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甪直 |
释义 | 甪直,全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被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甪直镇古称“甫里”,又名“六直”。周围有吴淞江、清小江、界浦江、东大江环绕,又邻近澄湖、独墅湖、金鸡湖、淀山湖、阳澄湖等湖群,故素有“五湖之厅”与“六泽之冲”之称。镇南2公里的张陵山有青莲岗文化类型与良诸文化类型的遗址,发掘得新石器时代墓葬11座,出土文物211件,距今已6000年。并有晋张苍梧夫妇(汉张良后裔)的合葬砖室墓一座,有墓碑仍存。 中文名称:甪直镇 外文名称:Luzhi ancient town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 江苏 电话区号:0512 邮政区码:215127 地理位置:江南水乡,太湖东岸 方言: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山湖、澄湖、叶圣陶纪念馆等 机场:虹桥机场(上海) 火车站:苏州站 车牌代码:苏E 建立时间:春秋时代 齐名: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名人:叶圣陶 特产:甫里蹄;甫里鸭 名镇简介神州水乡第一镇 —— 甪直(Lùzhí),这是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甪直镇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景区位于太湖之东30公里,距苏州市23公里,距上海淀山湖风景区16公里,由甪直镇和周围保护地带所组成。是以罗汉塑像和以商业古街为主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景区面积1.11平方公里,保护地带4.5平方公里,辟保圣寺、海藏梅花墅2个景点,面积5.5公顷。 这一遗址附近建了砖瓦厂,因取土而惨遭破坏。镇西南约7公里的澄湖围垦部分(包括车坊、澄墩、大姚大队沿湖地区)。 1974年出土新石器时代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文物1200余件,并发现湖底遗存古井甚多,可能是春秋战国的“摇城”遗址,又相传镇南的吴宫乡,为古吴王阖闾的离宫;吴王夫差又在镇西甫里塘北岸筑梧桐园。晚唐诗人陆龟蒙写有《吴宫怀古》诗曰:“香迳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阖闾离宫和梧桐园的确址虽不可考,但历代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如唐代陆龟蒙、皮日休、罗瘾;宋魏了翁;元倪云林、赵孟頫、明文征明、沈周、归有光、董其昌;近代叶圣陶、蔡元培、顾颉刚、郭沫若、徐悲鸿等来此隐居、游历、教学、活动,留下许多诗文书画碑刻与遗迹,特别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的风貌尚存。在1.1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河网长5.6公里,有桥梁40座,被举称“三步二桥”(包括近郊共56座。其中宋建1座,明建11座,清建23座,民国1座,建国后20座。宋明清桥梁中有17座系条石拱型桥,其中1座系全拱型结构而载入我国桥梁史)。沿河基本上是条石驳岸和码头,并配有工艺精细的石雕带船缆眼,临水商业古街纵横长达2公里,宽仅2米余,两旁商店林立(五十年代尚有商业、手工业、服务行业等81个行业共637家和400多个摊贩)。历史上“甫里八景”中有“西汇晓市”一景。诗云:“满街鱼虾跃,筐筐蚕茧白,晓时人鼎沸,一街尽辉煌。”即此写照。今盛况虽不如前,“晓市”亦已取消,但商业古街的风姿犹浓,两旁及沿河建筑基本如旧(只是过街棚已拆除,和丰桥北堍及大街之两端搞了若干现代建筑而破坏景观)。此外,镇上还有明代建筑18幢和数百龄的银杏、榉树7株,尤其是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圣寺罗汉塑像,素负盛誉。 环境特色当人们进入古镇,就会感悟到一种舒适感,一种甪直古镇特有的新奇感。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 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的恢宏的风采。 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很多有识之士都感慨的说,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其桥梁的密度,远超过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镇名历史甪直古是吴宫旧地,唐宋名镇。始建于梁代的保圣寺,为江南名寺,寺内唐塑雕罗汉堪称国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等景点品位高雅,别具特色。“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是甪直浓厚水乡气息的真实写照,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期各式石桥“七十二顶半”,现尚存四十一座,素称“中国古桥博物馆”。 “看水乡,逛古镇,不可不去甪直。”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镇上河水清清,环境幽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景观鸭沼清风、分署清泉、吴淞雪浪、海芷钟声、浮图夕照、渔莲灯阜、西汇晓市等被先人们概括的甫里八景虽然历经历史的磨难,大部分已经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们当年恢宏的风采。 水多、桥多是甪直镇的另一个特色。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存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有5处。 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唐代诗人陆龟蒙(号甫里先生)隐居于此故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甪直镇俯视呈“上”字型,占地约一平方公里。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镇位于苏州城东25公里,以有2000多年历史,古称甫里,唐代以后,因河道街形状象“甪”字,改现名。 