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蜀王
释义
1 先秦蜀王

蜀王,中国古代著名王爵之一。最早的“蜀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史料较少,扑朔迷离,存在诸多传说与争议,故此处仅陈列之,不加以介绍。

秦朝蜀王

一、来历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 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人悲子圭 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从天堕。 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

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置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长安同制。

二、历史记载

《秦惠王本纪》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

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于蜀。蜀王从万余人,东猎褒谷,卒见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

三、历史故事

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居蜀之后,不习水土,欲归。蜀王心爱其女,留之,乃作《伊鸣之声》六曲以舞之。

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娶以为妻。不习水土,疾病欲归,蜀王留之。无几物故,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盖地三亩,高七丈,号曰武担以石作镜一枚表其墓,径一丈,高五尺。

于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

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获之。 张仪伐蜀。蜀王开明战不胜,为仪所灭。 秦王诛蜀侯恽,后迎葬咸阳。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 (暂略,历史有待考究,此处不加以描述,参见衔接词条蚕丛、鱼凫、望帝、杜宇、开明王朝)

明朝蜀王

明朝蜀王

历代封建王朝曾把封王作为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采取了这一做法。第一次封藩王是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将几个皇子分别封为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齐王、潭王、赵王、鲁王等。到了洪武十一年,又将其余几个皇子封为蜀王、湘王、豫王、汉王、卫王。封为蜀王的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洪武二十三年才到成都就藩,建蜀王府。

明代的亲王都是世袭制,朱椿之后共传了四世七王,史书说他们都继承了家风,“皆检饬守礼法,好学能文”。

蜀王陵

1、蜀献王陵:位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第一代蜀王朱椿墓。 朱椿 太祖庶十一子 。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1378~1423 蜀庄王朱悦熑 ,献嫡一子。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追封朱悦燫墓:成都金牛区凤凰山街道凤凰山南麓东北1公里。蜀献王嫡子。陵园面积约5000平方米,坐西向东。东西总长490米,以湖水位天然屏障,约50米,中、后部宽140米,沿中轴线建有券拱顶砌砖墙体琉璃瓦顶大门、神道、享殿、方城的楼和宝城等。神道长约200米,宽28-32米。曾清理出建筑遗存,发现有9个方座鼓镜式柱础,建筑残件琉璃斗拱、椽子、筒瓦勾头、滴水、脊瓦等。寝园门北80米清理出建筑基槽、渗井、排水沟等。发现五爪和四爪的云龙纹滴水、凤纹滴水,表明为夫妻合葬陵。对于此墓主人,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成王陵,另一种认为是献王陵。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宏大的蜀王陵墓。

2、蜀靖王

朱友堉 悼庄嫡一子 1424~1431

3、蜀僖王

朱友[土党],悼庄嫡三子 。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1432~1434

僖王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正觉山西南。

4、蜀和王

朱悦菼,献庶五子 。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1435~1461

5、蜀定王

朱友垓 和嫡一子 1462

6、蜀怀王

朱申鈘 定嫡一子 1464~1471

怀王陵:位于成都锦江区三圣乡东北1公里。陵园长300米,宽130米,面积约3.9万平方米。现存封土长50米,宽30米,高10米。墓向北。2004年暴露墓室,发现两个排水道口,进行发掘。墓通长34.6米,宽5.63米。主要遗迹有八字墙、大门、地宫等。根据墓志记载为第四世第六代蜀王蜀怀王。

7、蜀惠王

朱申凿 定庶三子 1472~1493

惠王陵:成都龙泉驿区洪河镇玉石村廖家坟。第七代蜀王。

8、蜀昭王

朱宾瀚 惠嫡一子 1494~1508

昭王陵:成都龙泉驿区洪河镇白鹤村。第八代蜀王。现已迁到僖王陵南500米处。

9、蜀成王

朱让栩 昭嫡一子 1510~1547

成王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四组,僖王陵西南。第九代蜀王。

10、蜀康王

朱承爚 成庶三子 1549~1558

11、蜀端王

朱宣圻 康庶一子 1561~1612

端王陵:成都龙泉驿区洪河镇三桥村廖家湾毓灵山。第十一代蜀王。

12、蜀恭王

朱奉铨 端嫡一子 1615

13、蜀王朱至澍

蜀王朱至澍,恭嫡一子 。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张献忠攻陷成都,至澍率妃妾投井自杀,全宗皆被害。1616~1643

