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思治论 |
释义 | 原文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立也。 凡人之情,一举而无功则疑,再则倦,三则去之矣。今世之士,所以相顾而莫肯 为者,非其无有忠义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术谋虑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难成而不 复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于不立也。苟立而成矣。 今世有三患而终莫能去,其所从起者,则五六十年矣。自宫室祷祠之役兴, 钱币茶盐之法坏,加之以师旅,而天下常患无财。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 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丰财者,不可胜数矣,而财终不可丰。自澶渊之 役,北虏虽求和,而终不得其要领,其后重之以西羌之变,而边陲不宁,二国益 骄。以战则不胜,以守则不固,而天下常患无兵。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 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以求强兵者,不可胜数矣,而兵终不可强。自选举之 格严,而吏拘于法,不志于功名;考功课吏之法坏,而贤者无所劝,不肖者无所 惧,而天下常患无吏。五六十年之间,下之所以游谈聚议,而上之所以变政易令 以求择吏者,不可胜数矣,而吏终不可择。财之不可丰,兵之不可强,吏之不可 择,是岂真不可耶?故曰:“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厌之而愈不 立也。 夫所贵于立者,以其规摹先定也。古之君子,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故其 应也有候,而其成也有形。众人以为是汗漫不可知,而君子以为理之必然,如炊 之无不熟,种之无不生也。是故其用力省而成功速。 昔者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以思之,思其始而图其 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子产以为不思而行,与凡行而出于 思之外者,如农之无畔也,其始虽勤,而终必弃之。今夫富人之营宫室也,必先 料其赀财之丰约,以制宫室之大小,既内决于心,然后择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 必告之曰:“吾将为屋若干,度用材几何?役夫几人?几日而成?土石材苇,吾 于何取之?”其工之良者必告之曰:“某所有木,某所有石,用材役夫若干,某 日而成。”主人率以听焉。及期而成,既成而不失当,则规摹之先定也。 今天下则不然。百官有司,不知上之所欲为也,而人各有心。好大者欲王, 好权者欲霸,而偷者欲休息。文吏之所至,则治刑狱,而聚敛之臣,则以货财为 急。民不知其所适从也。及其发一政,则曰姑试行之而已,其济与否,固未可知 也。前之政未见其利害,而后之政复发矣。凡今之所谓新政者,听其始之议论, 岂不甚美而可乐哉。然而布出于天下,而卒不知其所终。何则?其规摹不先定也。 用舍系于好恶,而废兴决于众寡。故万全之利,以小不便而废者有之矣;百世之 患,以小利而不顾者有之矣。所用之人无常责,而所发之政无成效。此犹适千里 不斋粮而假丐于涂人;治病不知其所当用之药,而百药皆试,以侥幸于一物之中。 欲三患之去,不可得也。 昔者太公治齐,周公治鲁,至于数十世之后,子孙之强弱,风俗之好恶,皆 可得而逆知之。何者?其所施专一,则其势固有以使之也。管仲相桓公,自始为 政而至于霸,其所施设,皆有方法。及其成功,皆知其所以然,至今可覆也。咎 犯之在晋,范蠡之在越,文公、勾践尝欲用其民,而二臣皆以为未可,及其以为 可用也,则破楚灭吴,如寄诸其邻而取之。此无他,见之明而策之熟也。 夫今之世,亦与明者熟策之而已。士争言曰:如是而财可丰,如是而兵可强, 如是而吏可择。吾从其可行者而规摹之,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日夜 以求合于其所规摹之内,而无务出于其所规摹之外。其人专,其政一,然而不成 者,未之有也。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 下之大事也。夫以天下之大事,而有一人焉,独擅而兼言之,则其所以治此三者 之术,其得失固未可知也。虽不可知,而此三者决不可不治者可知也。 是故不可以无术。其术非难知而难听,非难听而难行,非难行而难收。孔子 曰:“好谋而成。”使好谋而不成,不如无谋。盖世有好剑者,聚天下之良金, 铸之三年而成,以为吾剑天下莫敌也,剑成而狼戾缺折不可用。何者?是知铸而 不知收也。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欲坏之者常不可 胜数。可成之功常难形,若不可成之状常先见。上之人方且眩瞀而不自信,又何 暇及于收哉! 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商君之 变秦法也,撄万人之怒,排举国之说,势如此其逆也。苏秦之为从也,合天下之 异以为同,联六姓之疏以为亲,计如此其迂也。淮阴侯请于高帝,求三万人,愿 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而西会于荥阳。耿弇亦言于世祖,欲先定 渔阳,取涿郡,还收富平而东下齐,世祖以为落落难合。此皆越人之都邑而谋人 国,功如此其疏也。然而四子者行之若易然。