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江镇 |
释义 | 1 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潼南县双江镇,是中国第一批十大历史名镇之一(2003年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古镇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400余年。双江镇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出生地,也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因猴溪、浮溪如玉带环腰而得名,自古便是西南地区的军事、商贸要地。双江镇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精品旅游工程、重庆市红色旅游线、尚昆主席故里等众多品牌。 ◎ 简介双江镇地处涪江下游的潼南县双江镇,是中国第一批十大历史名镇之一(2003年由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古镇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400余年。镇外浮溪、猴溪环绕,镇内古街石板铺路。今存有中街、东街、上西街、下西街、南街、北街、兴隆街、水巷子、老猪巷9条街道。 双江镇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出生地,也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因猴溪、浮溪如玉带环腰而得名,自古便是西南地区的军事、商贸要地。 ◎ 主要建筑双江镇建于清初,是一个集革命传统、历史文化、水光山色为一体的古朴小镇。古镇历史文物遗存十分丰富,镇上现存有杨尚昆和杨闇公旧居、潼南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遗址永绥祠、清代巴蜀民居建筑群和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田坝大院、兴隆街大院、长滩子大院等大型清代建筑群20余座,这些古建筑群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曾被参加全国第二届民居学术研讨会的全体代表誉为“全国罕见的清代民居群”。 除文物、古迹众多外,这里还是革命英烈辈出的地方———杨尚昆、杨闇公、杨白冰、杨剑秋革命英烈均出生于此,廖静秋、陈锡武等著名科学家、文艺家的故乡也在此处。瞻仰英烈故里,探询古镇风光,行走在古镇的街道上,古朴的建筑、青石铺就的老街,无处不透着一股人文的气息。 古镇有“禹王宫”、“清代民居”、“兴隆街大院”、“源泰和大院”、“邮政局大院”(即杨尚昆、杨闇公旧居)、“长滩四知堂”、“惠民宫”等规模大、颇具清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大型古民居20余座,被专家们誉为“难得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在长约700米的“清代一条街”上,楼台错落,庭院深深,古色古韵。尤其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居”(即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出生地“长滩四知堂”和“禹王宫”),在众多古民居中独具特色。 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60平方米的“杨氏民居”,布局灵活,不拘一格,建筑风格极具变化,层次丰富。外虚内实的建筑效果,无不显现出古镇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巴渝遗韵。院中有大小房厅51间共108门,由七间三进组成。每进均有天井、栏杆、回廊、花台,宅后还有花园。建筑虽有明显的中轴线,但并不受中轴线的束缚,而是根据地处的条件富于变化,空间组织灵活紧凑。院落中以抬梁式与穿逗式相结合的手法设计敞厅。宅外的风火砖墙逞驼峰形,线型优美简洁。宅内各进既独自成院,又能通过廊道与其余各进相通。建筑设计科学,规模宏大,工艺精湛,雕琢精美,栩栩如生。隔扇、漏窗形式多样,柱础、斜撑、运托、挂落、垂柱等图案精美,门窗、隔扇做工考究。尤以高浮雕,透雕手法雕刻的历史戏剧人物、花卉图案最为精致。 更为独特的是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的出生地“四知堂”的建筑。虽距今有130多年的历史,仍保存完好。这座位于猴溪上游,依山临坝而建的四合院,为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1146平方米,占地1290平方米。其建筑设计采用“步步递进,层层升高”的传统习俗,建筑布局更独具匠心。“四知堂”之名取于杨氏先祖东汉太守杨震“夜拒贿金”的典故。该室以“四知”的“四”字作为建筑布局的组合形式,前后厅面阔五间,长27米,深8.4米,之间于东西两侧建厢房,面阔四间,长17米,深5.3米,形成一个大四合院﹔东西厢房外侧,又各建一通外厢房,皆面阔八间,长32.5米,深7.4米,内外厢房之间建有天井和信道,甚为壮观。 “四知堂”建筑用材十分考究,笔直圆木为柱,上下大小一致,雕梁画栋,脊檩点金,门簪以金形装饰,屋脊砖雕灰刻,皆为仙人、金童、花卉、琼阁,其颜色艳丽,灿烂夺目,门窗装饰尤为精致,檐下及柱间雕刻精细,均用多线雕或透雕雕刻出蝙蝠、牡丹、仙桃、喜鹊,表现出主人对福禄寿喜的祈望,其雕琢技艺精妙绝伦,堪称古民居建筑的奇葩。 还有那距今200多年的“禹王宫”内的古戏台,虽经历史沧桑而留下斑驳烙印,依然飞檐翘角,高大恢宏,古朴苍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走进这古民居,恍若走进时间隧道,让你感叹这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多彩。它与双江那溪流环绕,翠竹掩映下的古街石桥老榕树的小桥流水风光,构成了渝西北古镇自然与人文相辉映的独特文化景观。 随着渝遂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镇辖区内(五里村)设立互通口,区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镇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注入了新动力,创造了新优势。 