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拔斯王朝
释义

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语:عباسيون Abbsid Dynasty,750~1258),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因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欧洲人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 阿拨斯王朝时期乃是阿拉伯的黄金时代,享祚时间历时767年。

中文名称:阿拔斯王朝

英文名称:Abbsid Dynasty

官方语言:阿拉伯语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主要民族:阿拉伯人,波斯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

别名:东萨拉森帝国、黑衣大食

王朝介绍

747年,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艾卜·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750年(一说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定都库法,倭马亚王朝势力退缩到伊比利亚半岛,中国称之为白衣大食。阿巴斯王朝762年迁新都巴格达。1258年,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率西征的蒙古军攻陷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哈里发穆斯台绥木被杀,前阿拔斯王朝结束。其后的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们,虽于1260年名义上复位,实际上仅仅是埃及马木留克苏丹的廷臣,阿拔斯帝国哈里发逐渐沦为苏丹的傀儡。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已不再是征服者阿拉伯贵族阶级,新帝国的高级官吏不仅有阿拉伯人,也有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特别是波斯人。新的官僚阶级代替了阿拉伯贵族的统治。在这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民族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化或伊斯兰化,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迁都巴格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转移到美索不达米亚,这里不仅是两河流域的肥沃地带,而且正处于四通八达商道交接的要冲。巴格达的商业很快发展起来。另方面,首都由大马士革东迁巴格达以后,波斯专制主义的政治因素以及波斯的社会风尚,对帝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朝初期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近100年(750~842),特别是在哈里发哈伦·拉希德(786~809在位)和马蒙(813~833在位)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期。其疆域横跨亚、非、欧三洲。哈伦·拉希德依据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经验,健全行政体制,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法官权力,完善司法制度;设驿站,建立中央情报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实行新税制,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国库充盈,经济繁荣,奖掖学术文化,重用各族不同信仰学者,倡导自由讨论学术,使文学、艺术得到发展。马蒙执政时,重用波斯显贵掌管军政大权,为缓和同什叶派的矛盾,立什叶派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达为哈里发继承人,并以女嫁之,继而宣布以什叶派的绿衣、绿旗代替阿拔斯人的黑衣、黑旗。他重视兴修水利,减轻土地税,使农业得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随之而兴隆。海陆商道畅通无阻。他大力奖励学术,发展伊斯兰文化。830年,在巴格达创建综合学术机构“智慧馆”,集藏书、研究、翻译为一体。他派人将各方搜集到的古籍汇集到巴格达,并重金聘请东西方翻译家,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叙利亚的哲学及科学古籍译为阿拉伯文,出现了延续百余年的“翻译运动”。他在宗教上支持穆尔太齐赖派的宗教和哲学观点,并奉该派的“《古兰经》被造说”为官方信仰,设立宗教裁判所(米哈奈),审判不同意此主张的官吏和学者。对政治上的反对派,他仍坚持武力镇压措施。马蒙的政策为其后几位继任者所袭用。

政治制度

阿拔斯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在行政管理方面,多采用波斯的政治体制。王朝启用波斯显贵盘踞要职,并吸收各地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贵族、学者参政,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具有最高权威。哈里发竭力为其统治赋予神圣的性质,声称自己为“安拉的代理人”,王朝是先知穆罕默德家族的合法继承者和正统派教义的捍卫者。哈里发之下,设维齐尔(即首相),具有较大的权力,除王储的确定外,王朝的一切行政和宗教事务,首相均可秉承哈里发意志全权处理。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法官由笃信伊斯兰教、精通教义和教法、品学兼优的法学家担任。教法官只审理穆斯林的诉讼。王朝建有经过严格训练的10万人的哈里发近卫军,由骑兵、步兵和弓弩队等组成,另设有海军舰队。全国军队总司令称“大埃米尔”。近卫军初由呼罗珊人组成,后又新组建突厥奴隶近卫军。在征战时从各地区征募的军队称“穆特瓦尔”(Mutawwi'ah,意为“志愿者”)。王朝始设严密的警察组织,全国警察署长兼任哈里发警卫长,后由突厥近卫军将领代替。全国划分为24个行省,设总督管理,总督在其辖区内具有绝对权力。

