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水车
释义
1 词语解释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

基本资料 词目:水车拼音:shuǐ chē

释义:

(1)指提水工具的一种。

我国水车灌溉使用很早。《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

(2)指古代战船的一种。

《南史·徐世谱传》:“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

(3)指以水为车。

《楚辞·九歌·河伯》:“乘水车兮荷盖。”

王逸注:“言河伯以水为车。”

基本解释

1. [water wagon;watercart]∶作运水用车辆(如随军用的)

2. [waterwheel]

3. 旧式提水工具,用人力或畜力转动轮子,带动水斗

4. 用水流带动轮子的旧式动力机械

5. [boat]∶古时指用于竞渡的船,也指一种战船

详细解释

1. 指水神乘坐的车。

《楚辞·九歌·河伯》:“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2. 旧式灌溉机械。用人或畜力作为动力,通过管、筒、水槽等机件将水上提。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一:“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宋史·河渠志五》:“地高则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 清 钱泳《履园丛话·考索·水车》:“ 大江 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车,其来已久。又名曰桔橰。”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七章:“几年前咱们在 和州 、 滁州一带,那儿水多,可是庄稼人还常常用水车浇水。”

3. 船名。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 屈原 投 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

4. 古代战船的一种。

《南史·徐世谱传》:“ 世谱 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车势。”

5. 指古代战船中用脚踏推动前进的水轮。

《说岳全传》第二九回:“第二队名为‘弩楼船’,也有五十号。头尾俱有水车,四围用竹笆遮护,军士踏动如飞。”

6. 以水流为动力的旧式动力机械装置,用以带动石磨、风箱等。

7. 运水的车。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外面长胡同里传来那时 北平独有的单轮水车,在磷磷不平的路上单调地‘孜妞妞,孜妞妞’的声音。”

2 灌溉工具

简要介绍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也叫天车,车高10米多,由一根长5米,口径0.5米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营建。但是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中国人善用其智慧,发明了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达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

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庄子.外篇.天地篇》中,载子贡南游,反途路过汉阴时,看到一个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水车发展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水车发展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水车发展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多至三组,而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打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至此,利用水力和兽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别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有所开发。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中国水车的发展便再没有多少特殊的成就了。

水车一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有很大贡献。它使耕地地形所受的制约大为减轻,实现丘陵地和山坡地的开发。不仅用之于旱时汲水,低处积水时也可用之以排水。

3 文献记载

翻车

原文:翻车,今人谓龙骨车也。《魏略》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后汉灵帝使毕岚作翻车,设机引水,洒南北郊路,则翻车之制又起于毕岚矣。今农家用之溉田。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此翻车之制。关楗颇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余,可用三车,中间小池,倒水上之,足救三丈已上高岸之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则多费人力,如数家相传,计日趋工,俱可济旱。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

解释:翻车的车身是利用木板作一长槽,而此槽长二丈,宽则没有一定的长度,有的四寸,有的七寸,高则约一尺。此长槽中架有行道板一条,而这个行道板的宽度大约与长槽的宽相等,但是长度却比长槽的二端各短一尺,而比长槽短的地方,则用来放置大、小两轮轴。此外,行道板的上下通周都系有龙骨板。大轴置于岸上,而大轴的两边各自连接着有着四根柄状小木棍的拐木,只要人依靠架子,踏动小木棍,就会踏动拐木,而踏动拐木的同时则会带动龙骨板,这时龙骨板就会绕着行道板而转动,藉此刮水上岸。

此外,若田地不在岸边,而在离水较高的高地,则可以利用三架翻车来灌溉。而这三架翻车与翻车之间,以小池子作为联系,如此环环相扣,取水上岸。用这种方法,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解决高地无水灌溉之苦,可以说是中国先祖智慧之结晶。

水转翻车

原文:水转翻车其制与人踏翻车俱同,但于流水岸边掘一狭堑,置车于内。车之踏轴外端作一竖轮,竖轮之旁架木立轴,置二卧轮。其上轴适与车头竖轮辐支相间,乃擗水旁,激下轮既转,则上轮随拨车头竖轮,而翻车随转,倒水上岸,此是卧轮之制。若作立轴当别置,水激立轮,其轮辐之末复作小轮,辐头稍阔,以拨车头竖轮,此立轮之法也。然亦当视其水势随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绝胜踏车。