旅游景点叶圣陶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是叶圣陶当年任教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旧址,现被列为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叶圣陶(1894-1988),享年94岁,名绍钧,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因家境清贫,18岁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1917---1921年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从此与甪直结下了不解之缘,叶圣陶把甪直比作培育自己成长的摇蓝,亲切地称之为“第二故乡”。 馆内东则是当年的“女子楼”,1919年,叶老夫人胡墨林应邀女子部教师,在此执教三年,西面是“四面厅”,四面环通,是当年“五高”的博览室,叶老常把自己购买的中外进步书籍供学生阅读,如今厅堂内安放着叶老的遗容面膜,供参观,西面是“鸳鸯厅”,是当年教师的办公室和集体宿舍。 展厅部分主要以珍贵的实物、照片及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叶老光辉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学、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甪直期间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实践、文学创作等。 当年叶圣陶与同事们自编教材,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实践,他给学生们讲授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两渔夫》等,每一堂课都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每逢清明节,他总带学生到陆龟蒙墓前凭吊,晓之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当伟大的“五四”运动兴起的消息传来时,他与师生们在操场上召开“五四宣讲会”,还带头振臂高呼“外争 国权、内惩国贼”,又带领学生绕镇游行示威,在甪直古镇区点然起爱国的烈焰。 深入底层,贴近农民,冷眼看社会,叶圣陶在甪直的文学创作获得了大丰收,先后发表白话小说、散文诗篇近百篇,他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不少素材和人物形象都来源于古镇甪直,在甪直期间,他是中国第一个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先驱者之一;他还与朱自清、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叶圣陶的几个“第一”,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敢为人民立言的作家和勇于改革的教育家,他为中国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人的一代师表。 1988年12月8日,叶老不幸在北京病逝,他的骨灰在其亲属和各有关领导的护送下,归葬在叶老的第二故乡——甪直。 王韬纪念馆每当谈及改良,人们必然会联想到“康梁”。而早于“康梁”力主变法自强的王韬,则鲜为人知。其实,王韬的思想、主张在当时是颇有影响的,他曾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求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主张改革封建的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制度,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只不过当局“用其言而仍弃其人”而已。 王韬(公元1828年—1897年),近代著名思想家,清末改良主义政论家。甪直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促弢,又号天南遯叟,出生于书香门第,18岁以第一名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接受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邀请,到英国教会在上海的墨海图书馆工作,从事编译西学书籍达13年,广泛接触了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期间,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继爆发,王韬多次上书,进献“平贼”和“御戎”方略,当局未有实际表示,他深感失望。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常州地区,进逼上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初,王韬回乡探望病母,滞留里中三个月。为保护身世家产,他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苏福省总理民务逢天义刘肇均,建议太平军以不进攻上海为条件,来换取外国不再资助清朝军火的保证,并建议太平军力争长江上游,分兵干扰清朝海道运输等。不久,此书落到清军手中,并被查明,李鸿章遂下令以“通贼”罪缉捕他。这年十月,他在英国领事慕西士的庇护下避祸香港,从此改名为韬,号天南遯叟。 避居香港后,王韬在英华书院帮助英教士理雅各翻译《诗》、《春秋》、《左传》等中国古书,暇时兼治经学。同治六年,他应理雅各之聘,赴英译书,顺便游历了英、法等国,悉心研究富国强兵之道,见识大长,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治九年,王韬回香港,与友人集资买下英华书院,改为中华印务总局。同治十三年,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传播西方文化,呼唤改革开放,鼓吹变法图强,其思想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立宪运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王韬东游日本,与日本诸名士交往,并和当时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结交,数日一会,常“山钵联吟,谈天下事”。 光绪十年,王韬通过丁日昌获得李鸿章默许,移家回到上海,结束了长达23年的流亡生活,旋被上海中西董事举为格致书院掌院,并担任《申报》编纂主任。此后不再远游,在沪西构筑韬园,潜心著述,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牍》、《蘅华馆诗录》等数十种著作。 光绪二十年,王韬通过郑观应结识了孙中山,并曾为孙中山的《上李鸿章》润色。 光绪二十三年,王韬在上海寓所城西草堂病逝,归葬故乡甪直。 