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堡 |
释义 | 概述四堡乡坐落于连城北部省道建文线上,巍峨的鳌峰山脚下,处于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边缘,古有“四县共靠”之意,故而得名“四堡”。全乡土地总面积58.78平方公里,地形呈南北走向,被东西两峰山环抱着,全乡共有8个村委和1个林场,20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共3784户,16716人。 历史四堡乡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属于长汀管辖,解放后于1951年划归连城县,为第八行政区,1958年撤区改为红专公社,曾与北团罗坊合并为金基公社,后改今名。四堡自南宋开基以来出了不少名人,如明朝时的马驯(四堡马屋人,字德良),任户部主事,紧擢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两省。清代邹圣脉(四堡雾阁人),增补《幼学琼林》一书,风行全国,历久不衰。该书包罗万象,知识性甚强,曾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有“读了《增广》会讲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之说。 四堡乡居民为汉族,曾有人根据四堡妇女奇特的服饰,近似于某少数民族而认为四堡居民为少数民族,但无可考究。四堡乡音为客家话语系,但不带上杭、武平一带腔调,很接近普通话,因而四堡讲普通话很普及。四堡乡共有9个姓氏(邹、马、吴、杨、包、李、张、严、赖),每个村庄一般只有一种姓。虽然如此,但各村风情基本相同,各村每年都有一庙会,像雾阁“七吉”(七月初七),马屋正月十四等。元宵节各村都有闹花灯,游龙灯活动,其中以雾阁的“老龙”最具代表性。四堡龙灯很有特色。龙头制作精细形态逼真,绘上各种图案,夜晚点上蜡烛,烛光投映之下更为形象。四堡龙灯长达490余节,足有1.5公里,夜间由山游下,黑暗之中点上蜡烛的龙灯,蜿蜒而行,时隐时现,山下看来如龙从天降一般,蔚为壮观。元宵节各村都有迎神,即抬着邹应龙(邹姓始祖为南宋文武状元)塑像到村里游走,届时彩旗、锣鼓前后拥护而行,供各家各户供香敬仰。 气候四堡乡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17.8℃,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年日照1900小时,无霜期250天,最高气温35.5℃。全乡耕地面积11092亩,林业资源较为缺乏,四堡乡主要矿藏资源有稀土矿和花岗岩。全乡水源较为缺乏,因为没有河流,主要灌溉、生活用水来自全乡最大的水库——团结水库和另外几个较小的东山、高坑水库。 资源由于资源较为缺乏,乡镇企业不发达,所以目前四堡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2001年,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为675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5117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乡财政收入331万元,粮食总产量8635吨。 经济鉴于四堡乡底子差的特点,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四堡人民走出了一条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搞山地综合开发的脱贫致富的路子。经过十多年的山地开发,四堡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较好经济效益之乡,建立了水蜜桃生产基地,水蜜桃9400多亩,年产水蜜桃3286多吨,创产值560多万元。如今,进入四堡境内便可看到漫山的桃树,春季满山粉红色的花海,为四堡增添无穷的魅力;夏季,桃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又是一番喜人的景象。四堡水蜜桃以其鲜艳的外观和优良的品质而载誉省内外,曾在1987、1988年连续获龙岩地区桃果鉴评会一等奖。现在每年90%以上水蜜桃远销到广州、深圳、梅县及龙岩、厦门等十几个大中城市。水蜜桃生产已经成为四堡乡一个主要产业,每年收获季节便吸引了大批客商到四堡水蜜桃批发市场来,从此又带动了饮食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堡乡因矿藏资源和水源缺乏的制约,企业发展较为落后,目前主要企业有花炮厂、村办钢球厂、生物化工厂、铸造厂、乡建筑队、石料场等,总产值360万元,创税利4.6万元。