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 |
释义 | 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是指部队在江河、湖泊、沟渠、池塘、水稻田交织分布的地区主动攻击敌人的战斗。 介绍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是指部队在江河、湖泊、沟渠、池塘、水稻田交织分布的地区主动攻击敌人的战斗。我国水网稻田地分布甚广,总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1/4,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其中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地带最为集中。特别是华东和华南地区以及我国台湾省的西部和西南部,大部分是水网稻田地,这些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植被茂密,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在军事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由于受地形的限制,不管是登岛后的陆上攻歼作战,还是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进攻部队都可能遇到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 环境特点地形平坦开阔,河渠、池塘交织如网平原水网稻田地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地形平坦,地面平均高差通常不超过5m,高地、山丘面积十分狭小,河渠、湖泊交织如网,一般每平方公里内纵横河流、沟渠各有2~3条,稠密地区4~5条,使地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环水地域。河流、沟渠宽窄不一,河宽多为5~25m,河深1~5m;河水流速不大,河底多为淤泥,河床较高,河岸坡度多为45°左右,高约1~2m;部分河流两岸筑有河堤,堤上植有树木。田间灌渠较多,有的与主干河流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网。湖泊、池塘星罗棋布,每平方公里约有大小水塘达数百之多。 土质松软泥泞,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土壤多为粘土,结构松软,尤其是积水附近的土质更为松软,容易挖掘,但抗压力差。有的水网稻田地终年积水,在种植期内或雨季期间,田内积水深达5~10cm,水面下翻耕的软泥约有25~40cm。人员在水稻田运动一般下陷15~20cm,履带车辆下陷25~40cm。稻田中的田埂矮小,一般高20~40cm,宽20~50cm。地下水位高,多在1m左右。 自然遮障较多,地表性质受气候影响大村庄边缘一般都有树木、竹、果林;河流、沟渠内生长有蒲草、芦苇;道路、沟渠两旁有树木;稻田地内和田埂上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形成多道自然遮障。水网稻田地地表性质深受气候影响。雨季降雨量增大,河渠水位上涨,地面、稻田、湖泊积水较深,乡间道路、田埂泥泞粘滑,部分松软地在挖掘时易倒塌下陷,物资易受潮、浸蚀。有的水稻田,冬春季干涸无积水。 道路连网成片,公路桥梁较多水网稻田地区,陆上交通比较便利。经济发达地区城镇间都有柏油路,路宽7~15m。乡村多为石子路,路宽3~5m,路基大都高于地面0.5~1.5m,晴雨天均可通车。公路桥梁、涵洞较多,有的地区平均每公里2~3座。田间道路大都位于田埂、河堤上,一般宽1~2m,少数宽2~3m,路基较差,晴通雨阻,主要特点是路面弯度大,多在90°,有的成丁字形,十字道路也较多。居民地之间常为河沟隔断,但多有桥梁相连,一般能通行拖拉机和小型汽车。 居民地稠密,城镇化趋势明显水网稻田地区,居民地密集成群,一般分布于道路两侧和河流两岸,与稻田毗邻,河流、沟渠环绕。房屋多为砖石、水泥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大多为2~3层楼房,地基一般高于周围稻田。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乡村建设规划不断完善,部分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城镇化趋势明显。 作战影响兵力兵器的配置和机动受限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由于可供配置兵力兵器的地幅有限,容易造成兵力配置拥挤,各种火器阵地难以体现层次性,一般情况下,只能依托道路、台地和居民地配置,部(分)队的炮兵群(迫击炮)发射阵地不易选择。特别是配置在纵深内的直射火器,由于弹道低平,不仅容易造成误伤,而且对超越射击极为不便,射击效果明显降低。水网稻田地使部(分)队机动受限,尤其是摩托化步兵、炮兵和装甲机械化部(分)队。乘轮式车辆的摩托化步兵、牵引炮兵对道路的依赖性较大,一旦道路被毁,桥梁被炸,将给部(分)队的开进、接敌和投人战斗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或造成进攻战斗队形的混乱;或延误进攻接敌的时间;或丧失战机,陷入被动等。装甲机械化部(分)队在水网稻田地作战,同样会因道路泥泞、土质松软下陷而损坏装备和增大消耗,降低运动速度,影响战术机动效果。