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斯元儒
释义

斯元儒指两人,一是太学生斯元儒,二是江南富商斯元儒。

斯元儒(1753~1882)

男,浙江诸暨人,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

附:

江南富商斯元儒与千柱屋

出诸暨城南,沿22省道来到风景秀丽东白山下,这是一片迷人的土地,有二百余年历史的千柱屋就蛰居在大山深处,群山环抱,绿翠掩映。

江南豪宅千柱屋

千柱屋又名“斯盛居”,建于1798年前后 (清嘉庆初年),为斯氏居所。千柱屋里至今依然有人居住,多数为斯氏后裔,虽然各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廊檐相接相合,互不隔离,像一座微缩的城池,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

千柱屋,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斯元儒建造。斯元儒(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

千柱屋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设有重檐式门楼5座,全部有石雕或砖雕作品进行装饰,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建筑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屋内廊柱林立,据说共有121间房间,1200多根柱子;门户重重井然有序,千柱屋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天井,各院间以檐廊相通。千柱屋正厅门楼上镌“於斯为盛”4字,门额四周用砖雕人物、山水、龙凤等图案装饰。过门楼即为正厅,五架抬式结构。正厅两侧分设“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仁寿堂”,均用青石镌刻楷书堂名镶嵌于壁上。今尚保存有“孝廉方正”、“彤管重辉”、“一枝挺秀之轩”、“石涧听松之馆”等匾额多方。正厅照墙上有《百马图》砖雕。用21块长0.34米、宽0.30米的青砖浮雕拼幅而成,总长7.04米。整个画面错落有致,匠心独具。

千柱屋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礼法和家族制度的体现,门户各自独立,整体却是一个大户人家,有“小家”的私密,更有“大家”的融洽,整个千柱屋被一种精心安排的和睦气氛包围着,虽然当时也有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分,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现实,使得处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人们更看重宗族的团结和族人间的友善。

“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千柱屋正厅门楼的门楣上雕刻着“於斯为盛”4个九叠篆书字,取自孔子的《论语》“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意为由此而兴盛,并且巧妙地将自己的姓氏融合进去,寓意深远。

“於斯为盛”4字为北宁书画家米芾手迹。米芾,字元章,自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其先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庄季裕《鸡胁篇》记,他的母亲本是一个产媪,因经常出入皇宫,勤恳辛劳,朝廷就补米元章为殿侍,后登进士第。米元章一生仕途平淡,曾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立书画学,召为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他性情怪异,书画双绝,中年“颠”“痴”,晚岁学禅。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称为北宋四大书家,不同程度皆濡染佛禅以苏黄为最,但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成就正果的却是有洁癖、有书画癖、有砚石癖的米芾。黄庭坚虽然亦学佛有成,但其摆脱尘俗、洒脱自如之禅风远不如米芾,苏轼当然更在其次了。

米芾著有《书史》和《海岳名言》两部书论。

笔峰书屋

从千柱屋后拾级而上约数百米,有“林泉之胜,甲于一邑”的笔峰书屋,是斯元儒为本家子弟研读圣贤著作而建,后来也一度成为本村的小学。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载:“笔峰书屋,在松啸湾之麓。襟山带水,曲折幽邃,门前曲池,红莲盈亩,夹路皆植红白杜鹃,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灿烂如锦,山上杂种松竹。有三层楼,朝揖五老峰。又有小池,水从石龙吻中喷出。林泉之胜,甲于一邑”。《志》中所载,今天绝大部分依旧存在。书屋门前有盘槐两株,枝干老态龙钟,曲虬横卧,一若青狮,一若白象,皆为不可多得之古树名木,颇具观赏价值。屋前古木参天,虽经历沧桑岁月,依然苍翠欲滴,生机盎然。作为斯氏后裔的私立学校。虽然面积尚不及千柱屋的十分之一,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书屋,斯宅人“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才能有了现实的载体。

通往笔峰书院的道路两旁,紫薇、龙柏、石楠等名贵花木成荫,苍翠欲滴,生机盎然,离书院约50米,有两株巨型罗汉松,书院前又有两株盘槐,左如狮,右似象,花木层层相叠,平添了一份幽谧。宁谧中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呼应着远处飘来的悦耳泉声,或许还有悠扬的晚钟声若隐若现。面对着淡淡的月色铺散在苍凉的书院上,或许,斯元儒许下了一个庄严的心愿,从而在灵魂的内核刻下最深沉的痕迹,要让子孙万代好好读书。

