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蜀族 |
释义 | 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蜀族简介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大致是从商代到战国后期,主要活动在四川盆地的西部,但在势力全盛时,也曾到达陕西南部和云南北部的某些地区。蜀人传说中的领袖有蚕丛、柏灌、鱼凫等人,最初活动在川西岷山一带,以后才逐渐迁徙到成都平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曾经有蜀的记载,武王伐纣时,有蜀人参加。春秋中期,蜀人由杜宇氏统治,建立蜀国,都于郫(今郫县)。春秋后期到战国,开明氏取代杜宇氏为蜀王,原来定居广都樊乡(今双流),大约在战国前期迁到成都。疆域北 至汉中,南到今青神,西达天全、芦山,东抵涪水。居川西平原,从事农业。在此时期中,蜀曾不断与秦、巴作战。 历史沿革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新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信道。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後,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後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百多年。 开明氏传位十二世,于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为秦所灭。秦灭蜀后,置蜀郡,大量移民,发展生产,主要从事农业,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以后即不见于历史。从考古遗存中看,自商代到春秋,蜀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深。礼器、酒器等器物,均为中原风格。兵器则有铜戈、铜钺、铜戟等,装饰川鸟纹最为常见。从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见,到战国时楚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而小墓则多为船棺葬,殉葬器物与巴人大同小异。 关于蜀国历史最著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後天梯石栈方钩连。”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後化为杜鹃鸟。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蜀国历史传说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是蚕丛。他曾经教导当地百姓如何养蚕。在蚕丛的带动下,四川的养蚕业逐渐发达起来。蜀字的本义,就是蚕的意思。蚕丛这一族人,眼睛生得很特别,是向上直竖的。他死后,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后人称这种用石棺埋藏的坟,叫丛目人家。蚕丛死了以后,由柏灌当王,然后由鱼凫当王。在鱼凫领导下,蜀国百姓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鱼凫后来打猎时得道成仙。关于古代蜀国,人们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不知过了多少年,忽然有一个青年男子,叫杜宇的,从天上降了下来,成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望帝当国王的时候,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导老百姓怎样种植庄稼,叮嘱人民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他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拥护。 那时蜀国经常闹水灾。望帝也想尽各种方法来治理水灾,但始终不能从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忽然从河里逆流漂来一具男尸。人们见了感到十分惊奇。因为河流上的东西总是顺流而下,怎么这个尸体却是顺流而上?好事者便把这个尸体打捞上来。更令人吃惊的是,尸体刚一打捞上来,便复活了,开口讲话,称自己是楚国人,名叫,因失足落水,从家乡一直漂到这里。这个消息让望帝知道后,望帝便叫人把他叫来想见。两人一见面,便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觉。望帝觉得鳖灵是个难得的人材,便任命他为蜀国的宰相。 鳖灵到来不久,一场大洪水爆发了。这场洪水之大,和当年尧时候的洪水几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国家陷入一片混乱。蜀国人口锐减了百分之六七十。鳖灵受望帝的委任,担任治理洪水的任务。在治水上,鳖灵显示出过人的才干。他带领民众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从蜀国流到长江。这样,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国人民又可以安居乐业了。鳖灵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马功劳,杜宇十分感谢,便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鳖灵,鳖灵受了禅让,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望帝死后,灵魂化成杜鹃。他生前爱护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地鸣叫。人们听见这种声音,都说: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于是相互提醒:是时候了,快播种吧。