生产经济

阿拔斯王朝全面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仍实行土地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拥有大量伊克塔土地,后伊克塔多变为世袭的私人领地,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的经济基础。王朝极盛时,哈里发大力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和运输业都很发达,帝国经济相当繁荣。纺织业、采矿业、玻璃业、珠宝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8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在一些主要城市均建有造纸厂,其中大马士革生产的纸张远销欧洲。商业和过境贸易的发展,促使繁华的大城市兴起。撒马尔罕、大不里士、内沙布尔、哈马丹为“丝绸之路”中段的贸易交通重镇。首都巴格达成为帝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东西商旅云集,店铺林立,商品丰富,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的市场。对外垄断海上交通贸易和国际市场,巴格达、巴士拉、西拉夫(已毁)、开罗、亚历山大、阿曼等为水陆贸易口岸,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从而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和经济交流。

学术文化

阿拔斯王朝是伊斯兰学术文化广泛传播和发展的全盛时期。哈里发奉行正统派(逊尼派)教义为国教,全面推行伊斯兰教法,大批欧莱玛(宗教学者)被吸收参政,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哈里发采取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措施,大力传播和强化伊斯兰教,吸引各地顺民大量归信了伊斯兰教,完成了伊斯兰化的过程,伊斯兰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在各地兴建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培养了大批官吏、学者和教职人员。阿拉伯语逐步在帝国境内推广,它不仅为宗教语言,而且成为学术研究、著书立说、社会交际的通用语言。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学、圣训学、教法学、凯拉姆学、诵经学完整体系已经建立。逊尼派和什叶派已由早期的政治派别发展为宗教派别,各自确立了教义学说体系。逊尼派的四部《古兰经》注、六部圣训集编纂成书,四大教法学派学说形成。什叶派的四大圣训经辑录成册,教法学说和伊玛目教义日趋完善。穆尔太齐赖派由于马蒙的推崇得到很大发展,其学说曾一度占统治地位。苏菲派的学理得到广泛传播,后被安萨里引入正统派教义,成为正统信仰的组成部分。艾什尔里派的学说,经塞尔柱王朝首相尼扎姆·穆勒克的思想。教派分化加剧,学派林立,教义论争同教派间的政治斗争交织进行。哈里发大力倡导和赞助学术文化的发展。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了图书馆、天文台、各类学校和医院,以巴格达“智慧馆”为学术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翻译运动。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穆斯林学者辈出,巨著珠联,丰富多采,在哲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农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学、语言学和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伊斯兰学术文化传入欧洲,对近代科学文化的兴起产生过深远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先被阿拉伯人所吸收,后通过他们辗转传入西欧。

王朝衰退

9世纪后半期起,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逐渐衰落时期,突厥奴隶将领握有军权,专横跋扈,任意废立或杀害哈里发。836年迫使哈里发迁都萨马拉达56年之久。各地封建主或总督拥兵割据,独占一方,脱离中央而独立。波斯、中亚、西亚先后建立了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北非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艾格莱卜王朝;叙利亚等地建立了哈姆丹王朝和赞吉王朝;埃及建立了图伦王朝和阿尤布王朝。其中北非及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及西班牙的后伍麦叶王朝同阿拔斯王朝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王朝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使民族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教派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著名的有穆盖奈尔起义、巴贝克起义、赞吉起义、卡尔马特起义等,给王朝统治以沉重打击。10世纪中叶,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域只剩巴格达及其周围的一小块地区。945年,布韦希人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最高统帅”称号,剥夺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存宗教领袖地位。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率军占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发号施令,哈里发由其完全控制。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拔斯王朝遂亡。

社会结构

随着新王朝的建立,阿拉伯帝国的社会面貌也发生相应变化。在这一时期,帝国已基本完成阿拉伯化或伊

斯兰化的进程。阿拉伯血统已不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统治阶级成分进一步扩展,除阿拉伯贵族之外,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波斯各地封建主也都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帝国政治也由以往的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帝国国都东迁至两河流域,不仅造成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移动,也使帝国更多地接受了波斯专制主义的政治传统和社会风尚。阿拉伯帝国的君主专制统治空前膨胀,哈里发们不仅自称是先知的代理人而且也是安拉真主在尘世间的代表,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们凭借庞大的官僚机器,对广袤疆域内的各族人民进行封建统治。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称“维齐尔”,即宰相,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权势极大。维齐尔之下,有财政、司法、工商、农业、军事、警务和驿站(情报)诸部大臣,此外尚有处理日常文秘的枢密院和负责整饰吏治的督察院。为防止地方总督权势过大,阿拔斯王朝将前朝原有的5大行政区,细分为24个行省。原来隶属于地方行政部门的地方司法系统也逐渐分离出来,形成由中央大法官到地方各省法官组成的独立系统,以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军队是阿拔斯王朝的有力支柱,但与前朝的军事体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变化。传统的全民皆兵的部落兵制,逐渐被经过严格训练、领受军饷的正规常备军所取代。其核心是由波斯呼罗珊人组成的近卫军,内分骑兵、步兵和弓奇兵等兵种。后来,近卫和主要是由突厥奴隶(马木路克)组成。

