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峰寺 |
释义 | 揭阳市榕城东门马山巷的双峰寺,是古代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州三大名刹。“双峰晚钟”为揭阳八景之一。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历经兴废,于1991年12月10重建竣工并开光。1988年被批准开放,1993年被列为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规模宏伟,文物丰富。它也是市佛教协会办公所在地。 1.广东省揭阳市双峰寺基本介绍该寺位于广东揭阳市区马山巷。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旧址在磐溪都双山(今桂岭镇双山村),为法山禅师所创。明初,石山禅师移建於县治马山巷今址,乃粤东地区一大丛林。是时寺宇壮观,佛相庄严,茂林修篁。每当夕阳西坠,钟鼓钹铎齐鸣,梵呗阵阵,木角笃笃,景色迷人,为礼佛和游览胜地。扩建后规模宏大,遂与潮州开元寺、潮阳灵山寺并称“潮汕三大名刹”。后历经两次扩建重修,全国佛协主席赵朴初为寺宇题匾。 寺院历史该寺由禅师法山,在南宋绍兴十年创建于磐溪都双山的石母山(今揭东县桂岭镇政府北侧)得名。按民间相传,绍兴十年重建揭阳县城时,地理家认为,“地龙”从莲花山脉的龙颈一直行到双山,共99峰,再往东就是平川,而玉滘村正是“灵气所钟”,所以作为第99峰的石母山,也就成了风水宝地,而建起了双峰寺。它是古揭阳文化的一种综合积淀物。景炎元年(1276),寺被毁,32年后才规划重建,又2年动工,年余告竣。后又被荡废,经多次重修。清雍正戊申(1728年)六月,双峰寺毁於飓风,楝梁楹桷瓦盖一应俱尽,知县陈树芝主持修复。民国十四年,县长陈卓凡废之,寺屋充作教育费用。邑绅林存厚、林仲良、局伯初等发起筹款赎回葺复。1958年9月19日,政府将榕城夏布社与寺合并为榕城分社夏布厂。寺院为厂,僧尼全部还俗为工人。1966年7月3日,在“大破四旧”狂潮中,数百红卫兵进寺开“声讨大会”,佛像全毁,宣布寺为二轻纺织厂。19976年10月“十年文革”浩劫结束,结古刹带来生机。1986年4月,县政府决定复寺,由释又琼尼师(1923-1991)等成立修建双峰寺理事会,得海内外善信慷慨解囊,于1986年10月25日动工,经历五载,终于在1991年12月10日落成开光。 建筑特点双峰寺占地3200平方米,其中建筑物2400平方米重修后寺院呈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前厅、大雄宝殿、泰佛殿,有东西两廊。寺中有历代文人雅士碑刻岁通,寺中有砖刻五块,其中虎寿碑最为珍贵。泰佛殿为楼阁式,正殿中金身泰式佛像一座,相传走近,其耳钩即不断轻摇,被传为异事。清代郭光任阳江儒学时由肇郡移於双峰寺中,并题跋。寺中有木棉树,双峰竹。相传孟宗哭竹,孝感天地,每节黄皮竹上都留下了几行深绿色泪痕。寺内珍藏有泰国华侨赠送之观音菩萨铜像,人们前来瞻仰,常常见到菩萨的耳环在微微摆动,被称为双峰一奇。 景点评价昔日这座寺院,环境幽雅,寺内耸竹修篁,庭树垂荫,内中建筑,曲经通幽。每当夕阳西坠,鸟雀归巢,伴之钟鼓声声,木鱼笃笃,梵经陈闻之际,别具一番情趣,故有“双峰晚钟”之称。于是“双峰晚钟”称为揭阳古八景之一。明末大学士郭之奇有双峰寺怀石山禅师诗为证:“三百年来旧佛宫,依稀犹记石心翁。预为法界传灯钵,故人尘环试色空。四壁人烟天早暮,一湾流水日西东。镜台菩树今何在,锡杖遥遥觑紫峰。”“双峰寺”也因此享誉海内外,游人如鲫,香火不断。许多文人骚客,达官贵人,更是慕名而来,在这座古寺名刹吟诗咏和,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 如今,修葺一新的双峰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汇集古建筑精粹,结合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去芜存精,博采众长,使该寺显得古色古香,美轮美奂,寺内奇花异卉,争妍斗胜,别具一番情趣。 