1998年甪直镇人民政府为纪念思想家王韬,弘扬他的爱国思想和开放意识,筹建了王韬纪念馆。 王韬纪念馆在甪直中市下塘街6号,为一座具有清代建筑风格的住宅,占地800平方米。坐东朝西,共分王韬生平事迹陈列室、王韬故居和韬园三部分。门楼上书有钱君陶先生题写的馆名,宅中为面阔三间的鸳鸯厅,上悬匾额“蘅花馆”,大厅正中竖有高大的木雕屏风,屏风前置有王韬半身铜像,厅柱上分别镌刻着王韬自撰的对联:“短衣匹马随李广,纸阁芦帘对孟光。”还有当年康有为题赠给王韬的对联:“结想在霄汉,即事高华嵩。”最后是一个小花园,名为韬园。 保圣寺建于公元503年,据今1495年历史的甪直保圣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刹,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寺内仍有200多间建筑,保持了一流寺庙的格局,号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内现存建筑有二山门、天王殿、古物馆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题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后讲“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筋骨见胸,脉络在手,尽管受着宗教题材的束缚,而现实感却以无限的迫力向人逼来,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崇高的美”。 保圣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迹,他曾做过湖州、苏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贫、生活艰朴、常与农民一起耕种田地,并首先发明了农民翻土耕地的牛犁,当地的农民特别敬重他。 保圣寺历代兴废,最盛时,殿宇5000多间,僧众千人,范围几达半个镇。及至明代成化年间, 现在的保圣寺山门是按乾隆年间的原貌重修起来的。走进二山门,但见天王殿气宇轩昂,单檐歇山式屋顶,戗角起翘采用立脚飞檐式,显示江南佛殿式风格。殿内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点的昂嘴斗拱结构。据古建长专家陈从周考证,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祯年间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来的。梁式为前后三步梁,上加驼峰。柱础为覆盆式石础,刻有“压地隐出神童牡丹花”图案,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遗物。殿内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刚)泥塑,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军之手。现殿内展览当地出土文物。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内有两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经幢,二是铁钟。青石经幢立于西侧,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保圣寺的经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罗尼经咒,由于年代久远,不少字迹已无法辨认。细看起来,这座经幢是由多块石柱堆建而成,每块石柱上面都有盘盖,盘盖大于柱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有遮雨和装饰作用。这座经幢共分为七层。这座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无论其年代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铁钟,既是佛寺的镇山之宝,也是佛寺的历史见证。保圣寺的这座寺钟,铸于明末清初,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钟上铭文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言。佛经上有“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的说法,鼓钟也是行善的一种壮举。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宝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古物馆,内有世界闻名的“塑壁罗汉”。 澄湖出土文物馆在保圣寺罗汉殿之东则,以展出甪直澄湖遗址出土文物为主的文物馆,馆内陈列了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水井;崧泽文化时期的彩绘陶瓶、黑皮陶壶;良渚文化时期的提梁壶;西周时期的陶尊、东周时期的铜削等珍贵文物;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模型。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展示了甪直先民五千多年以来的生产、生活情景。 发掘,发展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其中崧泽文化时期水稻田是江南地区首次发现。虽然,长江下游水稻栽培的历史起源于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然而崧泽文化时期的稻田及其相配套的池塘、水沟、水口等农用排灌系统的出现,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种植水稻技术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更进了一步,这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水稻田的发展、演变、进化史有着深远的意义。此外,大量水井、灰坑聚集在一起,说明这里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人类从距今5500年前开始在澄湖地区活动,并繁衍生息连绵不断延续到宋代,之后开始向东北转移逐步形成现在的甪直镇。这次考古发掘及多学科合作成果,对研究澄湖地区人类活动及历史变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银杏树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 。