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巴斯 |
释义 | 1 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人名。一个是巴勒斯坦领导人马哈茂德,被认为是巴勒斯坦温和派领导人。一个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作品有《面包与小巷》(Bread and Alley)、《休息》等。 ◎ 人物介绍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 ,又名阿布·马赞(Abu Mazen)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曾任巴勒斯坦 自治政府首任总理。2008年11月23日当选为巴勒斯坦国总统。 阿巴斯被认为是巴勒斯坦温和派领导人。他反对通过暴力手段解决巴以矛盾,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巴以问题。 ◎ 人物生平马哈茂德·阿巴斯,1935年3月26日生于巴勒斯坦北部萨法德(采法特),1948年,以色列的入侵使阿巴斯和他的家人一起逃亡叙利亚。阿巴斯先后获得大马士革大学法律学士学位和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59年,阿巴斯在卡塔尔流亡期间,曾协助巴勒斯坦已故领导人阿拉法特创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流派“法塔赫”。为发展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协助法塔赫,他同阿拉法特合作建立了法塔赫组织并且陪同阿拉法特到约旦、黎巴嫩和突尼斯等国流亡。在法塔赫建立初期,阿巴斯以其廉洁和简朴的生活作风赢得广泛钦佩。阿巴斯在1970年代期间负责重要的安全事务,后来于1980年被任命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国内与国际关系事务部门负责人。 上世纪90年代初,阿巴斯曾作为巴方首席谈判代表出席马德里中东和会,曾陪同阿拉法特前往美国白宫主持巴以奥斯陆谈判并签署了“奥斯陆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实行有限自治后,阿巴斯随阿拉法特,回到阔别多年的巴勒斯坦。1995年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总书记,2003年3月19日,阿巴斯接受阿拉法特的任命,正式出任巴自治政府首任总理。同年9月辞职。 2004年11月阿拉法特逝世后,阿巴斯出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临时主席。2005年1月,阿巴斯以绝对多数票当选巴民族权力机构第二任主席。同年1月15日,阿巴斯宣誓就职。2008年11月23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中央委员会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举行会议,并在会议上一致通过选举阿巴斯为巴勒斯坦国总统。 阿巴斯曾于1999年11月访问中国。2005年5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接受了新华社和新华网记者的专访。 ◎ 人物相关马哈茂德·阿巴斯除了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有学术造诣的人。他在埃及学习法律,然后前往莫斯科攻读博士学位。他写过好几本学术著作。一些极端团体的犹太人群体批评阿巴斯的博士毕业论文,指责他的论文数据降低了犹太人的死亡人数。 马哈茂德·阿巴斯是一位后台人物,不大喜欢露面。不过,他却发展了一个包括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和情报部门首脑在内的庞大的人际网络。这种背景把阿巴斯推向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功地募集到大量资金援助。 在解决目前巴以暴力循环危机时,阿巴斯也多次呼吁伊斯兰激进组织收敛武力攻击,避免为以色列创造借口来彻底销毁巴勒斯坦自治区域内仅存的历史遗迹。 ◎ 人物名言“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不是把自己痛打一顿,而是要检讨一下我们都犯过哪些错误,在哪里跌了跟头。” “阿拉法特终将被安葬在耶路撒冷。他出生在那里,在那里受爱戴,那是我们整个巴勒斯坦民族决定建都的地方。” “今天(2007年11月10日)我们出席纪念馆落成典礼,是为纪念已故巴领导人、不朽民族英雄亚西尔?阿拉法特,他毕生为他的国家和人民奋斗。” “我将沿着阿拉法特的足迹,以国家和人民为重,继续为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而奋斗”。 