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牡丹 |
释义 | 四川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400米至3,1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河边草地以及丛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中文学名:四川牡丹 拉丁学名:Paeonia szechuanic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毛茛目 Ranunculales 科: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属:芍药属 Paeonia 种:四川牡丹 P. szechuanica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 基本信息拉丁名: Paeonia szechuanica Fang中文名: 四川牡丹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芍药属 保护级别: 2 分布 :四川(马尔康、金川) 地形特征:东南坡干旱谷地间或北坡和西南坡 生态特征:阳性树种,生于多刺灌丛中 花期:4.8-6.2 现状 :濒危种。分布区极其狭窄,仅产于四川西北局部地区。根皮药用,一旦大量收购,就有绝迹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 : 2600 海拔上限(米) : 3100 科研价值:其系统位置有争议,对牡丹组尤其是本种的研究十分必要 经济价值:理想的花卉资源 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45一160厘米,各部无毛;树皮灰黑色,片状剥落;当年生枝紫红色,基部具残存芽鳞。 叶多为三回,稀为四回复叶,第一回和第二回为三出,第三回为羽状;叶柄长3.5一8厘米;叶片长10一20厘米,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2.5一4.5厘米,宽1.5一2.5厘米,3裂片裂至近基部或全裂,裂片再3浅裂;侧生小叶卵形或菱状卵形,3裂或不裂而具粗齿;小叶柄长1一1.5厘米。 花单生枝顶,直径10一15厘米;苞片2一3(一5),大小不等,线状披针形;萼片3(一5),宽倒卵形,先端具小尖头,绿色,长2.5厘米,宽1.5一2厘米;花瓣9一12,玫瑰色,倒卯形,顶端通常,浅2裂并有不规则波状齿,长4一7厘米,宽3一5厘米;花盘白色,纸质,包心皮达1/2一2/3,顶端三角状齿裂;心皮4(一6),花柱短,柱头扁,反卷,幼果无毛,褐带绿色。 生活习性四川牡丹生于干旱谷地,分布区气候(以马尔康为例)年平均温度8.3℃,7月份平均温度16.1℃,1月份平均温度-0.3℃,极端最高气温31.0℃,极端最低温-16.6℃,年降雨量786毫米,其中92%集中在5--9月,其余时间十分干冷,相对湿度为34--82%,平均61%,11月至3月有时几乎达到零。 土壤为山地黄壤,弱酸性,pH值约6.4,母岩为花岗岩。阳性植物,喜生于多刺灌丛中,多见于东南坡,东坡较少,偶见于北坡和西南坡。 主要的同生植物有野桃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小叶蔷薇Rosa willmottiae Hemsl.、鼠李Rhamnus sp.、南方六道木Abelia dielsii (Graebn.)Rehd.、准噶尔枸子Cotone aster soongoricus (Regel et iterd.) Popov.、绣线菊Spiraea sp.、葱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 Franch.、刺黄花Berberis polyantha Hemmsl.、小檗Berberis sp.和四川丁香Syringa sweginzowii Koehne et Lingelsh。局部多见,最大频度在40平方米内有9株。4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幼果常被昆虫幼虫所害,更新不良,幼株不多见。 保护价值栽培牡丹是“花中之王”。本种为芍药属牡丹组仅有的3(或4)种之一,花大而美丽,是理想的花卉资源。芍药属系统孤立,位置有争议,牡丹组又是其中原始的一个组,本种又是牡丹组中研究最少的一个种。因此对牡丹组尤其是本种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种分布区极狭窄,如不加以保护,容易绝灭。根皮可药用。 保护措施尚未采取保护措施。建议在分布比较集中的马尔康松岗地区建立保护点。药材部门应避免收购这一稀有种,引种栽培也是必要的。 繁殖培育栽培要点 :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和扦插。