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著名教学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在甪直执教期间写的《高高的银杏树》一文中,对甪直古银杏的评价是“形象高大,意志坚强,气魄宏伟”,因此叶老先生在临终时关照其亲属要将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的地方,所以现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甪直,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古街巷当人们目睹该镇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时,有领略了甪直古镇的另一种风味。镇上现有主街道9条,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街坊临河而筑,前街后河,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游客络绎不绝。不论临街的住宅,还是临河的民房均为黛瓦粉墙、木门木窗、青砖翘脊,大多为明清时代的房子,墙壁上还带有花纹。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的巷子长达150米,里弄内的房屋有3进、5进、6进,最深的为7进。 遗址除此之外,甪直镇还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遗址旧迹。镇东有北宋的白莲花寺,镇西有孙妃墓,镇北有吴王夫差的行宫,镇南有西汉丞相张苍的陵墓。 修旧工作最近二年来,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漫步古镇,领略小镇风光,观赏古桥驳岸,看看渔船人家,真是别有风韵,情趣无穷。 旅游信息上海: 公共汽车: 上海中山北路806号中山客运站,每天来回约22班次。 自 驾 车: 沪宁高速公路昆山出口——张浦上苏沪机场路——甪直 虹桥机场——青浦上苏沪机场路——甪直 苏州: 公共汽车: 苏州火车站、苏州汽车北站、吴中区汽车南站、苏州葑门,约半小时一班。 自 驾 车: 苏州东环路——苏沪机场路——甪直 甪直推出“百姓游”项目 甪直古镇旅游区在今年的周末、节日期间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颇具特色的水乡民族文艺表演活动,让众多游客走进水乡,乐在其中,在偿析古镇风韵的同时能更多地领略真正的水乡文化。具体安排: 一、旅游区各桥梁上、古桥边有众多的穿着典型江南水乡旗袍的丽人进行水乡服饰展示; 二、沈宅天井内“抛绣球”,由水乡丽人与游客同游水乡(坐船); 三、保圣寺广场上举行水乡歌舞(打莲湘)表演; 四、万盛米行蒸制甪直“南瓜糕”,并请旅客品尝; 五、水上“渔鹰”捕鱼表演和水上“评弹”表演; 六、王韬纪念馆后花园“江南丝竹”表演; 七、萧宅布置一个“喜堂”,供游人拍照留念; 八、根据游客需要,提供做一日“甪直人”,真正体味“生活甪直”的情调等项目。 旅游指南交通:甪直西距苏州25公里,东距上海60公里。苏州到甪直在汽车南站有旅游班车直达,半小时一班,上海至甪直的旅游车则在上海八万人体育馆旅游集散中心发车,豪华空调巴士往返约60元。 门票:通票78元,包括萧宅(萧芳芳纪念馆)、沈宅(水乡服饰馆)、保圣寺(内有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水乡服饰馆、历史文物馆。 美食:除甫里鸭、龟蒙蹄外,甪直蘑菇、河蚌也很有名,若在菱角收获季节前往,另忘了品尝甪直特产八角红菱。 住宿:甪直有多家私人旅馆,均有标准间,条件相对一般,但价格也较便宜。 甪直美食有“水云之乡,稼渔之区”美称的甪直,风光灵秀,水产丰富。说起吃来,鱼鲜藕脆菱角肥,河虾湖蟹尽你尝。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味,清淡、鲜嫩、细腻。甪直的蘑菇、河蚌很有名,点餐时不要错过。八角红菱是甪直的特产,如果有缘赶上收获季节,你一定要品尝。 甫里蹄、甫里鸭 从古到今甪直地区居民凡是逢年过节或设宴喜订庆之日,蕴含团圆喜庆之意,有喜食“全蹄”“全鸭”之习俗,且由于烹制工艺的独到,成为喜宴之必备的两道主菜。 晚唐诗人陆龟蒙隐居甫里时,每每宴请文人墨客、亲朋好友,十公推崇这两道主菜并辅以十分诗意的菜名“甫里蹄”(又名龟蒙蹄)和“甫里鸭”。 甪直萝卜始创于前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产品选用优质新鲜萝卜、精制盐、特富粉等原料,采用传统精细制作而成,色泽经亮透明,味道香甜鲜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等营养成分,为佐餐馈赠、居家旅游之佳品,在苏南一带行销百年,享有盛名。 甪直牌坊三元桥,俗名三官桥,花岗岩石梁梁式平桥,建于清朝乾隆之前,桥联:东溯眠牛净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该桥与万安桥构成了典型的三步两桥。 万安桥,俗名矮凳桥,花岗岩石砌成梁式平桥,建清朝乾隆之前。 众安桥,俗名麻皮桥,修葺于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2年)。 甪直古镇交通指南: 甪直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苏州城东南25公里。 乘车路线: 1、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上海杨浦体育中心、虹口足球场、上海体育场有旅游专线车前往甪直,下午返回。 2、苏州公交线路:①.18路:票价2元(翻牌票价),间隔 12-20分钟,约行驶50分钟,起点站首末班时刻:05:00~21:00 终点站首末班时刻:05:00~21:00。②.52路:票价3元(翻牌票价),间隔 10~15分钟。起点站首末班时刻:05:45~19:00 终点站首末班时刻:05:45~19:00。③.518路:票价4元(翻牌票价,空调),间隔 10-15分钟,起点站首末班时刻:05:20~20:00 终点站首末班时刻:05:30~20:30。④.其他线路:521路(镇内),523路(镇内),525路(胜浦-甪直),563路(车坊-甪直) 3、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有空调旅游中巴直达;苏州吴中汽车站也有中巴开往甪直,6:20-17:20,每40分钟一班。 自驾路线:上海-延安高架路-沪青平高速公路(A9公路)-郊环公路(A30公路)(沪宁高速方向)-重固大盈出口-北青公路-苏虹机场路-甪直。 路过火车:1228/1229、1230/1227、1342/1343、1344/1341、1461、1462、2001、2002等车次 甪直古镇门票价格:门票60元/旅游互联预定价50元 苏州甪直古镇老人门票:28元 苏州甪直古镇学生门票:不售学生票 备注: 1、1.2-1.4之间购儿童票;1.2米以下儿童由成人携带、离休干部持游园证、现役军人凭军人证、革命伤残军人持国务院颁发的伤残军人证、70周岁以上老年人持高龄证或居民身份证均可免票入园。 2、门票价格包含全部景点:保圣寺、叶圣陶纪念馆、出土文物馆、万盛米行、王韬纪念馆、萧芳芳演艺馆、农具博物馆;不含40元的船票。 