但四堡乡具有庞大的劳务市场和蓬勃发展的水果生产,很适合发展食品加工行业。另外四堡锡器行业很发达,大批农民以祖传手艺从事打铸锡器工作,经营锡器,该手艺在长汀、宁化、清流、永安等县市颇有名气。 教育四堡乡具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自南宋以来就在各村子设有私塾。目前,全乡设有完小5所,各自然村均设有幼儿园或初级小学,中学1所,在学人数3404人,教师队伍整齐,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每年为各类中学学校和县高中、职业中学等输送一批人才。 由于四堡人民一贯重视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四堡兴起规模宏大的雕版印刷业,到清代鼎盛时期,四堡已成为当时全国四大印刷基地之一。当时务各、马屋两村有60%以上群众长年从事印刷业,据资料记载当时四堡有书场商号44宗,印刷出版书的数量多达226部(尚未全部查实),这些雕版印刷在我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仍吸引着许多专家学者到四堡乡考察,1994年5月、9月分别有两位美国学者专程到四堡乡来考察雕版印刷。 四堡乡自古为连城县、宁化、清流等县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明清时期,在务各设驿站,现叫“公馆”,如今,四堡境内的省道建文线都已铺上水坭路面,交通便利,全乡个体经营的客运中巴达20来辆。四堡乡设邮电代办所1个,信件邮寄方便,已开通1400门程控电话。乡有卫生院,各村个体诊所近30所,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让四堡人民以健壮的体魄,搏击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中国印刷基地之四堡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印刷术,由唐至清,遥遥领先世界,曾远传亚非各国雕版印刷,更是开世界印刷术之先河。古镇四堡,就是惟一活着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见证者,就是中国古代文明领先世界的实录。 四堡印刷业的诞生四堡印刷业的始创,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万历八年(公元1551—1580),在浙江杭州任仓大使的邹学圣(字清泉,生于公元1523年,卒于1598年)。 据传,当邹学圣辞官归里时,其夫人邵妙正(杭州人),不愿离开杭州来福建。当时邵妙正年仅29岁,膝下三个孩子均尚年幼,耽心回到山区僻壤,难以把孩子培养成才;但邹学圣感到自己年过五旬,特别是老父已在风烛残年,母亲已经逝世,自己又是父母的唯一独生子,无论如何也得回家,以慰藉老父暮年念子之心。于是与夫人商议,决定把苏杭的元宵灯艺和印刷术(含部分雕版)带回故乡,以解除夫人心头的疙瘩换得了她的乐意成行。从此“镌经史以利后人”的印刷业,便在四堡雾阁播下了第一颗种子。 自邹学圣开设书坊搞起了印刷业之后,其子邹震孟(1568—1634),邹希孟(1578—1643)其侄邹葆初(1619—1673)等人,在“身游庠序”考取功名后,继承了先人的事业,更“广置书田”进一步扩大了印刷事业。他们“走东粤,游武林”四出售书,而“殷富冠都邑”。由是步其后尘,镌经刊史,售书各地的人越来越多,到了乾、嘉时期,便发展到了它的鼎盛阶段。 四堡雕版印刷历史古镇四堡位于闽西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四县交界处,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然而,古镇四堡曾以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而赫赫有名,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名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幸存的古书坊群也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行古镇雾阁村,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屋,门楼矗立,飞檐翘角,书香飘溢。那就是古书坊。现仅雾阁一村尚有称为“印房里”的遗址百余处。古镇四堡印书坊基本属家庭作坊,多由家族世代经营,而呈现家族性与民营性的显著特征。