2.辽宁省北镇市双峰寺基本概况该寺位于辽宁省北镇市西南罗堡镇双峰寺村西北的山坡上。南、北、西三面环山,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曾重修。 建筑特点双峰寺坐北朝南,南北长90米,东西宽70米,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依山而建,坐落在三层砌平台之上。据悉,第一平台南北长30米,东西宽40米。中部尚存一长12.2米、宽7.2米的建筑基址,从当地百姓而知为原大殿基址。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硬山式建筑。殿顶四周覆瓦,中部覆芦苇。殿内有泥塑佛像和壁画。第二层平台南北长25米,东西宽30米。第三层平台南北长35米,东西宽30米,建在山崖之下。在平台北半部发现三层建筑基址。北部中墓址长10.5米,宽6.5米。基础清楚,残存有高0.5米,厚0.42米的墙基。基址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建筑基址,长9.7米、宽5.5米,为厢房基础。现今,平台表面只散布有大量砖瓦瓷器残片,柱础石、碎碑块等。 历史沿革双峰寺始建年代,据《闾山双峰明宫大空和尚行录》载,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曾重修。清至民国年间又曾多次维修。1956年庙被当地群众拆毁,北镇县人民政府曾利用庙址建传染病院。病院搬迁后,庙址荒废,但石砌平台保存十分完整。现今,平台表面只散布有大量砖瓦瓷器残片,柱础石、碎碑块等。谨此,无一不记载着历史的痕迹与战争的洗礼。一九九六年,因一殊胜因缘,此胜景古寺被游山居士信众们发现,惊叹之余,决心重兴这一佛门圣迹古佛道场。经数载寒属艰辛,当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领导,群众的大力帮助下,复兴开发建设了今日的涵宗教活动,人文建筑,自然风物,游览观光为一体的双峰山风景名胜区。 3.重庆市江津市双峰寺基本概述作为江津市最大寺庙之一的双峰寺就坐落在中山古镇的双峰寺村。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双峰(寺)下有朱杨(寺)”之说,该寺是主管贵州、习水、四川合江、重庆江津、綦江各地寺庙的中民,顶盛时期单武僧就达五百人,占地225庙,依山傍水,风景迷人。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始建于何朝,何人所建无法考证,元、明、清、时期都分别维修过。寺前有500级巨型石板大路直通笋溪河上游两条支流交距处,这些石板长1.2米,宽大0.7——0.8米,厚0.2米。相传当年要到寺内当和尚,每个人必须得背得起这样一块石头,修上一步路,才能受戒当和尚。 相关传说派系相争 据碑刻记载,寺中和尚有四川和贵州两派,天长日久,两派矛盾日渐尖锐,最终发展到为了争夺主持之位而进行搏斗。贵州派力单势弱,派一人回贵州求援,师傅在其手心写一“火”字,意为“火速回渝”,但该弟子未问清楚,回到双峰寺,将手心之字拿给众人看,大家见其手心写一“火字,皆以为“打不赢,用火攻”,于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贵州派弟子一把火把寺庙烧得所剩无几。该寺现保存完好的三大殿和其它古建筑均为后来重建,但距今也有数百年历史。 转世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山村里住着一对夫妻,男主人姓张,夫妻二人恩恩爱爱,性情善良,乐善好施,左右邻居赞不绝口。但夫妻二人年近中年,膝下却无子女。