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波罗13号 |
释义 | 1 阿波罗计划中第三次载人登月飞船阿波罗13号(Apollo 13)是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中的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发射后两天,服务舱的氧气罐发生的爆炸严重损坏了航天器,使其大量损失氧气和电力;三位宇航员使用航天器的登月舱作为太空中的救生艇。指令舱系统并没有损坏,但是为了节省电力在返回地球大气层之前都被关闭。三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经历了缺少电力、正常温度以及饮用水的问题,但仍然成功返回了地球。 ◎ 阿波罗13号2005年4月17日是美国“阿波罗13号”平安返回地球35周年纪念日。美国GlobalSpec公司19日在休斯敦太空中心为当年成功挽救“阿波罗13号”并帮助3名宇航员死里逃生的工程师们颁发了集体荣誉奖———一个水晶球,以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 任务名称 阿波罗13号 指令/服务舱呼号 奥德赛 登月舱呼号 水瓶座 运载火箭 土星5号 SA-508 成员人数 3 发射时间 1970年4月11日世界时19:13:00 发射地点 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LC 39A 降落时间 1970年4月17日世界时18:07:41 降落地点 南纬21度38分 西经165度21分 任务时间 5天22小时54分钟41秒 地球轨道远地点 185.6千米 地球轨道近地点 181.5千米 地球轨道周期 88.07分钟 地球轨道倾角 33.5° 指令舱质量 28,945千克 登月舱质量 15,235千克 ◎ 任务成员吉姆·洛威尔 (James A. Lovell,曾执行双子星7号、双子星12号、阿波罗8号以及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长 杰克·斯威格特(Jack L. Swigert,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服务舱驾驶员 弗莱德·海斯 (Fred W. Haise,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 替补成员替补成员同样接受任务训练,在主力成员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任务时接替。 约翰·杨(John Young,曾执行双子星3号、双子星10号、阿波罗10号、阿波罗16号、STS-1以及STS-9任务)指令/服务舱驾驶员 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长 查尔斯·杜克(Charles Duke,曾执行阿波罗16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 ◎ 备份机组备份机组并不接受任务训练,但被要求能够在会议时代替某位宇航员,并参与任务计划的细节敲定。他们也经常在任务被执行时担任地面通讯任务。 文斯·布兰德(Vance Brand,曾执行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STS-5、STS-41-B以及STS-51任务) 杰克·洛斯马(Jack Lousma,曾执行天空实验室3号以及STS-3任务) 威廉·波格(William Pogue,曾执行天空实验室4号任务) 约瑟夫·科文(Joseph Kerwin,曾执行天空实验室2号,STS-85任务) ◎ 变更肯·马丁利是原计划中的指令/服务舱驾驶员,但是他由于接触了风疹,在发射前3天被杰克·斯威格特替换。他后来成为担任了阿波罗16号任务的指令/服务舱驾驶员。 ◎ 登月过程1970年4月11日,美国用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3号飞船发射升空,进行计划中的第3次登月飞行。 这次飞行的航天员是洛威尔、海斯和斯威加特。 飞船飞行到46小时40分02秒时,航天员杰克·斯威格特按指令摇氧气管,由于接头处胶皮老化,起火(没被及时发现),然后发现2号贮氧箱贮量显示超差。 55小时53分时,l号贮氧箱压力偏低,指令舱报警器报警。 55小时54分53.3秒时,飞船遥测数据丢失1.8秒,主母线电压下降,报警系统报警。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刻,"砰"的一声,服务舱中的2号贮氧箱发生爆炸。 飞船的报警灯亮了,报警器响了,主电压继续下降。 斯威加特当即向休斯敦飞控中心报告:"喂!我们这里出事了。" 海斯从登月舱的通道爬到指令舱,看到一些系统的电压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报告。 这些情况都用电视实况转播给了全美国、全世界,使成千上万的人目瞪口呆。无数的美国人为他们祷告。休斯敦飞控中心及时分析,认为是液氧贮箱爆炸起火,使得飞船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损坏。 飞船上的电源出问题,使得登月已经不可能,而且航天员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经过飞控中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艰苦细致的分析,休斯敦飞控中心果断地决定:中止登月飞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舱,立即返回地球。 当时飞船离地球已经38万公里,已经越过地球引力界面,飞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飞去。如果要返航,必须有足够大的火箭推力来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舱显然难于胜任。 