出于其口,成于其手,以为既已许 吾君,则亲挈而还之。今吾以自有之天下,而行吾所得为之事,其事又非有所拂 逆于天下之意也,非有所待于人而后具也,如有财而自用之,有子而自教之耳。 然而政出于天下,有出而无成者,五六十年于此矣。是何也?意者知出而不知收 欤?非不知收,意者汗漫而无所收欤?故为之说曰:先定其规摹而后从事。先定 者,可以谋人。不先定者,自谋常不给,而况于谋人乎! 且今之世俗,则有所可患者,士大夫所以信服于朝廷者不笃,而皆好议论以 务非其上,使眩于是非,而不知其所从。从之,则事举无可为者,不从,则其所 行者常多故而易败。夫所以多故而易败者,人各持其私意以贼之,议论胜于下, 而幸其无功者众也。富人之谋利也常获,世以为福,非也。彼富人者,信于人素 深,而服于人素厚,所为而莫或害之,所欲而莫或非之,事未成而众已先成之矣。 夫事之行也有势,其成也有气。富人者,乘其势而袭其气也。欲事之易成,则先 治其所以信服天下者。 天下之事,不可以力胜。力不可胜,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 而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从众也。众多之口非果众也,特闻于吾耳而接于吾 前,未有非其私说者也。于吾为众,于天下为寡。彼众之所不言而同然者,众多 之口,举不乐也。以众多之口所不乐,而弃众之所不言而同然,则乐者寡而不乐 者众矣。古之人,常以从众得天下之心,而世之君子,常以从众失之。不知夫古 之人,其所从者,非从其口,而从其所同然也。何以明之?世之所谓逆众敛怨而 不可行者,莫若减任子。然不顾而行之者,五六年矣,而天下未尝有一言。何则? 彼其口之所不乐,而心之所同然也。从其所同然而行之,若犹有言者,则可以勿 恤矣。 故为之说曰:“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苟知此三者,非独为吾国 而已,虽北取契丹可也。 作者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背景《思治论》针对时之“三患”(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之弊,指出要“课百官,安万民,厚财货,训兵旅”;又分别在《万言书》和《辨试馆职札子之二》中力斥时弊,又向神宗提出其改革纲领乃“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更力主择贤选能并望神宗能“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如此等等,可见东坡既非守旧儒生,亦非空腐文士,而是既谋革新、复图渐进的务实型人物。 “早在青年时代,苏轼就是主张革新政治的。他在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应“制科”考试时的试卷《进策》(包括《策略》、《策制》和《策断》共25篇)以及后来在凤翔判官任上所作的《思治赋》中,就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提出了许多切中时弊的改革主张。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北宋当时“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是关系国家存亡的主要时弊,以及这种弊病迟迟得不到革除的原因,在于皇帝的只务虚名而不求实效和大小官员们的因循苟且,不思改革,而且针对这些时弊,提出了“课百官”、“安万民”、“厚货财”、“训兵旅”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他主张“历法禁”,要像商鞅、韩非那样,“用法治于大臣,而后及于疏贱”;他主张“决壅蔽”,鼓吹整顿吏治,任用贤能,罢斥冗员,使下情得以上达。在财政上,他主张“均户口”,“较赋役”,改变那种“富者地日紧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减少,”的极端不合理现象,刹住越来越严重的兼并之风,“使民得以少苏”;他主张“厚货财”,“省奉给”,“节用廉取”,裁减“冗官”、“冗兵”,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在军事上,他主张“教战守”、“训后旅”,教会平民打仗,“使民得更代而为兵,兵得复还而为民”,借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巩固边防,抵抗辽、夏的侵略,从而结束从前那种募民为兵,终身服役,在对外战争中,“使老弱不堪之卒,拱手而就戳,以百万之众,而见屠于数千之兵的悲剧。” 由此可见,苏东坡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主张变革的有理想和抱负的政治家。 铭刻地点凤翔东湖苏公祠前院影壁上 应用1.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 著名教育教王金战的班训(见《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够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意思就是,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用伟人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2.今世之举事者,虽其甚小,而欲成之者常不过数人。 3.剑成而狼戾缺折不可用,是何也?是知铸而不知收也。”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