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承 |
释义 | 概述司马承,或作司马氶(264年-322年),字敬才,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朝宗室,为司马懿六弟司马进孙。谯王司马逊的次子。在东晋官至湘州刺史,在王敦之乱中因起兵讨伐王敦而被围困于湘州治所长沙(今湖南长沙市),最终长沙失陷,司马承被擒,荆州刺史王廙承王敦旨意,杀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途中,年五十九岁。王敦平后,被赠为车骑将军。 以上为谯王司马承,此外还有南宫县王、武邑郡王司马承,为同一家族内的同名同姓之人。晋书卷三武帝纪载,泰始六年“五月,立寿安亭侯承为南宫王。”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宫王承为武邑王。”由以上记载可知,西晋南宫国建立于太康六年(270),徙国于太康十年(289),存在20年时间。南宫王是司马承,系晋武帝司马炎同曾祖的堂兄弟。《晋书》卷三七《宗室》载,司马承系安平王司马孚长子司马邕的支子。司马翼系司马孚四子,司马邕的弟弟,“武帝未受禅而卒”,“承为嗣,封南宫县王。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宫王承为武邑王。”统武遂、武邑、津观三县。《晋书》载:太兴元年(318),邵续“为平原乐安太守、右将军、冀州刺史,进平北将军、假节,封祝阿子。续遣兄子武邑内史存与文鸯率匹磾众就食平原,为石季龙所破。……续被获之后,存及竺、缉等与匹磾婴城距寇,而帝又假存扬武将军、武邑太守。”以上表明,东晋建立初年,武邑内史、武邑国在尚存,但此后不久武邑国改为郡,但不久即被后赵攻陷。 生平避乱南渡司马承初拜奉车都尉、奉朝请,后迁广威将军、安夷护军,镇安定。光熙元年(306年)因迎晋惠帝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回洛阳(今河南洛阳)而授游击将军。永嘉年间,汉赵军队对西晋侵扰频繁,司马承于是偷偷南行,打算依靠镇守襄阳(今湖北襄阳市)的征南将军山简。但于永嘉六年(312年),司马承到达时山简就逝世,司马承于是继续走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后司马承转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时为琅琊王的晋元帝的军咨祭酒。 继嗣谯王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因上一年长安被汉赵军队攻陷,晋愍帝被俘而称晋王。因继承谯王爵位的司马承侄儿司马邃早前被石勒所杀,晋元帝于是承制封司马承继嗣谯王。太兴元年(318年),晋元帝因晋愍帝被杀而正式即位为帝,司马承改拜屯骑校尉,加辅国将军,领左军将军。后加散骑常侍。 出镇外藩当时大将军王敦掌兵在外,意欲专擅朝政,但晋元帝却任用刘隗、刁协等人以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令王敦十分不满,王敦上书晋元帝的表章显得态度傲慢,更令晋元帝畏惧,于是夜召司马承,将王敦表章给司马承看,共谋对策,司马承认为王敦即将起事发难。当时晋元帝打算树立外藩以防备王敦,适逢太兴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访逝世,湘州刺史甘卓转任梁州刺史而令湘州刺史出缺,王敦因而上表由宣城内史沈充接任湘州刺史,而晋元帝认为湘州位置重要,于是决意派司马承出任湘州刺史。同年任命司马承监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 司马承前往湘州时,路过王敦所驻镇的武昌,并与王敦宴饮。王敦出言试探,司马承知道王敦用意,于是以东汉班超“铅刀一割”之语回应。王敦及后向亲信钱凤表示司马承不知畏惧而学古人壮语,不会有大作为,于是不加阻挠,司马承亦安全抵达湘州。当时湘州残破,司马承自己生活俭约,尽心安抚当地,有能干的名声。王敦见此,又怕司马承日后会阻碍自己,于是假称北伐而征召湘州境内所有船只。司马承知道王敦用意,于是只给一半。 王敦之乱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讨刘隗和刁协之名于武昌起兵,王敦之乱爆发。王敦当时派遣参军桓罴劝司马承支持自己,并请司马承为军司,与他一同进兵建康。司马承知道后决意支持皇室,于是与长史虞悝、虞望、建昌太守王循、衡阳太守刘翼等共同盟誓,囚禁桓罴,宣告全州并要进军巴陵(今湖南岳阳)。当时零陵太守尹奉首先响应并出兵营阳(今湖南省道县),于是湘州众人都响应,唯王敦姊夫,湘东太守郑澹不肯,卢悝于是讨伐并将他杀害。 王敦知道司马承起兵反对自己,于是派遣南蛮都尉魏乂、将军李恒、田嵩等领二万人进攻湘州。司马承且战且守,等待尹奉和虞望的救援。虽然长沙城池并不坚固且人心惊恐,但司马仍坚拒到广州投靠广州刺史陶侃或退守零陵和桂阳。但不久,虞望就战死。 与此同时,梁州刺史甘卓因司马承所派主簿邓骞和乐道融等人劝说而反对王敦。甘卓写信给司马承,劝他固守,并称要进攻沔水以断王敦归路并解长沙之围,但司马承答书要甘卓尽力并从速进攻王敦。