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流县
释义

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幅员面积1029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9个镇,93万人,县人民政府驻东升街道。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20位。为我国四大国际航空港之一。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降雨921毫米。

中文名称:双流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四川省成都市

下辖地区:辖19镇,5街道办事处

政府驻地:东升街道顺城街1号

电话区号:028

邮政区码:610200

地理位置:位于成都平原腹地

面积:1068平方公里

人口:户籍人口93万人(2007年)

方言:四川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黄龙溪古镇,梦幻岛体验公园,成都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车牌代码:川A

身份证代码:510122

拼音:Shuangliu Xian

概况

双流县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其中双流国际机场距县城仅2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60余条,已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港;成昆铁路横贯南北,设有白家、公兴两大货站;川藏公路、成乐大件路、成雅高速路、成都外环高速路、机场高速路、国道213线穿越全境,另有天府大道、金华路、华龙路、双温路、双黄路、籍黄路数条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2882公里。装配有容纳10万门电话的程控交换机,具有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话能力。建有自动化电力调度中心和15座110KV、35KV变电站。有配气站7座,西南天然气输气处坐落于华阳。建有自来水厂15座,日供水能力30万吨。科研单位30个,其中国家级科研所2个,专业技术人员1.8万余人。有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5所。中小学230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双流中学、双流棠湖中学)、省重点学校3所。2007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状元出自双流中学,这是双流教育史上所没有的,双流中学给双流县教育留下了隆重的一笔。各类医院45 所,其中三级乙等医院一所,二级甲等医院2所。建有标准的国际高尔夫球场和足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广播电视、文化建设、体育事业在全国、全省均有相当影响。2011年全国百强县双流排名全国第20位,西部第二。2011年12月20日,双流县被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自然条件

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度,降雨921毫米,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县境河属流域属岷江水系,有金马河、府河、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白河和鹿溪河,河流总长186公里。

是中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生态县”。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主要有钙芒硝、膨润土、粘土及粘土岩、砂石建筑材料与砂金等。

历史沿革

双流历史悠久,古称广都。 古蜀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瞿上、樊乡为治所。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封子通为蜀侯,以陈壮为相,以张若为蜀国守。双流地属蜀郡。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置广都县,属蜀郡。王莽时(9年),广都县更名为就都亭。东汉永平元年(58年)复名广都县。

蜀汉时期,广都县隶属关系不变。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以蜀之流人置宁蜀郡(侨郡),广都县改属宁蜀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废宁蜀郡,广都县仍属蜀郡。

隋仁寿元年(601年),避炀帝杨广讳,借左思《蜀都赋》中“带二江之双流”语,改称双流,属蜀郡。

唐龙朔三年(663年),析双流县复置广都县,同属成都府。

北宋时期,双流县、广都县仍属成都府。熙宁五年(1072年),废陵州,以贵平、籍县为镇,划入广都县。南宋时期,隶属关系不变。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废广都县入双流县。至元十二年(1275年),双流县属成都路录事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四川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华阳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关系不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双流县曾一度属“大西”。

清康熙六年(1667年),双流县并入新津县(曾一度用名“新双县”)。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双流县,属成都府。

民国3年(1914),属西川道。民国18年(1929)直属四川省辖。民国24年(1935)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直至解放。

解放初,析四川省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区并设行署。双流县属川西区行署温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省制,设专员公署,双流县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1959年双流县曾一度与华阳县合署办公。同年7月,撤销双流县建制并入温江县。1962年复置县,隶属关系不变。

1965年,撤销华阳县建制并入双流县。1976年,仁寿县籍田区划入双流县。同年,双流县划归成都市管辖。至今未变。

行政区划

1959年双流县并入温江县,1962年复置双流县,1965年撤销华阳县并入双流县。

1997年,双流县面积1103平方千米,人口87.9万,辖19镇9乡:东升镇、太平镇、永兴镇、华阳镇、中和镇、文星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金桥镇、永安镇、白家镇、金花镇、九江镇、黄水镇、通江镇、公兴乡、黄甲乡、胜利乡、三星乡、合江乡、兴隆乡、万安乡、白沙乡、新兴乡。县政府驻东升镇。