2 印度电影编导和制片人◎ 介绍阿巴斯K.A.Khwaja Ahmad Abbas (1914~),印度电影编导和制片人。1914年生于巴尼伯德。1935年毕业于阿利格尔大学,曾在孟买有声影片公司做宣传工作。经常在《孟买新闻》发表电影评论文章,1938年被任命为该报影评主笔。后调任该报星期日版编辑。1941年,他创作了第一个电影剧本《新世界》,揭露了孟买新闻界的黑暗内幕。孟买有声影片公司将剧本拍成影片,取得很大成功。1943年,阿巴斯参加创办了孟加拉人民戏剧协会,1946年他与该协会合作编导了现实主义影片《大地之子》,以1943年孟加拉邦大饥荒为背景,描述了数百万饥民死于灾难的惨状,影片引起了印度社会的震惊。1946年,他将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柯棣华大夫的不朽事迹》,由V.森达拉姆拍成影片。此后,他又编写了以揭露反动血统论为主题的电影剧本《流浪者》(1951),由R.卡普尔拍成影片。1952年,他创建了“新世界影片公司”,从事电影编导和制片工作,摄制了一系列影片,如《三海旅行》、《城市与梦幻》(1963)、《空中楼阁》、《黑夜笼罩着孟买》(1968)、《 7个印度人》(1969)、《纳隆尔巴里》。 ◎ 职业生涯1992年,东方电影的大师级人物,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与世长辞,黑泽明痛悼"世界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写实主义导演",但当他看过一部叫做《橄榄树下》的伊朗电影以后说,上帝已经发现了取代雷伊的人选,那就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感谢上苍! 其时阿巴斯已经52岁。从47岁时拍成名作《哪里是我朋友家》以来,他和他的同道们在世界电影圈刮起了伊朗旋风并一直不曾停息。在那个至今还因为影片中露了一下妇女的头发就会遭到禁演的国度,他的作品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使所有东西方的人们都为之震撼。但是,就像他的影片那样,他不张扬,不较劲,不趋时,不起份,任凭别人怎么说也依然故我。一直到去年威尼斯电影节授予他的第9部影片《随风而去》评委会特别奖--这是他迄今所获得的第18个国际奖项,阿巴斯却在领奖台上宣布,今后他的作品将不再参加任何电影评奖了。 由于某种电影的蒙昧,中国人直到今天还对他相当无知。其实,关于阿巴斯,只要知道一件事就会让你不得不去关注:去过伊朗的王君正和徐耿都告诉我,在德黑兰街头,他们不止一次看到普通老百姓排队买票去看阿巴斯的电影! 大器晚成 大盈若缺 作为当今伊朗最重要的电影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tami)的名声始于1987年拍摄的《哪里是我朋友家》,这是他的首部进入国际视野的影片,先是在伊朗国内受到好评,荣获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1989年起开始在欧洲放映,最早是在瑞士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荣获铜豹奖、评委会奖和费比西特别推荐奖,同年又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 电影回顾展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著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3 阿巴斯-伊朗导演◎ 资料名称: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 职业:导演 国际:伊朗 出生:1940年6月22日 ◎ 介绍伊朗导演阿巴斯·库亚斯塔米1940年出生于德黑兰,18岁那年,库亚斯塔米获得一项美术奖而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学习绘画。由于不按学校规定修课而无法按时完成学业,拖了13年才毕业。与此同时,他却为交通警察部门作平面广告的设计,和拍摄影视广告短片。1969年,库亚斯塔米应邀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这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库亚斯塔米从此有机会利用系里的设备和条件拍电影,该系后来也成为伊朗电影复兴的基地。从那时一直到1992年,库亚斯塔米在那里拍摄了22部电影,包括记录片和剧情片。 ◎ 青年时1969年是伊朗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诞生了,青少年发展研究院聘请阿巴斯组建电影学系,此后的二十三年间(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电影系成为了制作伊朗新电影的温床,而对阿巴斯本人来说,这同样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是从六九年开始,作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他如一颗新星在伊朗电影工业浪潮中冉冉升起。 ◎ 首部抒情短片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从中我们已可洞见他日后集大成作品的艺术风格: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和现实主义的主题。而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了几年拍短片的经验,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当然也只有74分钟),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他执意要到首都德黑兰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面临的问题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等等。 ◎ 第一次国际声誉为库亚斯塔米赢得第一次国际声誉的影片是他在1987年制作、并在当年的卢卡罗(Locarno)电影节上获奖的《哪里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该片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个山村小学生放学后发现错拿了同桌小伙伴的作业本,因为老师要求家庭作业一定要写在作业本上,所以为了不让小伙伴受罚,他翻山越岭,到邻村去寻找小伙伴的家,试图归还作业本。该片全部由当地的小学生和村民出演。1991年,那个村子所在的地区发生地震,库亚斯塔米惦念着主演那部片子的小学生,于是他驾车返回震后的山区,去寻找那个小孩,并把整个过程拍成了一部融合记录和虚构两种风格的电影,名为《生活在继续》(And Life Goes On)。该片获1992年嘎纳影展罗西里尼奖(Rossellini Prize)。1994年,库亚斯塔米再次返回那个村子,拍摄了(Through The Olive Trees,又译作《橄榄树下的情人》),该片与前两部合称为库亚斯塔米的“村庄三部曲”。1996年,库亚斯塔米拍摄了探寻自杀主题的《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获次年嘎纳影展的金棕榈奖。1999年库亚斯塔米最新故事片是《随风而逝》(Wind Will Carry Us)。2000年,库亚斯塔米制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型DV(数码录像)记录片《ABC在非洲》(ABC Africa) 。 ◎ 孤独症患者他是名孤独症患者:“从上小学一直到六年级,我没跟任何人说过话。是的,跟谁都没说过话,甚至没向一个同学说过“借我一块橡皮使使”这样的话,也没向同学问过作业。我只是一个人去上学,又一个人回家。然而,我却记得就在那个我上了六年却没与人说过话的学校,一天,念祈祷的同学没来上学,大家就说,让另一个同学来念祈祷,我上去了。这非常令人吃惊。因为这之前没人听过我的声音。” 因为电影他的声音跨越国界与政治让无数人关注,却因国内的特殊政治环境而处境尴尬:1997年嘎纳国际电影节,阿巴斯赢得了世界电影崇高荣誉——金棕榈奖,却因为领奖时亲吻颁奖嘉宾凯瑟琳德诺芙的脸颊而在伊朗引起轩然大波与抗议和封杀。因为在伊朗禁止在公共场合亲吻妻子以外的女人。事后阿巴斯躲在国外很长时间,幸运的是,当时正赶上伊朗新的总统大选,这一大的社会变革减轻了人们对其他方面的注意力,等到事态渐渐冷却,他逃过一劫。10多年来阿巴斯的电影不能在伊朗本土公开上映,大多数电影通过盗版DVD和地下放映为人所知。阿巴斯剪辑电影只能在深夜进行,创作上也受到很多限制。对他在国外的巨大声誉,伊朗政府认为是一种阴谋,“专门推广伊朗的坏电影”。但是阿巴斯不愿意做一个意识形态的“殉道者”,也不愿离开伊朗:“树木植根于土地,移植树木就活不长了。我最好的作品确实是在伊朗拍摄出来的。伊朗有人攻击我是在为欧洲人创作电影。我在拍电影时从不考虑观众。如果在我自己家附近找不到观众,我想,远一点的地方会找到的。” 阿巴斯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波斯哲学家兼诗人欧玛尔·海亚姆(12)的思想,海亚姆的思想可以大致概括为:否定宗教的来世说,肯定现实生活,谴责僧侣的伪善,字里行间充满哲学意味,也有人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悲观厌世的色彩。无论是在影片《生命在继续》还是《樱桃的滋味》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阿巴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态度。