另有华阳、崇宁、崇庆、永川、黔江、内江、德阳、石泉、汶川、庆符、南川、江安、新宁、东乡、隆昌富顺、太平郡王支系。

黔江郡王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朱家大梁子僖王陵东北1公里。

汶川懿简王陵:成都龙泉驿区大面镇飞鹅村东南2公里。

南川安靖王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僖王陵西1.5公里。

王妃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青龙村献王陵西北500米。

郡王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僖王陵东500米。

定王次妃王氏墓:定王次妃王氏亩:位于成都锦江区柳江街道潘家沟。惠王生母。

罗江王妃赵氏墓: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僖王陵南1公里。僖王任罗江王时的原配王妃。

僖王继妃陵: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大梁村正觉山僖王陵西北350米。

2 晋朝蜀王

蜀王张育

(一)简介

张育,晋代人。东晋宁康二年、前秦建元十年(374年),前秦攻占益州不久,五月,他与杨光率众二万反秦,并遣使向东晋求援。

前秦主苻坚派镇军将军邓羌率兵五万讨伐张育、杨光。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率众三万进攻前秦宁州刺史姚苌(后秦开国皇帝),姚苌自垫江(今四川合川)退守五城(今四川中江)。张育自称蜀王,尊奉晋朝,联合巴獠酋长张重、尹万的一万余人进攻成都。六月,张育改元黑龙。七月,张育与张重争权,发生内讧,举兵自相残杀。秦将杨安、邓羌乘机袭击张育,张育败北,与杨光退居绵竹。八月,邓羌在涪水之西打败东晋军队。九月,杨安在成都重创张重、尹万,张重战死,部众二万余人被斩。邓羌又在锦竹出击张育、杨光,斩张、杨二人。张育反秦失败。

他战死后,后人建张育祠以纪念,张育祠后与梓潼神亚子祠合并,张育随即传成张亚子。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 年)封梓潼神张亚子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举考试。文昌帝君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考试秘密。《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元代将文昌奉为帝君,又称梓潼神,其人物原型是晋代蜀人张育。

3 隋朝蜀王

蜀王杨秀

杨秀(573年—618年),隋文帝杨坚第四子。隋开皇元年(581年),立为越王。未几,徙封为蜀王,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24州诸军事。开皇二年(582年),进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本官如故。岁余而罢。

开皇十二年(592年),又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寻复出镇于蜀。杨秀有胆气,容貌瑰美,多武艺,甚为朝臣所敬畏。秀渐奢侈,违犯制度,车马被服,拟于天子。及太子勇以谗毁废,晋王杨广为皇太子,秀意甚不平。杨广恐秀终为后患,阴令杨素求其罪而谮之。仁寿二年(602年),征还京师,杨坚见,不与语,欲斩杨秀于市,以谢百姓。后废秀为庶人,幽内侍省,不得与妻子相见,令给少数民族婢女二人驱使。

隋炀帝即位后,禁锢如初。宇文化及弑炀帝后,欲立他为帝,群议不许。于是害之,并其诸子。葬吟阳八合坞。生子杨孝,杨明,小名爪子,隋亡,隐蔽于闵,其后代绵衍至今。

4 唐朝蜀王

蜀王李湛

李湛(?—623年),唐世祖李昞子,唐高祖李渊弟。武德元年(618年),封为蜀王。武德六年(623年)逝世。

蜀王李元轨

李元轨(?—688年),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母张美人。李元轨少多才艺,高祖甚奇之。武德六年(623年),封蜀王。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吴王。旋即又徙封霍王。武后垂拱四年(688年),坐与越王李贞连谋起兵,事觉,徙居黔州,仍令载以槛车,行至陈仓而死。

蜀王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武德九年(626年),封汉王,墓志云为汉中郡王,实为墓志贬义行文所需。

贞观二年(628年),封蜀王,领益州大都督(今四川成都),未之官;贞观五年(631年),转秦州都督(今甘肃天水),未之官;贞观七年(633年),转齐州都督(今山东济南),之官一年;贞观八年(634年),复转益州大都督,遥领,开亲王或宰相遥领大都督的首例;贞观十年(636年),封吴王,转授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未之官;贞观十一年(637年),年初,转授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之官,世袭;年末,因狩猎过度被弹劾罢官(《新唐书》上记载是李恪与乳母之子赌钱而被弹劾)。永徽四年(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659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光宅中李荣获罪,适逢李仁兄弟被赦免,以李仁袭爵。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神龙中,复爵土。