笔峰书屋与千柱屋同时建造,是斯家专门为子孙读书而建的家塾。教室设在楼上,据说早先没有楼梯,学生到教室上课须从竹梯爬到楼上,读书时则撤掉竹梯,直至放学。学生白天读书时是不许下来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安心只读圣贤书。由此可见斯家对读书的重视,由此可见斯族先贤的良苦用心。现在书屋已有了楼梯,那是后来建造的。

华国公别墅与诸暨第一所现代学校

华国公别墅,始建于清道光庚子(1840)年十二月,西南朝向,共3进,面阔一致,三开间。总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前进门厅石砌门框,其上有石制门额,横镌“华国公别墅”正书大字。为清代经学家俞樾所书。门厅前道地外侧有一半月形池塘(泮池)。门厅通面阔13.3米,进深3.8米,屋架抬梁式,前槽筑卷棚顶,屋顶硬山造。第二进为中厅,内槽五架抬梁,前槽用卷棚顶,造作讲究。檐柱牛腿饰刻人物走兽,小巧精致。檐檩雕琢“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中厅三开间,进深10.4米,两侧山墙内壁上,仍保留有清代光绪年间在华国公别墅求学弟子的捷报10余件。第三进为后厅,进深11.9米,屋顶硬山造,工艺稍逊于中厅、前厅。各厅之间以天井相连,用石板墁地。主体建筑两侧设有配房。此处“别墅”一词,实为“家庙”(香火)之雅称。因地处象山之麓,故于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象山民塾”。

1840年,当英军的炮声炸开中国近代史惨烈的第一页时,在笔峰书屋不远处耸立起另一座家塾:华国公别墅。这是一座集家庙和学塾于一体的混合建筑,这样的建筑在国内极为罕见。而今华国公别墅也成了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保存完好。

华国公别墅主人斯华国“酷好读书,富而能教,见文士极相钦重,待塾师甚重礼节”,乃斯姓俊彦,斯华国的子孙继承了华国公的重教之风,代代相传。光绪三十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新学,结束了自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和自明以来的八股科考制度,华国公后人、曾在四川、湖北当过知县的斯仰止等出于 “保国在革命,革命在储人,储人莫重于乡学”的卓识,去职回乡,改象山学塾为象山民塾。学塾民塾一字之差,性质迥异,前者为家族学校,后者面向大众,一字之改,历经千百年的私塾一变而为新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改为斯民小学堂,这是诸暨第一所现代学校,学校开风气之先,实行男女同校。

1917年,斯仰止的儿子斯耿周从日本留学回来,父子联手发起建造新校舍,建造新校舍,造学校要用大量的木材,发起者们看中了祖坟上的大树,但要砍祖坟上的树却不容易,马上遭到族中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他们便以造祖先祠堂的名义劝说族人,化阻力为助力,砍了祖坟上的树木,建造了学校。因此,学校主楼正中供奉的还是历代祖先的牌位,牌楼式石板校门上的石刻匾额“汉斯孝子祠”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所题的,足见斯民小学在当时的地位。

漫步斯宅,面对山村重教的历史,书香缕缕扑鼻而来。有对教育如此重视的斯姓先贤,有如此悠远弥漫的书香环境,历代斯家子弟便在这世外桃源得其所哉,安心读书,纷纷成才:

蒋鼎文(1895-1974),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原西安行营主任兼十战区司令长官、陕西省主席。1905年就于象山私塾;

斯霞,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原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著名儿童教育家;

斯孝坤,台北诸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浙江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先生;

斯行健(1901-1964),号天石,中国古植物学家。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1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1951年起兼任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从事中国各地质时期植物化石的研究,共发表过119篇论文,出版了16册论著;

斯杭生,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

斯兰馨,斯民小学首任校长,举人,后到北京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邮电部)任职;