在以伊朗大地震为背景拍摄的《生命在继续》中,阿巴斯极力赞颂的是大难不死的村民们的旺盛生命力,而没有停留在对死者的追悼上去,去者不可留,来者尚可追。在以描写自杀为主题的《樱桃的滋味》中,阿巴斯肯定的是无论如何生命应该继续,因为你的自杀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如他所说,一位企图通过自杀改变事物的进程和警示世人的女诗人在森林里上吊自杀产生的唯一结果是折断了悬挂她的尸体的树枝。(13)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无情人常在。 ◎ 自学成才的经历对生活的深切感悟,自学成才的经历,对电影观念的精妙思考,所有这些因素都造就了阿巴斯独特的艺术风格。说到阿巴斯的电影风格,或许应该提到如下几点:运用纪录电影手法捕捉生活的原初状态,同时打破现实与幻象的界限,偏爱表现儿童题材,拒绝使用职业演员,重复表现同一题材,反复挖掘同一主题,仔细推敲人物对话,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和结尾,情节发展乃至拍摄过程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在其成名作《哪里是我朋友家》里已经体现出来的风格,在阿巴斯以后的创作中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而是不断地得到加强。 ◎ 寻找创作灵感阿巴斯经常从自己过去拍摄的影片中寻找新的创作灵感,在他的每一部新片中都可以看到上一部影片的影子,甚至有些影片的拍摄地点也相对固定,这一点在他的电影三部曲中表现得最明显。拍完三部曲的第三部《橄榄树下》以后,当被问及会不会再来这里拍片时,他说?quot;我仍然决定再在那里拍摄十年,为了跟踪拍摄《橄榄树下》中那对夫妇的生活,看看他们将发展到哪一步。"总在同一个地方拍会不会受到限制?他说,拍电影如同挖宝,如同掘井,只有守住一个地方不断地挖掘,才能挖到财宝,才能挖得泉水喷涌而出,到处乱挖才可笑呢!(14)作为一个东方人,深谙"心守一处,滴水穿石"的道理。 这就是阿巴斯,一个地地道道的伊朗导演。70年代末,当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时,许多伊朗电影艺术家都散居到了国外,阿巴斯没有离开伊朗。他在事后回忆说,有一段时间那些留下来的人十分害怕伊朗从此不会再有电影,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离开伊朗的电影导演没有留在国内的导演成功。阿巴斯的电影是十足的伊朗电影,他的影片最早得到欧洲人的欣赏,这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生长在都市的导演,阿巴斯没有把镜头对准文明喧闹的德黑兰,而是伸向了偏僻的乡村,影片讲述的是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同时熔铸了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哲学思考,赋予了影片诗一般的意境,波斯哲学家和诗人以及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都成为阿巴斯电影创作的重要参照。(15)其次,阿巴斯没有拘泥于题材、故事、拍摄地点之类的具体细节因素,而是以这些因素为载体致力于表达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恐惧、友谊、生命、死亡等具有普遍性的主题,不断地重复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第三,阿巴斯的电影是高度个人化的,具有典型的"作者电影"特征,他经常身兼制片、编剧、导演和剪辑于一身,影片的制作成本相对低廉。最后,独到的艺术手法丰富了当代电影语言,引起了人们的电影观念的重新思考。 阿巴斯的影片表现的是东方题材,对西方来说就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另一方面,他的影片又具有足够的西洋味道,以致伊朗本国的评论认为阿巴斯的影片投西方所好(这也许是第三世界国家电影走上国际影坛时共同遇到的问题),甚至有些欧美评论家也认为他的影片不是"纯粹"的伊朗电影。前文已经提到,青年阿巴斯的广告征就已具有西方电影的味道,后来创作的电影依然如此,仅以影片的音乐略作说明。一般来说,阿巴斯很少在影片中使用音乐,而这不多的音乐中又有不少是西洋音乐,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比如意大利作曲家维瓦蒂和契玛罗萨的音乐作品(《生命在继续》和《橄榄树下》),而且他认为这类音乐跟他表现的东议题材并不矛盾,因为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没有国界,它所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16) 但是,如同切西尔所说,阿巴斯没有因为缺少"纯粹"的伊朗特点而影响他成为"伟大的伊朗导演",跨文化的特点只会增强他的影片的国际性。