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礼义 |
释义 | 司礼义(Paul Serruys)神父,比利时裔美国籍。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的学者,专治中国古代语法和声韵学。前后十余年在中国内地以及台湾的生活体验,使他对中国十分熟悉,加上他是中央研究院研究殷墟文字的学者,他对中国语言、文字、民俗的研究,已有五十年之久。从1930年起,司神父开始习中文,曾经是赵元任、陈世骧两位语言学家的学生;一九五五年得柏克莱加州大学东方语言学博士,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腊文、拉丁文,熟谙中文、西藏文、蒙古文、梵文、日文。1937年,他到中国内地北方,一面传教,一面做中国民俗研究、歌谣收集工作,并用英、法、德文等多种语言,发表过学术论著三十余种。如今比利时天主教“圣母圣心会”图书馆收藏的有关中国的各种图书,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汉文。汉文图书的主要来源是三位在中国传教的神父个人藏书汇集在一起,即1930-1936年在河北西湾子教堂的司律义和1931—193年在河北西湾子教堂的司礼义兄弟俩,主要书籍是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甲骨文、金文及史书。 他所加入的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是以比利时的司各特(Scheut)为总部,故该会又称为Scheut Missions。十九世纪中叶后,中国的门户洞开,而比利时也由于工业革命成熟,国力充沛,有条件向外发展,当时天主教会内也兴起了一股新的传教热忱。比利时的南怀义(Theophile Verbist),原是一位教区神父,因接触圣婴会的工作而认识中国的贫穷与缺乏孤儿院的问题。1862年他创立了「圣母圣心会」,立志前来中国传教,得到教廷的同意之后,接管由遣使会分出来的蒙古宗座代牧区。 从司礼义对汉学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文化通过传教士从中国到欧洲再到美国,这其中很有意味地运用了中国文化传播方式中的家学模式,说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美国汉学的形成,除了继承欧洲的传统以外,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学者,这是与欧洲汉学不同的重要一面,也是美国汉学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从华盛顿大学中国学者的出身和研究方法看,很可以看出汉学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这些学者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毕业于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又都留学美国,受过西方学术的严格训练。这对于汉学的现代学术规范的建立,以及汉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证。 后来司礼义神父应刘振修女之请,在华大信友中心为部分华语教友举行弥撒。通常出席者,除刘修女本身,尚有辅仁大学出身的贾太太、讲台语的刘江彬、张美志姊妹、陈太太(Angela)、 温太太(Agnes)、李教山夫妇、刘德善夫妇,以及后来抵达的唐凯琳修女等等。那时候西雅图仍然没有华人神父。这便成了SCCC的前身。 司礼义部分著作: 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s(《关於商代卜辞的语法》) Studi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Oracle Inscriptions (《商代卜辞语言研究》) On the System of the Pu Shou部首 in the Shuo-wen chieh-tzu《说文解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