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熟了麦子 |
释义 | 这首诗写于1985年1月20日,收入《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和《海子诗全集》时都名为《熟了麦子》,而1989年第6期《人民文学》发表时却名为《麦子熟了》,并且与这些诗集中收录的《熟了麦子》有不小的差异:“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回家的路上/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灯前/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当时作者已经去世,这可能是经过编辑者重新调整的版本。原诗以海子的诗集为准。 作品名称:熟了麦子 创作年代:现代 文学体裁:诗歌 作者:海子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熟了麦子 创作年代:现代 作者:海子 作品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回家来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油灯下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只有水烟锅 咕噜咕噜 谁的心思也是 半尺厚的黄土 熟了麦子呀! 作品赏析这首诗写于1985年1月20日,收入《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和《海子诗全集》时都名为《熟了麦子》,而1989年第6期《人民文学》发表时却名为《麦子熟了》,并且与这些诗集中收录的《熟了麦子》有不小的差异:“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回家的路上/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坐着羊皮筏子/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灯前/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当时作者已经去世,这可能是经过编辑者重新调整的版本。原诗以海子的诗集为准。 海子的《熟了麦子》,是一幅微观乡土画。诗写的是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叶落归根的父亲,在灯前认清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的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阔别了几十年的兄弟团聚时“一宵无言”,作者没有说明原因。但根据诗中的内容,兄弟俩,一个在外混迹江湖,一个在家伺弄土地,一个城,一个乡,一个洋,一个土,一个香,一个臭,“一宵无言”其实远不止“一宵”,还会有很多次的“无言”。作者在诗中不动声色,但却无声胜有声。他是在告诉读者,亲情疏远的祸根来自于城乡差别,亲情如此,乡情、社情更是如此。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希望改变这种现状的意愿。 开篇的一个“那”,表明作者是在追忆往昔,其实他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在这里,作者做了这样一个虚拟:“兰州”不是实指,是对乡土中国的指称;“在水面上混”象征了一种漂泊状态,而且是三十多年,最后终于在新麦熟了的季节回家了,标志了精神还乡的成功,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无限眷恋。麦地成了他的乡土情怀借以抒发的深度意象。这一意象的含义是泛化了的,作者以故土情结生发出来的对于广大乡土的眷恋之情,与工业社会人们精神的麻木、空虚构成对照,诗歌升华为一种精神的乡愁。 诗的开头写“新麦熟了”,结尾又写“熟了麦子”,主要是在于烘托诗的画面,而不是在于突出诗的深意。父亲从坐着羊皮筏子归来,由散而焦聚;“老哥俩/一宵无言”、“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由聚而扩散。前者渲染广度,后者在此基础上又引入深度,使这幅乡土画浑然卓著。诗中对三叔的书写,就是作者对像三叔一样的勤劳厚实的人的关注,这种关注不是高高在上的简单同情和俯视,里面包含有对幸福和苦难的理解,对生活的辛酸而温情的体验。 作者简介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