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阳江
释义

水阳江,是长江下游南岸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安徽和浙江交界处的天目山山区,上游称西津河,下游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与青弋江相连,东支在当涂太平口注入长江。水阳江干流全长254公里,流域面积10305平方公里,地跨安徽和江苏两省。

概述

水阳江发源于浙江天目山西麓、流经皖南旌德、绩溪等县山区。上游东津、西津、中津三支流在五河渡汇合,跨宁国、宣城、高淳、当涂、芜湖县,串连南漪、石臼、丹阳等诸河,纳裘公、倒逆等数十条小河,在窑头由青山河接姑溪河至当涂金柱关入长江。另一支流在芜湖县清水镇西与青弋江汇合。全长254公里。主要港口有宣城、油榨沟、新河庄、水阳、黄池、大闸、当涂,以及清水河。流域区面积5182平方公里,人口达150多万,耕地122万亩。流域区内物产丰富,盛产稻谷。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蕴藏煤8.2亿吨、铁3.6亿吨、大理石245万立方米、珍珠岩500万吨,铜硫储量也很丰富。沿江两岸还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沙资源。

水阳江自古以来就是皖南的重要水运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相传,早在春秋时(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开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溪,勾通太湖与水阳江的水路,史称“中江”。据《汉书·地理志》载:“《禹贡》时之中江,本不与太湖通,吴始通之。”《清一统志》也载:“中江水本自芜湖东,经高淳、溧水、至宜兴入海。”隋唐时,因水阳江“川泽沃衍、浙、粤、闽、赣商贾多从徽州、宣城入境,沿水阳江直流而下,北入中原,东下苏扬。据《宣城县志》载:唐大中三年(公元894年)宣城就有了漕运。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京刺史袭宣城,以舟师逆,宣城遂破。明初,水阳江上备城池,设驿站,配站船四艘,水夫200人,后漕船扩至四十五艘。宣城马山埠、渔潭设有河泊所,专管水运、鱼业。清同治八年(公元1857年)练水师,建水师提督于当涂,内河沿水阳江而上扼宣城。抗战期间,我抗日将士在水阳江畔的新河庄附近曾给敌以重创。

地势

流域内地形南高北低,上游山地居多,丘陵次之,下游的平原、圩区和湖泊不到一半的面 积。总体而言,3/4的面积为山丘,1/4为平原。流域东北部有天生桥河与秦淮河相通;东 部有胥河,历史上与太湖相通,后被东坝和下坝隔断,1958年拆除东坝另筑封口坝和茅东闸 ,可引水灌溉太湖以西地区。

水阳江下游有部分水流由黄池镇通往芜湖市清水镇北,汇入青弋江,主干经由当涂县金大村入长江。

三源

水阳江,长江下游著名支流之一,在安徽省东南部。古名青水、冷水、句溪。上源有三:

1、西源西津河源出绩溪县校头与板桥两地之间的山丘,东流过金沙乡进入宁国县境,在宁国 县罗田村汇合中津河、东津河后,始称水阳江。全长92千米,流域面积1198平方千米。流域 多山,河道深窄,水力资源丰富。

2、中源中津河,又名中河,源出皖、浙边界天目山脉龙池东北麓,东流汇合东津河,长约40 千米,流域面积326平方千米。

3、东源东津河,亦名东河,是水阳江的主流,源出宁国县东南天目山北麓的千秋岭,曲折北 流汇合中津河,又北至罗田汇合西津后,始称水阳江。全长69千米,流域面积1014平方千米 。

三湖

三源合流后的水阳江,西北流过宣城市,折向北,先后接纳南漪湖、固城湖和石臼湖,水量大增。

1、南漪湖,又名南绮湖、南奇湖,简称南湖 、漪湖,在郎溪、宣城两县市之间,东纳郎川河、华桥河等来水,西注水阳江,北岸有半岛 ,将湖分为东西两部分。面积205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0米,水深4.5米,蓄水量6.5亿立方 米。