下文开始,由于各文献出处不一无统一翻译,在此特别做出相关部分译的注释。

马蒙 
同 麦蒙

伍麦叶王朝 倭马亚王朝

萨拉森 撒拉逊

王朝历史

艾布·阿拔斯出身于麦加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为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玄孙。在反对伍麦叶王朝的斗争中,阿拔斯的后裔提出还权于先知家族,推翻“窃权”、“叛教”的伍麦叶人,以恢复伊斯兰教政体为号召,同什叶派、呼罗珊人结成同盟,以死海南岸的侯迈麦为根据地,取得秘密“布道会”的领导权,组织力量,进行武装夺权斗争,后将活动中心转移到伊拉克库法。747年,在阿拔斯派首领易卜拉欣(?~749)的指使下,呼罗珊艾布·穆斯林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人民起义,750年攻占大马士革,推翻伍麦叶王朝统治。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阿拔斯王朝的第一位哈里发为艾布·阿拔斯,他自称“赛法哈”,意思是“屠夫”。他在库法即位后不久就迁都哈希米亚城,后来又迁到安巴尔城。没过多久,艾布·阿拔斯逝世,他立下遗嘱,指定他的弟弟曼苏尔继位。曼苏尔在位22年(754~775年),是阿拔斯王朝的真正奠基人。他建立了横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新都巴格达。巴格达的意思是“真主的花园”。巴格达建成30年后,到第五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时期,这里已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城宏伟壮观,人口众多,商贸繁盛,是与当时的长安、君士坦丁堡齐名的世界性大都市。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马蒙死后,即哈利发之位者为其弟穆塔西姆(al-Mu'tasim)。此时以霍拉桑人为主力的常备军已欲振乏力,他乃收买土耳其奴隶,组织禁卫队。这称做“白人奴隶”(马木路克,Mameluke)军团。

自9世纪中叶开始,阿拔斯王朝实际上已经处于分裂之中,许多地区只是在名义上服从巴格达哈里发的领导。各地割据势力建立的小王朝之间相互混战,骤兴骤亡,100年来阿拔斯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被破坏无余。除了这些首领号称“苏丹”的阿拔斯王朝统治区内的割据势力以外,还有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后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以及什叶派在北非建立的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伊斯兰世界三位哈里发并存。中国史书根据其旗帜、服饰的颜色,习惯上分别称阿拔斯王朝、后倭马亚王朝和法蒂玛王朝为黑衣大食、白衣大食和绿衣大食。

王朝经济

阿拔斯朝初期的统治者,以其国家幅员之辽阔,拥有世界上最富庶的地区和世界贸易中枢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鼓励商业贸易,从而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

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哈里发政府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许多荒芜和不毛之地变成了良田,沃野千里,物产丰盛。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呼罗珊、大马士革和俄波拉等地,都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棉花、亚麻等。园艺也很发达,椰枣、橄榄、桃、李、杏、桔、苹果、西瓜、葡萄和蔬菜等,都是普遍培植的园艺作物。

手工业相当发达,尤其纺织业占有重要地位。布匹、绸缎、呢绒、服装、地毯、帷幕、斗篷、帽子、椅垫等制品,畅销各地。埃及是亚麻手工业的中心;丝绸手工业集中在波斯东部的朱尔詹和锡斯坦两省;地毯手工业几乎到处都有。其他手工业,如玻璃、武器、皮革、造纸、珠宝以及家具制造业等,也很兴旺。中国的造纸技术,8世纪中叶由中亚传入阿拉伯帝国。撒马尔罕首先兴起了造纸业,以后传入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及、摩洛哥直到西班牙,并通过西班牙传入整个欧洲。阿拉伯帝国生产的纸张,不仅满足阿拔斯王朝需要,而且远销欧洲。此外,还有金属制造、陶器、肥皂和香水等手工业。