但当甘卓到猪口后就停滞不前,直至知到建康失守、周顗被王敦所杀的消息后更决意撤军,司马承再无援军。而司马承在魏乂的猛烈攻击下死守不降,魏乂于是将王敦送来的朝廷文件射入城内,城内人民得知建康失陷后都十分惆怅惋惜。两军攻守一百多日后,衡阳太守刘翼战死,士卒死伤枕藉,长沙最终都被攻破。司马承于城陷后被捕,由魏乂押送到荆州,而王敦则派荆州刺史王廙在道上杀害司马承,享年五十九岁。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朝廷下诏赠车骑将军,谥号为愍。 子女司马无忌,继嗣谯王,前将军。 资料晋闵王司马承字敬才,晋谯王司马逊次子,少笃厚有志行。拜奉车都尉、奉朝请,稍迁广威将军、安夷护军,镇安定。从惠帝还洛阳,拜游击将军。永嘉中,天下渐乱,间行依征南将军山简,会简卒,进至武昌。元帝初镇扬州,承归建康,补军谘祭酒。愍帝征为龙骧将军,不行。元帝为晋王,承制更封承为谯王。太兴初,拜屯骑校尉,加辅国将军,领左军将军。 承居官俭约,家无别室。寻加散骑常侍,辅国、左军如故。王敦有无君之心,表疏轻慢。帝夜召承,以敦表示之,曰:“王敦顷年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于此,将若之何?”承曰:“陛下不早裁之,难将作矣。”帝欲树藩屏,会敦表以宣城内史沈充为湘州,帝谓承曰:“湘州南楚险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 会,是用武之国也。今以叔父居之,何如?”承曰:“臣幸托末属,身当宿卫,未有驱驰之劳,频受过厚之遇,夙夜自厉,思报天德。君之所命,惟力是视,敢有辞焉!然湘州蜀寇之余,人物凋尽,若上凭天威,得之所莅,比及三年,请从戎役。若未及此,虽复灰身,亦无益也。”于是诏曰:“夫王者体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济其务。外建贤哲,以树风声,内睦亲亲,以广藩屏。是以太公封齐,伯禽居鲁,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义也。我晋开基,列国相望,乃授琅邪武王,镇统东夏;汝南文成,总一淮许;扶风、梁王,迭据关右;爰暨东嬴,作司并州。今公族虽寡,不逮曩时,岂得替旧章乎!散骑常侍、左将军、谯王承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肃弥著。今以承监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初,刘隗以王敦威权太盛,终不可制,劝帝出诸心腹,以镇方隅。故先以承为湘州,续用隗及戴若思等,并为州牧。承行达武昌,释戎备见王敦。敦与之宴,欲观其意,谓承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将帅才也。”承曰:“公未见知耳, 铅刀岂不能一割乎!”承以敦欲测其情,故发此言。敦果谓钱凤曰:“彼不知惧而学壮语,此之不武,何能为也。”听承之镇。时湘土荒残,公私困弊,承躬自俭约,乘苇茭车,而倾心绥抚,甚有能名。敦恐其为己患,诈称北伐,悉召承境内船乘。承知其奸计,分半与之。 敦寻构难,遣参军桓罴说承,以刘隗专宠,今便讨击,请承以为军司,以军期上道。承叹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鲜,势孤援绝。赴君难,忠也;死王事,义也。惟忠与义,夫复何求!”便欲唱义,而众心疑惑。承曰:“吾受国恩,义无有贰。”府长史虞悝慷慨有志节,谓承曰:“王敦居分陕之任,而一旦作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痛疾。大王宗室藩屏,宁可从其伪邪!便宜电奋,存亡以之。”于是与悝及弟前丞相掾望、建昌太守长沙王循、衡阳太守淮陵刘翼等共盟誓,囚桓罴,驰檄湘州,指期至巴陵。零陵太守尹奉首同义谋,出军营阳,于是一州之内,皆同义举。乃使虞望讨诸不服,斩湘东太守郑澹。澹,敦姊夫也。敦遣南蛮校尉魏乂、将军李恒、田嵩等甲卒二万以攻承。承且战且守,待救于尹奉、虞望,而城池不固,人情震恐。或劝承南投陶侃,又云可退据零桂。承曰:“吾举义众,志在死节,宁偷生苟免,为奔败之将乎!事之不济,其令百姓知吾心耳。” 初,安南将军甘卓与承书,劝使固守,当以兵出沔口,断敦归路,则湘围自解。承答书曰:“季思足下:劳于王事。天纲暂圮,中原丘墟。四海义士,方谋克复,中兴江左,草创始尔,岂图恶逆萌自宠臣。吾以暗短,托宗皇属。仰豫密命,作镇南夏,亲奉中诏,成规在心。伯仁诸贤,扼腕歧路,至止尚浅,凡百茫然。豺狼易惊,遂肆丑毒,闻知骇踊,神气冲越。子来之义,人思自百,不命而至,众过数千。诚足以决一旦之机。摅山海之愤矣。然迫于仓卒,舟楫未备,魏乂、李恒,寻见围逼,是故事与意违,志力未展。猥辱来使,深同大趣;嘉谋英算,发自深衷。执读周复,欣无以量。足下若能卷甲电赴,犹或有济,若其狐疑,求我枯鱼之肆矣。兵闻拙速,未睹工迟。季思足下,勉之勉之!书不尽意,绝笔而已。” 卓军次<月者>口,闻王师败绩,停师不进,乂等攻战日逼,敦又送所得台中人书疏,令乂射以示承。城内知朝廷不守,莫不怅惋。刘翼战死,相持百余日,城遂没。乂槛送承荆州,刺史王暠承敦旨于道中害之,时年五十九。敦平,诏赠车骑将军。子无忌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