双江镇拥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十大精品旅游工程、重庆市红色旅游线、尚昆主席故里等众多品牌,为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旅游资源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杨闇公旧居、杨尚昆旧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等众多景点,丰富的古 镇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独特风土人情、田园风光、人文精神,形成了瞻伟人、观古建、游古道的红色、古色旅游氛围。 2 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双江镇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气候区划属低丘河谷平坝热优伏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8.5℃,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无霜期300余天,日照充足,盛夏季节多晴热高温伏旱天气,秋季多绵雨,冬季多低温寡照多雾,具有春旱、夏热、秋雨、冬冷的气候特点。农业区划海拔400米以下地段为浅丘河谷粮经三熟柑桔区,其余为低山台地稻麦两熟油桑区,林业区划属丘陵低山防护林经济林区。 农业 双江镇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全县前列,双江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在云开路一线的农民、稻场、东风、石云、龙溪等村大力发展生态小果园;在稻场、杨沙、兴隆、道湾、复兴等村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和生猪饲养基地;在三坝、马沱、农民村建立特种养殖基地,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3年,在国家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等因素土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全镇粮食总产量达556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43.5元。 森林 全镇森林资源丰富,有天然林7174亩,退耕还林面积10500亩均栽植了大量洋槐、马尾松、栾树、龙眼、板栗树等,城内龙脊岭森林公园面积1000亩,人工培植了紫荆、紫薇、重阳木、黄花槐、雪松、四季桂、白玉兰、广玉兰等树种,宜林荒山隙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约13000亩,也正在逐步进行绿化。 水利 双江镇水利设施比较完善,全镇共有大小堰塘522口,蓄水量32025立方米;堰沟45450米,水库8座,蓄水138.78万立方米。 乡镇企业 因地理位置特殊,双江镇一直是云阳西部物资集散地,工商业起步较早,发展相对较快,解放前夕,今双江境内有小糖坊数十家,解放后,陆续办起了砖瓦厂、水电站、粮食加工厂等社队企业。20世纪80-90年代,双江乡镇建筑业发展较快,双江建筑公司在全县乡镇建筑行业中首屈一指。县城迁址双江后,云阳曲轴厂、云阳玻棉厂、重庆三峡云海药业、恒顺香醋云阳分公司、富正建筑工程公司、仁和建司、通海建司等一大批工业、建筑企业入驻双江镇,带动双江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镇有乡镇企业316个,其中工业36个,乡镇营业收入总额达27000万元,年净利润总额达1670万元。 特色产品 双江镇盛产枇杷、龙眼,主要分布在全镇15个村,栽种面积近千亩,常年产量约300万斤,产品以果大、味甜远销宜昌、重庆等地,深受客商喜爱。中药材枳壳和柠檬栽种历史也比较久远,主要分布在蜀光、农民等村,面积约300亩。蚕桑、生猪发展也比较迅速,已初具规模,全年养蚕3000张,生猪出栏1.05万头。随着县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推进,云阳桃片糕、云阳曲轴等生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产品远近闻名,畅销各地。 3 湖南省通道县双江镇双江镇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绿波荡漾的双江河畔,因两条小河在这里汇合而得名。 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8.3公顷,山地面积998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8%。全镇辖城北、城南2个居委会;城东、塘冲、杆子、吉利、大寨、牙寨、长寨、桥头、寨上、马家坝、烂阳、红香、芋头、上团、琵琶、罗武16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1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956户,总人口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万人,境内聚居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其中以侗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0%,辖区内有120多个县直单位和中央、省、市驻通单位。209国道和S221省道穿越境内,交通便利。 清乾隆六年(1741)临口巡检司移驻这里,改为双江巡检司。解放前,属绥宁县管辖,只是一个农村小集镇,仅有一条小街。1956年,开始修建双江新城。1958年,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治迁驻双江。从此,这里成为通道侗乡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时新建的风雨桥雄跨双江两岸,涟漪倒影,别具风光。走进山城,道路两旁的樟树郁郁葱葱,樟香扑鼻。所以人们赞美双江是“樟树城”、“公园城”。如今,双江城里,民族工业、民族贸易蓬勃发展,建有农业机械厂、水泥厂、造纸厂、印刷厂、木器厂等几十家企业。还有中学、小学、电影院、体育场等各种文化教育和娱乐场所。 4 湖南省长沙县双江镇◎ 历史区划双江镇位于长沙县北部边寨,地处长沙、平江、浏阳三县(市)交界的龙华山脉。