但是,这种国际性又深深地植根于伊朗本土文化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辨证关系。最终,就像若干年前黑泽明的《罗生门》、雷伊的《大路之歌》和张艺谋的《红高梁》,阿巴斯的电影以东方的异国情调和西方的本土文化的适度融合护卫着一种不知名的影片进入西方艺术殿堂,继而登上世界影坛。 阿巴斯电影获得的国际成功是以20世纪80年代伊朗电影的复兴为背景的。如同其它伊斯兰国家一样,伊朗长期以来对电影持坚决抵制态度。自1900年一个叫沙阿·莫扎法·阿尔丁的摄影师把电影带到这个国家直到1979年发生伊斯兰革命,伊斯兰社会活动分子始终指责电影及其不良影响,甚至出现过烧毁电影院的事情。1970年前后伊朗开始出现第一次电影浪潮,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达鲁什·麦赫伊(《母牛》,1968),紧随其后的是阿米尔·纳德里(《奔跑者》,1973),以及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报告》,1977)。这些新生导演拒绝性和暴力以及过分依赖印度电影(对印度电影的依赖是巴列维时期通俗电影的主要特征),而是主张采用现实主义的新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在这个时期的伊朗被广泛上映并受到极大的推崇),当时的社会已开始普遍憎恶布尔乔亚式的对美国现代化的效颦,结果催生了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影片的创作,导致伊朗电影向民族文化传统回归。 1979年发生的伊斯兰革命是伊朗电影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机。经过革命后的短暂沉寂之后,伊朗新电影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第二次浪潮。为了保证革命后的电影繁荣发展,新伊斯兰政权不再烧毁影剧院,而且在建立民族电影方面也达成共识,过去被当作轻浮的上层建筑遭到排斥的电影被接纳为伊斯兰文化基础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政府采取积极的举措支持本国的电影生产,比如1983年成立的法拉比电影基金会(17)开始负责管理外国影片进口事务,同时也为本国的电影生产提供免税和低息贷款。 虽然革命后的伊朗电影就已开始在国际电影节亮相,但是直到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才开始真正受到世界影坛瞩目。1988年,纳撤尔·塔戈瓦伊的《科尔西德上校》获洛迦诺电影节铜豹奖,第二年阿巴斯的《哪里是我朋友家》再度获此殊荣。1990年,意大利佩扎罗电影节将重点放在对伊朗电影回顾展,结果是全世界放映的伊朗电影呈现突然上升的趋势。1992年的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举办伊朗电影回顾展,放映了18部伊朗影片,其中的16部后来又在纽约的一家艺术影院上映。(18) 如果把80年代伊朗电影的复兴比作50年代末法国的"新浪潮",阿巴斯就可比作伊朗的"戈达尔",这当然是事出有因。(19)让我们把镜头闪回到1963年的巴黎街头: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妇人突然问身旁的年轻男子在看什么书,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就是本书的作者、电影导演弗郎索瓦·特吕弗。这位来自中产阶级的电影爱好者恰好是特吕弗的影迷,跟特吕弗自然谈得十分投机,而且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年轻人得到了盛情款待,他邀请妇人全家参与拍摄自己的下一部影片,并且向这家人借了钱。后来,由于年轻人一直没还钱,终于引起怀疑而遭到逮捕,原来这个自称特吕弗的年轻人是个贫穷的无名小卒。审判"特吕弗"的日期已定,另一位导演戈达尔(真正的)得到法官同意后将摄影机带进法庭,拍摄了审讯过程,而且重新搬演了几场戏,演员包括受骗的那家人、真假特吕弗和法庭上的一干人等。 历史经常发生惊人相似的一幕。上面那个看来近乎荒谬的事情竟然在20多年后的伊朗重演,阿巴斯于1990年拍摄的《特写》与上面的那个事件如出一辙,影片以纪录与虚构的相互交织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名叫阿塞·萨伯齐安的人冒充伊朗导演行骗的故事。这位伊朗的"特吕弗"就是已经拍过《有福之人的婚姻》(1989)等影片的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而"戈达尔"就是阿巴斯。在观看这部以"剧情纪录片"(ducu-drama)手法拍摄的影片时,人们仿佛被带到了一个嵌满镜子的厅堂,折射的光线与影像令人目眩,德国导演赫尔措格称《特写》是他看过的"最伟大的关于拍电影的纪录片"。