1999年,双流县辖17个镇、9个乡:东升镇、大林镇、煎茶镇、永安镇、白家镇、九江镇、黄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太平镇、永兴镇、华阳镇、中和镇、文星镇、金桥镇、黄龙溪镇;公兴乡、黄甲乡、胜利乡、三星乡、合江乡、兴隆乡、万安乡、白沙乡、新兴乡。

2000年,双流县辖21个镇、5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74184人,其中: 东升镇 119741 、太平镇 22902、 永兴镇 21763 、华阳镇 106186、 中和镇 33230 、文星镇 25373 、籍田镇 35099 、正兴镇 31576 、彭镇 39481 、大林镇 24246 、煎茶镇 30647、 黄龙溪镇 25534 、永安镇 29732、 白家镇 34099、 九江镇 36342 、黄水镇 33022、 金桥镇 35131、 黄甲镇 18296 、公兴镇 21514、 胜利镇16365 、新兴镇 26927 、三星乡 18381、 合江乡 18082 、兴隆乡 24438 、万安乡 19993 、白沙乡 26084。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土族、侗族、瑶族、维吾尔族、满族、鄂伦春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2号)同意双流县撤销东升镇,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2004年底,双流县辖1个街道(东升)、25个镇(华阳、籍田、彭镇、白家、九江、太平、文星、正兴、大林、煎茶、永兴、黄水、金桥、黄甲、公兴、胜利、新兴、兴隆、万安、白沙、合江、中和、三星、永安、黄龙溪),84个社区委员会、183个村委会;面积106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838人/平方千米。

2005年8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民政[2005]29号),同意撤销双流县白家和文星两个镇建制,原来两镇所属的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8月,撤销白家、文星两镇,设立西航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面积40平方千米。辖1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驻地设在原白家镇政府。

2005年底,双流县辖2个街道、23个镇: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太平镇、永兴镇、华阳镇、中和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永安镇、九江镇、黄水镇、金桥镇、黄甲镇、公兴镇、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2006年9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47号)批准:同意双流县撤销华阳、中和两镇建制,原两镇所属行政区域分别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双流县撤销华阳镇、中和镇,设立华阳街道、中和街道。

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天府新城和该县相关地域进行整合,将中和街道辖区整体和华阳街道辖区会龙村、观东村、红松村、石河村、蒲草村共5个村整体以及天府大道以东的劲松村部分组和东寺村部分组整组,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成都高新区管理范围。

2011年9月5日,经省、市政府批复同意,双流县黄甲、九江两个镇将撤镇,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目前,两镇撤镇设街道工作已圆满完成。

2012年2月,根据省政府的批复,成都市政府同意双流县撤销公兴镇,设立公兴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为原公兴镇所辖区域,公兴街道办事处驻公兴场社区政府街41号

双流县今辖6个街道、19个镇: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华阳街道、黄甲街道、九江街道、公兴街道、太平镇、永兴镇、籍田镇、正兴镇、彭镇、大林镇、煎茶镇、黄龙溪镇、永安镇、黄水镇、金桥镇、胜利镇、新兴镇、兴隆镇、万安镇、白沙镇、三星镇、合江镇。

科技教育

高等教育

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5所。

中小学校

中小学230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双流中学、双流棠湖中学),中和中学等省重点学校3所。

2007年高考四川省理科状元出自双流中学,这是双流教育史上所没有的,双流中学给双流县教育留下了隆重的一笔

经济发展

经济指标

一、综 合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71.12亿元,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372.52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6.43亿元,增长30.4%;全口径财政收入210.3亿元,增长88.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1亿元,增长5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8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三次产业结构为6.2:50.4:43.4。

