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释义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博物馆4个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西藏考古与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系国家教育部首批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单位、“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简介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设置全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部藏学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科传统,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尊经书院和四川高等学堂。1902年四川高等学堂开设外国历史公共科。1910年,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存古学堂即设有经学、史学、辞章等科,其中史学科发展成为历史系,迄今已逾百年。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3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4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46人。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平实、稳健、谨严、求新的学术传统,人才众多,硕果累累,在国内学术界备受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学院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1682多人。近五年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1176.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55篇,出版专著227部、其中教材18部。获得各种奖项100余项,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奖项30余项、教学奖5项。其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1篇,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名,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

学院现有中外文藏书近10万册和多种刊物,现代化办公教学设备齐全,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前身为四川大学旅游系。本专业在国内同行中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系基础上设置了旅游文化与管理专业,招收专科学生。1992年起,在历史专业本科中正式开设了旅游管理与文化方向。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增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1997年,旅游系建制。2000年7月12日四川大学旅游系升格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学院现设有四个系及一个研究所:饭店管理系、旅行企业管理系、旅游规划及景区管理系、旅游文化系,及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所。目前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60余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学院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学术优势,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方面有相当的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曾先后主持参与了十余项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课题研究,目前学院已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80余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院现有教师18名,其中高级职称者7人,占总数的38.8%;博士3人,占16.7%,在职博士生5人,今后两三年内博士比例将达到44.4%;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4%。全校教学与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者比例在48.28%左右,博士比例在26.8%左右。相比之下,本院在全校范围内的“双高”比例并不低。由于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所以可以预期今后几年内本院“双高”人数将继续攀升(这还未将引进人才计算在内)。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曾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留学或进修。概而言之,本学院师资队伍特点体现为:职称、学历“双高”比例较高、专业门类齐全、年龄结构合理。教师专业包括旅游经济、工商管理、旅游规划、专业外语、博物馆学、建筑学、宗教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等。这样一支队伍可谓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近三年来,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44人。

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四川省最早设立的旅游类学科硕士点,专业设置全面,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在中国西部高校旅游学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院共有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饭店管理、旅游文化4个研究生研究方向。

旅游学院起步较晚,但起点高、人才众多,近年来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受到同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本学院近年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85篇左右,提交相关部门审定通过的调研计划30余份。同时获得各种奖项20余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区域旅游经济的成功结合”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院拥有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现有中外文藏书10余万册和多种刊物,有微机室、阅览室、资料室各1个,多媒体教室1间以及现代化设备的学生实验用房,为专业学习和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办学环境

考古技术实验室拥有实验用房5间(望江校区文科楼425、426、427、428、校史馆一楼B110室),建筑面积140平方米,分别用作测绘技术室、影像技术室、数据处理室、文物修复室和教学标本室。新添置的仪器设备包括全站仪(包括标准配件)、田野测绘软件、GPS+GIS采集系统(包括软件、配件)、GIS数据分析软件、便携式激光测距仪、海拔表、GPS手持机等,可基本满足本科教学实践和现代考古作业中野外测量、绘图、信息采集、标本分析、数字化处理等需要。

研究所、中心

中国藏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系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详细内容请参见本书“科学研究”部分的相关内容。

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实体性研究所。主要从事全宋文的整理、出版和宋代文化研究。有全国不可多见的、藏书十分丰富的资料库。该所在宋代文化研究领域有深入研究,出版了规模巨大的学术成果。

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系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系所合一研究所,有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考古学研究、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专门史研究、文献学研究等8个方面。在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西南民族史等研究领域有众多全国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城市研究所。成立于1990年。有中国城市史、区域城市比较研究和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等方向。城市史研究和区域城市比较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已出版了多部填补空白的力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有蜀文化与巴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交流研究等方向。近年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处于一流水平。

人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由一批青年教师筹备而成,得到了学校和国内外众多同行专家的支持。

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有三国文化研究、三国志校注与研究等方向。其研究成果受到了日本、韩国和北欧国家的关注,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

