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思茅镇 |
释义 | 思茅镇地处北纬22°42′,东经100°59′;海拔高1302米。属亚热带气候,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3.4℃,年均气温17.7℃。年无霜期352天,年均日照2159.7小时。年均降雨量1535.4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如春。被过往游人誉为“天然氧吧”。 综述思茅镇位于普洱市思茅区北部,是市、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政府驻思茅区边城东路12号,是一个集城市和农村为一体的综合镇。地处北纬22°42′,东经100°59′,东与倚象镇接界,西与震东乡相连,北与宁洱县同心乡接壤,南与南屏镇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8.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9.7公里。全镇面积203.5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54个村民小组,7个社区,现有辖区总户数26396户(其中农村4792户),总人口91181人,其中:常住人口714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081人,农业人口14364人),有彝 、哈呢 、傣等14个少数民族。全镇有耕地8806亩,农民人均耕地0.61亩。林地185035.12亩,森林覆盖率72.9%。2008年末,全镇民营经济收入42700万元,财政收入5855万元,农业总产值86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2元,工业增加值52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9600万元。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以种植、养殖、第三产业为主。 自然地理思茅镇全境地形鞋形的小盆地,属横断山脉南端无量山余脉,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320米,主要山峰有莲花大尖山、长梁子等,最高山峰莲花大尖山,海拔2005米,最低点是莲花丫口,海拔为980米。镇内河流思茅河发源于城南班福山,由南向北纵贯思茅坝,其主要支流有石屏河、石龙河、洗马河。思茅河流入宁洱大河并入小黑江,汇入澜沧江,全长46.6公里。年平均气温19.4℃,年降雨量1340.9毫米,境内松林挺拔苍翠,山清水秀,四季如春,如镶在绿海中的一颗明珠,是云南真正的春城。目前,随着镇内北部城区、莲花工业园区一期规划工程、“一道两寨”乡村旅游路线、洗马河旅游环线等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深入,加之通往东南亚经济大动脉省道磨思路横跨我镇东部等这些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给我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历史沿革思茅镇始设于民国2年(1913),后因1919年疟疾爆发,城镇萧条,民国24年(1935)改为复兴镇。1949年10月改为复兴区。1958年改为复兴镇。1961年由思茅专署直接管辖,1966年改名红武镇。1969年10月思茅专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红武镇革命委员会,未经省和国务院批准将红武镇升格为县级革委会。1970年11月,改名思茅镇革命委员会,同时将南屏公社划归思茅镇辖。1975年12月,恢复区级镇与南屏分开,归普洱县管辖。1981年底归思茅县,1984年3月体制改革,镇辖1个乡级街道办事处,2个乡级农村办事处。1997年12月,把原南屏镇的三家村、莲花、箐门口3个村民委员会划属思茅镇。 思茅镇现辖平原、曼窝、三家村、莲花、箐门口5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条城镇街巷及居民,全镇共84490人。中共思茅镇党委、镇人民政府驻边城东路12号。 基层组织思茅镇建有党支部58个,下设12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985人,其中男党员1453人、女党员532人。思茅镇党委政府由书记、副书记、乡长、副乡长、纪委书记、人大主席等组成,下设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个村民委员会、54个村民小组。 思茅镇建有团总支 7个(农村5个),团支部47个(农村40个),共有团员865人(其中农村421人)。 人口卫生思茅镇现有农户 4159户,乡村人口13829人,其中男性 6731人,女性 7098人。其中农业人口 12587人,劳动力 8445人。全镇以汉族为主。到2006年底,全镇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768人,占人口总数的 5.5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12810人,参合率88.2%;享受低保 375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镇卫生院,卫生院(所)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2人。农村建有公厕9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3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10个。 文化教育思茅镇建有农村小学3 所,校舍建筑面积 4688平方米,拥有教师 63人,在校学生892人。建有中学一所,校舍建筑面积 7396平方米,拥有教师 74人,在校学生1200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46人,其中小学生769人,中学生477人。 全镇文化市场繁荣有序,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艺创作作品层出不穷,全民健身运动有效普及。农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6个、图书室2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1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春节龙灯表演、“三下乡”等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积极参加茶节组织的各项活动,挖掘整理了“茶韵古乐”、茶马古道民间传说。2006年被省体育局命名为“体育特色乡(镇)”。 人文地理思茅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无量山脉南段的中山盆地之中,地处北纬22º42′,东经100º59′,海拔1300米左右。这里地理海拔适中,经纬度较佳,具有良好的环境,四季如春,是云南真正的春城。思茅镇全境松林挺拔苍翠,四季常青,是一块滇南美丽的翡翠宝石,思茅城如镶在绿海中的明珠。 