蜀王李愔

李愔(?—667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六子,吴王李恪同母弟,母隋炀帝女杨妃。贞观五年(631年),封梁王。贞观七年(633年),授襄州刺史。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为御史大夫李乾祐弹劾,被唐高宗申斥,贬为黄州刺史(今湖北黄冈)。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遗爱谋反案”牵连到同母亲兄吴王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今四川境内)。旋即又改封涪陵王(郡王)。

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咸亨初(670年),复其爵土,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悼王。

蜀王李璠

李璠(?—689年),蜀悼王李愔子,嗣父爵为蜀王。

蜀王李榆

李榆,朗陵王李玮子。唐中宗神龙年(700年代)初,封为蜀王。

蜀王李溯

李溯,唐代宗李豫第十二子,大历十四年(779),封为蜀王。

蜀王李佶

李佶,唐懿宗李漼子,咸通三年(862),封为蜀王。

附:唐朝蜀王世系表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蜀王 李湛 618年—623年 6年 唐高祖弟

2 蜀王 李元轨 623年—625年 3年 唐高祖十四子,625年徙封吴王

3 蜀王 李恪 628年—636年 9年 唐太宗三子,628年由汉王徙封,636年徙封吴王

4 蜀悼王 李愔 636年—650年 15年 又作李情,唐太宗六子,636年由梁王徙封,650年废爵,653年徙封涪陵王

5 蜀王 李璠 667年—? 
 唐太宗孙,蜀悼王子,嗣位

6 蜀王 李榆 705年—? 
 吴王李恪孙朗陵王李玮子

7 蜀王 李溯 779年—? 
 唐代宗十三子

8 蜀王 李佶 862年—? 
 唐懿宗子

蜀王王建

王建(847—918年),字光图,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人,十国之一的前蜀国开国皇帝,即前蜀高祖。903年封蜀王,907年称帝。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西)人。

王建少时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生,后投忠武军(治许州,今河南许昌)。僖宗为避黄巢起义军兵锋而逃奔成都,王建等五都头率兵入蜀,被号为随驾五都,归宦官田令孜指挥。令孜认其为养子。后分典神策军。宦官杨复恭掌禁军。疑王建,光启二年(886年),出为壁州(今四川通江)(一说利州)刺史。王建招集溪洞酋豪,组织起800人的队伍,逐步扩大地盘,占领成都西、南诸州。大顺二年(891年),攻占成都,杀陈敬瑄、田令孜。乾宁四年(897),破梓州(东川节度使治所),占有东西两川之地。天复二年(902)取山南西道。

天复三年,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王建北有汉中,东有三峡,割据蜀地的基础稳固。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同年,他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颁《永昌历》。前蜀天汉元年(917年),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国号为蜀。当时中原战乱,文士多奔于蜀,王建目不知书而喜与文士谈论。前蜀建立后没有大规模战争,民众得以继续进行生产。

由于唐末大乱,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国,王建多加录用,有的被任为宰相但实权,常由宦官和王建养子掌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有时互相厮杀。永平三年(921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场斗争中被杀。光天元年 (918年),王建死,子王衍(899—926)年继位。其帝陵至今保存较好,一般称王建墓。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规模战争,社会生产基本上能正常进行,但王建统治时赋税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 (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发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来,王衍被送赴洛阳中途被杀。

5 五代十国时期蜀王

蜀王王建(前蜀高祖)

蜀王孟知祥

(874—934年),名孟知祥,字保胤,邢台县人,孟昶是他的儿子,五代十国时期均为后蜀皇帝。他本是后唐太祖(晋王)李克用侄婿。后唐庄宗李存勖授孟知祥为太原尹。后因在灭前蜀的战争中立下大功,被后唐朝廷封为西川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封为蜀王。934年1月,他趁后唐内乱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只做了7个月皇帝就去世了,庙号后蜀高祖。

