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北村 |
释义 | 水北村位于分宜县城西郊,区域面积14.6平方公里,4384亩耕地,9000亩山林,辖18个自然村810户,2926人。多年来,水北村按照中央和省、市、县的要求,扎实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水北村已建设成为组织健全有力、民主制度完备、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配套、活动丰富多彩、道德风尚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农村。 江西省吉水县水南镇水北村1、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分宜镇水北村 区域概况该村曾先后获得了新余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西省计划生育工作合格村、江西省农村先进党支部、新余市“四五”普法先进单位、江西省党的建设红旗单位、江西省十大文明村庄、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等荣誉称号。 2000年来,水北村按照全国文明村镇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围绕“新产业、新生活、新面貌、新风尚、新农村”建设,带领群众探索出一条“产业强村、环境立村、文明建村、民主管村”的发展新路子,使全村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思想道德风尚良好、科教文卫稳步发展、社会治安秩序安定、环境面貌整洁优美、法治民主制度健全、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新水北。 产业强村该村重点抓了三个发展。一是发展特色产业。采取统一引进良种、统一规划土地、统一生产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及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大户带小户、公户带农户和股份合作、租赁、承包、拍卖等经营模式,实施扶优扶强产业战略。全村相继建立和形成了万亩丹桂苗木花卉基地、500亩翠冠梨基地、500亩葛根药材基地、1000亩黄栀子药材基地以及优质水果、优质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共9个,产业基地总面积达6000余亩。采取优化结构、改良品种、扩展规模等措施,建立了大型生态养殖场、立体养殖场及渔业基地。目前18个自然村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产业新格局。二是发展新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和帮助农民组建起苗木花卉协会、果业协会、养殖协会等民间新经济组织,从而提高了农民组织生产经营能力。三是发展“龙头立业”。采取抓招商引资、抓技术改造、抓市场营销、抓规模扩张等措施,发展龙头工副企业,使香精加工厂、肉制品加工厂、采石场、环保机砖厂等民营工副企业形成了规模效益。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成为支撑全村“经济大厦”的支柱,使集体和农民收入连年大增。 环境立村该村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抓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近年改造农田3300亩,完成排灌道、机耕改造6000米,成为全县面积最大的生态农业基地。二是抓村落新村建设。以村容村貌整洁为目标,不断改善村落人居环境。按照村庄规划好、道路行走好、卫生防病好、社会治安好、环境美化好“五好”和“六改四普及”新村建设目标,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稳步推进村落新村建设。按照人畜分禽、异地置换、拆旧建新的模式,科学编制了18个自然村的建设规划。共拆除旧房面积3.6万平方米,200多户兴建房屋面积4万余平方米。6个村落新村实现了亮化、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五同步”,且形成了居住区、休闲区、家禽饲养区等功能区及“田园式”新村落。三是抓社会事业建设。近年,新修水泥公路17公里,成为全市率先实现个个自然村通水泥公路村;全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在村部兴建了宣传教育室、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体育健身室等活动中心;村里建立了低保金、奖学金、长寿金、困难救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村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达100%,且每个村落配有1名卫生保健员;五保户实行了集中和分散供养。 文明建村该村重点抓了三大教育。一是抓知识教育。即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农业科技知识教育、方针政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知识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等。在教育形式上,着眼于便民、助民、利民,采取了办班培训、墙报宣传、图片展览、电教讲座、巡回宣讲、基地观摩、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形式。二是抓主题教育。在村民中持续开展了“五爱三德”、“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精神立家、勤劳富家、科技兴家、守法持家、绿化美家”和“八荣八耻”等系列主题教育。同时,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各个村落兴建的文体活动场所,每逢传统节目组织农民开展了富有乡村特色、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陶冶了村民的思想情操。今年“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全村农民自发向灾区捐款32300元。三是抓典型教育。注重拿典型引路,用标兵树人。每年都要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如分别评选表彰好母亲、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党员等先进人物。每年,组织开展了“文明新风户”、“遵纪守法户”等系列创评活动。目前,全村“新风户”“守法户”占农户总数的95%以上。还涌现了“全国尊老爱幼好媳妇”郭桂娥、全省老龄工作先进个人李谋华等一批先进典型。 民主管村该村着重抓了三个建设。一是抓村组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按照“把有本事的人培养成靠得住的人,把靠得住的人培养成有本事的人”的原则,近年把创业创新中的各类能人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和村民小组岗位上。村“两委”班子严格执行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团结协作,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与群众关系融洽和谐。二是抓党员队伍能力建设。组织党员纵深开展了“保先教育”、“三培两训”、“先锋储绩”、“设岗定责”等系列活动。80%以上的党员成为“两带能人”,且分别创办领办了产业示范基地或经济联合体。如党员万寿清、刘元宝、李小平等分别领办了农业产业基地,各自带领数十户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抓村民自治能力建设。村建立了关工委、老年协会、治保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些群众自治组织在村落经济、文化、卫生、治安、救助等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村里建立了每年一次的村民会议制度、每季度一次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每月一次的“民主日”活动及“一事一议”等制度,成立了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组织。 2、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水北村水北村位于斜滩镇的西北部,东与香菇山隔溪相望,西南与山田村接壤,北邻清源乡,距镇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2公里。该村总面积3.66平方公里,现辖水北、荷叶坑、后坑等3个自然村,计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43户,总人口763人,世居民族均系汉族。 水北村姓氏以何、许诸姓为主,杂姓有吴、范、谢、柳、陈、胡、包、朱、符、邱、张、叶等姓,其中吴氏祖先最早迁入水北村,接着何氏始祖迁入水北,最后形成现在多姓氏的村落。 由于水北村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地,且无常年积蓄雨水的低洼地势,致使该村饮用水资源匮乏,祖先们遂将其命名为“水不”。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发觉“水不”听起来甚感不雅,于是取与地方方言“水不”谐音的水北作为该村的村名,并沿用至今。 据记载,寿宁未建县前,水北村隶属于福安;明景泰六年(1455)建县后,始隶属寿宁;民国时期,属斜滩乡;建国初期隶属斜滩区人民政府;一九六五年撤区并社,属斜滩公社;一九八四年十月恢复镇建制后,隶属于斜滩镇人民政府。 水北村地处偏僻,历来外出读书、经商者寥寥无几,文化单调,世代过着清苦贫困生活,正如民谣:“棕衣当棉袄,地瓜当粮草,火篾当油灯,天暗就去倒。”正是水北旧时生活的写照。穷人贫苦,参加革命很有决心,当地后坑、荷叶坑都有红带会活动,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1933年8月,由下东区林红杏、缪吓珍、缪吓低等人在水北村开展革命活动,经过发动群众,于9月间成立水北村苏维埃政府,并在水北一带组织了贫农团,成立了红带队,共有队员23人。用游击战攻打斜滩等地的反动基地。1934年2月攻打福安山腰失败后,一部分红军队员参加闽东红军,其余队员解散回家。 水北村保存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民居、古建筑。位于水北村水尾有一宗寺庙,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因年久失修,且在80年代后期遭遇洪水的袭击,大部分设施已被冲毁。在90年代初期在原处重新修缮,内设观音娘娘、何八公、何九公等多尊塑像。 早在70年代前,水北村油茶种植面积达540多亩,年产茶油6吨,在村中设有一家榨油加工厂(水榨),1970年开始,随着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种植规模的扩大,原有的油茶林面积逐年消减,水榨也不复存在。80年代前,水北村还有种植苎麻的传统,如今织麻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在许多农户家中还保存着织布机和有关设备,是典型的“男耕女织”传统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水北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水、电、路、通讯、电视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