…………

发祥居

发祥居,因门厅有“长发其祥”门额而名,俗称“下新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为斯元儒胞兄元仁的住宅。坐北朝南。东西宽59.4米,南北深 54.80米,占地面积3255平方米。平面以中轴为中心,作对称式布局,中轴建筑三进,依次为门楼(屋)、大厅和座楼。左右两侧设东、西厢楼,边门出入。东、西厢楼与中轴各进建筑,既以廊轩互为贯通,又相对独立,形成半封闭院落的格局。发祥居设计技艺独特,布局合理,造作讲究,其木雕工艺精细,手段多样,题村内容丰富,间缀以砖雕与石雕,整座建筑犹如雕刻殿堂。

有关斯元儒的传说

斯元儒发迹

俗话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相传,斯元儒常行船到无锡、太湖做茶叶、桐油、木材生意,有一次,船在太湖遇到强盗,因无现钱只得留下货物,并从一小头目处讨得一“小元宝”作为回家路费。途中用餐,用元宝结帐,店家无法找开,正为难之时,斯元儒看到邻桌有一满脸胡须的大汉也在用餐,吃饭时不时用金钩将胡须挂起,十分好奇,便把他的饭钱也一并结了,并加紧赶路回家。那胡佬听说他的饭钱已有人结清,好生纳闷,叫店小二找回斯元儒,见斯元儒身高八尺,方面大耳,顿生好感,亲切交谈,言语投机,相风恨晚,一拍即合,结为拜兄弟。原来此人便是太湖强盗头子金钩胡佬。第二天,斯元儒起身告辞,返回斯宅。几月后,斯元儒又装货至太湖,遇到强盗,于是大叫一声:金钩胡佬是我大哥!强盗跪地求饶,并火速通报,金钩胡佬闻听大喜,摆宴接风,敬酒洗尘,并把抢来的送红糖100袋送给斯元儒。回家打开一看,每代红糖内都有金条一根。从此,穷山沟里有了大财主,也就买山买田,建造了千柱屋。

斯元儒买岩石

一次,斯元儒去嵊县青石坑,看中了当地一座山,与主人商定,以一百二十块白洋成交,约定日期办理具体手续。青石坑的一个财主知道后,找到山主,以山卖给外人,这不等于出卖祖宗为由,出一百五十白洋也要购买此山,山主有些为难。财主称霸一方,谁敢得罪?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斯元儒第二次来到青石坑,山主为难地说了来龙去脉。可斯元儒大度地表示生意不成人情在,并说想卖山上的石头,斯元儒把一百廿白洋放到了桌上,弄得山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天下竟有这样的交易消息不胫而走,十里百里传得沸沸扬扬。“斯宅的斯元儒真是豪爽,我们嵊县人的石头也卖了好价钱”“斯元儒说一不二,他的话可以当钱用”“有山就该卖给斯元儒,此人值得交往”靠近斯宅的嵊县人纷纷跑到斯宅,主动登门拜访,把自己的山卖给斯元儒。并且,嵊县人的脾气同诸暨人非常相象,他们最讲究的是意气相投,而对钱财看得比较淡漠。所以谈价钱的时候真格有趣——往往是斯元儒出高价,嵊县人要低价,讨价还价争论不休,难怪不知内情的人越听越糊涂。

日复一日,连片的山林陆续归了斯元儒。青石坑财主眼看自己那座山将成孤岛,只好曲里拐弯也卖给了斯元儒。这样一来,斯元儒“十湾十垅”的版图终于完整无缺。

侠客报恩

斯元儒豪宅恢弘,家财万贯,声名远播。有一位侠士,本与斯元儒毫无芥蒂,只因嫉恨斯元儒名头太响,存心发难,给点颜色看看。一日,趁着人迹混杂,侠士进了千柱屋。整座大院转个遍,发现处处看守甚严,光天化日之下根本无从下手,只好等到晚上再说。天将擦黑,见四下无人,纵身一跃,离地数丈,悄无声息躲进了“鳖壳”。“鳖壳”是乡人的俗称,位于“百马图”前面的大厅上方,上为卷棚,下由方砖铺底,呈半圆形空间,隐身其中,空宽有余。时值夏季,鳖壳内闷热异常,蚊子轮番造访,真难为了这位自讨苦吃的侠士。更锣敲响子时,侠士见时机成熟,向下一跳,好似羽毛落地,舒展筋骨,准备探寻宝物了。不好,刚才漆黑一团的宅院刹时灯火辉煌,到处是走动的族人。侠士大惊,折回身子,一个旱地拔葱飞回鳖壳。侧耳凝神,并无半点声息,向下张望,哪有一丝灯光,稍待片刻,侠士再次跃下,不想旧景重现,灯火通明,人声嘈杂,只能悻悻返回鳖壳。如是再三,白白折腾了一夜。