3、开园时间:周一至周四8:00-17:00 ;周五至周日7:30-17:30; 甪直概述甪直位于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离苏州仅25公里,是江南水镇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境内水流纵横,历来有“五湖之厅”“六泽之冲”之称。(“五湖之厅”是指它南临澄湖、万千湖、西靠独野湖、金鸡湖,北望阳澄湖;“六泽之冲”是说它有吴淞江、清小港、界浦、张陵港、东塘和大直港六条流道。 ) 古镇景观:甪直,一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古称甫里,唐代以后,因河道街形状象“甪”字,改现名。 古镇是以罗汉塑像和商业古街为主的江南水乡,镇上有保圣寺、沈宅、萧宅、万盛米行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称“三步二桥”的41座历代古桥。 41座(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古桥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桥、独孔的小石桥、宽敞的拱形桥、狭窄的平顶桥,也有装饰性很强的双桥、左右相邻的姊妹桥和方便镇民的平桥,其中两桥相连成直角的双桥就有5处,令人叫绝。 古镇人文:现代文学家叶圣陶早年在这里任教,离开后一直未能忘情,常称甪直为“第二个故乡”后叶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甪直,镇上还建有叶圣陶纪念馆。 此外,甪直还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遗址旧迹。晚唐文学家陆龟蒙、柏林影后萧芳芳(现有萧芳芳演艺馆即萧宅)都和甪直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景点有镇东北宋的白莲花寺,镇西孙妃墓,镇北吴王夫差的行宫,镇南西汉丞相张苍的陵墓。 古银杏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它是甪直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在保圣寺四周就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 甪直缘由有人说,这是因为有六条河流从镇内穿过,三条横向、三条纵向,这三横三竖的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用”字,加上沿着镇的一侧流过的吴淞江,就形成了一个“甪”字,每一笔都代表着小镇的河汊一条。也有人说,相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路经时见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便长期落在这里,自此,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文化气息“忠厚传家久 诗书礼仪长”,一户大宅门上的这幅对联,或许道出了甪直人的价值取向。千余年来,受悠久灿烂的文化滋润,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礼贤下士,温良恭俭,造就了许多文坛巨匠和名人雅士。从唐代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到现代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小镇代有才人出,沉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 到近代,生不逢时。一些达官富贾在功成名遂之后,回到古镇,躲进小筑,远离尘嚣。在小巷深处,守一室芬香,看日出日落;沐一身书香,求心灵平静。宁静淡泊,颐养天年。也有不少志士仁人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拯斯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危难而上下求索。中国近代首位政论家王韬(1828-1897年)就是从这里走到北京、走到香港、走向世界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改良主义开始兴起。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不能再闭关锁国,提出学习西方科学,主张变法维新。王韬是其中一员。他自1847年起在香港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开中国报纸政论之先河,鼓吹变法自强,宣传改良思想,支持康梁变法,主张政治改革。他在小镇一角的寓所,现已辟为陈列馆,介绍其生平。 古镇特色古镇因桥多,被冠为“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半,现仅存41座。桥型各异,造型独特,有多孔和独孔的石桥,也有拱型和平顶桥等大小不一的桥,被誉为“桥梁博物馆”实不为过。镇内桥街相连,河水相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遍布在每个角落。 另外古银杏也是甪直镇的一大特色。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因爱银杏,其故后,被葬在四棵银杏树(甪直保圣寺)旁,当地政府还专门建了叶圣陶纪念馆,以供人们瞻仰游览。 现在古镇仍旧留有以卵石及花岗石铺成的街道,深巷两旁为黛瓦白墙、木门木窗、宽梁翘脊的古建筑人,多为明清时代所建。古镇区有58条巷子,最深达150米,较罕见。河床上来往小船,络绎不绝,井然有序。 历代名人陆龟蒙:唐代诗人,别号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 皮日休:唐代诗人,陆龟蒙同时代人物。 罗隐:唐代诗人。高启:明代诗人。 赵子昂:元代诗人。 柳贯:元代诗人。 王韬:清代改革家、作家、报纸出版家。 叶圣陶:卓越的小说家和教育家。 萧芳芳:柏林影后。 风土人情甪直妇女的传统服饰是很有水乡特色的,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而出名,这种着传统服饰妇女站在人群里既亮丽又显眼,被城里人戏称为“苏州的少数民族”。 甪直农村妇女的传统服饰,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乡风格。甪直的农村妇女,她们历来以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档裤、束裾裙、着绣花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甪直农村妇女上苏州、去上海特别的显眼,被城里人称之谓“苏州的少数民族”。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族服装。