王朝贡献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100年,特别是哈伦·拉希德与马蒙统治期间是阿拉伯人历史的“黄金时代”。不仅军事实力强大,甚至曾在751年在怛逻斯河战役中打败中国的唐王朝,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庶地区。在充分吸纳拜占廷、埃及、波斯等古代帝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可以与中国的盛唐相媲美的文化发达的国家,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科技方面阿拉伯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倭马亚王朝已经征服了东起中亚、西至大西洋的广大地区,但阿拉伯帝国控制下的大多数地区却是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完成信仰方面的转变,彻底伊斯兰化的。

王朝的“哈里发”大力提倡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王朝经济异常繁荣,纺织业、珠宝业、采矿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也为东、西方贸易交流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马蒙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在他的时代开始了“百年翻译运动”。

阿拔斯王朝的文化传播媒介

阿拔斯王朝的文化与文明史是伊斯兰历史上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这一王朝文化的繁荣与发达,不仅推动了王朝本身的发展与进步,而且为揭开近代欧洲的面纱,推动近代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文化的承载和对外传播,必定有其传播媒介或手段。

学者们通过介绍和研究阿拔斯王朝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介—阿拉伯语以及发达的造纸业和图书馆,来进一步了解这一段不可被忽视的文化史,从而揭示出阿拉伯人曾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了其辉煌,他们也曾是全世界文化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

打开人类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王朝帝国的建立都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相关联,而伊斯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阿拔斯王朝也不例外。

阿拔斯王朝是由伊斯兰的先知穆罕默德(愿主福安之)的叔父阿拔斯的玄孙阿拔斯建立并命名的。公元747年,呼罗珊人民起义,宗旨在于反对倭玛亚王朝,还权于先知家族,恢复伊斯兰政体。于是,在什叶派和阿拔斯派的支持下,他们连连取胜,于公元750年击溃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主力,占领了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于是,阿拔斯利用起义的胜利成果于公元750年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初定都库法,后于公元762年迁都巴格达,从而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第二大王朝,亦称“阿拔斯哈里发帝国”,其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因此,欧洲人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由于其旗帜为黑色,中国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其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波斯、埃及和叙利亚等地,成为了当时东西方文化聚集荟萃之地。在公元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达到了鼎盛期。在这一时期,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广泛传播,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借鉴,相互渗透,这不仅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时阿拔斯王朝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王朝的“哈里发”大力提倡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王朝经济异常繁荣,纺织业、珠宝业、采矿业和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为商业贸易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也为东、西方贸易交流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阿拔斯王朝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商业贸易的交流为近代欧洲揭起蒙昧的面纱奠定了不朽的基石。

这一辉煌的王朝在阿拉伯历史上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财富,而文化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必然有一定的媒介和途径。当我们回顾这一王朝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其文化与文明的积累和传播主要是通过阿拉伯语的传播,以及发达的造纸业和图书馆的普及作为媒介的。

一、阿拉伯语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其军事扩张已基本停止,社会生活秩序稳定,由于“哈里发”鼓励发展经济与贸易,因此王朝的经济,政治都得以迅速发展,伴随着稳定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也就是文化生活出现了繁荣,阿拉伯语得到了相当的普及。阿拉伯语是《古兰经》的语言,是阿拉伯人日常宗教和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因此,只要有阿拉伯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阿拉伯语,在任何一块被阿拉伯人所征服的土地上都会留下阿拉伯语被传播的印记。

阿拉伯语属闪米特语言,是阿拉伯学者用以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书立传的工具。这一优秀的语言,它的最大特点是使用灵活、派生性强,一个单词可派生出多种不同意思的生词。其派生词的隐喻之丰富,是其它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同样,阿拉伯语字母变换门类较多,造词方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难以尽数。正是由于这一语言的派生多样性,造词灵活性,使它被选为《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以此来正确地表达经、训中的宗教意境。阿拉伯语也借助《古兰经》的广泛传播,逐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语法学、修辞学、韵律学,来进一步向人类阐明阿拉伯人在蒙昧时代不曾有过的宗教和立法思想。因而,它成为了希腊、波斯、印度、阿拉伯,以及伊斯兰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播的工具和媒介。