(一)初出茅庐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祖父孟察,父亲孟道,在郡里承袭做军官,伯父孟方立和叔父孟迁都做到节度使,在后梁和河东争战的时候,孟迁以自己管辖的泽州(今山西晋城)和潞州(今山西长治)投降了后梁,而父亲孟道始终在河东任职。

在有利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孟知祥年轻的时候就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做了左教练使,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孟知祥从此有了发展的良好基础。

等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后,对孟知祥也很器重,非常欣赏他的才干,让他做权势很重的中门使,这是李存勖身边的要职,但孟知祥却极力推辞,因为以前的中门使几乎都因为得罪主子而被杀。见孟知祥执意要辞去中门使,李存勖只好答应,但他要孟知祥推举一个人代替他,孟知祥便举荐了郭崇韬。孟知祥改任马步军都虞侯,是个级别很高的将领。

(二)平定前蜀

晋王李存勖建后唐灭后梁之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将太原定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为北京留守,全权负责军政事务。

后来后唐派郭崇韬领兵灭蜀,临行时郭崇韬为报当初孟知祥的举荐之恩,就向李存勖推举孟知祥为以后蜀地的军政长官。郭崇韬很快就平定了蜀地,李存勖按照郭崇韬的推荐让孟知祥到蜀地主持军政事务,还摆宴为他送行。但这时宦官们也正在诬陷郭崇韬,李存勖也犹豫着是否要杀郭崇韬,孟知祥劝道:“崇韬是国家的功臣,肯定没有二心,等臣到蜀地调查一下,如果没有事就让他回来。”孟知祥走到半路遇上拿着刘皇后教令前去杀郭崇韬的宦官,于是昼夜兼程赶赴成都,但到时郭崇韬已经被杀,他于是安定众将,又派兵到各地平定盗贼,稳定地方治安。不久,康延寿领兵反叛,占领并割据汉州(今西川广汉),孟知祥派兵击溃并俘获了康延寿,收降了他的几千士卒,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三)割据两川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李存勗在兵变中被杀,李克用养子李嗣源继位为后唐明宗。在后唐朝廷发生这一大变动后,孟知祥萌生了据蜀中称王的念头。他训练兵甲,扩大兵力共7万多人,命亲信分别统率。与此同时,对于来自后唐朝廷的命令开始实行抵制的政策。后来明宗把扣留在凤翔(今属陕西)的孟知祥的妻儿送到成都以示恩信。从此,双方维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随着孟知祥在蜀中地位的巩固,他自任赵季良为他的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均与之商量决定。后唐朝廷要离间他们的关系,于天成三年任赵季良为果州(今四川南充)团练使,而以何瓒为节度副使。孟知祥将这些人事命令放置一旁,上表请求让赵季良留任,未获批准后又派雷廷鲁到洛阳(今属河南)再三论请,后唐明宗不得已只好勉强答应,何瓒后来被改任为行军司马。这表明朝廷号令已经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

李嗣源的重臣安重诲发现了孟知祥的反常举动,开始警觉起来。明宗就开始采取措施削弱孟知祥的力量。他下诏调孟知祥的心腹谋士赵季良到别的地方任职,然后又派何瓒做西川节度副使,牵制孟知祥的权力。孟知祥心里早有准备,他将诏书压下,然后请求留下赵季良,被拒绝后他又派属将雷廷鲁赶赴洛阳力争,明宗只好让步。见明宗答应了,他也允许何瓒去成都赴任,但不是节度副使,而是降为行军司马。

后唐军讨伐割据荆南(镇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的南平王高季兴时,命孟知祥出兵三峡予以配合,他只派3000人屯戍夔州应付场面。不久,高季兴病死,其子高从诲听命于后唐朝廷时,他就要求撤军。在未获朝廷批准的情况下,他让毛部将鼓动士兵自动溃散返回。次年,明宗准备举行盛大祭祀礼,派李仁矩去向孟知祥要助礼钱100万缗,他不肯出,拖延到最后以50万缗应付。

安重诲比明宗心急,见孟知祥割据迹象日益明显,就先采取措施。一方面把心腹将领安插到蜀地做节度使,分化孟知祥的势力。另一方面将西川和东川一部分地区分离出来让自己的亲信担任节度使。