休斯敦飞控中心科学家们经过周密计算,并让地面航天员进入登月舱模拟,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省燃料的返回轨道:飞船继续飞行,绕过月球,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以进入返回轨道。 由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贮氧箱还担负着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氧气和水的供应,因此航天员面临着电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难、环境温度下降的处境。但3名航天员在地面飞控中心的指挥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战胜了恐惧、寒冷、黑暗、疲劳等困难,和地面飞控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着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 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继续往月球飞去。 当飞船距离月球27.6公里时,航天员启动登月舱下降发动机,工作了30.7秒。飞船进入了环月轨道。4月15日上午9时41分,在飞船转过月球后,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4.5分钟。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的轨道。登月舱的氧气、水、电越来越少,航天员由于疲劳和恐惧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飞控中心指挥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鼓励他们,并提醒他们吞服镇静剂。 美国将阿波罗13号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全世界各国家,并紧急请求有关国家给予救援。包括前苏联在内的13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布在美国军舰未能顾及的海域内等候。 4月17日,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前,航天员启动4个姿态控制火箭,使登月舱推着服务舱向前加速飞行。随后,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服务舱分离。紧接着又启动反推火箭,使登月舱离开服务舱一段距离。 然后,登月舱的两名航天员回到指令舱,关闭两舱通道,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登月舱抛掉。 3名航天员乘坐指令舱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 美国总统随硫磺岛号军舰前去欢迎了3名航天员的归来。 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虽然失败了,但依靠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却奇迹般地将航天员营救回来。所以,航天界称这次飞行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务舱液氧贮箱中加热系统的两个恒温器开关,由于过载产生电弧放电作用,将其连成通路,使加热管路温度高达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导线,最后引起氧气爆炸。 ◎ 名言“休士顿,我们有麻烦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其实不是当时实际的情况所说的。 真实的情况是:“好,休士顿,我们这里已经出问题了”(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出自斯威格特之口。稍后洛威尔则回报了一句类似的话:“休士顿,我们已经出问题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 任务介绍阿波罗13号任务开始时也曾出现过一次不甚闻名但同样危险的事故。第二级火箭燃烧时,中间的5号推进器提前关闭了,使其他四台推进器必须延长燃烧时间。工程师们事后发现这个问题的起因是纵向耦合振动(pogo oscillation),而这种情况足以把第二级火箭撕裂。当时推进器承受着16赫兹的频率,68g的重力,发动机架被拉长了约7.6厘米(3英寸)。幸运的是,震动导致了推进器压力降低,控制电脑自动将其关闭。[2]小幅度的纵向耦合振动也曾在之前的阿波罗任务中出现过(甚至在最早的巨人-双子星无人任务时就被认为是潜在的问题),但在阿波罗13号时涡轮泵中的气穴与纵向耦合的非正常作用时震动幅度加大。[3]后来的任务中,火箭进行了反纵向耦合修改(阿波罗13号之前就已经在进行),解决了这一问题。修改是在中间推进器的液体氧线上添加一个氦气储存罐,以降低振动的几率,并保证在这一办法无效时5号推进器会自动关闭,以及在所有五个第二级火箭推进器上简化的燃料阀门。 ◎ 爆炸在阿波罗13号向着月球飞行离地球321,860千米时,服务舱的二号氧气罐发生了爆炸。指挥中心要求三位宇航员搅动氧气罐,以保证氧气能够均匀分布。斯威格特搅动氧气罐后,损坏的氧气罐特氟纶绝缘电线起火,使氧气罐内的气压增加(标准气压为7百万帕),并导致爆炸。在飞船刚爆炸时候,曾有人认为是小行星击中了服务舱乃至于登月舱,以至于宇航员在危机刚开始时称“撞击发生后”。 爆炸同时也损坏了服务舱的其他部分,一号氧气罐的损坏尤其严重。爆炸后,指令/服务舱的两个氧气罐的氧气全部损失。服务舱里的氧气是指令/服务舱电力产生系统的必须部分,也就是说,航天器的电力在爆炸后便所剩无几。指令舱里还有返回大气层时所需的电池,但只能在接近地球,与服务舱脱离后使用约十小时。由于返回大气层的电池必须保留以安全返回,所以三位宇航员不得不把登月舱当作“救生艇”。