或者说:是时候了,快插秧吧。人们因此又把杜鹃叫做知更鸟、催工鸟。 杜宇传帝位给鳖灵,鳖灵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后来,他们又把首都迁移到新都。当时强大的秦国,常想吞灭蜀国。但是蜀国地势险要,蜀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队不容易通行,硬攻显然不是办法。三国演义中,邓艾军队进攻蜀国,也是用偷袭才得手的。狡猾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条妙计:叫人作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贪婪的蜀王听到这个消息,想要得到这些所谓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马上答应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们去凿山开路,把金牛拉回来。五丁力士好不容易开出一条金牛路,拉回这些所谓的金牛,回到成都,才发现他们不过是石牛,方知上当受骗。蜀王后来托人狠狠地骂了秦国国君言而无信,并把这些石牛运回秦国。秦王说听讲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兴。但十分觊讳五丁力士,因为其力无穷,不敢马上进攻。于是又生出一计,托人向蜀王讲:金牛是没有,但是我们有五个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还珍贵,如果蜀国国王要的话,愿意无私奉献。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计,来迷惑蜀国国王。美女计,比三十六计还灵,英雄难过美人关。蜀王本是好色之徒,听了以 后,欣喜若狂。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国去一趟,要他们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来。五丁力士带着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经过梓潼这个地方,忽然看到一条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钻去。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赶紧跑过去抓住它的尾巴,一个劲地往外拉,企图把蛇杀死,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个人拖不动,于是五个兄弟一起过来。这时蛇头已进入洞内,蛇尾巴正在洞口。他们几人联合用手技去拖蛇的尾巴。过了一段时间。巨蛇才一点点地从山洞里拖了出来,弟兄们十分高兴。忽然妖风作怪,只听到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大山崩塌下来,耍那间五个壮士和五个美女都被压死了,化为血泥,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蜀国国王听了这个消息,悲痛欲绝。他是做梦也想得到这五位美女,供他寻欢作乐啊。他亲自登临这五座山,进行厚颜无耻的悼念,并且命名这五座山为五妇 ,至于死了五位壮士,却一点也不心疼。人民对这个昏君的行为十分看不惯,他们们十分热爱这五大力士,便称这五座山为五丁。 秦王听说五丁壮士已死,蜀道已通,知道进攻蜀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不由得心花怒放,就派大军从金牛道进攻蜀国,很快便消灭了蜀国,并把蜀王杀死了。这时那望帝魂灵变化成的杜鹃鸟,眼见故国灭亡,内心十分痛苦,每当桃花盛开之际,便一声声地叫喊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蜀国人民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他们的国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国了。 以上这些传说,在李白的《蜀道难》诗歌中有所反映:噫吁戏,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茫。尔来四万八千岁,乃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其他传说关于望帝化杜鹃,还有多种传说。下面再补充两种传说:一、鳖灵治水期间,望帝在家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治水成功回家后,望帝感到对不起鳖灵,心中非常惭愧,才跑到深山里去隐居。后来死了,灵魂就化做杜鹃鸟。望帝尽管有一些缺点,但他爱人民,其总体上说,是一位好国君。人民一听到杜鹃的叫声,就联想到望帝生前的好处来,自然就感到杜鹃的叫声充满着悲哀。二、鳖灵治水不功,望帝把帝位让给他,自己隐居在西山。而鳖灵却趁机占有了望帝的妻子。望帝听到这个消息,内心十分痛苦。但鳖灵大权在手,望帝对付不过他,无可奈何,只有一天到头悲愤、哀泣而已。后来,杜宇临死时,嘱咐西山的杜鹃说:杜鹃鸟,你叫吧,把我的心情,叫给人民听吧。从此,杜鹃就飞在蜀国境内,日夜哀鸣,直到它的口中流血。 后人对于望帝,批评的少,同情的多。因为无论如何,望帝在爱情上,是个失败者。而且又有丧国之恨。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首诗主要叙述望帝在爱情上很不得意。他与他心爱的人,无法相聚,只好借助杜鹃声声,表达自己对情人无限的思念。 蚕丛相传为蜀王的先祖﹐教人蚕桑。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蚕丛王究竟是啥样?蚕从王又是怎样到的瞿上及当时到瞿上立国的情景如何?四千年前,古蜀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更没有留下任何图片文献。广汉三星堆发掘出众多贴金纵目人面像,有说那个长长眼珠的就是蚕丛王的化身,但也有学者予以否认。蚕丛王究竟啥模样?所有这些都成为蜀人一道千古之谜。 岷江是个“太史公”,神笔书写天地史。岷江奇石通灵,理解人间后来必有人要考证,必然会将蚕丛王的当时身影感应石上。这块干干净净的石面上,青白线条相间。