面对安重诲咄咄逼人的攻势,孟知祥觉得应该采取行动了,但东川的董璋比他更着急,原有的矛盾也放到一边,董璋急忙派人找到孟知祥,提出联合对付朝廷,同时请求和孟知祥联姻,以加强双方的关系。孟知祥开始不愿答应,但在赵季良的反复劝说下终于答应了。双方马上就达成了协议,然后联名上奏明宗,请求收回成命,召回派出的刺史和节度使。

明宗并没有让步,而是好言安抚,想以此平息事端,而安重诲却认为真正想反叛的是孟知祥,至于东川节度使董璋则是被迫的,绝不会反叛,他还幻想着联合董璋来对付孟知祥,结果未等他采取措施,董璋却率先反叛了。

董璋反叛后,马上攻占了朝廷控制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孟知祥也跟着反叛,他比孟知祥智谋还多一点,他召集将士,然后向东北洛阳的方向跪拜,伏地大哭,泪水将衣襟都湿透了,以此表明他是被逼而反的,从而赢得了将士的同情,纷纷表示要追随他。孟知祥发兵进攻安重诲派人控制的各州,还出兵协助董璋坚守东川。

针对孟知祥日益明显的割据意图,安重诲就在东、西两川境内各州安插自己的亲信。以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驻遂州(今遂宁);任命与东川董璋有矛盾的李仁矩担任新设的从东川分出来的以阆州为驻地的保宁军节度使;又让其表兄武虔裕任绵州刺史。摆出了一付切割两川分而歼之的架势。孟知祥与董璋尽管心存芥蒂,为了共同利益也只好采纳赵季良的意见,与董璋互通婚姻结为同盟对付后唐朝廷,要求撤回派遣的节度使和刺史。明宗虽未照办,也不好发作,只好“优诏慰谕之”。

(四)举兵反唐

长兴元年(930年)九月,董璋首先发难,攻破阆州,擒杀了李仁矩。接着,孟知祥也举兵反唐。明宗以石敬瑭(后即位为后晋高祖)和夏鲁奇为正副都招讨使前去讨伐,孟知祥则派李仁罕、张业、赵廷隐率兵3万与董璋会攻遂州,袭杀夏鲁奇,占领遂州。石敬瑭部在剑门关(今剑阁城南)之战中先胜后败被迫撤军,孟知祥乘机占领利州(今广元)和夔州等地,进一步扩大了地盘。石敬瑭一撤,两川便被董璋和孟知祥全部占据。

后唐军队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辎重供应缺乏,明宗于是借故把专权跋扈的安重诲治罪,先贬官,然后赐死于中途。接着明宗派人到西川,对孟知祥说君臣刀兵相见都是因为安重诲,现在君臣应该和好如初,况且还有姻亲关系。还让使者告诉孟知祥,他的家属在京城都很好,让他放心。

孟知祥也不愿和朝廷成为死敌,那对自己的家属也很不利。于是就想和朝廷和解。他派人找到董璋,希望他们一起向朝廷谢罪,以求和解。但董璋和孟知祥的看法不一样,他还怀疑孟知祥已经出卖了自己,想拿自己去请功,他对孟知祥的使者说:“孟公的家属都没事,但我的家属却都被杀死了,我去谢什么罪!”

使者回去告诉了孟知祥,还说董璋对他非常不满,劝孟知祥早做准备以防不测,没等孟知祥采取行动,董璋已经先派兵攻占了汉州。孟知祥只好领兵反击,把董璋杀得大败,董璋被属将杀死,孟知祥便将东川也收归自己所有。

(五)封王称帝

孟知祥要求明宗给他独自治理两川的权力,明宗顾及亲属关系,而且又不愿两川真的独立,丧失大量的租赋收入,就答应了他,蜀地中刺史以下的官员由孟知祥自己派任。长兴四年(933年)二月,封为蜀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允许他总揽蜀中全权,以示恩宠,这也是为了安抚他。但在孟知祥提出要将留在蜀地的后唐几万官兵礼送出境时,明宗下诏不许,这反映了明宗的深层思考,看来明宗还是想尽量地约束他。不过由于这年十一月明宗病死,为孟氏称帝提供了一个机遇。

