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 |
释义 | 位置简介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又称四川王文坤皮影艺术团(简称川北王皮影),是四川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民间艺术大师王坤一家祖孙八代相传的雕刻艺术和表演艺术。该艺术团设在阆中市古城区下新街63号,阆中市杜家客栈。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下设表演组、产品设计开发组、制作组,具有刻、绘、演于一体的专业团队。其产品(皮影系列工艺品)雕刻细腻,设计精美、造型独特、表演精湛而蜚声海内外。 艺术特点川北王皮影师从自然,法古出新。它集“土”“广”“渭”等皮影之长处,吸众家“雕”“剪”“绘”“刻”等技艺之精要,融川北风情民俗之意趣而自成一派。川北王皮影根植于以阆中为中心的36县市,常应邀至香港、韩国、奥地利等地演出。1988年川北王皮影代表中国民间艺术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国际艺术交流表演赛,荣获“国际艺术金奖”,奥地利总统希斯莱辛格赞赏:“这才是真正的东方艺术”。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下设表演组、产品设计开发组、制作组,具有刻、绘、演于一体的专业团队。其产品(皮影系列工艺品)雕刻细腻,设计精美、造型独特、表演精湛而蜚声海内外。 川北王皮影致力于打造民间民俗文化,开发制做艺术精品,在国内数十个大中城市成功巡演。同时,在阆中古城成功地举办了近千场次的演出,其中包括传统剧目、儿童剧目和现代创新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把传承和弘扬民间民俗文化作为团的宗旨。川北王皮影被评为阆中市民俗文化的龙头企业,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代传承一波三折,差点断代“自曾祖父王元胜创立王皮影,经我爷爷王文坤改造,传到我已是第七代。”现在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团长、川北王皮影的第八代传人王彪如数家珍,“中国皮影戏大概有陕西、湖北、四川三派,我们属于四川的川北流派。” 川北皮影王又叫王皮影,创于康熙年间。皮影流派中,他们是惟一以姓氏命名的。在王皮影发展史上,王文坤起了关键作用。这位已故皮影大师,在年幼时就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王彪说:“爷爷19岁就基本掌握曾祖父的演技,曾祖父便让爷爷外出拜师继续学艺。” 王文坤聪明好学,喜欢打破常规,他深夜练刀法,练成了“落刀而就,潇洒流畅”的裁划绝技。嫌当时盛行的渭南皮影太小,王文坤便把影偶身高增大一倍,一时轰动乡邻。 解放后,皮影戏获得新的生机,王文坤以新的热情投入皮影表演。但在“文革”中,“因为皮影内容多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神仙皇帝一类,爷爷被打成‘封资修’而挨批,到父亲这一代就失传了。”王彪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皮影迎来了新的春天。当时农村很少通电,晚上看皮影就成了大家的习惯,“小时我天天跟爷爷去耍皮影,跑了一年,学了许多台词。我感觉很有趣,不知不觉就爱上了皮影。”王彪觉得自己爱上皮影很自然。王文坤见孙子领悟力好,便拿出一年时间,专门在家调教。 荣耀巅峰,遭遇尴尬后来,村里通了电,有了广播和电视,看久了皮影的人很快被吸引走。加上演艺收入不高,成家后的王彪还要养家。“虽然我酷爱皮影,可没钱就养不了家,我守着这些‘活宝’过不了一辈子。”王彪至今还在叹息生活的无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王彪最终还是决定先为生存找出路。之后,他去过东北和江苏、广东等沿海一带打工,这一走就是六年。 1988年,就在王彪为生计奔波在外时,王文坤应邀出演维也纳金色大厅,一个川北农民就这样带着皮影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成为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中国农民艺人。 演出后,奥地利国王授予他金质奖章。这或许是王皮影家族荣耀的巅峰时期,因为这之后王皮影便遭遇了难寻传人的尴尬。 “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是艺人的传统,其实王文坤一直想调教出一个传人,但是他的孙辈为了生计而不敢“担此大任”,1999年王文坤带着满腹遗憾离开人世。 重出江湖,涅磐再生“后来有件事,让我下决心再闯皮影江湖。”王彪说。2000年,王彪在北京一家古玩店里看到很多皮影,一下激发了他对皮影的感情。王彪几次喊老板,不料老板却反问:“你懂皮影吗?”“不懂可以学嘛!”王彪顺手耍了起来。店老板见他在行,便拿出一张照片给他看,“那不是在金色大厅表演的爷爷吗,我心里激动。店老板当时给我一个电话号码,说那人是搞收藏的。”王彪对那次邂逅记忆犹新。 回到成都,王彪拨通电话,听筒里传来声音:“你是不是姓王?王彪1刚回到成都的王彪,觉得既惊讶又亲切。“他告诉我他叫赵树同,”王彪说,“赵老师说他收集了几千件‘死’皮影,现在要让它们‘活’起来,只要我答应,如果我在外头工资1500元,他愿给3000元。” 原来,我国著名的皮影收藏艺术家赵树同先生多年潜心收藏,已经有了很多皮影。让这些皮影动起来成了他的心愿,他正四处在找王文坤的传人。 “我当时不敢马上答应,因为我经历过一次放下皮影的伤痛。”王彪说。经过数十天考虑他才答应下来,“想到自己的责任,我必须把皮影事业做起来。” 王彪组了一帮人,在成都顺心老茶馆重新开演,很久没看到皮影的观众觉得新鲜,反响很大。“但那时很艰难,一个月收入才200多元,吃的是家里带来的米和腊肉,每天去菜场捡菜叶吃,后来好多人熬不住就走了。”王彪也想过放弃,这时赵树同先生正好从深圳回来,他看到戏班的处境落泪了。当王彪说要放弃时,赵老劝道:“如果坚持,现在苦点,但人生光明;如果放弃,将留下终身遗憾。”最后,王彪选择了坚持。 更新观念,峰回路转“根据多数顾客的需求上演不同的戏,老外来,我演传统的,年轻人来,我演迪斯科,小孩来,那我肯定演儿童剧。”王彪得意地捧出自己的“法宝”。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于2004年开始常驻阆中古城商业演出,几年演出下来,他慢慢悟出一个道理:顾客需求是生命线。为此,他不断更新戏剧内容,并编创了古典、现代、迪斯科等不同风格的皮影戏,他编的《消防演习》和《迪斯科》开创了皮影风格的新时代。一门濒危的民间艺术慢慢地重新焕发了生机,王彪渐渐明白,皮影戏里真有春秋,关键在于自己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不能一味依赖政府保护和企业赞助。 皮影虽然发展了,可传承又成了问题。虽然王彪打破祖上规矩,于2007年开班对外招生,可万没料到,学徒学有未成,竟然一个个弃学而去……“他们觉得学皮影没奔头,难找工作。”王彪说。 他想到申请国家保护,有了经费就更好办了。经过努力,王皮影在2008年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王彪正努力把川北王皮影推向世界。 王皮影盯准市场,开始探索一条产业化发展路子,他们注册了旅游服务商标,在艺术团设立表演组、产品设计开发组、制作组以及专门的市场营销组。王彪还把艺术团一分为三,一队留阆中,一队全国巡演,还有一个机动队负责邀请表演。 “在市场冲击下,固守不变几乎不可能,我必须实现转型才有生存权。”王彪颇有几分改革家的风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