强,……实验效果显著,在全省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模式”。 《中学化学“读讲练评”复习方法的探索》在中国化学学会西部地区第四届中学化学研讨会上交流,并先后在重庆、涪陵、大足地区等学校交流推广。 孙义彬老师的《分层次教和学》其教法已在市、省乃至全国推广;在全国首届特级教师经验交流大会上代表四川作大会发言;在川师院为师生作专题学术报告;应邀去涪陵、黔江、广元、绵阳、成都、南充等12个地、市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 学校与小金中学结成“手拉手,结对子”友好学校,派骨干教师前往小金中学支教和讲学,对该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小金中学派到我校学习的学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知名高校。 春花秋月,斗转星移。 一代又一代威中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里。三尺讲台,演绎精彩人生;一方热土,培育国家栋梁。数万名学子理想从这里放飞,人生从这里启航。他们中有学术名家、艺术大师,他们中有科技精英、商界骄子;更有大批勤勉不懈的建设者,他们如灿烂的星辰,播撒在璀璨的苍穹,装扮着世界的天空,散发着永久的光芒与温馨。 岁月悠悠,征程漫漫。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威中人的步伐不会停止。数载辉煌已就,威中未来可期。容大乃纳百川,志坚可攀峰巅。虚心凌云之处,扬帆急流之中。破浪而前长风浩荡,扶摇直上风鹏正举。 杰出校友威远中学在光辉的发展历程中,培育并涌现出众多的英豪俊杰。我国享有国际盛誉的古希腊文学学者和翻译家、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罗念生曾就读于威远县立中学,辛亥烈士胡驭垓、抗日烈士袁方炳、红岩英烈韩秉炀、成都十二桥烈士缪竞韩等仁人志士也先后就读于威远中学。恢复高考后,我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数以千计的优秀新生,培养了已有300件发明作品且被中央电视台数十次报道、被誉为“清华爱迪生”的邱虹云,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山博士,美国康宁公司CTO及副总裁蒋华,养猪专家刘作华等一大批青年俊杰。 进入21世纪,为了满足全县人民渴求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的愿望,威远中学抓住机遇,追求超常规发展。与2000年相比,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面积由28亩增至183亩,教学班由32个班增至62个班,教师由148人增至238人;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2000年以来,威远中学连续五年获得内江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优秀学校。 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立诚通慧 经纬和谐 办学特色:分层递进 和谐发展 办学目标:办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和谐发展的示范性普通高中 培养目标:为培育厚德广能的经纬人才打下基础 立诚通慧、经纬和谐是威远中学办学的光荣传统 威远中学的办学思想是“立诚通慧、经纬和谐”。这一思想是威中人办学实践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曾有教育先贤提出“忠信、进德、修词、立诚”“勤慎忠信”“经文纬武”“发展青年身心、培养健全国民、预备实业人才”“智、仁、勇”等办学思想。1996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结合教育改革形势提出新的办学思想“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分层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将学校教育管理关注的目光直接转向了人——教师和学生。进入21世纪,随着高考扩招和高中教育规模的扩大,高中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与之相应学校生源的学业水平与以前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基于以上情况,班子集体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是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学校办学首先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观点,把教会学生诚实做人作为教育的起点;要通过分析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以教师的善教、善导促进学生的善学,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爱学、会学的人;要以学校、教师、学生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为宗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因此,提出新的办学思想——“立诚通慧、经纬和谐”。 基本准则立诚通慧、经纬和谐是威远中学办学的基本准则 “立诚通慧、经纬和谐”是我们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符合校情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科学办学,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立诚为修身之本,要做到诚实、诚信、诚恳、忠诚。通慧为立身之基,要求师生“博采众长,学通中外”(朱镕基总理为该校校学生李山题词)。经纬为培养综合素质,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创新,张扬个性。和谐为教育的管理目标,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人的各种因素真正得到和谐发展,培养厚德广能的纬经人才,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发展动力立诚通慧、经纬和谐是威远中学办学的发展动力 “立诚通慧、经纬和谐”的办学思想,代表着“威中人”的执着追求,是该校认同的文化理念,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传承学校历史积淀,立足学校现实需求,前瞻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该校办学的宗旨和基本职责。坚持和谐的发展观,才能不断探索办学规律,果断地抓住机遇,办出特色,提高效益,从而起好示范作用,实现办学目标。 科研成果联系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学校形成了主体、骨干、群体工程的科研网络,组组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学校现有《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高中班级研究性学习》《高中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研究》等省、市、县、校科研课题共62个。近年来,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其中《农村重点高中教师全员自培研究》《分层递进、突出创新,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读、讲、练、评"复习方法的探索》等获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项获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近年来,教师获得省、市、县教育科研成果奖28项,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300余篇。科研促教改,教改使教法特色异彩纷呈,如化学学科的"读、讲、练、评",数学学科的"分层次教和学",生物学科的"扶、引、放",外语学科的"激、优、导"……这些教法切合教学实际,深受学生欢迎,已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制教具,增强直观教学 威中校教师自制的教具“旋转式化学实验装置组合教具”获省发明协会金奖,一次荣获省教厅“自制教具一等奖”,“激光光学实验器”“楞次定律模拟演示器”“平抛竖落演示器”等荣获省教厅“自制教具三等奖”,八次荣获市教育局“自制教具一等奖”。 硬件建设在上级关心支持下,通过争取上级支持、银行贷款、社会引资、学校自筹以及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先后筹资8000余万元,使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如今学校依山傍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学校拥有400米塑胶跑道、人工草坪足球场、15个篮球场、9个排球场、标准游泳池;装备有高规格的微机教学室、语言实验室、理科实验室,建立了校园网管中心,公寓、食堂、考勤实行了一卡通管理…… 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学生德智体合格率为100%,巩固率、会考及格率、优生率、高考升学率均居内江市前茅。2001年本科上线489人,2002年本科上线533人,2003年本科上线628人,2004年本科上线822人,其中600分以上51人。2005年高考本科硬上线938人;2006年高考本科硬上线1083人;2007年高考本科硬上线1208人,重点本科347人,600分以上4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6人。 教育业绩学校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一批具有个性特长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有蜚声海外的经济学专家“东方之子”李山博士,有三百件发明作品且被中央电视台数十次报道并被誉为“清华爱迪生”的邱虹云,拥有两项国际发明专利的美国康宁公司CTO及副总裁蒋华博士,《金融时报》主编何刚,四川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周激流,中国西南航空公司形象代言人唐田等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少杰出人才或驰骋在新闻战线,或弄潮于经济改革的商海,或在海内外不同岗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卓尔不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