解 释:

1.设置之法

水转翻车的形制和人踏翻车相去无几,只是运用的动力不同。

先在流水岸边挖掘一道深窄的沟渠,将水车设置其中。将翻车的踏轴延伸,作一个竖轮(直立转轮)。竖轮旁在另外搭木设轴,轴上作上下两个卧轮(横躺转轮)。上卧轮和竖伦是车头轮(幅支凸出于轮周,见左图),且二者幅支相间咬合。又擗水冲激下卧轮。

2.运作之方

擗水冲激下卧轮,下轮既动,带动上卧轮,再带动和上卧轮幅支相间的竖轮,利用齿轮连动原理,利用齿轮连动原理,带动置于一旁沟渠中的翻车,水便被运送岸上了。

又或者将下卧轮改作一独立之车头竖轮,使其幅支亦与上卧轮相间,再激水推动之,效果亦是相同。亦可将下卧轮改作推杆,由牲畜推转。

3.便利之处

水转翻车的最大好处为省力。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且此法输水灌溉可日夜不息,方便之处又在人踏翻车之上。

但是这个方法一旦水势太强,容易使龙骨板破裂不堪使用。则筒车之方便处,又在水转翻车之上。

筒车

原文:筒车,流水筒轮。凡制此车,先视岸之高下,可用轮之大小。须要轮高于岸,筒贮于槽,方为得法。其车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仓斜擗水势,急凑筒轮。其轮就轴作毂,轴之两旁,阁于椿柱山口之内。轮轴之间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缚绕轮上,就系竹筒或木筒于轮之一周,水激转轮,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若水力稍缓,亦有木石制为陂栅,横约溪流旁出激轮,又省工费。或遇流水狭处,但垒石敛水凑之,亦为便易。此筒车大小之体用也,有流水处俱可置此。

4 黄河水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孕育了古老的华夏农耕文明,诞生了体现先民勤劳智慧和精神的水车文化。

我国水利灌溉的历史由来已久;水车的创造与发明,也为时不晚,溯自“西门业郡,爰治水门;郑白富平,穿山作井;灌溉之利,实济生民,至于近世龙骨可以吸川,螺纹可以转水,桔槔可以引流”(见《皋兰县续志》)。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毕岚发明了“翻车”,即后来的水车。传说,明嘉靖年间段续在兰州改制水车。段续,字绍先,兰州段家滩人,段曾之子,段坚之侄重孙,嘉靖二年进士,任云南道御史。据《皋兰县志》记载 “水利于皋兰,宜莫如黄河者,郡人段续,创为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亩,致有巧思,有力自办,无力官贷。遇旱则水落而半空悬,遇涝则水涨而车漂转。袖川上下,至五十余里,约干余顷地,皆可得自然之利”。《兰州古今注》也说,兰州滨黄河,明以前未能利用灌溉。嘉靖时,兰州人段续创为翻车,倒挽河流灌田,沿河农民皆仿效为之,水车一轮灌田多者二百亩,最少亦数十亩。车有大小,水势有缓急,故灌田亦有多寡,由是“河南北岸上下百余里,无不有水车。”清道光年间,兰州境内及毗邻地区黄河两岸,大、小水车数量相当可观。每隔三至五里,就有水车一架、二架,乃至三至五架不等,耸立河畔,引水灌田。据当时统计:(1)自兰州以西的小川峡至小西湖近百里的黄河南岸就有大小水车90余架。其中如“刘王家堡种瓜,并果园桃枣之类极多。”此处有水车3架,灌地约540余亩。土门墩“滨河,岸高平坦。”有大水车3架,灌地510余亩,小水车2架,灌地180余亩。马滩“园圃相连,树林丛郁”,有水车1架,灌地21O余亩。陈官营多种棉花、西瓜,有大小水车4架,灌地8lO多亩。(2)自镇远桥(今黄河铁桥)以东至骆驼滩有大小水车60余架。其中如明肃王府城外有水车1架,“架槽穿城穴,外通小渠,引河水入城,灌节署园。”园内“植花卉、竹木、麦禾,菇豆之属”。(3)自镇远桥以西至达家川、张家湾黄河北岸有水车40余架。其中如十里店“种西瓜、醉瓜,韭茄菜蔬之属”,有水车2架,灌地70余亩。(4)自镇远桥以东至盐场堡黄河北岸,“缘山栽枣数千株,旁河护以柳榆”,共有水车8架,灌地480余亩。(5)自盐场堡以东至白茨滩,共有水车15架,灌地约1 840余亩。(6)一条山南的一条城一带,共有水车3l架,灌地2000多亩(《续皋兰县志》)。由此可见,当年兰州附近的黄河两岸水车可谓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成为沿岸人民生产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是黄河水车发展的鼎盛时期。即使到1945 年,黄河两岸仍保留有大量的水车,当时永靖有水车53架,灌田9639亩;皋兰有水车176架,灌田29,700亩;靖远有24架,灌田10,800亩,景泰水车数不详,但灌田2300亩,据此推算其水车当在十数架左右。但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上游两岸所剩水车,已为数不多。