二、发达的造纸业

在人类历史上有了纸的发明,人类的知识才可以保存积累,并且才能永久地传播,创造人类更灿烂的文明。因此,纸成了文化、文明传播的重要媒介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多为文盲,他们将文字书写在兽皮、石板、树叶或者骆驼、羊的肩胛骨上。正如最早的《古兰经》经文被书写在枣椰树叶和白石板上,圣门弟子们也曾一致同意将《古兰经》抄录在牍皮纸上。

由于书写的不便,使文化和文明的记载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便于记录,人们开始使用一种用埃及纸草制造的纸,这种纸草写上字后,如果抹去,必被发现;还有一种是上胶打光的白色绸布,但这些原始的白色绸布其性能差、价格高、不易保存。对于当时的有些学者来说,由于其家境贫寒,根本无法购买。

当阿拉伯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古兰经》以外的思想和科学时,他们将目光投向更多的古典学术和学科时,原有的记载方式已无法满足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记载,对于一个决心学习和研究记载科学文化的民族来说,当时的这种纸张是不适合的。阿拉伯人在征服埃及后,罗马的纸从埃及进口并传播到伊斯兰帝国的各地。古埃及的造纸术非常有名,埃及有许多造纸厂,最重要的造纸中心在埃及的海滨城市布莱城。虽然,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能够制造各种纸张,但其价格昂贵。在8世纪时,随着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国家,纸业逐渐发达和繁荣起来,尤其以生产中国纸而闻名,穆斯林都知道中国纸,这种纸是古代中国人用草木碎布做成的。

公元751年,黑衣大食国将领齐亚德·噶利在恒罗斯(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战役时击败唐将高仙芝,并在战争中俘虏了大量的中国人,被押到撒马尔罕。于是在撒马尔罕开始制造中国纸,正如美国人卡特在《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中说:“在撒马尔罕的特产中,应提到的是纸。由于纸更美观、更适合和更简便,因此,它已取代先前用于书写的埃及莎草片和羊皮。纸只产于这里和中国,纸是由俘虏们从中国传入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沙里之子齐亚德·噶利所有,在战俘中找到了造纸工。造纸发展后,不仅能供应本地的需要,也成为撒马尔罕人民的一种重要贸易品。由此,它满足了世界各国的需要,并造福于人类。

因此,在阿拔斯王朝时,中国纸已由撒马尔罕布及到阿拉伯王国的各个地区,巴格达、叙利亚、摩洛哥,以及安达卢西亚,到处遍布造纸厂,主要生产中国纸。这种中国纸是用碎布制成的,纸价低廉,书写方便,便于记录。于是“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下令人们只能用纸记录。远近各国人都用纸来记录和书写,一直承袭至今。由于纸张的记载,大量的历史文献都被记录下来,成为了后来学者们研究的依据。学者们根据纸张的历史和文字状况与史书的记载来对照,进而推断出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状况。

因此,阿拔斯王朝学术的发展和繁荣与发达的造纸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如果没有当时发达的造纸业,就不可能有阿拔斯时代学术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有赖于造纸业,只有有了大量廉价的纸张,对历史文化、科学文献的记载才会成为现实,王朝的学者们写出了大量的作品,使各种学术思想、文化与文明从口头传播成为笔录成书,为人类的历史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奇葩。无论是医学、天文学、数学,还是文学、哲学、宗教学等一系列译作层出不穷,为后来学者从事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用纸记录下来的一切思想文化,科学概念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没有纸这一传播媒介,这一切都是无法实现的。正如发达的纸业生产促使阿拉伯学者对蒙昧时期的历史和各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行记载,特别是对先知传记和“四大哈里发”扩张史进行记录。例如:早期的历史学家伊本·赛德的《名词典》(Al-Tabaqat);同时他们也重视对地方志的编写和记载,如“巴格达志”、“摩苏尔志”等。

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和日益发达,学术思想的日益积累和记载,在巴格达等地的纸张生产厂周围,出现了图书的装订部门,许多人从事文字抄、录校对和装订等一系列与书籍相关的工作,这些书商们将书籍装订成册,并从事书籍的销售工作,他们中也有造诣很深的文化人,如雅古特是他们之中从事书商的佼佼者,他的名著是《文学家传记》。