雾阁村的邹氏和马屋村的马氏,就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邹氏族语载:“吾乡在乾隆肘,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子仁屋是一座明清住宅和书坊合二为一的典型建筑,由天宝堂、务本堂、翰宝楼组成,始建于1809年,由邹姓三兄弟建造,占地十亩,九厅十八井,有140多间房。上中下厅是公共活动场所,侧厅和第一披厢房为住宅和生活区,第二披厢房及大门前侧房为印书坊,后院为仓库和杂物房。刊印书籍销往赣、粤、浙、挂、苏杭等地。 据史料记载,古镇四堡雕版印刷业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7年)、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三种起源说。而何说为准,尚待考证,但足已说明它的源远流长。经历数百年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三代进入鼎盛时期g印坊柿比,书楼林立,世代相传大书屋至少百家,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当地书商达数百之多,有定点经销,有流动贩卖。外地书商也络绎不绝前来批售,使古镇四堡刊印书籍“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后随印刷业的工艺革新和发展,逐渐式微,至清末民初已被排挤而无立锥之地。 鼎盛时期的古镇四堡印刷业所以能够稳步发展而成为全国印刷业的重点基地之一,主要原因是:1、清初康、乾时代重视知识,崇尚文学,积极整理、编纂了大量古籍,为四堡的印刷业提供了有源之水,长流不断的良好前提条件;2、四堡地域宽广,物产丰富,印刷所需的基本原材料,如纸张、墨烟、梨、枣等木材,境内均有出产,为它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3、落第文人的走投无路,卷入到这一行业,不仅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而且对提高产品的质量,赢得知识界的信誉,扩大其外销量,从而刺激当地印刷业的高速发展。4、华侨经济的源源不断涌回故乡,为四堡印刷业的发展,从另一条渠道汇集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四堡的印刷业,经历了明万历至清康熙一百五十多年的草创和发展后,便进入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代一百一十多年的鼎盛时期。在这期间,印刷业遍及雾阁与马屋两大村庄,尤以雾阁为甚。据了解严屋也有过一家,但规模小,时间短,已难查考了。当时四堡比较著名的书坊,雾阁有碧清堂,文海楼、文香阁、翰宝楼、五经堂、崇文楼、寄傲山户、素位堂(后分出素位山房)、萃芸楼、梅中昌、种梅山房、本立堂、以文阁……等二十余家;马屋有林兰堂、万竹楼、翼经堂、德文堂等数家。它们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书坊。这些书坊,据雾阁的资料所知,均是一个个小家族祖辈相传的家庭作坊,他们三、四、五代人同居共爨,男女老少,按体力强弱进行周密的组织分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投入到各个工序的紧张劳动中去。从版面设计、底本考据、书写成形、校对详核、刨制胚版、雕刻印版到裁纸、调墨、印刷、折页、分册、装订、榨书、切光、缃绢封脊、订线、贴签、包装、打捆等二十多道工序到最后发运、布点联络等,均有专人负责。 四堡书版来源,除一部分从外地购进或在别处请人镂版外,大部分在当地刊刻。工匠,有从外地雇请来的;也有当地专事刻版生涯的师傅;有的书坊主人自己就是刊刻专家。所以新书定稿一成,即能付梓。如雾阁著名学者邹梧冈(圣脉)当时增补的《幼学故事琼林》及所撰的《书经备旨》、《易经备旨》、《书画同珍》、《绘像妥注》和农村日常杂字的四言韵句《人家日用》,邹克襄(圣脉之孙)所辑著的《酬世锦囊》;邹廷忠的《诗林尤雅》,邹馄国所著《读史约篇》及阐发程、朱理学的论著与一些诗词、短篇笔记小说等,稿成即能刊版出书。因此,四堡雕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积越多,种类愈来愈丰富,真是琳琅满目,包罗万象。刊版除农村幼儿启蒙读物的《人家日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故事琼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和《四书集注》等普通书籍外,《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佩文韵府》、《楚辞》、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以及王、杨、卢、骆、鲍、谢、李、杜、元、白、韩、柳、欧、苏等历代名家诗、文集,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文学评论、医药、历法,乃至巫卜星相、堪舆诸书,均有刊本,有些禁书如《绣像金瓶梅》,据传就在四堡刊印过,时间当在清代乾隆前后。 