夫妻二人爬山涉水来到双峰寺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回家后,张妻果然怀孕,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张妻在床上痛苦的挣扎着…… 光绪年《江津县志》记载寺在县南一百里许,前明有僧宗载苦身修行于此。嘉靖间化去时,云南张积善求嗣,梦僧人入室生子,因名宗载。年二十四成进士,万历中任江津知县,父母告以托生梦缘。到任三月,往寺询,宗载之犹见经堂封锁如故。参礼毕,锁忽从空下,户开入,经堂题诗云:斗室年余忆昔曾,登山劲骨最凭凌,于今未入双峰顶,虚梦前身是苦僧。 4.韩国全罗南道双峰寺基本概述该寺位于韩国全罗南道和顺郡梨阳面,是统一新罗的景文王(48代王)8年(868年)由澈铿禅师创建的。双峰寺由澈铿禅师的号而得名,它拥有国宝57号(澈铿禅师塔)和宝物170号(澈铿禅师塔碑)。1984年阴历四月初八,新教徒念佛时不慎将蜡烛摔倒,大雄殿因此而被烧毁,后来得以重建。 据崇祯三年(1630)金钟秀所撰之有明朝鲜国全罗道绫州双峰寺事迹碑铭并序(收于朝鲜寺刹史料卷上)载,此寺为我国广东韶关双峰寺僧哲鉴在梁天监年中(502~520)所开创。北宋绍圣年中(1094~1098)慧照国师再事兴建。明代正统年中(1436~1449)全罗南道观察使金仿再建。 建筑特点该寺坐北朝南,南门址、大雄殿、一堂址、极乐殿由南向北排列。东有冥府殿址、护圣殿、僧房,西有尹氏碑阁,后山有澈鉴禅师澄昭塔及碑,其中大雄殿属李朝末期之建筑。 附属文物澈铿禅师塔(韩国国宝第57号) 此浮屠在双峰寺后面的山丘上。它呈八角圆堂型,是新罗时代浮屠中雕刻最为华丽的杰作。澈铿禅师的名字是朴道允,双峰是他的号。789年他出生于韩州休庵(黄海道凤山),乡族出身。815年,17岁时到“华严十庙”之一的金堤母岳山归信寺出家,修炼华严经。825年去往唐国,从南泉普愿传授法力。南泉禅师圆寂后他在唐国呆了13年,847年回国。回国后,在金刚山长潭寺滞留了一段时间。855年来到双峰寺,于868年(景文王8年)圆寂。 澈铿禅师塔碑(韩国宝物第170号) 塔碑为了纪念高僧的伟业,记录了澈铿禅师从出生到圆寂的历程。它立在浮屠塔的旁边,由龟趺、碑身石和螭首组成。此塔碑就在澈铿禅师塔的旁边,没有碑石,只留有龟状的龟趺和碑螭首。龟趺高1.4米,呈传统的统一新罗样式。龟身中央有长方形的碑座,其下方刻有云彩图案,上方刻有32片莲花叶。正面刻有隶书体字“双峰山故澈鉴禅师碑铭”,从而告知人们这尊石碑是为澈铿禅师而建。其材料为花岗岩。 木造塔大雄殿 大雄殿里有释迦如来的佛像。释迦如来就是释迦牟尼的形象。协侍菩萨通常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或者是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但是在双峰寺的协侍菩萨则为释迦弟子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实为奇特。双峰寺大雄殿是朝鲜中叶的建筑,是具有方形平面的三层楼阁。它与忠北报恩的法住寺捌相殿、金堤的弥勒殿以及忠北镇川普塔寺的三层木塔一起被誉为韩国罕见的木雕塔建筑。 1984年因教徒的不注意而引起火灾,后来重建。 5.广东省韶关市双峰寺该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西双峰山下。又称兴福院。宋代太平兴国年间( 976~984),竟钦(慧真广悟)禅师开创。后受敕额‘双峰山兴福禅寺’,其声誉仅次于云门寺。元祐二年(1087),梁诚重修。明代洪武(1368~1398)初年,了揭重建。成化五年(1469),祖观守戒重修。正德元年(1506),泰进复修。嘉靖二十二年(1543),贞恺重建。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再次重修。至民国时期,双峰寺已是风雨飘摇,没有再维修过佛像,寺宇逐年倒塌,现已成为柑果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