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稻黑条矮缩病 |
释义 | 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是由灰飞虱为传播介体昆虫的一种病毒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可以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 中文学名:稻黑条矮缩病毒 拉丁学名: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 别称:“矮稻” 界:细菌界 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为害部位:叶片、茎秆 危害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苗期发病 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 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 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形态特征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传播途径稻黑条矮缩病毒只靠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染。其中主要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第一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该病毒对玉米再侵染作用不大。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 发病条件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决定水稻发病程度。 防治方法矮缩病作为一种病毒病,现在没有有效药物治疗,最近我国刚出一种新药TY病毒2号,对病毒病有普遍预防作用,另外配合同样植物源农药稻瘟康对此类病害有较好效果。 (一)防治方法: 1、方案一: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2、方案二: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一次。 (二)预防方法: 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 (2)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并能同时移栽。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 (3)做好种子药剂处理。在用25%使百克EC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在种子催芽露白后进行拌种,其方法:杂交稻按每公斤干种子拌10%优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直接与种子拌匀,待药液充分吸收且即可播种。 (4)治虫防病,做好秧田及四周杂草的灰飞虱防治。单季稻和连作晚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禾本科杂草,并且做好四周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将传毒灰飞虱杀灭在毒源地,阻断迁移其传病。具体方法:掌握在越冬代2-3龄若虫盛发时喷洒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每亩30克加2%(条缩康)50毫升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