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线条中明显呈现出一个古蜀人图案。夕阳西照,这古蜀人高高个子,穿着青衣,后脑匀上一束长长翘起的头发,脸部上两眼纵目,双手曲拱,连夕照的身影都表现了出来。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说:“四处辗转,我终于到了我该来的地方!”庚即向随从传言,“立国此地也,名瞿上,意为我到了我该来的地方!”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李澄波考证,瞿上城在双流县南牧马山九倒拐。实地查看,"九倒拐"山势特殊,暗藏玄机。山前,八百多米宽的历史洪江古河、杨柳河汇合后,浩浩荡荡从九倒拐山脚下流过,江中有丰富的鱼群;洪江对面,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沟河纵横,土壤肥沃,可供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山后,山峦重叠,绵绵起伏,两条九弯八拐的山沟从山脚通向山顶,与其它山地交汇。在那茂密阴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还有老虎出没,可以狩猎,为这里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两沟间的半山腰,是一块梯度平地,山势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稳稳安放在两山沟壑之间;两侧,绵绵山峦伸向远方,就象一只巨鹰的双翅。如果把两沟间半山腰那块梯度平地比着一只鹰身,前面那块山包比着鹰头,后面的诸山比着鹰尾,从历史洪江对面远看过来,这里地势就象一只将要离地腾飞的巨膺。从山体的石质看,多为砂石岩,是开山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势可进,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联系,让人一看,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蚕丛王率部驾着木筏顺着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着岸边长途跋涉来到牧马山脚下,一眼看中九倒拐这块地方,决定在此立国治蜀,并取名"瞿上"。意为纵目人建立蜀国治所选择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馆已故李金彝先生认为"瞿上"可作"瞿到"解,说瞿父之山的人到过这里,尤今言"上街"可言为"到街"。前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民国二十九年考察双流牧马山后得出结论说:"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开头的山,虽甚低小,而冈阜萦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在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个形胜所在,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杜宇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发掘出来的希望"。 该石甚奇,翻转背面,石上还呈现一幅图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样的人正手挥竹杆撑筏靠岸,其意又合蚕丛当时是率部是从岷江上游顺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该石定名为《蚕丛王瞿上》再合适不过了。 柏灌柏灌之名,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六朝《文选·蜀都赋》、宋朝《太平御览》皆云蜀国“次王曰柏灌”。唯独《蜀王本纪》记载的叫“柏濩”(音货)。唐人在《艺文类聚》中说得更玄,“蜀王始曰蚕丛,次曰伯雍”,把柏灌换成了伯雍,不知道根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柏灌的生平,虽然没有记载,其名字却仍然是历代史官争论的焦点。也许,他们也曾急切地想揭开这个接近无解的谜团。 柏灌姓名之谜为何关于柏灌的名字会有如此多的分歧?究其原因,历史上,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一般用史诗记载本族的历史。部落的祭司是这些史诗的保存者,一到祭祀、施法时,便吟唱出来,祭司死后,将史诗背给继任者,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文献对于远古历史的记载,常常依据这些口传下来的史诗。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大抵也不会例外,当时的蜀人大抵还会流传着一些先王的传说。据此,扬雄写道,“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在这里,扬雄笔下的蜀王,都是一些神仙。不过,他并没有单独论及柏灌,由此可以判断,自西汉以来,关于蜀王柏灌的记载或传说,便鲜有人闻,扬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到了两晋,蜀人常璩根据《蜀王本纪》、《本蜀论》等史料写成《华阳国志》。也许是手中史料更多的缘故,常璩补充了蜀王蚕丛的生平,他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时间虽错了,却仍不失为宝贵的原始史料。然而,让后人诧异的是,关于柏灌的记载,常璩的记载非但没有增多,反而减少了,只剩下了“次王曰柏灌”一句话。常璩并没有沿用扬雄的观点。这不禁让我们陡生疑惑:为何常璩不沿用扬雄的观点?在两晋,关于蜀王柏灌的争论,似乎空前激烈过。 常璩的反常让我们觉得柏灌很是可疑,他究竟是否存在过?他究竟是怎样一位蜀王?对照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我们不妨对柏灌做一次鉴定。古蜀的历史,始于蚕丛。