二、农业

2010年,我县继续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农业生产量增质提,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18亿元,增长7.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31亿元,增长4.1%。2010年,粮食产量27.33万吨,蔬菜总产量45.87万吨,水果总产17.42万吨,出栏生猪83.58万头,肉类总产量10.14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2010年,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03.93亿元,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6.43亿元,增长30.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39.11亿元,增长42.2%。利润总额61.26亿元,利税总额89.61亿元。工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为51.5%,拉动GDP增长8.8个百分点,较上年分别提高了2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以太阳能、核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集聚新能源企业79户,成为成都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都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物联网产业链为重点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快速起步,集聚重大产业化项目7个,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突出。2010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49亿元、比上年增长68.3%,位居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新能源产业园区百强榜首。 2010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上5亿元企业17户,较上年增加5户,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增至6户,其中过20亿元企业2户,新创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59个,成为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2010年,我县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6.43亿元,增长30.4%,总量居全市第二,增幅比全市同期高出9.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52亿元,增长20.5%,其中工业投资122.25亿元,增长18.6%。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2.3:32.8:64.9。其中一、二产业分别完成投资8.53亿元、122.2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41.73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8亿元,增长18.2%,其中批发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6.03亿元,增长18%;住宿及餐饮实现零售总额30.75亿元,增长18.6%。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27.2万人次,增长1.5%;旅游总收入18.83亿元,增长20.2%,旅游外汇收入(折算后)361.61万美元,增长4.9%。

六、对外开放

2010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2.18亿美元,增长76.0%,其中出口8.52亿美元、进口3.66亿美元。全年全县共实施项目(含新、续、改扩建项目)765个,到位资金540亿元,增长88%。全县新签约项目316个,协议总投资1221亿元,新签约上亿元项目46个,其中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23个。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2010年,全县实现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增加值69.36亿元,增长17%,占第三产业比重为33.9%。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交通设施固定资产投资51.51 亿元;新增公交站台24座;全县行政区域公路里程2286公里(不含城市区间),公路桥梁总计231座,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48.6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7.30万辆,增长45.9%;公路客运周转量127079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75688万吨公里;航空客运量2581万人,航空货运量43.22万吨;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速。2010年末,全县互联网用户9.98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8.43万部,移动通讯用户103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0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210.3亿元,增长88.6%,其中税收总收入55.66亿元,增长27.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51亿元,增长53.5%,占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的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02亿元,增长8%。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86.24亿元,增长26.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381.12亿元,增长23.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08.04亿元,增长24.9%。2010年,全县人寿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3305万元,给付支出 6868万元;财产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9056万元,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926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0年,全县共申请专利2172件,授权专利1406件。全年专利资助2124件,资助金额113.98万元。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886.02万元,完成科技计划项目180项,继续巩固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全国科普示范县”,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2010年,普通高考参考人数8605人,上线8119人,上线率94.4%;重点本科上线人数946人,位居郊县第一。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3所,在校学生6.9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所,在校学生2.67万人,小学32所(教学点38个),在校学生6.34万人,幼儿园168所,在园幼儿3.0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0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40.6万册;县体育场馆1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267个,“1+2”农民健身工程56个,网吧235家,歌舞娱乐场所91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黄龙溪火龙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府河船工号子”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星镇、黄龙溪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10年,全县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5个,其中县属医疗机构31家,驻县及民营医疗卫生单位24家。拥有床位数3447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247人,其中医生2619人。2010年,我县继续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创建成果,不断完善中医管理和创新工作,对全县10家县级重点中医专科单位进行了全面的督促指导。全县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75/10万,孕产妇死亡漏报率为0;婴儿死亡率6.1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42‰。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10年末,我县城市道路里程415公里,建成区面积80.99万平方米,道路面积705万平方米,其中人行道面积12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8.42平方米。道路清扫面积保洁面积12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87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105公顷,公园4个,公园面积88公顷,公厕56座,环卫专用车辆145辆。2010年末,城市人口38.28万人,城区面积97.76平方公里,城市公共汽车809辆,城市出租汽车406辆。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21.13辆,客运总量495余万人次。全县天然气供气管道长1366公里,天然气销售总量2321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气量15903万立方米;用气户数21.46万户,其中居民家庭19.86万户。自来水厂1个,供水管道长1397.34公里,综合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7134.97万立方米,供水家庭19.22万户,用水人口33.89万人,城市排水管道密度14.30公里/平方公里。 2010年末,全县共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8个,日处理污水能力7.0万吨。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4个,完成环境保护总投资16.75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投资15.33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1.34亿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投资100.7万元。2010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9天,优良率92.9%,森林覆盖率29.5%。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50元,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9030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8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49台、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3台、摩托车7辆、固定电话56部、移动电话246部、空调139台、家用汽车42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29台、洗衣机97台、电冰箱78台、摩托车71辆、固定电话46部、移动电话209台、影碟机71台、生活用汽车15辆、家用电脑17台。2010年末,全县各项社会参保总数143.22万人次,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1.4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2.1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9.03万人,参保率98%,城镇登记失业率1.01%。2010年,我县在残疾民生项目上共投入769.3万元,为1800户贫困残疾人发放了专项生活补助;发放爱心医疗卡、购药卡1060张,价值23万元。新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8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总数36个。2010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21个,敬老院床位数2878张,社会福利机构2个,床位515张。全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732人(城镇4195人,农村14537人)。医疗救助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390人,发放医疗救助金1111.87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人均医疗救助594元,城乡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救助率100%。