思茅镇是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自古以来是滇南边陲重镇。面积203.5平方公里,东边与倚象镇接界,西边与震东乡相连,北边与普洱县同心乡接壤,南边与南屏镇毗邻,全镇东西最大宽度18.4公里,南北最大长度19.7公里,地形呈鞋形的小盆地。 基础设施2006年底,思茅镇农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镇农村有3437户通自来水,有27 户饮用井水,。有4159户通电,有1806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13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43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179户。 镇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镇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镇农村共拥有汽车179 辆,拖拉机542辆,摩托车2257 辆。全镇农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6134 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117.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06亩。全镇有两个村建有桔杆汽化站,对村民实行统一供气。 到2006年底,全镇农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301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262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301户。全村有5个村已通自来水;有 5 个村已通电;有 5个村已通路;有5个村已通电视;有 5个村已通电话。该镇农户住房以土木和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35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4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148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新农村建设思茅镇的新农村建设以大力扶持发展蔬菜、茶、畜牧种养殖业,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措施,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为首任。兑现了粮食直补19.7万元,退耕还林补助42.95万元。通过实施畜牧业贴息贷款优惠政策投入815.5万元发展畜牧业,生猪养殖建设已初具规模, 2007年预计出栏生猪24000头。2007年末,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8864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了莲花路改造、平原村部份小街小巷光亮工程、箐门口村拦河坝、大荒地村民小组、莲花村澜坝、老黄寨,三家村歹里、石龙河、麻鸡丫口、岔路、南门坡、老爪箐村民小组进组道路的硬化工程和曼窝村村组路网建设,完成了莲花村委会办公楼、莲花寺、澜坝村民小组活动室、三家村南门坡村民小组文化室及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村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全力推进民房改造工程, 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进展顺利。林业改革有新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基本结束。全镇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村民自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务、财务公开全面推行,村组财务委托代管逐步推行,农民群众真正享有了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村级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资源环境地质地貌 思茅镇处于印度洋大板块积压变化的中山盆地,是北回归线以南但偏北的过渡地带,海拔适度,雨量充沛,地质土壤成熟较早,光热量大而散发快,因此成为物种容易生长的地方。地址属于相对稳定的新生界。 思茅地貌大体是马掌形,思茅坝是马掌心、东西、北三面环山,把思茅坝包容其间。思茅镇最高山叫莲花大尖山,海拔2005米。思茅坝是鞋形的小盆地,最低处莲花丫口海拔980米。思茅盆地属河流沿构造软弱带差别侵蚀所形成的构造侵蚀河谷盆地。其特点是地势平坦,为第四纪河流冲击物,阶地是第三纪河流堆积物。 山脉、河流 思茅镇的山脉属横断山脉南端无量山的余脉,在思茅坝均匀分布,镇境内的山梁主要有大尖山:北起绵羊寨至山脚小路,东起团山坡,西与大地丫口相连。长梁子:北起团山至山脚小路,东起昆洛公路,西至山脚箐边。山脉平均海拔1500米。 河流有思茅河发源于城南班福山,由南向北纵贯思茅整个坝子。其支流有石屏河,全长6000米;石龙河,全长7700米;洗马河,全长5000米。思茅河流入普洱大河并入小黑江,汇入澜沧江,全长46.6公里。思茅河水流量年平均5.6立方米/秒,是灌溉思茅坝耕地的水源,灌溉农田、菜地6000多亩。 气 候 思茅镇由于地处低纬南亚热带地区,气候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最高温度35.7℃,最低气温3.4℃,年均气温17.7℃,年无霜期352天,年均雾日100天,年均日照2159.7小时,年均降雨量1535.4毫米,绝对湿度16.0毫巴,最大风速28米/秒,平均风速1米/秒,常年主导风为南风和西南风。城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象灾害较少。 农村经济思茅镇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77.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2337.6万元,占总收入的19.85%;畜牧业收入626.22万元,占总收入的5.3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21305头,肉牛67头,肉羊430 头);渔业收入177.76万元,占总收入的1.5%;林业收入 173.1 万元,占总收入的 1.47 %;第二、三产业收入 7495.42万元,占总收入的63.64%。农民人均纯收入3324 元,农民收入以 第二、三产业、种养植业为主。全镇外出务工收入18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76人(占劳动力的3.26%),在省内务工240人,到省外务工36 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