坦克在水网稻田地的平均机动速度为6~10km/ h;牵引炮兵前进的平均速度为2.5~3km/h。 战斗队形易被割裂部队在水网稻田地遂行进攻战斗任务,由于受河渠、稻 田阻隔,战斗队形间隔明显增大,进攻正面较之一般地形条件下增宽。战斗队形在接敌运动、前沿攻击、纵深战斗等行动中不易展开,展开后在短时间内又难以迅速收拢和变换,极大地削弱了冲击突破的力度。摩托化步兵部(分)队在对敌实施迂回攻击时,由于需要不断克服众多的障碍,绕过河渠、稻田地实施机动,势必增大迂回攻击的机动距离,影响攻击速度。 易于隐蔽进攻企图,突然发起攻击部队在水网稻田地遂行进攻战斗任务,可利用稠密的居民地以及稻田间、河渠旁的林木、农作物作掩护,隐蔽行动企图,发起突然攻击;利用河渠的阻隔作用,分割、孤立并各个歼灭防御之敌;利用纵横交错的河渠实施水上机动和前运后送等。同时,便于得到地方人力、物力的支援,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建设比较好、人口比较稠密的水网稻田地区。 作战特点根据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的特点,部队指挥员应着重做好以下组织和准备工作。 查明情况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前首先要组织周密侦察,搜集情报,着重查明敌情、地形等情况。例如对敌情的侦察,主要是查明敌军的兵力、番号、主要编制装备;预备队的配置地域;防御阵地的编成,防御前沿、要点、翼侧、接合部、间隙地的位置;工事类型和坚固程度;阵地内障碍物的种类、位置、正面和纵深;火力配系,特别是炮兵、防空兵阵地,核、生化武器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发射平台的配置位置;指挥所、观察所、电子战设备和侦察监视系统的位置;攻击直升机的配置和起降场;后勤系统的配置位置等。再如对地形的勘察,由于水网稻田地的自然障碍多,对部队开进、展开、攻击、穿插迂回等战斗行动影响比较大,特别是给战斗车辆和重装备的机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部队指挥员在全面侦察敌情的同时,还应采用多种手段对预定战斗地区内的河流、沟渠的分布、走向和宽度,居民地、湖泊、水塘的范围和位置、道路状况实施全面而周密的侦察,并着重查明河流、沟渠的数量、宽度、深度、底质;桥梁的数量、宽度和载重量;稻田的积水、淤泥深度及稻茵高度、田埂高度,纵横向道路等情况;便于正面攻击和迂回包围的水、陆运动路线;重要居民地的分布及道路状况;隐蔽伪装条件等。 引 攻击方向攻击方向水网稻田地进攻作战,在选择主要攻击方向时,除遵循一般进攻作战要求外,还应根据特殊的地形条件,尽可能地将主攻方向选择在有纵向道路、河流或横向河流、沟渠、村庄较少的方向上,以充分发挥各兵种的优长,快速接敌、冲击、突破和向敌纵深开展进攻。 兵力部署兵力部署应充分考虑到水网稻田地地形对各兵种战斗行动的影响,以及可能得到的工程兵兵力和器材的数量等因素,建立多路而有重点的攻击部署。 组织协同在组织协同时,应着重明确:在敌人防御纵深内连续强渡河流、沟渠时,各兵种的行动,相互支援和保障的方法;抗击敌人预备队陆上和水上反冲击时,各兵种的行动方法;沿陆上和水上行动的部(分)队之间协同动作的方法;强渡敌人防御纵深内较大河流时,各兵种的行动和渡河的程序;江河舟艇部队与其他部(分)队的协同方法等。工程保障为了保证进攻作战的顺利进行,周密而完善的水陆工程保障是部队取得进攻战斗胜利的重要环节。为此,部队应根据进攻任务的纵深、地形条件、本部队的机动能力以及物资器材等情况,建立强有力的陆上、水上工程保障分队,重点保障主攻方向上部(分)队的战斗行动。攻击部队要协助工程保障分队充分准备通过河(渠)和稻田泥泞地的器材,并广泛利用当地民用器材,制作简易的渡河(渠)工具,拟制周密的工程保障计划,加强对所需保障地段的警戒措施,防敌毁坏。工程保障的重点是:道路、河渠、稻田、桥梁以及渡口等。 作战战术破竹战术此战术有“势如破竹”之喻意,指从敌人的防御前沿一直打到敌纵深。具体地讲,就是指进攻部队突破敌防御前沿后,不与之纠缠恋战,而是把巩固和扩大突破口的任务交给后续部队,主力则乘势前进,以勇往直前、狂飙横扫之势快速向敌防御纵深连续攻击前进,不给敌人片刻的喘息之机,突破、割裂、包围、追击等行动一气呵成,直到彻底摧毁敌防御体系。 例如,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顺利渡过长江后,面对的就是水网稻田地地形。当时的第三野战军主力采用“破竹”战术,他们不顾翼侧暴露的危险,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并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 在具体运用这种战术时要把握:一是充分利用纵向道路、河流和构筑的急造军路,实施多路、隐蔽、快速开进。通常运用建制内的各种车辆乘车开进。开进前,要周密拟制开进计划,针对地形特点,研究防滑、防陷、克服沟渠障碍的措施;组织部队进行必要的训练,增补部分工具和器材,并与工程保障部(分)队密切协同;开进中,要组织可靠的对空掩护,并加强警戒,防敌利用河渠等复杂地形实施袭击。开进路线要选择通行能力和隐蔽条件较好的道路。二是行进间短停顿发起攻击。实施短停顿发起攻击,以缩短在敌火力下停留时间,降低敌火力威胁程度;隐蔽进攻企图,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减少在进攻出发阵地上的工程作业量。