探囊取物落空,只得从长计议。第二天,他混入人群,施展雕虫小技,把东厢西房的桂圆一次次带进鳖壳,老鼠搬香火,足足积攒了几箩筐。这物事既可填肚,又有营养,看谁熬得过谁。

夜深人静,侠士故伎重演,可就是脱不开那个“怪圈”:只要他躲进鳖壳,千柱屋内万籁俱寂,黑灯瞎火,而一旦下地,顷刻人如穿梭,灯似繁星。这可难了。此来目的不在杀人越货,宝藏只可巧取,不可豪夺,如此难题,何以破解?……长话短说,怪事演绎了七天七夜。

翌日清晨,侠士迷迷糊糊中闻到了一阵阵诱人的香味。从砖缝往下瞧,斯元儒亲自指挥,正在摆放一桌丰盛的酒宴。嘿,千柱屋正门洞开,四周通道纤尘不染,设宴中厅,内眷回避,这等排场,来者一定非同寻常,我倒要看看他究竟请的何等人物。

山珍海味一应就绪,斯元儒摒退家人,深深作揖:“梁上君子,请用便饭。斯某多有失礼,万请海涵。”他请的是我?侠士自以为行踪诡秘,岂料百密一疏,砖缝中不时散落的桂圆末屑早已泄露天机。一出掩耳盗铃谢幕,无奈中只好跳将下来,面红耳赤站到斯元儒跟前。斯元儒似乎全然不觉对方窘态,大礼让座,恭恭敬敬待如上宾。

酒足饭饱,斯元儒婉言打听,侠士不肯道出自家身世,听口音仿佛住在诸暨与嵊县交界一带。斯元儒不再发问,叫家人取来十五两白银,交到侠士手里,说是权当见面薄礼,不成敬意,今后有何难处,尽管开口,斯某一定效力。又执手相送,行半里地,直至干兔岭上。临别,侠士哆嗦嘴角,只说了一句“多有领教,后会有期”,便飞步而去。

斯元儒回到家里,八仙桌上端端正正放着一包东西,打开一看,竟是刚才送给侠士的十五两银子家人啧啧称奇,斯元儒若有所思。

打那以后,偌大的千柱屋,连小偷小摸的事情也逐渐绝迹。开始时候,有几个小蟊贼作祟,不是伤了脚骨,就是断了手臂,于是传言纷飞,说斯元儒家产有神灵保佑,谁也觊觎不得。内中真情,看官必定明白,全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那位侠士当了保护神。

侠士仗义报恩,还为斯元儒立了一桩奇功,此为斯元儒于冤家对头处亲耳所闻。距千柱屋不远有一恶人,看不得斯元儒家业一天比一天兴旺,竟然施出了一条栽赃毒计。月黑风高之夜,他将一具尸体背到千柱屋,倚在正中大门外,满以为只要天亮有人一喊,人命关天,官司缠身,斯元儒跳进黄河洗不清,好日子该到头了,好在恶人行径没逃过侠士鹰眼。侠士追至恶人老窝,本想送回尸体,还治其身,但念及活人虽然有罪死者却属无辜,冤魂横遭蹂躏于心不忍,遂决定事分缓急,先行安顿死者,再去教训恶魔。他将尸体挟至荒丘,跪拜告罪,培土下葬;隔数日,书就“少行恶事”纸条一张,飞刀插在恶人门首。且说那位恶人,几天下来,见千柱屋风平浪静,并无官兵半个身影,终日内心发虚,魂不守舍。早起开门,猛见字条,犹如判官索命,当即瘫倒在地,一病不起。

斯元儒闻知乡人染疾受困,大发慈悲,屡屡登门探望接济。恶人神经错乱,疯疯癫癫中道出事情来龙去脉,惊出斯元儒一身冷汗。不几日,恶人在狂乱中气绝身亡。 (斯学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