这部影片也是阿巴斯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其重要性在于使更多的伊朗人知道了电影,也提高了伊朗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 作品列表短片: 《面包与小巷》(Bread and Alley)12分钟,1970年 《休息》(Recess)17分钟,1972年 《我也能作》(So Can I)4分钟,1975年 《解决一个问题的两种方法》(2 Solutions for 1 Problem)5分钟,1975年 《色彩》(The Colors)15分钟,1976年 《向老师献礼》(Tribute to the Teachers)30分钟,1977年 《加罕拉马宫》(Jahan Nama Palace)30分钟,1978年 《一号方案》(Solution No.1)11分钟,1978年 《牙疼》(Toothache)23分钟,1980年 《有序与无序》(Orderly or Unorderly)15分钟,1981年 《合唱》(Chorus)17分钟,1982年 长片: 《经历》(Experience)60分钟,1973年 《旅行者》(Traveler)74分钟,1974年 《结婚礼服》(A Suit for Wedding)54分钟,1976年 《报告》(The Report)112分钟,1977年 《第一案,第二案》(First Case, Second Case)53分钟,1979年 《公民同胞》(Fellow Citizen)52分钟,1983年 《一年级》(First Graders)84分钟,1984年 《哪里是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87分钟,1987年 《家庭作业》(Homework)85分钟,1989年 《特写》(Close-up)100分钟,1990年 《生活在继续》(And Life Goes On)91分钟,1992年 《橄榄树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103分钟,1994年 《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95分钟,1996年 《随风而逝》(Wind Will Carry Us)118分钟,1999年 《ABC在非洲》(ABC Africa) 83分钟,DV数码录像,2000年 《十》(Ten)88分钟,2004年 《合法副本》 110分钟 2010年 ◎ 一名剧作家、剧本作品有《钥匙》艾布拉亨·法罗热什(Ebrahim Forouzesh)导演,1987年; 《旅程》阿里勒达·莱塞恩(Ali-Reza Raissian)导演,1995年; 《白气球》加法尔·帕纳黑(Jafar Panahi)导演,1995年 ◎ 最新作品《ABC在非洲》样式:纪录片(DV数码录像)语言:英语和波斯语片长:83分钟导演,剪辑:阿巴斯·库亚斯塔米摄像:塞福拉·沙马第恩录音:M·雷查·德尔帕克作品制作背景: ◎ 制作背景艾滋病和内战使非洲的乌干达饱受蹂躏,夺走无数人的生命,并遗留下一百六十多万的孤儿,乌干达的一个名为“妇女拯救孤儿”的自愿组织为这些孤儿的生存竭尽全力地工作。2000年3月,联合国国际农业和发展基金会邀请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前往乌干达,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这些孤儿的生活和这个自愿组织的努力。库亚斯塔米和助手沙马第恩在乌干达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十天,拍摄了这部记录片。这是库亚斯塔米在1989年的《家庭作业》之后的第一部记录长片,是库亚斯塔米的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影片,最重要的,这是库亚斯塔米第一部全部用DV拍摄的记录长片。 附:《ABC在非洲》对白(导演和他的助手)节选: ——看哪些门和窗子。 ——是的,那些是战争的结果。 ——战争? ——是的,内战。 ——这位先生是一位英文老师。这里住着的六家人都是教师,他们每月百分之三十的工资都要交给政府,以换取这些大家分住的房子。这俩孩子是他自己的,那个是他收养的,因为那孩子的父母不在了。 ——艾滋病? ——艾滋或是疝疾。我没问。但你昨晚没看见那些蚊子吗?有一对教师夫妇,一个原来失去了丈夫,另一个失去了妻子,都是艾滋。他们各自有个孩子,现在他们俩结合在一起。正巧,今晚是他们的婚礼。 ◎ 作品简介及评述《ABC在非洲》是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十年来的第一部记录片,它以一种富有亲和性的个人化的手法,记录了库亚斯塔米与助手、记录片制作人塞福拉·萨马第恩(Seifollah Samadian)在非洲的艾滋病横行的国家乌干达的一次旅程。片中展示了他们为了制作一部关于艾滋病的影片,走访那些被艾滋病夺去父母的孤儿的过程。