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丝绦 |
释义 | 丝绦( sī tāo )是在晚清以前,古代人们习惯把丝带称之为丝绦。有诗为证:唐朝诗人贺之章所作的《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丝绦”指丝编的带子或绳子。 中文名:丝绦(现指“丝带”) 外文名:silk ribbon 类别:服饰 出现时间:汉朝及以前 基本信息丝绦繁体丝绦拼音sī tāo注音ㄙㄧ ㄊㄠ丝 (丝) sī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丝。丝绸。缂(k?)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像丝的东西:铁丝。菌丝。肉丝。游丝。 细微,极小:一丝不苟。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丝。愁丝。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一丝等于千分之一分):丝毫(喻极少,极小,一点儿)。丝恩发(f?)怨(指极小的恩怨)。 公制长度单位,一米的十万分之一(亦称“忽米”、“道”)。 指弦乐器: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笔画数:5; 部首:一; 笔顺编号:55551 词语解释丝绦sī tāo 1.丝编的带子或绳子。 词语解释丝绦sī tāo 丝编的带子或绳子。 唐 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红楼梦》第一○九回:“﹝ 妙玉 ﹞身上穿一件月白素绸袄儿,外罩一件水田青缎镶边长背心,拴着秋香色的丝绦,腰下系一条淡墨画的白绫裙。”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一:“哦,乡村大道,又好像一根根金光四射的丝绦!所有的城市、乡村、山地、平原,都叫它串成珠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