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69个村民组、2.3万人口、1.97万亩耕地,镇域方圆66.4平方公里。距省会长沙63公里,距县城星沙51公里。双江镇是长沙县唯一的革命老区镇,该镇曾于1928年至1935年期间,其红色政权隶属于平江县第二十区管辖,自大革命时代至1979年的对越还击战,全镇为国捐躯、在册登记的革命烈士达287人,为长沙县烈士总和的二分之一还多,双江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双江曾被誉为烈士之乡,革命摇蓝之地。经受了大革命严重创伤后的双江,局限如其历史地理位置等原因,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仍比不上发达乡镇,而双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古老的传统风俗和国学,以及天生的龙华山高峰与其群山峻岭,自然的景观,美丽的传说,自然山水与风光在全县都独占鳌头,近年有人称双江为长沙县的香格里拉,是因其至今仍保留着一方天生的自然环境,仍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之貌。 双江镇原属乡建制,2002年8月实施撤乡建镇,2004年8月实施村级区划调整,由原15村调整合并为10个行政村,2003年9月罗代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双江镇10个行政村为:大桥、农裕、团山、青山、龙华、石板、赤马、双江、石井、山笔。 ◎ 经济状况双江镇盛产粮、猪、茶、果、林、竹,现已形成了万亩优质稻、万亩良种茶、年饲养量十万头良种猪、万亩杉木林、万亩油茶和五千亩楠竹等六大农业产业。 近三年来,双江镇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方面:200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2亿元,2006年为1.39亿元。工业方面:2004年工业总值为2.42亿元,2005年为2.8亿元,2006年达3.2亿元;2004年招商引资2100万元,2005年为2780万元,2006年达3960万元。财政税收方面:2004年为268万元,2005年为301万元,2006年为328万元。农民收入方面: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00元,2006年达4087元。各项经济指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 农业状况双江镇农村工业正在加快发展,2008年全镇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2亿元,虽然乞今为止,双江尚未发现可采矿产资源,但双江农业资源、劳力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十分丰富,稻谷、红薯、茶叶、牲猪、牛、羊、鸡、鸭、鱼、鹅、楠竹、林木以及小水果蔬菜等农林牧产品面广量大,纯绿色产品、加工商机无限。 ◎ 交通建设现代双江交通四通八达,从双江至金井镇拔茅田7公里,即上S207线40分钟可到星沙,1个小时可到省会长沙。双江有双清公路直达平江县城,车种半小时,有双社公路经半小时车程可直达浏阳市社港镇与赤马镇,全镇已完成了村组水泥公路150多公里,即百分之百的村都有水泥公路,70%的组建商品集散中心。双江集镇建设起点高,始终坚持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理布局、快速发展的方针,双江集镇的建设与管理成就为全县所瞩目。 ◎ 历代名人双江镇人杰地灵,近代以来,名人辈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吴彪将军就出生于我镇山笔村山边坳组,还有出生于双江村梯公楼组的罗季元大校(62年病逝时军衔),十四大、十五大期间原中组部副部长杨建生出生于双江镇石井村王家桥组,国画大师徐悲鸿夫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亦出生于双江镇团山村铁向坡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袁守谦先生亦出生于双江镇石板村湾里屋组,当代仍有不少双江镇籍优秀同志工作在省市县及其部门的领导岗位。全镇乞今旅外华侨还有50余户。主要旅居于台湾、香港等。 ◎ 民风民俗1、滚灯车 滚灯车是一种生活习俗舞蹈,其制作及表演历史悠久,自明朝永乐年间就流行于庙会等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衍变为庙会、拜会、喜庆等活动。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复杂,表演形式为音乐伴奏,曲牌多样,以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使它在音乐学、民俗学、体育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锣鼓亭子 锣鼓亭子是一种民间音乐。它的制作及表演历史悠久,自明朝永乐年间即流行于庙会等祭祀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为庙会、婚丧、喜庆等活动。 锣鼓亭子制作工艺独特复杂,表演形式为音乐、曲牌多样,对研究民俗、宗教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锣鼓亭子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视性强,音乐古朴优雅,清丽委婉,深受听观众赞赏。 3、火龙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它上能腾云驾雾,势冲九霄;下能翻江倒海,直抵幽冥。而且,其身能大能小、变化无穷。在传说中,龙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龙居深潭,统驭四海,可以呼风唤雨。自古以来,在干旱之年,龙都是人们用来祈雨的神。 表演火龙时,舞龙人上下左右穿插,长龙翻滚盘绕,其饱满刚强的情绪,粗犷有力的动律和气势,突出地表现了人民勇敢无畏、富有拼搏腾飞的民族精神,令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如今,火龙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特色旅游座落于长沙县双江镇,其高峰龙头尖为长沙、平江、浏阳三县(市)鼎足之地。