一般的观点认为,蚕丛是岷江上游的古羌人,其年代上限大约距今36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蜀王本纪》说“此三代各数百岁”,证明三代蜀王各自延续了数百年左右。商代末期,鱼凫王派兵伐纣,反被土著偷袭得手,蜀国由此灭亡。商朝灭亡是在公元前1046年,距今约3050年,从3600年到3050年,其中有550年的时间。柏灌的“数百年”,应该有充足的时间。 从考古学上看,自1986年以来,成都平原陆续发现了几处遗址。金沙遗址的年代大抵距今2000多年左右,与柏灌时间不符;三星堆遗址的古文化年代,延续了大约800年,可以分为四期,中间曾经有过嬗变,如果正如某些考古学家所云,三星堆早期跟蜀王蚕丛有关的话,三星堆遗址很可能也是柏灌的国度。蜀王柏灌在考古学上也是说得通的。 在史料和考古学上,我们都不能对柏灌加以否定。在3000多年前,这位蜀王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统治着古蜀,不给我们留下一丝痕迹? 柏灌原来是柏鹤?柏灌的历史缘何古史无解?或许,这跟他的族属有关。 考古学上,不少考古学家曾经把蚕丛、柏灌、鱼凫称为蜀族,说他们是一脉相承的。蜀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古羌人从甘肃、陕西一带迁徙至岷江上游,击败戈基人,历经磨难,在岷山站稳脚跟,并更名为蜀族。因此,学者任乃强猜测,柏灌跟蚕丛、鱼凫同属蜀族,当年曾是岷江上游赫赫有名的蜀山氏。任乃强把蜀族的历史,划分成了三个阶段。最早的蜀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蜀王柏灌以来,蜀族开始向外迁徙;到了鱼凫时,从彭县海窝子进入成都平原,建立蜀国。任乃强撰写《四川上古史新探》时,三星堆遗址尚未发现,因此,三星堆遗址与蜀族的关系,他并未论及。 在另一本《雾中王国》中,作者刘少匆补充说,商朝时期,蜀王蚕丛不屈服商朝人的迫害,领导蜀人奋起反抗,结果弱不胜强,战死岷山。蜀国国破,蜀人四处逃散,他们的一支,“从茂汶盆地的东面翻过与岷山相连的玉垒山脉进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蜀人此举,志在伺机复国,因此不愿意远离岷山。然而,商朝人却迟迟没有给蜀人复国的机会,岷山一带仍然处于商朝人的压迫之下。战不能胜,经年累月的等待让进入四川盆地的蜀人感到绝望。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在岷山复国的梦想,转而向盆地腹地进发。 不过,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赞成这个观点。段渝就认为三代蜀王的来源各不相同,进入成都平原的时间也不一样。段渝说蚕丛是氐族的一支,鱼凫是羌人的一支。不过,他并没有论及柏灌的族属。只引用了民族学家蒙默的观点,“柏灌可能是成都平原西北地区今都江堰市‘灌口’、‘观坂’一带的土著”。成都平原上的土著,有冉人、濮人等等,大大小小,蒙文通认为其土著部落多达百数十个,究竟谁才是柏灌? 相比较而言,任乃强、刘少匆则勾勒出了柏灌的族属与地域,甚至得名的原因。蜀人来到彭县,这里“高山下白水河与白鹿河分别汇聚成小溪,流入湔江。白水河和白鹿河两岸层峦叠嶂、竹林茂盛,有很多宜于放牧和耕作的台地。”尤为重要的是,此处还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是蜀人走向文明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蜀人暂时安居了下来。 白水河和白鹿河的高山上有不少大柏树,上面经常栖息着许多吉祥的灵鸟、白鹤。此时,蚕丛已死,蜀人大抵是认为再继续叫蚕丛,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刘少匆认为,蜀人看到柏树白鹤,觉得新鲜,就把自己的部落改为柏鹤氏。但是,他们的口音有问题,常常把“鹤”念成“濩”,在别人听来就是“柏濩”。到了西汉,蜀人扬雄根据蜀地口口相传的传说,写成《蜀王本纪》,记载的其实就是“柏濩”。扬雄另著有《方言》十三卷,加上他又是蜀人,记载的“柏濩”,当是蜀人原话。至于为何以后的古文献中出现的都是柏灌,可能是后世史官的眼误。不过以讹传讹,后人都用柏灌来称呼这位第二代蜀王了。 从蚕丛、鱼凫的事迹来看,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此说的合理性:“蚕丛”两字,跟蚕有关,而蜀王蚕丛的功绩就是教民蚕桑;“鱼凫”二字,跟鱼有关,鱼凫的政绩便是教民渔猎。由此来看,蜀王的名字,当与其生平有关,由此推测柏灌得名,出于“柏”和“鹤”,并不为过。今日的彭县,仍然有村庄叫“白鹤村”,其来历似乎可以说明其与柏灌部落的丝丝联系。或许,传承的正是柏灌部落的名称。 此时,蜀族返回茂汶故土的希望已经彻底破灭了,他们在彭县一带安居下来,并一度试图南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上有鹤的模样,料想可能跟柏灌部落有关。他们的势力,似乎一度渗透到了三星堆一带。 如果柏灌是蜀族的一支,流落到彭县、乃至三星堆的话。另一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蜀人在柏灌王时,隐居彭县,伺机复国,处于守势,并未形成一个国家。因此,柏灌的事迹与生平,也绝少为外人知晓。史书中说,蚕丛“教民蚕桑”,鱼凫“教民渔猎”。蜀王柏灌并无此等让人久久铭记之功绩。或许,这两个原因,就是柏灌无史可载的原因。 柏灌迁到了山东?柏灌的族属和生平无史记载,他的命运,更是个谜团。今天的温江寿安镇长青村,有座方圆4亩,高3米的圆形土丘,当地人叫它“八卦山”或“八卦墓”。古人有崇拜八卦的传统,认为八卦蕴藏着乾坤,司马迁的墓也叫“八卦墓”,本不足奇。然而,《温江县志》却记载说,此地“历代相传为蜀王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之讹。《温江县志》之说,不知源于何处。 柏灌王的命运到底如何?学者谭继和还提出了一个猜测。这个观点不仅揭示了柏灌部落的命运,还可以解释为何柏灌典籍无载之谜,不过这个猜测,却已经将柏灌的年代拉到了4000多年前的夏代。 鱼凫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神话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图腾,现温江县一带有不少关于鱼凫的故事和遗迹。