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思光学术论著新编(十):哲学问题源流论 |
释义 | 思光学术论著新编(十):《哲学问题源流论》,作者:劳思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1日出版。本书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这三大哲学系统,依于各自之理论特性及文化精神取向,区分为世界哲学之三支,并对西方哲学自古希腊至中古时期的主要哲学问题之起源及发展,作出清晰而扼要的说明,乃先生早年具代表性的哲学著述之一。本书曾于一九五六至五七年间分章发表,是次乃首度以单行本重编出版。 作者简介劳思光先生,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师范大学及国立政治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华梵大学讲座教授、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2000-2001年度访问教授。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度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七卷、《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辩录》、《思光诗选》等约三十余种。 目录《思光学术论著新编》总序 《思光学术论著新编》编校凡例 《哲学问题源流论》新编版自序 第一章哲学问题之解析 一、前言 二、哲学工作之分类 三、整理哲学问题时所用之设准 (一)价值根源之设准 (二)自我境界之划分的设准 (三)价值自觉之二型的设准 (四)世界意义之设准 四、附语 第二章哲学之三支及其特性 一、[哲学问题/及/源流]之意义 二、西方哲学总说 (一)早期希腊哲学与重智精神之初现 (二)认知心统摄道德心: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三)重智精神在西方之演变 三、中国哲学总说 (一)孔孟与重德精神之奠基 (二)庄子与纯情意我之完成 (三)荀子与儒学之歧路 (四)法家之纯否定哲学 (五)汉儒之宇宙论中心哲学 (六)佛教心性论之兴衰 (七)宋代理学与陆王心学儒学之复兴与成熟 (八)重德精神的限制:认知心之萎缩 四、印度哲学总说 (一)印度哲学之宗教性特色 (二)《吠陀》之离苦要求与舍离精神 (二)《梵书》中通梵与超升思想 (四)《奥义书》:梵我合一与主体观念 (五)六派正统哲学:如何达成超升解脱? (a)数论 (b)瑜伽派 (c)胜论 (d)正理派 (e)业弥曼差 (f)智弥曼差(吠檀多哲学) (六)佛教大小乘教义之基本精神 (a)小乘教义 (b)大乘教义 第三章实有与表象之分离——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 一、希腊哲学之三阶段及其基源问题 二、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 (一)希腊初期的宇宙论 (二)形上学之兴起 …… 第四章 认知心与道德心——希腊哲学的第二阶段 第五章 第一原则与系统哲学——希腊哲学的第三阶段 第六章 希腊哲学之成就及启示 第七章 希罗时代的道德哲学 第八章 中古哲学总说 编者跋 中外人名及书名对照表 中对辞录对照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