2、固城湖,在江苏高淳县西南,又名小南湖、濑湖。入湖之水北有水阳江支流牛儿港,南有 胥河,东有漆桥河等,出湖河流为官溪河。1957年在官溪河杨家湾附近修建节制闸,控制水 位。湖泊面积24.3平方千米,湖面海拔7米,平均水深1.9米,蓄水量0.39亿立方米。

3、石臼湖,在苏、皖二省边界,湖东为江苏溧水县,西北岸为安徽当涂县,南为江苏高淳县 ,与固城湖相通,湖西北是丹阳沼泽地并与丹阳湖相通,统称三湖。水面宽阔,面积有201 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67米,蓄水量3.4亿立方米。湖盆成碟形,湖底平缓,岸线平直。西 、南侧有大面积圩田,东侧湖岸有海拔50米上下的火成岩丘陵紧逼湖滨。湖水可通天生河套 闸与秦淮河沟通,补给秦淮河水量。

芜湖

水阳江下游水系占芜湖平原的一大半。芜湖平原是安徽主要农业区之一。芜湖是我国古代 一大米市,所产大米久有盛名。平原上另有一座小城--宣城,所产“宣纸”是“文房四宝 ”之一,最受书画家的欢迎,也是宣城最有特色的出口商品。但汛期时,长江洪水常顶托倒灌 ,影响内外水排,使中下游圩区易遭洪水危害;枯季时,长江水位低落,内河水位下降,则 影响内河航运和灌溉。经过初步治理,流域内已建大中小型水库250多座,圩区堤防已普遍 加高培厚,并兴建了许多机电排灌设施,对防御洪水和发展灌溉发挥了较大作用。

水阳江流域堤防

1.水阳江高淳境内河道堤防总长48公里

(1)水碧桥至芮家咀段31.5公里。

相国圩堤防 6.2 公里(河东)

永丰圩堤防11.3 公里(河东)

高宣圩堤防 6.0 公里(河西)

胜利圩堤防8.0 公里(河西)

(2)运粮河段胜利圩堤防3.0公里。

(3)中流河南荡圩堤防6.0公里(芮家咀~杨家湾闸)

(4)港口河堤防长7.5公里(水碧桥~固城湖)

保胜圩堤防5.5公里

相国圩堤防2.0公里

2、固城湖高淳堤防33.6公里

永胜圩堤防14.0公里(湖西);属砖墙、狮树、沧溪乡

永丰圩堤防0.6公里(湖西北);属沧溪乡

筑城圩堤防2.2公里(湖北);属淳溪镇

三合圩堤防1.1公里(湖北);属淳溪镇

红砂圩堤防1.0公里(湖北);属淳溪镇

永联圩堤防6.1公里(湖北);属淳溪镇

跃进圩堤防1.9公里(湖北);属固城镇

浮山圩堤防3.2公里(湖东);属固城镇

花联圩堤防3.0公里(湖东);属固城镇

蒋山圩堤防0.5公里(湖东南);属固城镇

3、石臼湖堤防总长38.5公里

(1)高淳县石臼湖堤防14.4公里

其中:联合圩堤防1.6公里;属薛城乡

永乐圩堤防2.5公里;属薛城乡

团结圩堤防8.1公里;属薛城乡、凤山乡

蛇山大坝 0.2公里;属蛇山抽水站

三联圩堤防1.7公里;属凤山乡

藕丝圩堤防0.3公里;属凤山乡

(2)溧水县石臼湖堤防24.1公里

其中:团结圩堤防1.1公里;属明觉镇

花溪圩堤防1.5公里;属明觉镇

赵村门前圩堤防0.3公里;属明觉镇

胜利圩堤防2.7公里;属明觉镇

陈家圩堤防1.3公里;属明觉镇

西大圩堤防1.9公里;属渔歌乡

东大圩堤防4.8公里;属渔歌乡

联合圩堤防4.4公里;属孔镇

战天圩堤防5.8公里;属孔镇、和风乡

藕丝圩堤防0.3公里;属和风乡

支流

水阳江跨绩溪、旌德、宁国、宣城、广德、郎溪、芜湖、当涂和江苏省的高淳、溧水等十个县(市)。西邻青弋江水系,南依黄山、天目山脉,东界江苏的太湖流域和秦淮河水系,北滨长江。