造纸业的发达为书商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来向各地销售书籍,从而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也为“百年翻译运动”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有了廉价的纸,更多的人从事翻译、写作,记录、著书,许多学者所研究的成果都有所记录,阿拔斯王朝造纸业的发展为其科学文化、文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三、图书馆

发达的纸业为记载和传播文化与文明奠定了基础,而图书馆作为书籍的宝库,知识的摇篮,更成为了承担起传播知识与文明的使者。

自古以来,图书馆就是信息技术进步的最早见证者、记录者。无论从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到现代新兴的复印、印刷技术,图书馆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产地,科学知识的平台和宝库,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知识是各个时代历史文化的积累,它给予人类社会一个知识交流的大平台,是人类知识与文化素养相统一的契合点。

阿拔斯王朝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更是顺应了当时发达文化与文明的需求,许多希腊的名著,波斯的古籍书目以及印度文化都成了穆斯林学者从事翻译和研究的精神财富。“哈里发”麦蒙执政时期,也是阿拔斯王朝翻译工作最为蓬勃发展的时期。麦蒙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不仅对文学和科学都有很深造诣;同时,他还是一位哲学家,他对古希腊哲学,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著作尤为钟爱。他经常召集辩论会,听取学术上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对重大成果酬以重金。因此,在他执政期间,译书成为国家一项重要的事业,他投入巨资、组织人力、建立机构。

公元830年,麦蒙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馆”也叫“智慧之家”,它是一所以图书馆为主兼容翻译院和研究院的大众图书馆。在学术上,麦蒙主张“兼容并蓄、学术争鸣”的方针。他特意花高薪从各地聘请大批的翻译家、学者在图书馆从事译著工作,并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为了丰富馆藏书目,他派人去收集拜占廷帝国的希腊图书,并要求学者将其译成阿拉伯语。因此,图书数量大大增加,更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巴格达的“智慧馆”聚居了大批既精通波斯文,又通晓阿拉伯文的学者,许多的波斯古籍大部分也都被译为阿拉伯文。在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波斯籍翻译家要首推穆加发,其译著为《波斯储圣记》。

可以说,哈里发麦蒙是图书馆思想和事业的奠基人,他对推动阿拔斯王朝文化传播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译书事业达到了顶峰,从而掀起了中世纪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

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所搜集和整理的书籍,在“智慧之家”中被阿拉伯学者翻译为阿拉伯语并收藏其内。随着图书量的增加,巴格达的图书馆也增加到30多座,巴格达也因此成了汇集古文献与文明的宝库。在众多的图书馆中,“智慧之家”以其古典书籍藏书量之多,语种之纷繁、涉及范围之广而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也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它当时的藏书量达几十万册,语种包括希腊语、古叙利亚语、波斯语、希伯来语、梵语等语种。书目内容涉及广泛,其中有有关哲学、天文学、几何学、语言学、文学、医学、解剖学以及地理学等古籍文献。“智慧之家”向世界各地的学者敞开,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学者进行翻译、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珍贵文献。

图书馆的工作者既是翻译家,又是研究者。他们在对古籍书的翻译过程中,也对其进行校正、译述。其中最著名的翻译家是候赛因·本·伊斯哈格和撒比特·本·古拉。候赛因由“哈里发”麦蒙亲自委派担任图书馆的负责人,他一生翻译了大量希腊古籍,特别侧重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翻译和研究。而撒比特则注重对希腊、数学、天文学、典籍的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和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医学家伊本·西那的《医典》成为近代欧洲的学校教科书。伊本·鲁希德(阿维罗伊)的哲学思想成为欧洲启蒙思想之一。穆罕默德·伊本·穆萨(公元780年-公元850年)发表了有关印度数学的著作,印度数学是欧洲数学的前身,人们为了表示对穆萨的尊敬,以其出生地艾尔·花拉子密称呼他,他的三角表和方程式长期被世界公认为权威。

12世纪后,欧洲人依据阿拉伯语的译本再把希腊的哲学、数学,以及各种科学思想译为欧洲文字传入欧洲,哲学家培根从阿拉伯文献中学习了许多知识,格林把70种科学著作由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曾说:“阿拉伯人是全世界文化和文明火炬的高举者,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发现、修订、增补的工作都要归功于他们,有了他们的努力,西欧的文艺复兴才有可能。