移植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过早或过迟。喜肥,每年至少应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后应进行整枝。对生长势旺盛、发枝能力强的品种,只需剪去细弱枝,保留全部强状枝条,对基部的萌蘖应及时除去,以保持美观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使植株开花繁而艳、保持植株健壮,应根据树龄情况,控制开花数量。在现蕾早期,选留一定数量发育饱满的花芽,将过多的芽和弱芽尽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个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应将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让其开花,以集中营养促进植株的发育。 牡丹为深根性落叶灌木花卉,性喜阳光,耐寒,爱凉爽环境而忌高温闷热,适宜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因此一般栽培牡丹花的盆土宜用砂土和饼肥的混合土,或用充分腐熟的厩肥、园土、粗砂以1:1:1的比例混匀的培养土。如栽培土壤中水分过多,其肉质根部容易腐烂。因此,遇到连续下雨的天气时,要及时排水,切不可让其根部积水。牡丹不耐高温,夏季天热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最好搭个凉棚,为其遮荫。中午前盖上草帘或芦苇,傍晚揭去。这一措施及时做好,可以防止落叶,若任其受热、落叶,将严重影响以后开花。牡丹因根须较长,植株较大,因此适合于地栽,若要盆栽,则应选大型的、透水性好的瓦盆,盆深要求在30厘米以上。最好用深度为60-70厘米的瓦缸。牡丹花的繁殖,用播种法、分株法、嫁接法都可以。 栽培简史四川有丰富的牡丹资源,其南北均有野生牡丹广为分布,西北部为四川牡丹,西南部则有黄牡丹、狭叶牡丹。四川是中国野生牡丹由横断山脉向秦巴山地及黄土高原发展、演化的过渡区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川牡丹栽培始于唐代,多分布在成都、彭州(古称天彭)、峨眉山等地,尤以彭州为盛。 成都牡丹始于五代。据《蜀总记》载:前蜀宫廷种植牡丹,后蜀至孟昶也引种了许多牡丹“于宣华苑广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蜀平(宋统一全国后),花散落民间。” 到南宋,成都附近的天彭牡丹享有盛名。天彭牡丹种植始自唐代,杜甫曾有《天彭看牡丹阻水》诗。北宋后期,天彭牡丹已有较大发展。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记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崇宁中(1102—1106)州民宋氏、张氏、蔡氏,宣和中(1119-1125)石子滩杨氏,皆尝买洛中新花以归,自是洛花散于人间,花户始盛,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彭人谓花之多叶者京花,单叶者川花,近岁尤贱川花,卖不复售”。陆游还记述了天彭赏花时的盛况:“天彭号小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以其俗好花,有京洛之遗风。大家至千本。花时自太守而下,往往即花盛处,张饮帘幕,车马歌吹相属。最盛于清明、寒食时。”可见南宋时蜀人喜爱牡丹、花时狂欢的情景不亚于洛阳。《陆谱》记述了洛阳以外的蜀花34种。 随着天彭牡丹逐渐扩散种植,距天彭(今彭州市)西北32里的丹景山亦以盛产牡丹而得名,成为川西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天彭牡丹兴盛的原因有三:一是“土人种莳得法”;二是后蜀灭亡后,散落民间的优良牡丹品种汇集于天彭;三是彭人多从洛阳购入新品种。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天府之国千里为墟,兵燹之驱除,顿易繁华为草昧”,天彭牡丹由此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两个文明”建设如强劲的东风,给天彭牡丹带来了复苏的生机,至1980年,种植面积已达12公顷。1985年3月18日,原彭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牡丹为彭县“县花”,每年4月10日左右花开时节举办牡丹花会。首届牡丹花会是1986年。1994年3月,撤县改彭州市,牡丹遂为彭州市市花,牡丹花会照常举办。 峨眉山牡丹引自天彭。徐式文《蜀地牡丹考》(1993年)载:明末清初,天彭牡丹“多分散于青城寺观、嘉州寺观、灌县、温江、崇庆、新都、绵竹,特别是成都园林与附近花圃”,其中“嘉州寺观”即乐山峨眉山区的各寺院道观。