《金瓶梅》一书,历代均把它列为“诲淫”的秽书加以禁锢,既禁止看,更禁止刊印发行,这是无容置疑的。因此,要在京、津、苏、杭等地刊印《绣像金瓶梅》确非易事,只有四堡这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山区印刷地刊行,可能性才是比较大的。所以,对《绣像金瓶梅》一书曾在四堡刊行,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版本问题,经、史、子、集诸书,均属善本。不仅纸张质地好,装帙考究,字形秀丽清晰,而且书页天头高大,便于读者批注,所以很受各地欢迎。尽管价格昂贵,销路依然很广,故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之说。当时江西许湾书商就曾派专人来四堡坐地采购转运,并曾向雾阁印刷业家商让了一块地皮,建成采购转运人员的住所,长期居住下来,购买大批书籍转运到江西各地贩卖。其房屋就建在雾阁村口,去长汀与清流、宁化的古驿道分岔处,地名羊坑尾(即现在四堡中学西南侧,粮站前面的公路以西),后来,许湾书商深感长期作为四堡书坊的推销人,很不合算,赢利总是有限,不如自己回去开办书坊,于是许湾书商便在四堡购走了部分旧刻版回去,并以四堡刻本作为依据,逐渐搞起了自己的印刷业,从此就不再来四堡采购书籍了。其房屋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倒塌,成了一块平地废墟。 四堡的书籍,除外地客商直接前来采购外,自己经年屡月连续不断地往外发运。其发行路线有三:北线、西线和南线。因其地处汀、连、清、宁四县结合部,其北至清流、宁化,西至长汀,南至连城。因此,书籍的发运路线,也是按这三条线路行进。在靠人力肩挑运输或骡马驮运的时代,日行不过七、八十华里至一百华里。但沿线路的城镇都有四堡人的书店可供歇息并调剂货源余缺。这些沿途书店的开设者,原也是走乡串村,深入馆、院和士人之家推销书籍的流动行商,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后,才建立铺面坐商经营。如此逐步往前四处延伸,愈行愈远,散布到江南各省。当时,北线经清流入沙溪下闽江,或由宁化到建宁、泰宁进入江西丰城、临川、南昌、樟树、九江等地,再沿长江向上游进发到武汉、长沙和四川重庆、成都;下游抵安庆、芜湖、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和杭州。西线至长汀后,也分水、陆两路。一路乘舟沿汀江南下入上杭、梅县、潮州、汕头,经海运入珠江,进广州,散入粤西南各地。或沿珠江而上溯至广西梧州、贵县、灵山、横县、南宁、桂林、柳州、百色直抵贵州、云南各地,入越南北方诸县城。或于潮州陆路转入粤东各地。一路由长汀陆路向西入赣南和湘南诸城镇。南线至连城后,分东、南两路。东路入永安经沙溪向南平、崇安、浦城、建阳、建瓯各地进发,或沿闽江而下至福州,转海上赴温州及浙东南各县,伸而入杭、嘉、湖,散于全浙。南路经朋口河入韩江至广东,或陆路向龙岩、漳州、厦门、泉州等地伸展。总之,从四堡向北、向西、向南三线出发后,再分水、陆各支线往四周扩散、步步延伸,如网状“叶脉一般”,分散到长江以南各省。因为各地都散布有四堡书商,为了互相沟通讯息或调剂货源余缺,彼此经常往来,所以这三条主线相互交错进行,或进入水路后汇合而行,这也是常有的事。由于线路长,人、畜力运输的运量小,所以终年都有大批人力奔波在这三大线上,像血液周流人体全身一样,永不停息。 据初查,四堡的印刷业家和贩售书籍的商家,在沿江、江南各省,均有他们的足迹和书肆。在四川、湖南有邹龙泉、邹丕煌、邹龄轩;在武汉有邹象古;在南昌、樟树有邹龙川、邹龙冈、邹子麟、邹松轩、邹大亨、邹浩才、邹海燕、邹信徵;在赣州有邹孔昌;在九江有邹昭亭;在苏州有邹大贞、邹藩臣、邹龙泉、邹龄轩;在杭州有邹大亨、邹藩臣;在温州有邹毅夫;在福州有邹大亨;在崇安有邹瑞轩、邹象古、邹泗轩、邹鸣盛;在南平有邹恒昌、邹瑞轩;在永安有邹仁声、邹扬丰;在泉州有邹昆祖;在漳州有邹朝元、邹卓就、邹良成;在汀州有邹新城、邹新桥、邹恒舒弟兄叔侄,马传图、马德明、马崇德;在上杭有马传图兄弟;在广东兴宁有邹葆初、马炳芳;在潮州有邹肇珂、邹继恒父子,邹新城、邹新桥兄弟;在嘉应州(今梅县)有邹瑞轩、邹丕彬、马传新;在翁源有马传恩、马云章;在广州有邹宾王、邹立乾;在广西南宁、桂林有邹新桥、邹恒鉴父子,邹式煌、邹式皋兄弟,邹瑞轩、邹松轩、邹经轩、邹立亮、邹明镇、邹明辉;灵山有邹元超、邹殿赓、邹殿梁父子兄弟,邹新城、邹新桥兄弟;横州(横县)有邹新祐、邹恒振、邹恒葆父子兄弟;在平马有邹上达、邹恒焕父子;贵县有邹宁光、邹新城、邹恒聪、邹森成、邹洪熙、马守望、马鹤山、马传芳;百色有邹远昌、邹清盛父子;平南有邹秉儒、邹耀光、邹秉翰;振安有邹上才;云南昆明有邹孔昌等。