当采用短停顿发起攻击方式时,必须周密组织可靠的掩护火力,以最大限度杀伤敌有生力量,摧毁其防御工事,特别是对我攻击部(分)队威胁最大的前沿装甲目标、火力点等;组织好工程保障,特别是攻击部(分)队首次展开的通路保障;正确把握短停顿的时间。三是快速向纵深攻击。打开突破口后,把巩固和扩大突破口的任务交给后续部队,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向敌防御纵深核心目标快速突进,在心理上、气势上和实力上打垮防御之敌的意志,以较少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向心战术“向心”战术,就是指进攻部队从敌防御地域的多个方向上,沿多条道路向敌防御重心实施连续攻击的战术。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水网稻田地道路连网成片的特点,进攻部队采取多路、多方向、有重点的立体攻击战术,尽快瓦解敌防御体系,割裂敌防御部署。 例如,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在攻打谅山的战斗中,根据谅山周边水网稻田地的特殊地形,采取了多路、多方向的“向心”攻击战术,对“谅山”这一重心发起攻击,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在具体实施中,以营(连)为基本作战单位,实行合成编组,编成多个综合战斗分队,在各兵种分队的配合下以及炮兵、航空兵火力的支援下,实施突击,夺占敌前沿要害、桥梁、水陆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对其实施立体攻击。攻击时,第一梯队分别在数个方向上发起攻击,力求在多方向上对敌保持强大的压力,尽快突破并夺占敌一线连(排)的阵地,为第二梯队进入战斗创造条件;第二梯队力求沿多条路线跟进、展开,充分利用第一梯队的战斗成果,迅速进入战斗,尽快割裂敌战斗部署,有重点地围歼纵深之敌;机降分队应利用敌防御间隙、翼侧,从空中进入敌防御纵深,袭击敌指挥所、施兵阵地、通信枢纽及预备队、后方部署等,配合正面部(分)队作战;炮兵、航空兵共同对敌实施全面而有重点的火力突击,保障和支援第一梯队快速突破据点,第二梯队快速楔入、割裂、围歼,及时摧毁敌炮兵阵地,从而对敌构成由正面至翼侧、侧后,由前沿至纵深,由地面至空中的多路、多方向的“向心”立体攻击。 肢解战术“肢解”战术是指进攻部队集中力量通过地面、空中和水上等多种途径,采取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术手段,从敌防御薄弱的间隙或翼侧,隐蔽快速地插向敌防御纵深,迅速贴近并缠住敌人,将敌防御部署“肢解”成相对孤立的数块实施围攻,形成犬牙交错的作战态势,迫使敌与我近距离作战,加速战斗进程。 例如,我军在解放上海时,针对上海外围阵地为水网稻田地的地形特点,果断采用“肢解”战术,将其外围阵地分割成数块相对孤立的阵地,而后各个歼灭,为解放上海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在具体行动时应注意:一要选择好穿插的目标。穿插目标通常应选择在能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或者能割裂敌防御部署、实施侧后攻击的有利地形上,如交通干线的重要站(点)、主要河流的桥梁、码头或较大的村镇等。穿插路线应选择在敌防御部署的翼侧、较大的间隙地和接合部,地形隐蔽,又便于通行的道路、河流上,应避开较大的横向港湾和难以通行的泥泞地,以及敌火力威胁较大的地点。为了达成突然性,也可选择在敌意想不到的复杂地形上。二要选择好穿插的时机。穿插时机通常可在发起攻击之前或同时,或突破敌前沿后,穿插迂回分队利用器材和水陆输送工具,沿道路、河渠多路快速机动,夺占要点。三要选择好穿插的方法。强行楔入,即冲击发起后,第一梯队突入敌阵;渗透楔入,即在攻击发起前或同时,以袭击分队、特种作战分队秘密渗入敌纵深;迂回楔入,即穿插迂回分队快速绕到或插入敌人的侧后或后方;机降楔入,即在攻击发起的同时或之后,利用机降分队由空中进入敌纵深,袭击敌要害目标。此外,还可派出经过专门训练的袭击分队,深入敌纵深,实施侦察、袭扰和破坏活动。 蛙跳战术“蛙跳”战术是指,作战不是从阵地前沿开始,打一步进一步,一线平推,而是采用越点进攻、直捣要害的非线式打击的战术。具体地讲,就是对于那些对整个战局没有决定性影响的“硬钉子”,不与敌过多纠缠,而是想方设法绕开或超越,迫其自行衰竭;但对于战术重心等高价值目标,则果断实施行动,并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主动加以摧毁。 “蛙跳”战术是超越攻击理论发展的产物,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战术创新。使用“蛙跳”战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在最佳时间和地点集中力量,快速取得胜利,避免己方巨大的消耗和无谓的伤亡;二是有利于打乱敌人的部署,破坏敌方作战体系,加速作战进程;三是不过多地受地形和作战地幅、环境的限制,选择目标的自由度更大;四是能够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与协同作战的潜力,迅速实现作战目标。例如,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对巴格达的攻击,所运用的就是“蛙跳”战术,虽然是在沙漠地形上的作战,但这种“陆上蛙跳,直取重心”的战术,对在水网稻田地地形上实施“蛙跳”战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