我们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雨量不足,因此在黄河上游两岸地区,利用水车进行农田灌溉,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水车与当时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这里,不妨从甘肃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水车档案中举出两个例子,就足以说明:

其一,景泰中泉乡龙湾之水车被洪水冲毁一案。龙湾地处黄河南岸的淤泥台地,早在清康熙二年,他们的先辈“富捐资,贫纳工,在此澄就淤泥地之东南属河水上流,破山取石,筑成长堤一百二十余丈,以堰河水之上涨奔冲,同时于长堤之间,建修马港,制架挑轮水车三辆,汲引河水灌溉。自此,淤地成为陌田,维承先辈颇费经营,后民赖以耕啜。”1945年当地共有居民百余户、300余口,其衣食全靠干余亩水车浇灌的田地。是年春,因黄河水未涨,水车停顿,未能灌水,庄稼全部枯死。到了夏初,“因天雨,河水陡涨,水势奔波,大浪翻卷,将二架水车冲毁,”“人尽望洋,束手无策”,及至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再遇“天降猛雨,山洪暴发,河水飞涨,立将黄河上流东南堰水石堤被水刷毁三十余丈,并将剩余水车一辆又被大浪翻卷冲去。”至此,3架水车全部被水冲毁,“老幼糊口无术,悉行待哺”。于是,龙湾乡民罗经、刘志高、尚有政等2 9人联名给甘肃省参议会递交《请愿书》,悬求“派员履地勘查,并恳拨发公帑,俾得完成堤车,以救民命,免成涸辙之鱼。”并附《水车筑堤工程器材费用计划表》一份,提出共需建筑费用lO,656万元。甘肃省政府于九月十二日咨复省参议会,“贵会咨转泰景县中泉乡民人罗经等呈请拨款修筑水车一案,经咨复并函请中国农民银行兰州分行贷款去后,兹准该行本年九月十日函复,已转饬该行靖远分理处派员实地调查,报凭核办。等由。除令泰景县政府洽办理外,应咨请查照为荷。”

其二,皋兰县新城乡青石关水车被水损坏一案。此地田亩多靠黄河水车浇灌,曾有水车2架。但1946年农历8月间,河水陡涨,水势汹涌,砂石填塞,将水车冲毁。秋禾全无收成,加之冬水不能灌溉,明年夏禾更无希望,乡民欲修水车,“无奈十室九空,饥寒难顾”。若不速修,田亩将无法灌溉,影响明年的收成,因而乡民十分焦急。为此,乡民代表颜远峰、张存德等lO人于11月2日联名呈请省参议会, “救困扶倾,关心民瘼”,“赈济拨款,建修水车”。并附《业务预算书》一份,提出共需各项经费737.3万元。11月22日,省政府咨复省参议会“皋兰县新城乡公民颜远峰等请愿为青石关被水冲坏水车两座,请转拨款建修一案,嘱核办见复。等由。查此案前据该民等迳呈前情到府,业经本府函准中国农民银行兰州分行贷款修理,并令皋兰县政府转饬,迅速依法迳洽办理在案,相应复请,查照为荷。”

毋庸置疑,黄河水车在水利灌溉史上曾经发挥过独特的作用,是黄河沿岸人民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力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水车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其经济功能逐渐式微。尽管如此,作为昔日农耕文明的缩影和历史沧桑的见证,它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古朴雄浑、博大精深的魅力,体现了天人合一、利用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生活画卷,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却日益凸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