峨眉山牡丹多集中种植于万年寺。这里的牡丹有些品种一年中常出现两次开花,第一次为谷雨前后,第二次为冬季。 据《峨眉文史》(第12集,1996年)载:“1979年冬天,万年寺花园中早已百卉凋零,牡丹花树也枯枝光杆。然而,就在那枯枝上悄悄地绽出了花蕾,继而在那飘飘洒洒的白雪中与娇艳的红梅媲美,斗雪怒放,真可谓奇观。”1981年2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在海拔1000米的万年寺,有两株牡丹迎风斗雪,鲜花怒放。”1982年1月24日《文汇报》报道:“万年寺已连续三年出现‘牡丹冬开’现象。冬开的牡丹是400株牡丹中的名贵品种‘七蕊牡丹’。” 其他濒危种稷山牡丹落叶灌木,高80-150cm,干皮褐色,有纵纹。当年生枝淡绿色带暗红晕,二回三出复叶,小叶9枚,小叶卵圆形,1-5裂,侧生小叶无柄,浅裂,顶生小叶深裂,裂片多。花单生枝顶,苞片披针状椭圆形至条形,下面被柔毛;萼片宽卵圆形;花瓣10枚,花径约11厘米,花色为淡粉至白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丝基部紫红色,心皮5,柱头暗红色。花期为五月上中旬,果期8月中下旬。 紫牡丹灌木或亚灌木,植株高50-150cm,最高可达200cm以上。当年生小枝暗紫红色,二年生枝条表皮块状剥落。二回三出复叶,叶片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宽7-20cm.花2-5朵生于枝顶或叶腋;花径8-10cm,花瓣9-13枚,红色至红紫色,基部稍深,具光泽;花盘肉质,包住心皮基部;柱头紫色,花丝深紫色。花期五月,果期8月,根皮入药。 狭叶牡丹亚灌木,高50-150cm,茎圆,无毛,二回三出羽状复叶,每小叶3-5深裂,裂片狭线形或狭披针形,宽5-10mm,无毛。花紫红色,花瓣9-12枚,花茎5-6cm,苞片和萼片共5-7个;雄蕊多数,花药黄芭,花深紫红色,心皮2-3,多为3,无毛,柱头红色,柱头多卷曲呈波状。花期5月,果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 黄牡丹 黄牡丹亚灌木,高30-150cm,茎圆形,灰色,一年生枝绿色带紫晕或紫红色,最长可达50cm,二年生以上枝条表皮块状剥落。二回三出羽状复叶,裂片又三裂,小裂片披针形,宽10-30mm。每枝着花2-3朵,极少有单花;花径4-6厘米,黄色、黄绿色、金黄色,花瓣5-12枚,瓣基无斑、淡紫色斑、深紫红色或有紫黑斑;瓣硬稍腊质;花药为橙色,花丝淡黄色;心皮通常三个;花期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果期八月下旬。 卵叶牡丹落叶灌木,高30-80cm,干皮褐灰色,有纵纹。二回三出复叶,小叶9枚,表面深绿色或暗紫红色,背面浅绿色,为卵形或卵圆形,先端钝尖,基部圆形,侧生小叶多全缘,顶生小叶浅裂具2齿裂或具齿。花单生枝顶,花瓣多9-10枚,粉色或粉红色;花丝粉色至粉红色,花药黄色;心皮5枚,柱头紫红色,反卷成耳状。花盘暗紫红色,全包心皮。花期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果期8月中下旬。 杨山牡丹落叶灌木,高100-150cm,枝皮褐灰色,有纵纹。一年生新枝浅黄绿色。二回羽状5小叶复叶,小叶窄卵状披针形或窄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侧小叶近无柄,全缘,顶小叶稀1-3裂。花单生枝顶,花瓣10-11枚,白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丝黄色,花丝暗紫红色;心皮5枚,被粗丝毛,柱头暗紫红色,有时翻转成耳状,花盘暗紫红色,全包心皮。花期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果期8月下旬。 紫斑牡丹落叶灌木,茎直立,高50-150cm,圆柱形,微具条棱,无毛。二回羽状复叶,小叶多在15枚以上,三深裂或全缘,裂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开,先端急尖。花单生茎顶;萼片4,淡黄绿色,几近圆形,先端短尾状尖,花瓣10枚,白色,基部具黑紫色斑,斑宽倒卵形,先端截圆形,微有蚀状浅齿;雄蕊多数黄色,花淡黄色或白色,心皮5枚,柱头黄白色,扁平,有时翻转成耳状。花期5月,果期8月。 保护价值与措施保护价值:栽培牡丹是“花中之王”。本种为芍药属牡丹组仅有的3(或4)种之一,花大而美丽,是理想的花卉资源。芍药属系统孤立,位置有争议,牡丹组又是其中原始的一个组,本种又是牡丹组中研究最少的一个种。因此对牡丹组尤其是本种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种分布区极狭窄,如不加以保护,容易绝灭。根皮可药用。 保护措施:尚未采取保护措施。建议在分布比较集中的马尔康松岗地区建立保护点。药材部门应避免收购这一稀有种,引种栽培也是必要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