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斯虎尔人 |
释义 | 斯虎尔人,英文Skhul man。其最早是在中东发现的早期智人(尼人)化石。因为化石形态的较大差异,斯虎尔人曾被认为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人。一种较近西欧尼人;另一种较近澳洲古代人。后经进一步研究认为,应为同一种人,是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之间的类型。根据放射性碳的分析,斯虎尔人距今大约4.5万年,相当于玉木冰期的第二部分。 基本介绍1931~1932年D.A.E.加罗德率领英国考查学者和美国史前研 究学者组成的联合考查队,在巴勒斯坦的卡美尔山斯虎尔洞找到了化石。人类化石至少有10个个体,10个个体中:7个成年人、1个儿童、2个婴儿,以斯虎尔5号保存较为完整。 化石特征头骨形态分两种类型: ①头骨头顶低,眉脊粗壮,无犬齿窝,嘴部不向前突出,有颏隆起; ②头骨顶结节突出,眉脊粗壮,眼眶低扁。因此,斯虎尔人曾被认为是属于两种不同的人。 前者较近西欧尼人;后者较近澳洲古代人。进一步研究认为:它们的牙齿特点一致;石器工具一致;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代,应为同一种人,是尼安德特人和克罗马农人之间的类型。 同斯虎尔人一起发现的有燧石工具。伴生动物包括野牛、鬣狗、野驴、河马、犀牛、羚羊、赤鹿和小的猫类。以野牛最多。根据放射性碳的分析,斯虎尔人距今大约4.5万年,相当于玉木冰期的第二部分。 人类起源科学家魏登瑞在1946年首先提出多中心说,他认为在直立人阶段的 早期或更早,人属已经分布在旧大陆的大部地区。直立人的这些地区类型以直线进化(orthogenesis)的形式沿着共同的方向独立地演化,导致现代各人种主干的发生。 他提出4个起源中心:①小亚细亚,由斯虎尔人经西欧克罗马农人到欧洲白种人;②东非或南非,由布罗肯山人到非洲黑种人;③华北,由北京猿人到亚洲黄种人;④巽他群岛,由爪哇猿人经昂栋人和瓦贾克人到澳大利亚人。 关于迁徙已知,人类起源于19.5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奥莫”人,同种的还包括16万年前的非洲老智人。这种智人在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其至少扩散到中东地区,比如9.2万 年前的中东卡夫扎人和斯虎尔人。 在约7万年前的末次冰期之早冰期,气候突然恶化导致了高纬度的人口消亡,在非洲的现代人祖先也仅剩两千人。早冰期过后进入间冰期,在东非的人类祖先沿海岸向北向东迁徙。分化出的棕色人种C、D在约6.5万年前到达印度南部,6万年前进入南亚的挝缅地区,5万年前进入中国并向北迁徙。分布于中国南方及北方的5~2.5万年前晚期智人遗存应属棕色人种D所遗留。2.5~1.5万年前,进入了末次冰期之主冰期,全球平均气温比现今低5~13℃,严寒使北方棕种人D遭摧残,并在1.29万年前北半球上空的一颗彗星爆炸事件中再遭重创。 主冰期过后,南亚先祖分四路北上,棕色人种C沿主冰期的古海岸直北上,在约1.5万年前到达西辽河流域并形成澳泰核心,在融合了不同比例的P血统吐火罗白种人后,分化出(从西到东)突厥群、蒙古群及东北华北的通古斯群,后来又与北上的沿海-内陆黄种人融合,分化出东夷支、朝鲜支、日本支及北美支;黄种人汉藏支M134在3万年前沿云贵高原西侧北上到达黄河上游,约在1.2万年前到达河套地区,后来发展为强大的华夏炎黄部落M117;三苗支M7约在1.2万年前从汉藏支分出并向东进入川鄂地区;三、四万年前,百越支M119从古海岸进入西江下游及中游,百濮支M95(/M88)从桂西南入西江上游,他们早期与棕色人种杂处。 主冰期过后约1.2万年前,百越支往东发展到江浙一带,百濮支有经桂东北入湘;另有O2b分支与棕种人C1沿海岸直北上东北亚并在海平面尚低时东渡日本。至此,人类大迁徙完成,最早的奥莫人迁徙到中东成为斯虎尔人。 关于墓葬由于缺少文字记载,人类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死后的世界,是一个难以解 答的问题。考古学家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墓葬,是在以色列的斯虎尔(Skhul)和卡夫扎(Qafzeh),它们形成的年代距今天至少有10万年了。 学者推断说,当人类有意识地埋葬死去的亲友,在逝者身旁仔细摆放用贝壳、动物牙齿或是骨头雕成的精美饰品,把赭红色的矿石磨成细粉,涂遍逝者周身的时候,“死亡”和“死后”这样的概念已经在祖先的头脑里萌生。 世人无法知道十多万年前生活在巴勒斯坦的先人埋葬死者的真实用意:是期待他来日复活?还是送他去另一个世界获得永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