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团棘胸蛙 |
释义 | 俗称“石蚌”。我国蛙类中体形最大者之一,体长可达12厘米,粗壮肥硕,后肢肌肉尤为发达而强壮。雄性的前肢明显比雌性发达,并且内侧有黑色角质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统称婚刺,双团棘胸蛙故得此名。常栖息于水沟或山间溪流内,白天隐伏于石下,夜晚在岸边或石上活动捕食。我国分布于滇中、滇东、滇西等地区。由于人们喜食此蛙,目前体形较大的成蛙数量已显著下降,其生存状态堪忧。 中文学名:双团棘胸蛙 拉丁学名:Bi-lump Spined-breasted Frog 别称:抱手鸡 二名法:Paa yunnan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蛙科 属:棘蛙属 种:双团棘胸蛙 分布区域:四川、云南、贵州 详细资料·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体大肉肥美,有饲养价值。 ·中国红皮书:VU ·Iucn2003:VU A2acd ·生 境:成体一般喜居于海拔1500-2400m左右的山溪或隐蔽于水沟内;蝌蚪生活于山溪中。 ·体 型:体形大,成体一般雄蛙98mm,雌蛙95mm左右。 ·繁 殖:卵成串,卵径4mm左右。卵产于水淹没的石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水的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成体一般不离开水体,产卵在没于水的石块下。雄蛙在繁殖季节有强烈抱雌习性,山区居民称"抱手鸡"。 分布双团棘胸蛙(学名:Rana yunnanensis)为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山溪或水沟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500至24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户撒。 形态特征俗称“石蚌”。我国蛙类中体形最大者之一,体长可达12厘米,粗壮肥硕,后肢肌肉尤为发达而强壮。雄性的前肢明显比雌性发达,并且内侧有黑色角质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统称婚刺,双团棘胸蛙故得此名。 生活习性常栖息于水沟或山间溪流内,白天隐伏于石下,夜晚在岸边或石上活动捕食。由于人们喜食此蛙,目前体形较大的成蛙数量已显著下降,其生存状态堪忧。 消化道解剖双团棘胸蛙的肠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和直肠.口腔顶壁为复层纤毛上皮,底壁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泄殖腔为复层扁平上皮.各段皱褶丰富,仅食道和胃本体有巨型的树枝状皱褶.口腔顶壁、食道、胃及泄殖腔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但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大肠最少,直肠部最多.在口腔顶壁、食道及十二指肠均有丰富的巨型杯状细胞,胃各部及泄殖腔均无杯状细胞分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