他们从行商售书到定居售书的整个过程,对传播祖国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提高当地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对交流和发展民族文化,起到了媒介作用;总之,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的。正如清代拔贡廷试第一特简兵部武库清吏七品京官余国琛,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雾阁三修《范阳邹氏族谱》时撰写的《序言》所说的:“予闻其乡……储古籍雕版,装为缃帙,以应士大夫觅购者,不可胜计。此实有裨于文教,因而酝酿乎诗礼之气,用能发越其英华。邹氏之家声,吾知其必大振矣。”余国琛的最后一句褒词,自然成了泡影。因咸丰、同治间,石印在上海出现后,四堡的雕版印刷业,便渐逐失去了竞争能力。于是,它从自己的高峰鼎盛期,开始沿着斜坡往下滑进了衰落期。 最早“版权“近年,“打击盗版”、“保护知产权”之声渐起,“版权”意识也渐人民心。而在古镇四堡,“版权”这个现代的时髦词汇,在当时早已有它的原始的萌芽。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内,一块块乌黑斑驳的木刻印板,层层叠叠,摆放在橱窗里。“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斋藏板,翻刻必究”的字样,刻在印板上,清晰可见。据古镇四堡老人回忆,“藏板所有”的族规,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四堡雕版刷业的邹氏、马氏两大家族制定,用以解决家族间作坊间因争印畅销图书、争雕板而引起的纠纷,而明晰版权,保护版权。族规也对开刻新板有许多限制:一般不许开刻已有的书板;各书坊间租借书板印书时,一切按原样进行,不得另立标记,如有违反由族长出面干预。因此,当年,雕板价值极高,不仅因为雕板制作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拥有雕版就意味着拥有金钱与财富E分配雕板,自然而然成为邹氏、马氏两大家族分家的首位家产。为协调家族内各作坊间的正常生产运作,邹、马两大家族还制定了一项族规,称为“岁一刷新”。这是说,来年正月之前,各书坊须将明年出版销售的所有图书品种全部刷印出清样,贴在各自书坊门墙上,以便正月初一各家各户互相串门之际能了解各书坊的出书情况。如遇图书品种重复,那么族长或有权威的长者就出面调节,避免重复。然后,各书坊方可正式安排当年的生产任务。“藏板所有”、“岁一刷新”的制定,既让我们看到了古镇四堡雕版印刷业鲜明的家族性特征,也向我们展示了古镇四堡雕版印刷业内部的古老运作的管理方式。 古镇四堡古籍版本多从残存雕板、珍本古籍旧书及当地族谱资料考证,为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古镇四堡刊印的书籍种类五花八门,内容无所不包,约有9大类900余种。其中,有以儿童为对象的幼学启蒙书《幼学故事琼林》、《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有服务举子应试的《行文资典》、《考卷问珍》、《增订古文精言》等g有文人喜欢的《易经》、《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子集,在文学图书中,有古代诗词及个人文集,也有人们日常娱乐消遣的小说、故事、戏剧等z有日常应用读本、医药图书,也有堪舆、占卡、星算之类的图书。 在古镇四堡版本古籍中,也有少见的珍品。 一是《绣像金瓶梅》。明朝成书问世的《金瓶梅》被列为禁书后,在京、汉、杭等地难以出版,而四堡出版了《绣像金瓶梅》,现存于吉林大学图书馆,是出版史上一件突出的大事。 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合刊本,在同一书页中以墨线分成上、下两半,上半部刊《三国演义》,下半部刊《水浒传》。此版本在印刷史上较为罕见。 三是《西厢记》,采用连史纸陶印,字为黑色,圈点用红色,为古籍中少有精品。 四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字画参半,每一书页中上为图画,下为文字,图文并茂,别出心裁。 五是被誉为全国名志之一的明朝李世熊著《宁化县志》。 六是一本以小著称的线装奇书《论语》(朱禀集注),长7厘米,宽5厘米,书页上真正印字的部分仅长6厘米、宽4厘米,封面没了,全书仅存《论语》卷六至卷十,共212页;书中字最多的一页达260多字,书的侧标题上印有“四书全注·论下”、“八讲”等字样。这是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馆长从当地农家找到的,书页已被虫姓蚀得斑斑点点。