登月舱作为“救生艇”的步骤在阿波罗13号之前不久才刚刚开始被模拟。 ◎ 返回航天器的严重受损使计划中在弗拉·毛罗高地登月的任务被迫取消。指挥中心有人提出立刻使航天器掉头并加速返回地球以节省时间。但是,整个航天器上唯一有直接掉头所需推力的服务推进系统(SPS)却位于服务舱尾部。由于不知道服务舱的损坏情况有多严重,点燃服务推进系统可能会引起服务舱二次爆炸,所以地面指挥为了安全考虑决定不使用服务推进系统。最终被选择的返回方法是绕过月球,不进入轨道而进入自由返回轨道,使用月球引力将航天器送上返回地球的轨道。为了能够进入自由返回轨道,必须执行一次轨道纠正;通常情况下,轨道纠正会使用服务推进系统,但在不敢保证其安全性的情况下,在工程师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后,指挥中心决定使用登月舱的降落火箭。在绕过月球后,登月舱降落火箭被点燃,进行PC+2(PeriCynthion,近月点+2小时)燃烧,以加速返回地球。返回地球途中登月舱降落火箭再次点燃,以完成一次简单的轨道纠正。 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安全操纵严重受损的航天器返回地球成为了三位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人员所面临的难题。最让指挥人员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登月舱是为两位宇航员生存两天准备的,而三位宇航员需要它提供四天的生存保障。另外,登月舱上用以过滤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锂过滤器并不足以坚持四天。尽管指令舱上有备用过滤器,但它们与登月舱上过滤器的接口形状不同。在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地面指挥最终设计了一个连接装置,以降低登月舱的二氧化碳浓度。 在航天器逐渐接近大气层时,航空航天局作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先丢弃服务舱而不是常规状态下先会被丢弃的登月舱,拍摄服务舱的照片以对事故进行调查。当三位宇航员首次看到服务舱外表面时,他们发现原来覆盖氧气罐和燃料电池的面板被炸飞了。 当时地面指挥担心由于在返回途中指令舱里过低的温度导致的水凝结会严重损坏指令舱的电子控制系统,而唯一检测的方式是在重新启动指令舱时。幸运的是,指令舱一切正常。 三位宇航员最终安全返回了地球,尽管海斯由于饮用水的缺少以及排尿的困难患了尿道感染必须住院。 ◎ 返回途中,三位宇航员被告知不要将尿液及其他液体排入太空而是保留在太空舱内,因为在没有推进器纠正轨道的情况下这样会影响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尽管事故本身非常不幸,但三位宇航员仍应该感到幸运航天器在去月球途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返回途中;否则他们在紧急情况下可调动的资源、设备以及电力都会大大减少。如果服务舱的爆炸发生在环绕月球或者返回地球途中(如果正常登月,登月舱会在登月任务结束后被丢弃),三位宇航员生存的几率会变得很低。 ◎ 矛盾但是,爆炸前氧气罐的另一次故障可能恰恰救了阿波罗13号三位宇航员的性命。任务开始后46小时40分钟后,二号氧气罐指针读数出现了问题,一度超过了100%。为了解决问题,也为了找出原因,斯威格特被要求搅动氧气罐:这次额外的搅动原本会被安排在登月之后。如果真的是这样,洛威尔和海斯就可能在踏上月球之后再也没有踏上地球的机会了。 任务结束后,航空航天局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并对航天器进行了改进以保证类似事件不会再次发生。 ◎ 事故的起因阿波罗13号上发生的爆炸引起了一场漫长的事故原因调查。由于阿波罗计划保留了详细的制造纪录和问题纪录,液态氧气罐几近灾难的爆炸原因最终被缩小到几个小故障的共同作用。 ◎ 阿波罗13号宇航员首度披露绝境求生内幕据英国《每日邮报》10日报道,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前往月球途中,服务舱2号液氧箱发生爆炸,导致登月任务立即取消。3名宇航员乘坐受损的飞船九死一生返回了地球。最近,两名仍然在世的“阿波罗13号”宇航员和其他地面控制人员终于获得NASA许可接受了一部纪录片的采访,首次公开披露了他们绝境求生的内幕。 ◎ 登月之旅前预感不祥1970年4月11日,“阿波罗13号”载着三名美国宇航员升空,踏上了飞往月球的旅程。飞船上的3名宇航员中,42岁的吉姆·洛威尔是任务指挥官,38岁的杰克·斯威格特是指令舱、服务舱的驾驶员,36岁的弗莱德·海斯是登月舱驾驶员。 在洛威尔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前,他的妻子玛丽莲心中充满了焦虑,因为“13”在西方是个不祥的数字。洛威尔回忆说:“我的妻子对我说:‘为什么偏偏是13号?’我说:‘这是科学任务,我们都是工程师、技术员和科学家,我们不能迷信。” ◎ 爆炸初始疑是恶作剧4月13日深夜,当“阿波罗13号”离地球32万公里时,突然飞船外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地面控制中心不知道飞船出了什么事,过了好一会后,他们才听到洛威尔说了太空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休斯顿,我们遇到了麻烦。”据洛威尔回忆称,当巨大的爆炸声在飞船内回荡时,他和斯威格特一开始还以为是海斯在搞恶作剧。爆炸声发生后,洛威尔朝窗外瞥了一眼,终于看到飞船后部正迅速渗漏氧气!原来“阿波罗13号”服务舱的2号液氧箱发生爆炸,摧毁了指令舱中的生命支持系统、导航和电力系统,并炸出一个洞!爆炸发生后25分钟,“阿波罗13号”指令舱内的氧气只能再供应15分钟,3名宇航员惟一生还的希望,就是逃进登月舱。 ◎ 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就在指令舱中的氧气含量只剩5分钟可用时,登月舱的功能被激活。NASA最后决定,让“阿波罗13号”飞船继续朝月球飞行,绕月球转一个大圈,飞到月球黑暗的另一面,等飞船再次出现时,再立即启动登月舱发动机,将飞船投掷进返回轨道。最后,飞船以每小时5400英里——两倍子弹的速度飞离月球,驶向地球的方向。 为节省电力,宇航员们做出了一个危险的决定,关掉飞船上的计算机、导航系统和其他电力设备,当加热设备关闭后,登月舱中的温度急剧下降,尽管他们穿上了宇航靴和剩余的内衣裤,但仍然冻得无法入睡。没多久,他们又遇上了另一个致命的危险,登月舱中的小型空气过滤器无法处理3名宇航员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他们面临中毒身亡的危险。这些宇航员在NASA科学家的指导下,用一些粘性胶带、一块从飞行手册后面撕下的纸板以及从他们太空内衣裤上扯下的一些塑料片,做成了一个帮助空气过滤器更有效工作的粗糙适配器。由于登月舱中的自动导航系统已被关闭,宇航员可说是通过手工导航返回地球的。