明宗在世时,孟知祥一直没有称帝,也是对明宗恩遇的一种回报,等明宗一死,他就听从了赵季良的劝告,在第二年,即后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在成都正式称帝,建国号蜀,史称后蜀。孟知祥庙号高祖,史称前主。这时的后唐也处于混乱之中,李从珂起兵争夺皇位,没精力顾及蜀地。与蜀地相邻的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张虔钊和武定军节度使(镇源州,今洋县)孙汉韶都以其地归附于蜀。孟知祥于四月改年号为明德,可是六月在欢迎张虔钊的酒宴上突然发病,七月死去。所以他在帝位仅6个月,终年61岁。其子孟昶继位,史称后主,维持了32年的统治,最后被北宋统一。

在两川地区,孟知祥也做了一些惠民措施,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把一些苛捐杂税废除了。对水利设施他也组织进行修缮,以促进农业生产。他还整顿了地方政治,派遣清廉官员上任,收揽民心,巩固两川的统治。

(六)其它

成都别称“芙蓉城”的来源:后蜀主孟昶在位时,喜爱芙蓉花,于是命在城墙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还有“芙蓉城”、“蓉城”之称,简称“蓉”。

孟知祥墓:位于成都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是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知祥的陵墓,史称“和陵”,为孟知祥与其妻福庆长公主的合葬墓。占地3000多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孟知祥墓是一座在南方罕见的带北方草原建筑风格的陵墓。古墓掩映在一片绿林之中。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上为巨型的石质棺床,四面均雕刻龙饰和力士,为我国五代时期的杰出雕刻作品。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谥册、玉饰片。其墓室顶部的描金石刻蟠龙像为存世帝王陵中所罕见,是国宝中的国宝。

6 元朝蜀王

陇蜀王明玉珍

明玉珍(1331~1366年), 元末大夏国政权的建立者,庙号太祖,谥曰钦文昭武皇帝。元朝末随州(今湖北省随县)人,家世务农。

元至正十一年(1351),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政权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被天完政权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1360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僭越号汉。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奉后宋年号,兵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

二十一年(1361年)夏,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同年,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由是蜀中郡县相继下,玉珍尽有川蜀之地”,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

次年三月(一说为至正二十三年),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建元大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去佛、道二教,专奉弥勒佛。定赋税,十取其一。

二十三年冬,遣万胜等领兵攻云南,败元朝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

二十五年(1365年)春,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遣使与吴王朱元璋(即明太祖朱元璋)通好。二十六年(1366年)夏,病故,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庙号太祖。九月,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陵。子升继位,改元开熙。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已统一了华中、江南大部的吴王朱元璋在溺死后宋小明王韩林儿后,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四年春,朱元璋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夏军败溃。六月,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次年明朝户部统计,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二万三千余户被大夏官员占为庄户。

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

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

7 明朝蜀王

明朝蜀王世系表

称号 国君姓名 关系 在位年数 注记

蜀献王 朱椿 朱元璋、庶十一子 1378年─1423年 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就藩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薨。

蜀庄王 朱悦熑 朱椿、嫡一子 追封 洪武年封世子。永乐七年薨,谥悼庄。后子友堉袭封,追封王,改谥曰庄。

蜀靖王 朱友堉 朱悦熑、嫡一子 1424年─1431年 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无子。

蜀僖王 朱友 朱悦熑、嫡三子 1432年─1434年 初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无子,叔朱悦𤉎立。

蜀和王 朱悦𤉎 朱椿、庶五子 1435年─1461年 初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

蜀定王 朱友垓 朱悦𤉎、嫡一子 1463年 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

蜀怀王 朱申鈘 朱友垓、嫡一子 1464年─1471年 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子夭。

蜀惠王 朱申凿 朱友垓、庶三子 1472年─1493年 初封通江王。成化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

蜀昭王 朱宾瀚 朱申凿、嫡一子 1494年─1508年 弘治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

蜀成王 朱让栩 朱宾瀚、嫡一子 1510年─1547年 正德五年袭封。嘉靖二十六年薨。

蜀康王 朱承爚 朱让栩、庶三子 1549年─1558年 嘉靖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

蜀端王 朱宣圻 朱承爚、庶一子 1561年─1612年 嘉靖四十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

蜀恭王 朱奉铨 朱宣圻、嫡一子 1615年─?年 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薨。

蜀王 朱至澍 朱奉铨、嫡一子 ?年─1644年 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既而袭封。崇祯十七年八月薨。

蜀王 朱平? 朱至澍、子 1645年─1662年 隆武元年十二月袭。国亡不知所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