龙华山钟林毓秀,神奇古老,四季分明,风光无限。山脉沿双江镇自北、向东、往南绵垣起伏,为相邻三县的天然屏障,双江故为历史上兵家纷争之要塞,有湘鄂游击大队长吴文炳等287位烈士长眠于此。 龙华山山峰海拔604米,为长沙县境内第一高峰,史书记载,龙头尖原名瑞云峰。为三县三脉之始祖,故又称其为少祖山,虽然从古至今历经实际的风雨沧桑,古老的文明仙境般的经典,神奇的人文景观,均渐渐地被无情岁月所淹没,而抖落于民间的美丽传说,也不断地给这颗高峰明珠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 至解放前夕,龙头尖上已先后建成了五座庙宇。龙华山古老文明,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释家、道教就仰其峰高景秀,均造寺庙于峰峦,结缘于该山之灵气。龙头尖上五座庙宇中,其顶峰大庙为全石料建筑,没有砖瓦木等器材,始建于唐代,中殿保持至今。明朝武当山张三丰道长第三代弟子吴道人曾游方至龙头尖,俯仰群山,被其深藿仙禽互语、山巅奇兽跻攀所触,即在石庙中修起了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三尊石像,开辟了龙华道教庙堂,尔后僧道围绕该庙四周各建一庙宇,供奉了佛教、观音、真武祖师以及包公、雷神等神像,由于历代道士、僧人何地方群众的不断兴工建设,即形成了长、平、浏三县(市)边寨道释两大宗教的活动中心。五十年代由于破除封建迷信,龙头尖的庙均被拆除,五十年代由于破除迷信,龙头尖的庙均被拆除,唯有顶峰石庙因建筑坚固无法拆卸而得以保存。九十年代,僧尼在该峰又恢复新建了一座观音庙,现在龙华山上又有了两座庙宇。 5 贵州省册亨县双江镇双江镇位于贵州省册亨县城东南面,距县城58公里,国土面积为231.4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8.8℃,属亚热带地区,居住少数民族占97.82%,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少、边、穷山区。 村级整合后,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54个村民小组,48个自然村寨,2777户,12503人,劳动力5259个,初中以上文化71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9人,青壮年文盲、半文盲24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83%,现有贫困户934户,占全镇总人口户数的34.54%。 耕地面积1.94万亩,其中:田面积0.3万亩,地面积1.64万亩,森林面积覆盖率达50%。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91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59.6万元,占任务数720万元的105.5%;粮食总产量完成6509吨;地方税收54.63万元,占任务数的286.23%,地方财政收入55.67万元,为年度预算数24.63万元的226.04%,年农民人均收入1358元,人均占有粮288公斤,通村公路率100%,通组公路率达100%,村组通电率达97%,村组实现农网改造率达89%,农户广播电视覆盖率达60.82%。 6 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江口县双江镇地处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总面积约176.6平方米,有耕地面积约1489公顷,全镇辖13个行政村,228个村民组,2个社区,25个居民组,总人口 448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4913人,占总人口的34.1地 流动人口2311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3%。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8元。 该镇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共季、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镇境内有农作物品种50余种,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畜物业主要以猪、牛、羊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蔬菜、瓜果、花生、中药材、草感、油菜为主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该镇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交通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是西部大开发前沿投资环境最具优势的地方。铜遵公路、铜梵公路横穿境内,距铜仁市较近,光览通讯线路覆盖全镇。 科教文卫事业方兴未艾,具有浓郁的多民族特色地方文化、古老驰名的摊文化一花独放。全镇有中学4所,在校学生3108人,有小学27所,在样学生5354人,有教职工232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此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7所,有医院2所,卫生室17个,卫生技术人员252人,文化事业民展迅速,各村都建有卫星电视接收台,电视覆盖率达 90人 双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神奇的山、秀美的水、温和的气候是旅游休闲的绝好场所。距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梵净山29公里。近年来该镇制定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双江旅游业正在异军突起,并迎来了众多游客。 7 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双江镇双江镇位于广西荔浦县城西北部,北面与阳朔、永福两县相接,总面积145平方千米,辖11个行政村,86个自然屯,总人口2.9万人。