2 美国朗霍华德执导电影◎ 更多中文片名阿波罗13太阳神13号 外文片名: Apollo 13 更多外文片名: Apollo 13: The IMAX Experience .....(USA) (IMAX version) 片长: 140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美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版权所有: © 1995 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 ◎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 朗·霍华德 Ron Howard 编剧 Writer: * Jim Lovell .....(book Lost Moon) & * Jeffrey Kluger .....(book Lost Moon) * William Broyles Jr. .....(screenplay) & * Al Reinert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Jim Lovell * 比尔·帕克斯顿 Bill Paxton .....Fred Haise* 凯文·贝肯 Kevin Bacon .....Jack Swigert * 加里·西尼斯 Gary Sinise .....Ken Mattingly * 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Gene Kranz * 凯瑟琳·奎南 Kathleen Quinlan .....Marilyn Lovell * 山德·贝克利 Xander Berkeley .....Henry Hurt * 古盖·格莱斯 Googy Gress .....RETRO White * 克里斯蒂安·克莱门松 Christian Clemenson .....Dr. Chuck * 韦恩·杜瓦尔 Wayne Duvall .....LEM Controller White * 托德·路易斯 Todd Louiso .....FAO White * 汤姆·巴瑞 Thom Barry .....Orderly *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uncredited) * Mary Kate Schellhardt .....Barbara Lovell * Emily Ann Lloyd .....Susan Lovell * Miko Hughes .....Jeffrey Lovell * Max Elliott Slade .....Jay Lovell * Jean Speegle Howard .....Blanch Lovell * Tracy Reiner .....Mary Haise * David Andrews .....Pete Conrad * Michele Little .....Jane Conrad (as Michelle Little) * Chris Ellis .....Deke Slayton * Joe Spano .....NASA Director * Marc McClure .....Glynn Lunney * Ben Marley .....John Young * Clint Howard .....Sy Liebergot, EECOM White * Loren Dean .....John Aaron, EECOM Arthur * Tom Wood .....EECOM Gold * Patrick Mickler .....RETRO Gold * Ray McKinnon .....Jerry Bostick, FIDO White * Max Grodénchik .....FIDO Gold * Brett Cullen .....William 'Bill' Pogue, CAPCOM * Ned Vaughn .....CAPCOM 2 * Andy Milder .....GUIDO White * Geoffrey Blake .....GUIDO Gold * Jim Meskimen .....TELMU White * Joseph Culp .....TELMU Gold * John Short .....INCO White * Ben Bode .....INCO Gold (as Ben Bodé) * Gabriel Jarret .....GNC White * Christopher John Fields .....Booster White * Kenneth White .....Grumman Representative * James Ritz .....Ted (as Jim Ritz) * Andrew Lipschultz .....Launch Director * Mark Wheeler .....Neil Armstrong * Larry Williams .....Buzz Aldrin * Endre Hules .....Gunther Wendt * Karen Martin .....Tracey * Maureen Hanley .....Woman * Meadow Williams .....Kim * Walter von Huene .....Technician * Brian Markinson .....Pad Rat * Steve Rankin .....Pad Rat * Austin O'Brien .....Whiz Kid * Louisa Marie .....Whiz Kid's Mom * Arthur Senzy .....SIM Tech * Carl Gabriel Yorke .....SIM Tech * Ryan Holihan .....SIM Tech * Rance Howard .....Reverend * Jane Jenkins .....Neighbor (as J.J. Chaback) * Todd Hallowell .....Noisy Civilian * Matthew Michael Goodall .....Stephen Haise * Taylor Goodall .....Fred Haise, Jr. * Misty Dickinson .....Margaret Haise * 罗杰·科曼 Roger Corman .....Congressman * Lee Anne Matusek .....Loud Reporter * Mark D. Newman .....Loud Reporter * Mark McKeel .....Suit Room Assistant * Patty Raya .....Patty * Jack Conley .....Science Reporter * Jeffrey Kluger .....Science Reporter (as Jeffrey S. Kluger) * Bruce Wright .....Anchor * Ivan Allen .....Anchor * Jon Bruno .....Anchor * Reed Rudy .....Roger Chaffee * Steve Bernie .....Virgil Grissom * Steve Ruge .....Edward White (as Steven Ruge) * Herb Jefferson Jr. .....Reporter (as Herbert Jefferson Jr.) * John Dullaghan .....Reporter * John Wheeler .....Reporter * Paul Mantee .....Reporter * Julie Donatt .....Reporter * Thomas Crawford .....Reporter * Frank Cavestani .....Reporter * John M. Mathews .....Reporter * Walter Altman .....Mission Controller (uncredited) * Neil Armstrong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Jules Bergman .....Himself - ABC News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John Bishop .....Protester (uncredited) * Tory Christopher .....Nasa Technician (uncredited) * Michael S. Connolly .....Reporter (uncredited) * Walter Cronkite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Kathy Garver .....Bit Part (uncredited) * Cheryl Howard .....Onlooker at Launch Site (uncredited) * Jim Lovell .....Captain, USS Iwo-Jima (uncredited) * Marilyn Lovell .....Onlooker at Launch Site (uncredited) * Pope Paul VI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 Ted West .....Cannister Team Engineer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 布莱恩·格雷泽 Brian Grazer .....producer * Michael Bostick .....associate producer * Todd Hallowell .....executive producer * Aldric La'Auli Porter .....associate producer * Louisa Velis .....associate producer * Lorne Orleans .....producer (IMAX version) (uncredited)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 詹姆斯·霍纳 James Horner 摄影 Cinematography: * Dean Cundey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 Daniel P. Hanley .....