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先后承担了省市科研项目21项,已经主持或参与完成地(市)级和县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旅游营销策划16项。学院教师已编写出版专著20余部,在全国核心期刊和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提出了许多对地方旅游发展有价值的观点。其中省级教改课题“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与区域旅游发展的成功结合”阶段成果获2000年四川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四川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旅游经济管理培训中心。成立于1998年。它积极为各旅游企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岗前培训和职培训,已先后为省、地(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5000余人。

本科专业及其培养目标

历史学专业基地班(只招收基地班学生)。培养系统掌握历史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理论修养、较强的专业与实际工作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本专业属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3个方向上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业方向:到机关、学校、企事业及新闻、出版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文秘、教学、科研、采编、出版及涉外工作。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基地班。培养系统掌握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理论修养、较强的专业与实际工作能力,从事考古学和文博研究、高校文博学教学、考古发掘、文物收藏、鉴赏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方向:到高等院校、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鉴定保护、行政管理、文博及历史类教学、编辑出版、公安内保及商检等特种行业检验等工作。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高的特色。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熟练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门管理人才。培养要求是:学生主要通过旅游管理、旅游文化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接受旅游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毕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掌握旅游管理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这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旅游服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从事旅游服务的基本能力;掌握旅游文化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这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旅游规划方面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这方面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熟悉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具备一门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主要课程设置有管理原理、旅游学概论、会计学基础、旅游经济学、旅游古汉语、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旅行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导游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旅游信息系统、旅游工程学、旅游实用外语等。就业方面: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专业学校、新闻媒体、旅行社、旅游公司、宾馆饭店、风景名胜区等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宣传、服务、管理、导游、旅游地(风景区)规划开发等工作。

硕士专业及其研究方向、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史专业。含先秦两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6个研究方向。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导读、中国古代史料学、史学理论、基本史籍导读、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专题、中国民族史专题、中国考古学专题、中国经济史专题、中国文化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含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向。主干课程:经典作家论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史史料目录学、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等。

专门史专业。含区域文化史、中国城市史、区域社会与经济史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区域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城市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中国学术史专题、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学术交流史、西南民族史专题研究、区域社会与经济专题研究、社会与经济史史料学、中国城市史史料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含西南地区考古、美术考古、汉唐考古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考古研究方法、考古文献研究、考古文献研读、西南民族地区考古研究、秦汉考古、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国铁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国古代考古研究、甲骨文导读、金文导读、田野考察与发掘、夏商周考古、秦汉简牍、《说文解字》及历代字书研究、电子计算机应用与汉字编码技术。

历史文献学专业。含古文字学、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计算机与历史文献著述处理研究方向。主干课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目录学、古籍整理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档案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科目录学、档案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计算机语言及应用。

世界史专业。含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世界上古社会经济史专题研究、世界上古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古欧洲社会经济史专题研究、中古欧洲文化史专题研究、史料导读、世界上古史研究信息及现状举要、世界中古史研究信息及现状举要、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美国史专题研究、近现代非洲史专题研究。

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饭店管理、旅游企业管理等4个研究方向,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的教学科研、规划开发和旅游管理人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外语、经济学、管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研究、旅游管理研究、旅游信息系统管理、旅游营销研究、旅游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外饭店管理研究、国外旅游研究、风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研究等,学制为3年,应修满32学分。培养方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培养。

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领域与主干课程

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献学,专门史,民族史等。课程设置:马列主义理论课,外语,一级学科共同学位课:史学理论方法、史料学与史学名著研究、中西文化史、中西制度史、考古学通论、文化人类学、选修课。

教授及研究方向

蔡崇榜,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宋代史学。

陈廷湘,博士生导师,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

郭齐,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朱熹诗文研究。

郭声波,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

何平,博士生导师,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国际关系。

何一民,博士生导师,城市史研究。

霍巍,博士生导师,汉唐考古,西南(包括西藏)考古,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

李文泽,博士生导师,历史文献学。

刘复生,博士生导师,宋史,西南民族史。

罗志田,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史。

彭裕商,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

石硕,博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

舒大刚,博士生导师,儒学文献研究。

王挺之,博士生导师,欧洲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资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杨世文,博士生导师,宋代历史文献,儒学学术,巴蜀文化。

