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尾虫
释义

双尾目昆虫体长8-10MM。生活在土壤中或其他潮湿阴暗的地方,怕光,被暴露时常迅速逃遁,隐蔽。取食腐殖质,菌类微小的动物。

中文学名:双尾虫

拉丁学名:dipluran

别称:two offal bug,apteran或entotrophian

界:动物界

亚纲:无翅亚纲

目:双翅目

科:黄潜叶蝇科

双尾虫简介

无翅亚纲(Apterygota)的一类原始小昆虫,约400种。据认为许多特点与古代昆虫相似。体灰白,无眼,生活在土中,取食腐败植物和植物组织(如根尖、根毛);可为害生长中的植物。双尾目分3科。双尾虫科(Campodeidae)的种类腹部有2个细长的尾须,能感受震动,铗尾虫科(Japygidae)的尾须变成捕食用的硬铗。原铗尾虫科(Projapygidae)亦有尾铗。

分布区域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越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 鲜黄色小蝇,体长3—4毫米,头部有一个钻石形黑斑,胸部背面有三条黑褐色直线,腹部背面前缘有黑褐色横带,第一腹节背面两侧各有一黑点。卵 长约0.8毫米,呈长椭圆形,白色,上有纵裂细凹纹,孵化前转为淡黄色。幼虫 长6~7.毫米,略呈纺锤形,全体淡黄色,体壁有光泽,尾端分两叉。蛹 长6~7毫米,初乳白色,后转淡黄褐色,羽化前变深黄褐色,体形稍扁,尾端也分两叉,可透见内部蛹体轮廓;

为害作物

水稻、小麦

为害症状

幼虫钻害心叶、生长点及幼穗,心叶被害后,抽出的叶片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洞孔,以后发展为纵裂长条,叶片破碎,有的在心叶上形成一排圆孔,四周色淡或发黄,严重时抽出心叶扭曲而枯萎。夏季高温由于取食时断时续,被害叶片仅形成细的裂缝,有的只见细小洞孔。生长点被害,则分蘖增多,植株矮小,抽穗延迟,穗头小而秕谷增加。幼穗受害,穗头变为扭曲的短小白穗,或穗形残缺不全,仅有稀疏的少量谷粒。幼穗受幼虫间歇为害,可形成花白穗。

发病特点

稻秆潜蝇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看麦娘,双’穗雀稗,李氏禾,狗牙根等杂草上越冬;成虫多产卵于叶背,卵散产,一般l叶1-卵;初孵幼虫借露水沿叶背向下移动侵入心叶,阴湿多露的山区发生量多。幼虫不转株为害,老熟后,大多爬至植株叶鞘内侧化蛹,一般l鞘l蛹,也有1鞘2蛹。稻秆潜蝇是山区发生为害的稻虫。冬暖夏凉的气候适于稻秆潜蝇的发生。日平均温度35‘C以上,则幼虫生长发育受阻,历期延长;多露、阳光不足的潮湿环境,及田水温度低,发生为害重,不同海拔高度, 一般海拔300米以上的,随海拔增高为害加重。近年来低海拔地区为害亦日益加重,在相近海拔,一般山岭田重于畈田,山边田重于蛘心田,早插田重于迟插田,生长嫩绿稻田重于生长一般稻田,籼稻重于粳、糯稻、杂交稻重于常规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改变耕作制度;处理越冬虫源;适当推迟单季稻秧田揭膜时间;开三沟湿润灌溉;选用抗(耐)虫品种,避免过多施用氮肥。

施药适期

一般以成虫盛发期,或幼虫盛孵期施药为宜。或秧苗2叶1心时施药。

化学防治

3%克百威(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5-3公斤根区施药,或拌湿细土20公斤措施;

常用药剂

克百威

辨认要决

双尾虫多为白色,通常身体非常柔软,两根尾须通常较长,与长长的触角首尾呼应。常见的双尾虫身体一般有5-10mm长(不含触角和尾须的长度)。

双尾虫多生活在腐殖质较好的土壤表层以及腐烂的树叶层中,有时也可见于腐烂的木料内,在一些洞穴中也可以见到双尾虫的踪迹。

在野外翻动石块的时候,有时土壤中会有非常相近的白色虫子迅速爬行,但仔细观察就很容易辨别,只有三对足的才是双尾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