(as Dan Hanley) * Mike Hill 选角导演 Casting: * Janet Hirshenson * Jane Jenkins .....Neighbor (as J.J. Chaback)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 Michael Corenblith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 David J. Bomba * Bruce Alan Miller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 Merideth Boswell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 Rita Ryack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 Robert Legato .....Digital Domain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 William M. Connor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William Connor) * Todd Hallowell .....Noisy Civilian * Bruce Moriarty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KC-135 weightless unit (as Bruce G. Moriarty) * Jane Pau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 Susan Pickett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KC-135 weightless unit * Aldric La'Auli Porter .....associate producer * Wainani Young-Tomich .....dga trainee (uncredited) ◎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 环球影业 Universal Pictures [美国] ..... (2006) (USA) (theatrical) * Imagine Entertainment [美国] 发行公司: * MCA/Universal Pictures [美国] ..... (1995) (USA) (theatrical)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 CIC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as "Apollo 13 - Do Desastre ao Triunfo") * CIC-Taft Home Video [澳大利亚] ..... (Australia) (VHS) * 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德国] ..... (1999) (Germany) (DVD) * 哥伦比亚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 * Filmes Lusomundo [葡萄牙] ..... (Portugal) * IMAX Corporation [加拿大] ..... (2002) (IMAX version) * MCA环球家庭娱乐 MCA/Universal Home Video [美国] ..... (USA) (VHS) * Prem'er Video Fil'm [俄罗斯] ..... (Russia) (VHS)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德国] ..... (2006) (Germany)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6) (Argentina)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 ..... (2006)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西班牙] ..... (1995) (Spain)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英国] ..... (2006) (UK) (theatrical) * Universal Pictures Germany [德国] ..... (2006) (Germany) (DVD) * Universal Studios Home Video [美国] ..... (1998) (USA) (DVD) 特技制作公司: * Digital Domain [美国] * WonderWorks [美国] ..... (visual effects vehicles) 其它公司: * Bruce's Catering ..... catering: second unit * CRM Group Inc. [美国] ..... Wescam cameras: Cape Canaveral unit * Central Casting [美国] ..... extras casting * For Stars Catering [美国] ..... catering * Loop du Jour [美国] ..... voice casting * MCA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released by * Pacific Title [美国] ..... titles and opticals * Todd-AO Studios (East) [美国] ..... post-production facilities * Todd-AO Studios [美国] ..... music score recording * Two Chefs Catering [美国] ..... catering and craft service: Cape Canaveral unit ◎ 上映日期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美国 USA 1995年6月22日 ..... (Beverly Hills, California) (premiere) 加拿大 Canada 1995年6月30日 美国 USA 1995年6月30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5年8月31日 