关于鱼凫国破,古文献的记载都寥寥数语。“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杜宇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 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 传说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当他的部下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鹃”的说法。望帝化鹃的故事,除《蜀王本纪》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派生出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把他树成理想之君。 开明传说中中国古代蜀国国王,又有说法认为是蜀国朝代名,其时代大约为中原春秋时。传说开明原名鳖灵,开明为号,原是蜀王杜宇(望帝)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国“民得陆处”,接替杜宇为王,称丛帝。传至开明十二世时,蜀国于前316年为秦国所灭。 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着的开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带来灭顶之灾的。 三星堆遗址Sanxingdui Site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周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北面。遗址主要分布在鸭子河和马牧河两岸的脊背形台地上。总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分布最集中、堆积最丰富的地点有仁胜、真武、三星、回龙 4村。年代距今约4800~2800年。1931年因发现大批玉石器而引起社会重视。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D.C.葛维汉、林名均等进行过试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四川大学考古专业作过多次调查。1980~1989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先后进行了 7次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现存面积 2.6平方公里,以城垣和河流互相结合为防御体系。东城墙和西城墙横跨鸭子河与马牧河之间,东城墙长1800余米,北偏东12°;西城墙被鸭子河洪水冲刷破坏,残存 800余米,北偏东25°。南城墙筑在马牧河几字形弯道上,长约 210余米。北面未发现城墙,可能是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城垣由主城墙、内侧墙和外侧墙三部分组成,宽40余米,分段夯筑。主城墙多夯筑成平行夯层,内侧墙和外侧墙多为斜行夯层。主城墙中部用土坯垒砌。城墙外侧有壕沟。 城遗址西南部和北部一带遗迹分布较密集,发现大量房屋居址、灰坑等。房屋系在原生土地面上挖沟槽立柱,抹草拌泥为墙。面积在15~30平方米左右,结构简单,当是居民区。北部真武村一带出土磨石一坑 400多件,月亮湾出土玉器一坑,推测这一带为玉石手工业作坊所在。 陶器以夹砂褐陶为多数,多轮制,手制极少。炊器一般掺石英砂较多。食器、炊器等精小器皿多数表面打磨光滑。器形有罐、豆、盘、杯、盉、尊、觚、?,并有鸮、鸟、猪头人面像、人面鸟等多种陶塑艺术品。陶器纹饰有绳纹、划纹、弦纹,附加堆纹和各种云雷纹等。小平底罐(钵)、尖底杯、高柄豆、鸟头形器、尖底盏等一组器形最具地方特点,是蜀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一组器物,而尊、盉、觚、?等器形,则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同类器物近似,说明蜀文化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 陶器可分为四大期。一期陶器主要为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两类。陶器完整者极少。器形主要有锯齿形、花边形口沿罐,大翻领圆腹罐,圈足豆等。纹饰有线纹、绳纹、蓝纹、重叠绳纹、网格纹、米粒纹、镂孔、细弦纹、齿纹等。这一期遗存与川北、川东新石器时代遗存有一定联系,是四川盆地内有代表性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绝对年代距今约4800~4000年左右。第二期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器形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圈足豆、盉、平底盘、圈足盘、鸟头柄器、缸、瓮、器盖、纺轮等。素面较少,纹饰主要有绳纹、附加堆纹、云雷纹等。时代相当夏至商代早期。第三期陶器仍以夹砂陶为主,有灰褐和黑灰两色。器形新出现有尊形器、觚形器、甗形器等。素面陶增多,纹饰主要有粗绳纹、凹弦纹、附加堆纹、网格纹、镂孔、云雷纹等,时代相当于商代中期至晚期前段。第四期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泥质灰陶比例大增。器形有较大变化。陶器多素面,纹饰以粗绳纹和凹弦纹为主。年代约相当于商代晚期后段至西周早期。第一期文化与二、三、四期文化有较大的差别,但也存在一定的承袭关系;二、三、四期文化之间互相紧密联系。反映了蜀文化的发展进程。 祭祀坑发现两个,在南城墙外侧60多米处。1号坑长4.6米,宽3.5米,深1.6米;2号坑长5.3米,宽2.3米,深1.55米。两坑共出土青铜、金、玉石、象牙各种祭祀用器 700余件。 青铜器一类是礼器,有尊、缶、彝、盘等。稍早的器物,形制风格基本上同于中原地区的同类商器;较晚的器物形制风格接近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陕南地区出土的晚商青铜器。但均在花纹布局上略有不同,应是蜀人自己铸造的。