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双斑大蟋 |
释义 | 昆虫名,为直翅目,蟋蟀科。分布在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西藏。寄主于蔬菜、瓜类、玉米、甘薯、甘蔗、水稻、茶、麻类、凤梨、梨、桃、李、柑桔等。成虫、若虫啃食为害。食叶成缺刻或孔洞。有的咬食花英或根。 中文学名:双斑大蟋 拉丁学名: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异名Acheta bimaculata Ge Geer 别称:咖啡两点蟋、甘蔗蟋、双斑蟋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Insecta 目:直翅目 科:直翅目 分布区域: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福建、浙江、西藏等 形态特征体长23~27毫米,前翅长15~18毫米,后足腿节长12~15毫米,产卵管长15~17毫米。体大型,黑色、光秃。头胸有光泽;触角窝上方,除侧单眼为黄色外,无浅色斑纹;前翅黑色,个别赤褐色,长达腹端,基部具两个横黄斑为该种的重要特征。头小,3个单眼略在一水平线上。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前、后缘均向后凸,呈缓弧形,侧片前下角呈直角。发音镜近椭圆形,长稍大于宽,四角圆,镜内有一弯曲横脉,斜脉4。后翅发达,长过腹端,露出如长尾。 生物学特性北京1年生6代,台湾1年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8~9月成虫栖息在草丛间、甘蔗田,世代重叠;中南部多;成虫寿命40天左右,雌虫产卵量630粒。若虫共10龄。雄虫善斗,人们常饲养作斗蟋用。 防治方法(1)毒饵诱杀。苗期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25—40ml,拌30—40kg炒香的麦麦夫或豆饼或棉籽饼,拌时要适当加水,然后撒施于田间。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60ml,拌细土75kg,撤入田中,杀虫效果90%以上。施药时要从田四周开始,向中间推进效果好。 (2)灯光诱杀成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