西班牙 Spain 1995年9月6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5年9月14日 英国 UK 1995年9月22日 以色列 Israel 1995年10月6日 土耳其 Turkey 1995年10月6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5年10月12日 丹麦 Denmark 1995年10月13日 芬兰 Finland 1995年10月13日 意大利 Italy 1995年10月13日 挪威 Norway 1995年10月13日 德国 Germany 1995年10月19日 奥地利 Austria 1995年10月20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95年10月20日 瑞士 Switzerland 1995年10月20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匈牙利 Hungary 1995年11月2日 波兰 Poland 1995年11月3日 瑞典 Sweden 1995年11月3日 比利时 Belgium 1995年11月8日 法国 France 1995年11月8日 罗马尼亚 Romania 1995年11月10日 瑞士 Switzerland 1995年11月10日 ..... (French speaking region) 捷克 Czech Republic 1995年11月16日 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1995年11月16日 保加利亚 Bulgaria 1995年11月17日 希腊 Greece 1995年11月17日 克罗地亚 Croatia 1995年11月30日 美国 USA 2002年9月12日 ..... (IMAX version) (premiere) 美国 USA 2002年9月20日 ..... (IMAX version) 泰国 Thailand 2004年9月9日 ..... (IMAX version) ◎ 影片简介1970年4月,太空船正在执行登陆月球的任务,但控制中心忽然收到太空船在20万5千英里外传来的讯息——“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这句话如洪水般扰乱了中心内所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心,这是他们最不愿听到的消息。太空船已快接近月球了,然而在外太空中的一场爆炸,导致阿波罗13号失去氧气、动力还有导向功能。这一瞬间,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维尔、佛瑞·德汉斯、杰克·史威吉特要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他们必须把握仅有的4天时间重返地球,每秒钟对他们来说都显得弥足珍贵,除接受控制中心的指引外,其它的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他们不愿抛下妻儿成为太空中的孤魂,勇气、信心、及毅力支持着他们奋斗下去。 这是一部取材真实事件的灾难片,脚本的依据是当事人的回忆录《与月球失之交臂》。那次登月飞行虽然失败,但飞船的返回本身在美国太空探索史上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惊险片,自始至终,观众时刻关注着远离地球二十五万英里的三名太空英雄的命运。悬念层出不穷,飞船上的事故一个接一个出现,而人们却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当地面指挥站中的电脑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和变化的数据告诉人们阿波罗13号处于危机时,观众的心情立刻被紧紧抓住了。没有枪战,没有谋杀,牺牲发生在不可测验的太空,人们只能看着而无能为力。惊险性来自于对命运的抗争,只有所有人都努力,才能脱离危险,打败死神。 影片重现了1970年的壮举,高度赞扬了宇航员们勇于挑战厄运的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非常实在的教育意义。为了追求影片的真实感,摄制组完全在休斯敦航空中心拍摄实景,并且将一部波音707改装成航空飞机, 用于演员们饰演宇航员时体验失重状态。拍摄时是采用了零度重力的状态,演员们在阿波罗13号的模型中上上下下地来回体验失重与正常的情况,呕吐是必不可少的。但影片的真实性却得到了客观实现。主角杰姆·弗洛尔由两届影帝汤姆·汉克斯扮演,他进行了长期的阅读与实验准备工作。正如他愿,他的演出让真正的太空英雄弗洛尔也大为赞赏。汉克斯又再次成为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偶像。 《阿波罗13号》的高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是个真实故事,情节和结局在美国无人不晓,如何营造戏剧悬念?第二,故事涉及大量科技信息,对外行来说犹如天书,如何避免为冒充内行而卖弄高科技语汇? 《阿波罗13号》以微调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态,精心处理从编剧到表演的每一个细微末节,为我们再现了发自灵魂深处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 穿帮镜头在原片提示Day 6(第六天)的时候,显示了奥德赛号快速接近地球时的特效,其中有地球和太阳,但遗憾的是太阳在太空中却呈现和和地球用摄像机拍摄时出现的光芒万丈的景象,事实上,太空中太阳看起来就是火球,而且不会离地球那么近,比例也有问题,画面特效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而显得很不真实。 ◎ 获奖记录1996 奥斯卡奖(68届)最佳音效奖 最佳剪辑奖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