十三、人口

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2万人,较上年末减少4.61万人(因区划调整),其中非农业人口53.32万人,农业人口38.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224人,死亡人口495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9‰,全县计划生育率为93.18%。

注:1、本公报数据为2010年快年报数据。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幅按可比价格计算。3、2010年数据指标均为区划调整后。

发展思路

双流县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实际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新的发展思路。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融入成都,加速城乡融合,努力构建和谐双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都市农业”、“人才兴县”五大战略,倾力打造“两区”(西航港经济开发区、航空物流园区),突出建设“两城”(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成都华阳城市次中心),加快建设“三走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

工业经济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9亿元,增长24.8%。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90.9亿元,增长16.8%。

第三产业

大力实施“三产富县”战略,实现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2.2%。年末金融存、贷款余额203.6亿元、73.9亿元。房地产交易152万平方米,交易额达21亿元。餐饮、邮电、通讯、保险、中介、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生态产业

双流县的生态产业发展良好,成为全省两个国家级生态县区之一。

国家级生态市县区名单(2011)

省份 县(县级市)区

上海市 闵行区

浙江省 安吉县、义乌市、临安市、桐庐市、磐安县、开化县

安徽省 霍山县

北京市 密云县、延庆县

天津市 西青区

广东省 深圳市盐田区、中山市,深圳市福田区、南山区

四川省 双流县、成都市温江区

陕西省 西安浐灞生态区

辽宁省 沈阳市东陵区、沈北新区

山东省 荣成市

农业经济

大力实施“都市农业战略”,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18.2亿元,增长7.8%。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7家。集中成片建设城市基础菜地1.2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7个。

招商引资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项目664个(含续建、改扩建),到位资金95.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78个,到位资金21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个,增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2894万美元,出口创汇12447万美元(海关数),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新建、续建项目56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续建项目40个、新建项目41个,竣工1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亿元,增长40.2%。完成工业投资24.8亿元。尖山500kv、九江110kv、公兴110kv及黄龙溪35kv变电站投入运营。完成双华线供气主管网、牧马山输气干线铺设,岷江水厂二期工程加快推进。组建西航港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大融资平台,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得到拓展。

对外开放

双流县全年引进项目438个,到位资金31.6亿元。引进南玻等投资上亿元的工业大项目22个,动工在建14个。投资强度提高到60万元/亩。合同利用外资4641万美元,到位外资3586万美元。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20家。出口创汇7905万美元(海关数)。

工业园区

双华场7.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是新修建的高新技术与高科技的集聚工业区,完全可以与蛟龙工业港媲美,它现在已经完成90%并有90%的公司已经正式开业,如“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国家一所,一级保密单位)、西门子电器、国栋、天威制药等。