杨天宏,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杨振之,博士生导师,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

王东杰,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

张箭,博士生导师,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中古史。

方述鑫,中国古文字学,先秦史。

何崝,中国古文字学,中国古代史。

黄奇逸,先秦史,古文字学,中国文化。

黄伟,汉唐考古,西南考古,古钱币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李德英,中国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城市史。

吴铭能,古代史,中国文化。

李国玲,历史文献学。

李涛,西藏文化研究。

李原,饭店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文化。

刘世龙,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吕一飞,魏晋南北朝史、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彭邦本,先秦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

石应平,旅游规划,饭店管理,民俗学,中外文化。

孙锦泉,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文艺复兴研究,旅游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王东杰,中国文化史。

徐波,十四至十八世纪欧洲史,西方史学史

原祖杰,美国社会与文化史,美国外交史,中西现代化进程之比较

专业设置

考古学

四川大学于196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著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曾长期执教于此,是我国大陆地区最早设置考古学学科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包括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全系列专门人才培养体制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是教育部核准的考古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四川省重点学科(19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区域历史与民族”(2010)平台、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的重要支撑学科。考古学系设有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6个实验室和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实验室及资料、标本室总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900平方米,资料、标本室面积250平方米。拥有三维扫描仪、全站仪、体视显微镜、GIS等仪器设备及应用软件100余台/套。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现有专(兼)任教职员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教辅人员2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主要在中国考古学、西南民族考古、田野考古技术、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宗教及艺术考古学、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博物馆学理论、馆藏文物管理与研究、文化遗产及民族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陈列等方面开设有不同学制的专业课程。

四川大学考古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特色与传统优势,集中体现在历史时期考古学领域,如汉唐时期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考古文献学、中国考古学史、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等,均具有国内公认的重要影响力;西南考古方向中的西藏考古、巴蜀考古等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道教考古、藏传佛教考古亦具有国内首创地位或领先水平。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设有“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专门考古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和“西南考古”、“商周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等四个重点教研方向。

中国古代史

四川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迄今已愈百年。已知与四川大学有源流关系的近代新式学校如四川大学堂(即四川高等学堂,1902)、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四川存古学堂(1910)、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2)、国立成都大学(1925)、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27)、公立四川大学(1927)等,都能秉承巴蜀学术重视史学的传统,积极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蒙文通、缪钺、任乃强、蒙思明、胡鉴民、吴天墀等一大批卓越学者的开拓和一代又一代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四川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成就斐然,早已形成历史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专门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所在的学科是教育部核准的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区域历史与民族”平台(2010)。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宽广,包括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民族学与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其中专门史和历史文献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始于2002、2007年),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是省级重点学科(1996)。

目前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共有18位老师,其中教授8人(内博导5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获博士学位的15人(另有1人尚在攻读博士学位)。本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要求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优良的中国古代史基础、相关学科素养及专题史知识,以及初步的治史能力和其它社会工作的能力;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以及独立从事史学研究、教学和其它社会工作的能力。为此,教研室开设有《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史学写作》、《中国史学史》、《基本史籍导读》等基础课,以及断代史、专题史和相关学科的选修课,还承担学校诸如《中国历史概论》、《中华文化》(历史篇)等文化素质课,致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史

四川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陈衡哲、何炳松、杨人鞭、卢建波、谭英华等外国史名家曾在四川大学执教。经过前辈学者的开拓和辛勤耕耘,四川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完整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是教育部批准的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1年),也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世界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区域史和国别史等。

目前世界史教研室共有15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博导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大多数老师都曾在欧美著名大学攻读学位或进修深造。本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要求本专业的本科生接受严格的外国史基础知识、外国语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素养训练,使他们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外国史研究和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为此,世界史教研室开设了世界通史(古代、中古和近现代)、《专业英语》、《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基础课程;另外,还开设了区域史、专题史、国别史和相关学科的选修课。本教研室还承担了《西方文化史》等校级文化素质课,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专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史(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研究)、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欧洲城市史、西方艺术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中西交通比较交流、美国史、南亚区域史研究,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世界史学界的领先地位。

目前世界史教研室在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和国别史等学科方向均有权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3: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