整个摄制组仅两人,他们于2000年3月,在乌干达的卡帕拉(KAMPALA)待了10天,记录了上千个孤儿的面孔,记录了那里的欢笑和泪水,音乐和沉默,生命和死亡,记录了在那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痛苦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强。 ◎ 拍摄过程同那部以伊朗北部山区的地震为背景的影片《生活在继续》类似,在乌干达,库亚斯塔米把自己沉浸在源源不尽的自我发现之中,用小小的DV摄像机,捕捉了生存和死亡相映照时折射出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虽然我们也看到了护士们把一具年轻的尸体推进棺材的镜头,但库亚斯塔米着重展示的,是一群群天真的小孩子在泥泞的街道上歌唱,并不时睁大眼睛好奇地向摄像机的镜头探寻;片中记录了上千个孤儿的面孔,记录了那里的欢笑和泪水,音乐和沉默,记录了在那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生命在疾病和死亡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和顽强。片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个在一个突然停电的午夜,库亚斯塔米与助手跌跌撞撞地摸索着赶回旅馆的长镜头。 库亚斯塔米说,非洲是他到过的唯一一个令他流连忘返的地方,一个使他宁愿放弃伊朗护照而在那里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尽管非洲这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上无拘无束的美,正在被艾滋病那消灭人类的恐怖所威胁着,库亚斯塔米依然被那么一种在无比恶劣的环境里顽强存在着的对生命的神秘而坚定的信念所打动。当影片结束时,是一组从离去的飞机的窗口拍下的地面的镜头,这时我们感到,非洲将永远同库亚斯塔米在一起,也将永远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们在一起。 阿巴斯·库亚斯塔米的第一部DV记录片《ABC在非洲》在今年的嘎纳电影节上放映,由于库亚斯塔米曾宣布不再参加任何电影竞赛,所以该片在非竞赛的“特别项目”中放映。但它的世界首映却不是在嘎纳,而是在比嘎纳影展早半个月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的“双镜头记录电影节”(DoubleTake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该片现为纽约人电影发行公司(New Yorker Films)所购买,预计将在2001年10月纽约电影节后正式发行。 该片在杜克大学放映时,虽然有人认为该片节奏偏慢,叙事性不强,但许多观众仍然被深深地打动了。美国著名记录片制作人D·A·潘尼贝克(D. A. Pennebaker)在观看后,赞不绝口,他称该片是“一篇诗意的、视觉的、个人化的散文,是一部充分发挥了DV特长的成功之作”。他还说,“我仿佛在通过阿巴斯·库亚斯塔米当时在现场的方式来看影片中发生的一切。”这部片子可以称得上是库亚斯塔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虽然这是库亚斯塔米的第一部跨国界的制作,但它同他的其他影片一样,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反映人类共同的生存体验,它是一部不受国家民族等边界约束的电影。 ◎ 观众看法观众对《ABC在非洲》的看法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有的批评家可能认为片子的结构与内容是不太容易被一些观众理解和领会,但库亚斯塔米没有意图让片子缩小与那些观众的距离,因为库亚斯塔米关于诗意电影的理想和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更富有诗歌和音乐的品质,而远离那种陈旧的小说式的讲故事的传统。 4 篮球运动员赛义德·阿巴斯 职业:篮球运动员 2009~2010赛季效力上海东方大鲨鱼 2010~2011赛季效力北京首钢 国籍:约旦 场上位置:前锋 出生年月:1983年11月21日 身高: 203厘米/6尺8寸 体重: 95公斤 / 209磅 学校: Arena青年队 籍贯: Palestine-Jordan 阿巴斯 上海队崛起的主要功臣,作为蓝领的他撑起上海队内线脊梁。在季后赛,他多次力挽狂澜,获得了球迷和队友以及邓华德的一致赞赏。 阿巴斯 身高2米03,体重95公斤,这样的身体条件在CBA联盟并不能算抢眼。但是阿巴斯的到来,告诉所有人,只要拥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和对每球必争的心态,即使你的身体条件一般,但是仍然可以具备很高的水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