全民创业计划

双流县全面启动百姓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计划”,确定116户创业家庭典型和重点培育的30强民营企业,促进53户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中小企业。积极推进“五统筹、五联动”,建立25个镇级劳动保障所、86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免费进行失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农民增收教育培训,培训人数12.27万人(次)。

基础设施

双流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东升华阳城市分区规划。完成一杆旗南北段、白河路延伸线、迎春路至老川藏路建设工程,初步形成城市新区道路骨架。川藏路广场至绕城路段形成通车能力。完成东升、华阳13条城市街道“白+黑”路面改造和棠湖公园拆墙透绿改造工程。完成机场路综合整治和成雅路双流段两侧川西名居风貌改造。东山快速通道、成仁路改造工程有序推进。东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华阳至牧马山日供80万m3天然气管道建设工程。九江11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建成金马河拦河大坝,岷江自来水供水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建设】邀请国内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公司编制完成东升现代空港园林城市28平方公里新区城市规划。组建双流兴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机场路、川藏路等城市道路沿线和县城广场、公园周边建筑风貌改造。全面实施融入成都的“畅通工程”,启动接待寺立交桥、双楠大道建设。东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华阳成都城市次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华阳镇城市建设“八大工程”,即天府大道末端生态绿地、锦江十里休闲港湾、“六路一桥”(华新街、正西街、协和上街、通济桥下街、广都街、二江路和通济桥改造)、污水处理厂、丁字街商业中心、锦江成都港、海韵公园和极地海洋公园八项工程。华阳城市“百日”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建设】 双流县计划在3年内打造出具有浓郁川西风情的东山生态观光走廊,为成都市民提供近距离最佳生态旅游观光线。在华阳段4公里的范围内,倾力打造“香山水乡”特色休闲游;在兴隆、合江段12.4公里范围内,以太阳岛、鹿溪河、三峨湖自然风光和丰富水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在永兴、三星、大林段16公里范围内打造万亩连片、色彩交替、层次分明的桃花、梨花、红叶观光带;在籍田、万安境内重点打造极具川西民居特色的生态农庄。

【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建设】引进集独立住宅、景观住宅、欧式小镇、休闲度假酒店等设施一体的“麓山国际社区”项目,规划占地4000亩,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建筑总面积1000万平方米。其中高尔夫练习场、麓山1号会所及网球场已建成并投

入使用,B、C、D组团正在加紧建设。

【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确定了“成都民俗文化主题旅游区”的目标定位和“瞿上乐土,休闲胜境”的主题推广语。重点挖掘提炼出了黄龙溪核心文化内容,快速启动了黄龙溪镇核心区六大建设工程。沿线各镇文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西航港5km2新区建设】新区东起成雅高速路,西至双黄路,北起双华路,南至黄胜路,涉及西航港街道办、黄甲镇5个村31个社。7月启动集中区7条、长15公里的道路土路基工程建设,11月骨架道路二期建设及配套设施同步推进,已初步形成项目承载能力。引进恩威、宗申、新大陆等10个项目,协议总投资达31.1亿元。

【蛟龙工业港建设】蛟龙工业港双流园是双流县积极探索利用企业资金建设工业园区的新模式,得到省、市的高度肯定。工业港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计划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2平方公里,累计投资10.5亿元,已基本完成。现入驻企业180户,到位资金16亿元,预计2006年两税达3000万元。

【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双流县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位于双流新城以北、新老川藏路之间,规划面积5.51km2。该区以打造西部一流的商贸集中发展区为目标,以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构建汽摩、物流、商业购物,中高档商住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都市产业。机电成套设备销售中心、金桥物流等企业已落户园区。

【新农村建设】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金桥昆山村、永安白果村、三星南新村开展“五改”、“五建”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中央、省、市充分肯定。白果村被确定为全国村庄整治试点村。