主要支流有西津河(流域面积1170平方公里)、中津河(流域面积311平方公里)、东津河(流域面积1014平方公里)、郎川河(流域面积2552平方公里)、无量河(流域面积1121平方公里)、桐河(流域面积909平方公里)、夏渡河(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华阳河(流域面积281平方公里)等。

水阳江以西津河为主源,源出旌德、绩溪两县交界的柏罗源(海拔1009米)南麓和绩溪县山云岭(海拔1348米)的西麓,东南流,穿龙丛源林区,至丛山关折东北流,称金沙河,至三十八号桥,右纳戈溪河;以下称西津河,至胡乐司西北,左岸有小支流注入,经坑口至小河口,左纳方塘河;续东北流,经东岸、济川、宁国县城西北,至罗溪,右纳中津河、东津河于合溪口合流后,经河沥溪的来水。汇流口以下进入水阳江本干,折西北流,经港口镇、水东镇,至西陈村,左纳华阳河来水;经过宣州市北敬亭山,折东北流,经庙铺、狮子口、养贤?仁村湾?,至新河庄,右纳南漪湖(南漪湖上承郎川河及湖周区间来水)来水;折西北至夏家村,水流分两股:一股西北向流,称裘公河,至乌溪入黄池河;另一股为水阳江主道,则东北流,经水阳镇折西北流,至雁翅镇,主道又分两支,其中一支为主道,北流,至西陡门沿运粮河下泄,至花津折西流,称姑溪河,另一支西北向流,于李北入黄池,向西经乌溪镇、黄池镇,至清溪镇通青弋江。黄池河在黄池镇西的蜈蚣渡(三里埂),北出一股为青山河,经西河至当涂县魏家渡,通于姑溪河。姑溪河自花津上承水阳江来水,向西流,至护河,折西北流,穿过宁铜铁路桥,至金大庄南太平口,注入长江。总流域面积10265平方公里(其中皖境910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4300平方公里,丘陵区3150平方公里,平原圩区2175平方公里,湖泊水面640平方公里。干流河道全在皖境,总长度254公里。

风景特色

水阳江流经的皖南山地以名山异峰驰名天下。两岸的湖泊、山峦千姿百态,风光绮丽。位 于宣城北5千米的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岗峦崛起地面数百丈,山势回环峻拔, 林壑幽深,满山碧翠,为皖南胜景之一。南朝著名诗人谢眺担任宣城太守时,多次登临此山 ,称此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唐天宝十二年(753年)上半年,诗人李白仕途几 经失意,终于下定决心,开始了飘泊江湖的生涯,寻找一个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恰在此时, 他的一位在宣城郡任长史的从弟李昭,邀请他去宣城。自天宝十二年起至宝应元年(753~7 62年)的近10年间,李白曾6次到宣城,多次登敬亭山漫游,赋诗抒怀,其中以《独坐敬亭 山》五言绝句最得人们厚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面对青翠的敬亭山,望着绿树林间掠起的飞鸟,悠悠飘曳的孤云,愤世嫉俗之情不能 自禁,他既不想与趋炎附势之徒为伍,又无意同隐逸之士结伴,以敬亭山拟人,将人比山 ,在有知与无生之间通情达意,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交融的开阔胸怀和放荡不羁、豪 情奔放的内心世界。

“山以诗传”。从此,敬亭山遂有名于天下。1939年,率领新四军在皖南抗击日军的陈毅,在戎马倥偬中来此凭吊谢、李二大名家,写下《由宣城泛湖东下》诗:“敬亭山下橹声柔 ,雨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