繁荣昌盛的阿拔斯王朝,在伊斯兰历史和阿拉伯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在这一伟大时期,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书籍、著作被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人类的历史向前更进一步而奠定了基础。图书馆这一知识的宝库,它向世人传播着文化与文明。通过这一媒介,使世界来认识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与文明,正如“欧洲处于蒙昧时代时,伊斯兰已进入了黄金时代,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把知识的世界往前开拓时,他们之所以能够看得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

阿拔斯王朝的图书馆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繁荣之后,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但它为人类传播文化与文明所作的贡献与媒介作用却早已载入史册,无法让后人忽视对它的研究。这一科学的源泉、智慧的宝库、学者的殿堂将永远被人类所追忆。

阿拔斯王朝是伊斯兰文化、文明的黄金时代,直到十五世纪,欧洲学者没有一个不受阿拉伯 —— 伊斯兰学术影响的。因此,阿拔斯王朝为近代欧洲的成熟提供了知识和文化的给养,而对这一文化、文明的传播媒介当属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达的造纸业以及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怛,音dá,Battle of Talas)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城)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哈里发列表

在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750年——1258年) 阿布·阿拔斯-萨法赫(Abu'l Abbas As-Saffah)750 - 754

曼苏尔(Al-Mansur) 754 - 775

迈赫迪(Al-Mahdi) 775 - 785

哈迪(Al-Hadi) 785 - 786

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 786 - 809

阿明(Al-Amin) 809 - 813

马蒙(Al-Ma'mun) 813 - 833

穆阿台绥姆(Al-Mu'tasim) 833 - 842

瓦提克(Al-Wathiq) 842 - 847

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 847 - 861

蒙塔塞尔(Al-Muntasir) 861 - 862

穆斯塔因(Al-Musta'in) 862 - 866

穆塔兹(Al-Mu'tazz) 866 - 869

穆赫塔迪(Al-Muhtadi) 869 - 870

穆塔米德(Al-Mu'tamid) 870 - 892

穆塔迪德(Al-Mu'tadid) 892 - 902

穆克塔菲(Al-Muktafi) 902 - 908

穆克塔迪尔(Al-Muqtadir) 908 - 932

卡希尔(Al-Qahir) 932 - 934

拉迪(Ar-Radi) 934 - 940

穆塔基(Al-Muttaqi) 940 - 944

穆斯塔克菲(Al-Mustakfi) 944 - 946

穆提(Al-Muti) 946 - 974

塔伊(At-Ta'i) 974 - 991

卡迪尔(Al-Qadir) 991 - 1031

卡伊姆(Al-Qa'im) 1031 - 1075

穆克塔迪(Al-Muqtadi) 1075 - 1094

穆斯塔齐尔(Al-Mustazhir) 1094 - 1118

穆斯塔尔希德(Al-Mustarshid) 1118 - 1135

赖世德(Ar-Rashid) 1135 - 1136

穆克塔菲(Al-Muqtafi) 1136 - 1160

穆斯坦吉德(Al-Mustanjid) 1160 - 1170

穆斯塔迪(Al-Mustadi) 1170 - 1180

安-纳赛尔(An-Nasir) 1180 - 1225

查希尔(Az-Zahir) 1225 - 1226

穆斯坦绥尔(Al-Mustansir) 1226 - 1242

穆斯台绥木(Al-Musta'sim) 1242 - 1258。 在开罗的阿拔斯王朝哈里发(1258年年——1517年) ·【迁都开罗】·

——后阿巴斯皇帝(哈里发)(享祚259年)

阿合马1258·——1261年

哈金(又译为哈克木)1262年 ——1303年

苏莱曼1303——1342年

爱哈默孜1342——1356年

拜克尔1356——1377年

穆罕默德1377年——被权臣废掉,不久复位

克忍雅木1377年——20天后又被废

穆罕默德(复位)1377年——1393年

欧麦尔1393——1394年

宰克忍雅1394——1436年

穆斯塔尔1436——1466年

穆尔坦1466——1487年

艾本亚1487——1498年

加里木1498年——1499年

(在位不久即遭权臣废掉,未几死在狱中)

优素福1499——被废·

穆台瓦基勒1499——1517年被废

(退位后;死于1543年)

.…………(·君士坦丁堡的君主·取代后阿巴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苏丹承位登极】

赛里木皇帝(哈里发) 1512年——1520年在位

1512(任苏丹)——1517年任哈里发之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8: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