尤其是该镇西部地区40岁以上的妇女仍很流行,在镇上每天都能看到穿着这些传统服装的妇女上街赶集,这也是水乡古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镇政府倾注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对古镇进行了大量的修旧如旧工作,恢复了沿街河棚和沈宅、万盛米行、萧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历史景观,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桥、驳岸,同时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韬纪念馆、萧芳芳影视艺术馆、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等景点,使古镇的风情、风貌得到了崭新得体现。 名优特产甫里蹄和甫里鸭:甪直镇的两道名菜为甫里蹄和甫里鸭。甫里蹄和甫里鸭是按照诗人甫里先生的配方制作的,他经常用这两道菜招待客人。 甪直萝卜:根据清代配方酿成腌制的萝卜。 响爆鳝糊、野菜羹。 南瓜糕 图书信息书 名:甪直 作 者:何兆兴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4月1日 ISBN: 9787119061672 开本: 16开 定价: 96.00元 内容简介《甪直(英文)(图文版)》内容简介:The Taihu Lake Basin adjacent to Shanghai has a diversified water system and clamp climate and is rich in produce.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planted rice and bred silkworms, and took advantage of the convenient water trans-portation there to develop trade relations both domestically and overseas.This part of the country is famous for its silk and herbal medicines. Since ancient times, it has witness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has earned thenicknames "Heaven on Earth" and "Land Flowing with Rice and Fish."Six ancient waterside towns in this area, namely, Zhouzhuang, Luzhi andTongli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Xitang, Wuzhen and Nanxun in ZhejiangProvince, are the most attractive representatives of age-old towns in south-east China.Waterways have shaped the ancient towns of southeast China, their streetsfollowing the contours of the waters and their houses built on riverbanks.Small bridges, smoothly flowing rivers and tranquil residential houses formthe typical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se towns. Winding streets and lanes,ancient bridges and beautiful gardens contribute to a tranquil and simple atmosphere. These town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egacies are embodied in the venerable shapes of bridges, streets, lanes, residential houses, ances-tral halls, temples and theaters, all with a distinctive local flavor. The philosophy of life in a waterside town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buildings appear simple, though inside they are usually splendidly decorated, and the luxury is not shown on the exterior. The main building material in these towns is wood, displaying fine carvings and other decorations. The scenery changes with the four seasons, yet the tranquility and harmony, the smartness and elegance remain unchanged. A stay in oneof these age-old towns brings tourists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y, and enchants them with graceful landscapes and a relaxing lifestyle. 图书目录No.1 River Town in China Rivers and Bridges Waterway Scenery Luzhi Boatwomen Centuries-old Baosheng Temple Ye Shengtao Memorial Hall Wansheng Rice Shop Serene Lu Guimeng Educator Shen Baihan and the Shen Family Compound Wang Tao, Forunner of Reform Movement Josephine Siao, International Movie Star from an Ancient Residence Luzhi Food and Local Specialties Scenic Spots Accommodation Local Delicacies How to Get to Luzhi Ticket Prices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