此书之小,是为了便于携带,如今日的袖珍字典,还是为古时科举考试作弊所用?不得而知。 雕版印刷业的衰落四堡雕版印刷业,从乾、嘉的鼎盛时期,咸丰、同治时代便一步步地趋向衰落,最后被资本主义新生产方式的雄厚力量所彻底挤垮,正如乡进士文林郎大挑直隶县正堂邹励成给其侄孙邹新城写的家传中所说:“吾乡在乾、嘉时,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至咸、同以后,乃不振。间有起家者,多以节啬积赢而致,然亦不及前人也。” 四堡雕版印刷业衰落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涌入沿海城市,给内地雕版印刷业以致命的打击。 随着上海的逐步“繁荣”,一边是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勾结,对我国人民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使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越陷越深;一边是受外来影响,本国的近代工业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新的产业大军工人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资金、技术、设备高度集中的资本主义经营下的大机器生产,其产品的竞争能力,远远胜过内地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成品,使雕版印刷的古籍销售市场逐步缩小,最后,被价廉物美的现代化新产品所彻底代替。再加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反动联合,造成政治上的长期混乱;经济上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残酷榨取剥削,使广大农村形成满目疮痍的萧条局面,而城市却出现畸形的发展。这样,四堡的雕版印刷业,当然是难以逃脱它的衰落、崩溃以至消亡的厄运。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蹂躏压榨的一页惨痛历史。 2、山区交通运输不便,引进大型新设备困难重重。同治间,石印在上海出现,四堡的雕版印刷业,开始感到了一股竞争的无形压力,木版书籍的销路开始下降,虽然一些有远见的印刷业家,亦想试图更新设备,但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四堡,谈何容易!在技术、设备急剧更新的洪潮中,步履稍一蹒跚,就会遭到浪涛的席卷而消失在浩瀚的海洋中去。 3、四堡雕版印刷业属于家庭作坊性质,资金分散,设备更新换代遇到不易克服的困难。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步在沿海城市确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而获得解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资金、设备、劳力逐步趋向相对集中,以利于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能力,而四堡的雕版印刷却是属于个体家庭作坊性质,因工具落后,手工操作,资金、劳力分散等因素的局限,要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走上机械化,首先遇到的就是资金不足,自然无法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匹敌,而退居被动受压遭排挤的地位。 4、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思想,不断地传入中国,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名作,在知识界影响很大,但四堡就无法立即刊刻成书发售。同时纸质及外形的装潢等方面不如机械铅印书籍时髦。特别是在产品起着质的变化飞跃阶段,外形的新颖与陈旧便成了决胜的第二道大关。四堡的雕版印刷墨守成规,自然无法与新式铅印书籍抗衡而败北。虽然直到解放前夕,雾阁的邹海成、马屋的马传图、马崇德等家,还微量印刷若干种农村幼儿启蒙读物和农用历书等,但已是强弩之末,行将熄灭的余烬,再也无法燃起熊熊烈火了。这些曾经为传播祖国灿烂文化效劳的雕版和古籍,终成一堆废古董,搁在陈旧的书架上,彻底休息了。然而它毕竟为我国的印刷业发展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地理位置古镇四堡的具体方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