镇内交通便利,国道321线绕镇而过,县道荔龙公路与马青公路在集镇所在地交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距桂林市106公里,镇内有二七O工业园区和两江、龙坪两个集贸市场,商贸交易辐射周边乡镇,是荔浦北面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年来,双江镇党委、政府认真实施区党委提出的“1234610”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名特优经济作物,全镇建立了水蜜桃、速生桉、撑绿竹、杨树、夏橙、香菇、瘦肉型猪、花卉苗木、马蹄等9个示范基地,其中香菇产量占全县的一半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全镇65%的耕地调整种植名特优经济作物。 双江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镇营造的“亲商、安商、富商”投资环境引来了十多个竹木衣架、五金电镀等企业的落户。在此基础上镇党委借助全县2000亩工业园在镇域内兴建的机遇,以“保姆式”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4年引进新上项目14个,其中外来企业12个,有桂林蓝海五金电镀厂、鸿发采矿厂、自强采矿厂、森木拼板厂、玉生橡塑制粉厂等,固定资产总投入已到位资金1855万元。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04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63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356万元。 8 广东省东源县双江镇双江镇位于东源县的北部,新丰江水库边,东邻灯塔镇,南连新港镇,西为锡场镇,北接涧头镇。镇府驻双江墟,距县城55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04年人口14565人。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内有耕地0.92万亩,山林1.8万亩。2004年,工业总产值268万元,农业总产值2641.1万元,人均收入2566元。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3所,文化站(室)9间。境内有南越王“赵佗古城”遗址。林业资源丰富,松脂生产量居全县首位。该镇山清水秀,林木葱笼,主要盛产板栗、毛竹、木材、大红西瓜等农副产品。 双江镇党委政府大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实施“农业稳镇、科教兴镇、借外发展”战略。镇内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特别是今年以来,镇政府加大投入,新建镇行政办公楼,完善了圩镇自来水工程,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引入外资兴办了鸡心寨水电站等,开创了双江镇工作新局面。 该镇党政班子精诚团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获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丰收;该镇坚持依法治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转变机关作风,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创造了有利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该镇的领导班子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阔步向前,带领全镇人民奔小康。 9 云南省峨山县双江镇双江镇地处峨山县城,镇政府驻县城东大桥旁,离省城昆明110公里,距玉溪26公里,玉元公路纵贯东西,是通往思茅、景洪及东南亚国家必经之路。全镇地处东经102゜12'15〞—102゜27'37〞,北纬24゜5'52〞—24゜19'11〞。全镇境内最高海拔总果后山为2050米,最低海拔小法那低谷130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528米。全镇地处低纬高原,属温热带气候。 双江镇地形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呈圆形,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练江,发源于石屏县,猊江发源于玉溪,两条河流分别从西、北环绕县城流出,“双江”由此得名。 双江镇辖3个社区,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140个村(居)民小组,130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320.59平方公里,折合;480885亩,属全县最大的乡镇。双江镇拥有较好的区位、资源、养殖业“三大优势”,是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双江辖区内盛产鸡枞、木耳、香菇、于巴茵、牛肝茵、松茸等山珍,有着茂密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双江镇山多地少,坡度大,人均耕地面较少,是一个典型的坝区、半山区、山区三接合的镇,同时又是峨山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双江镇具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全镇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坚定不移地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三产兴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力争农业农村工作有新的突破,促进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镇情,突出区位、资源、养殖业三大比较优势,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后劲,重点抓好七大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冶炼铸造业;二是焦化业;三是物流业;四是运输业;五是烤烟生产业;六是个私林业;七是畜牧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