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鸳鸯·柳圈辞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正宫】双鸳鸯·柳圈辞 创作年代:元代 作者姓名:王恽 作品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名称:正宫 曲牌名称:双鸳鸯 作品其一作品原文【正宫】双鸳鸯 柳圈辞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心事曲中传。 作品简析在百花争艳嘛天,痛饮美酒,观赏百花,欣赏歌曲,实为快事。但满腹心事仍然未能排遣。故向琵琶女诉说心事,以求在听曲中产生共鸣,心事得以化解。小令写得含蓄、委婉,言尽意未穷。 作品其二作品原文【正宫】双鸳鸯 柳圈辞 问春工①,二分空,流水桃花飏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 注释译文【注释】 ①春工:春神的杰作,指春光。 【译文】 要寻问春光的现状,十成中已经有二成消亡。你看桃花在晓风中飞扬,又坠落在水流之上。我想把春愁送走,该送往什么地方?但愿流水载着这柳圈的清影,远远地淌出潇湘。 作品鉴赏王恽的《柳圈辞》共有六支,这里选的是第三支。 元诗人杨允孚《春日》云:“脱圈窈窕意如何?罗绮香风漾绿波。”自注:“上巳日,滦京士女竞作绣圈,临水弃之,即修禊意也。”可见柳圈就是用柳枝编成的“绣圈”,在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即俗称的“三月三”)抛入流水之中,象征着一年的忧愁和不祥尽随流水远去。《柳圈辞》的前两支:“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已充分说明了这一风俗行为的含义。 这支小令起首用了一问一答,问的是春光的情状,答也答得很特别,不说现成的正面景象,而报以与昔日鼎盛时期相比较所形成的缺陷,隐隐已透示出抛圈人的愁意。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比直言“春工二分空”,更能激起读者的注意。“流水桃花飏晓风”,是对“二分空”的具体说明。晓风轻飏,拂下了灼灼盛开着的几片桃花,缓缓飘落水面,随着水流渐渐漾远,应当说这是春天颇为常见也富含诗意的美景,然而“春工”毕竟就此去了“二分”。那么,三分呢?四分呢?……这就不堪想象了。人们越是在美丽欢乐的环境中,越容易生出“好景不常”的伤感,永远不能完整、充分地拥有和品味幸福,这也许正是人性的弱点吧。这也就是第四句中所谓的“春愁”。好在“柳圈”就是为这种情形而准备的。作者在前半三句渲染了“春愁”的存在,便为下文咏歌抛柳圈风俗的浪漫色彩拓出了地步。四、五两句用美好的祈愿表达了这一点。“湘东”并非实指,不过是因为湘水素来是“春愁”的典型化身,那么柳圈流到“湘东”,也就可说是同它相隔了可观的距离。“一环清影”,将“柳圈”在水上漂流的景象叙得那么有诗情画意,将它作为“春愁”的载体是再合适不过的。 这支小令温柔清美,怨而不露,带有小词的旖旎婉曲的风味。中国古代的文人,最善于将悲愁写得诗意十足,又以这种十足的诗意去抵御悲愁。说得大一点,这也算是东方艺术的一种特色吧! 作者简介王恽 (1227-1304)元代诗文家、词人。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金亡时八岁,十八岁时师从当时名儒王磐,后又得元好问指点。公元1260年(元世祖中统元年),经姚枢推荐,被录用为评议官。后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后又出任监察御史,官至翰林学士,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他为人方正,颇有才干,在职期间,政绩昭著,很有名声,为一代名臣。同时也是元初上层文人中一位重要的散曲家。工诗善文,词曲以小令见长。著有《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今存小令四十一首。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