【重点镇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中和、正兴、黄龙溪3个市级重点镇。中和镇积极吸纳会展商务、商贸物流辐射,着重发展商贸物流。正兴镇引导和吸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精细化工企业集中发展。黄龙溪镇以休闲旅游产业培育、亲水人居环境打造为主导方向,打造旅游休闲人居古镇,同时黄龙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城乡一体化建设】双流县按照创新思路、配套完善、整体推动的要求,全面深化“三个集中”,城乡共融更趋明显。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多元,承载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入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9.6亿元,集中区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大力推进农民市民化,“农转非”5.2万余人,城市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35%。新增统建安置房30.8万m2,安置农民3315户、1.1万人。2.1万余名失地农民参加社保。培训农民15万人(次)。

各项改革

双流县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镇机构改革。城市规建管分离,广播电视局台分设。组建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执法监督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公有住房改革和商贸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供销社社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完成并村并组建社区工作,减少村组建制47.6%,精简村社干部48.5%。

【深化行政机构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优化部门职能,顺利完成县农业局、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办、县畜牧局、县农机局、县委农工办五个单位机构改革工作,新组建县农村发展局;整合职能设立城乡园林绿化管理局;新设置县旅游局;撤并白家、文星两镇,成立西航港街道办事处,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

双流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8%,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顺利通过成都市“两基”复查验收。高中普及率91.8%。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两网一改”全面完成。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达65.2%。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318户、79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1‰。有效治理各类污染,完成“创模”各项目标。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效显著。新增市级以上文明单位9个。

实施13所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争创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县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卫生县城复查验收合格。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3%。在全市率先建立镇级公共卫生所,以霍乱为主的各类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再次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县政务服务中心建成运行,办结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4175件,法定期限内办结率100%。选调106名大学生到村(居)委会工作。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代理服务和网上预审工作稳步推进。大力实施“3633”工程,积极开展“十百千万”活动,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争创一流投资软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牧“110”服务】双流县在全市率先组建“农牧110”并开通求助热线85826110,“农牧110”由64名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分成县、片区和镇站三个层次,为农户、农业业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供服务。

【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双流站】12月10日­—11日,双流县成功承办中国西部首次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汽车拉力锦标赛——2005全国短道汽车拉力锦标赛决赛(双流站)。

【人民生活】双流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分别增长12.1%、14.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04.5亿元,增长17%。减轻农民负担1704万元。村村通客运面达98.3%。宽裕型小康村达4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恩格尔系数降低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23m2、37 m2,城镇人均绿地8.8m2,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社会保障】双流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机关事业单位1.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企业离退休人员100%实现社会化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49万人。新增城镇、农村低保人员1702人、6559人,城镇人均月补差55元、农村人均年补差200.17元。劳动监察得到加强,依法追回拖欠民工工资1451万元。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双流县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光荣称号。

发展展望

双流县正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坚持“统筹城乡、跨越发展,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群众殷实、实现和谐”的基本取向,大力实施“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工作思路,全力打造“一城三基地”,即以运动、文化、休闲、宜居、西部航都为特征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空港大城市,以新能源产业为龙头的成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以集体化集约化为特征的成都近郊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奋力争创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样板县,不断开创双流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

参考资料

1.来源于该网站 

2.双流发展展望 

扩展阅读:

1

双流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http://www.shuangliu.gov.cn

2

http://www.sc.gov.cn/scgk1/scgk/cds/slx/200801/t20080129_248525.shtml 2010年全国百强县排名http://news.shangdu.com/203/2010/08/17/2010-08-17_530339_203__3.shtml

3

西部首个国家生态县双流县:http://country.scol.com.cn/new/html/scncrb/20110712/scncrb490198.html

4

2011年全国百强县名单 http://district.ce.cn/zg/201108/20/t20110820_22634594.shtml

开放分类:
成都行政区划全国百强县国际机场古蜀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74次
最近更新:2012-05-02
创建者:fjd0105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逛逛小范街 展开

辛勤贡献者:

1890后 

YY_DSK 

69422596 

锦里念奴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