另一类是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神像、偶像等。青铜大型立人像通高2.62米,重 180多千克,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颐大耳,耳垂穿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身穿满饰龙纹、云霄纹的左袄长袍。左臂上举,右臂曲至胸前,双手极大,握手环形。双脚赤裸,站在方座之上。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形态不同,大小有序。其中 1件大型面具,宽 138厘米,高65厘米,重数十斤。神树高 4米左右,立于三山正中,上有花蕾、果实、飞禽走兽。 金器有杖、面罩、箔饰等。金杖长1.42米,重约500 克,其上有平雕的人头、鸟、鱼、穗等精美的花纹图案。 玉器有礼玉、兵器和工具。兵器和工具刃部犀利如新,器身薄,应是礼仪用品而非实用器。 198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立工作站,1989年修筑鸭子河防护堤。 -------------------------------------------------------------------------------- 三星堆遗址相关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 。1980年起发掘。在遗址中发现城址1座 ,据认为 ,其建造年代至迟为商代早期。已知东城墙长1100米 , 南墙180米,西墙600米,为人工夯筑而成。清理出房屋基址 、灰坑 、墓葬、祭祀坑等。房基有圆形、方形 、长方形3种 ,多为地面木构建筑。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 、立人像 、爬龙柱形器和铜鸟 、铜鹿等 。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1号祭祀坑全貌 --------------------------------------------------------------------------------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广汉城西7公里处,距离成都约40公里。 发掘的历程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宅旁挖蓄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玉石器,消息传出引起关注,古董商蜂拥而至。 1934年3月15日,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人葛维汉与副馆长林名均教授组建考古发掘队,在月亮湾进行发掘工作,揭开了中国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先生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带有古文化遗产的可能。 1956年四川省博物馆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 196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组全面调查了三星堆和月亮湾等地的文化遗存。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龙山时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数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数万片陶片标本。 198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对三星堆进行专款专项考古发掘。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在陈德安、陈显丹带领下对三星堆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发现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造型怪异的青铜面具、精美的玉器等稀世之宝,这次发掘发现的文物震惊了世界。 三星堆遗址的历史学价值发现三星堆遗址对历史学的重要意义有以下各点: (一)令人重新认识巴蜀文化。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历史学界一向认为,与中原地区相比,古代巴蜀地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与中原文明没有关联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商周时期前后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的文化虽然具有独特性,但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渊源。他的文化并不落后于中原地区。 (二)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三)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的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不只一个,而有多个。 重要文物青铜兽面具、黄金面罩、金杖、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跪坐人像 相关条目三星堆文化 金沙遗址 蜀国 参考资料《三星堆·消失与复活》 中国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 千古之谜—三星堆 人民网专题 外部链接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官方网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