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学 |
释义 | 书学是指唐宋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新唐书·选举志》∶“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宋史·选举志》∶“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 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 青出于蓝 温故知新 师法 家法 三舍法 学究 奏定学堂章程 钦定学堂章程 四科 束脩 学校 明堂 书馆 学堂 官学 国学 五学 辟雍 頖宫 乡学 塾 义学 私塾 私学 太学 庠序 上庠、下庠 成均 稷下学堂 崇文馆 四姓小侯学 鸿都门学 国子学(监) 广文馆 四学馆 弘文馆 书学 画学 律学 算学 武学 蒙馆 回回国子学 蒙古国子学 女真国子学 阴阳学 社学 四门学 书院 石鼓书院 嵩阳书院 应天府书院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茅山书院 东林书院 漳南书院 学海堂 诂经精舍 南菁书院 旗学 八旗官学 景山官学 觉罗学 俄罗斯学馆 万木草堂 圣芳济学院 格致书院 时务学堂 京师大学堂 存古学堂 通艺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南洋公学 爱国学社 蒙养院 通儒院 湖北武备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 方言学堂 上海广方言馆 京师同文馆 以吏为师 学官 祭酒 教习 提学 山长 司业 教授 助教 五经博士 经师 生徒 博士弟子 受业弟子 著录弟子 监生 历事监生 诸生 六艺 四书集注 千字文 百家姓 三字经 幼学琼林 朱子家训) 一般定义书学是指唐宋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 出处《新唐书·选举志》∶“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宋史·选举志》∶“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大雅》、《方言》,兼通《论语》、《孟子》义。” 古代教育中的名词解释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东汉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意思是人们有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种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及于庶民,因而他的学生很多,其间不少是平民。这个主张对传播文化有积极意义。 循循善诱语出《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意思是按照人们的思维规律,用耐心的疏导方法,进行教育。后来称道教育有方为循循善诱。 举一反三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物有四隅,举其一隅,而不能推知其他三隅的人,即不必教导。隅,即方面、角落;反,即类推,后以“举一反三”来比喻由此及彼的推理方法。 青出于蓝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蓝,指蓝草,可作染料。后世常以“青出于蓝,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 温故知新语见《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为温习旧业,以获新知。孔子提出的这一学习方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师法师长传授之法,特指汉代的经学传授。汉初博士教 授经书,俱凭口授,由于口耳相传,难免错误,必遵大师所讲的经说为准绳,遂成师法。如某一经的大师,被立为博士以后,他的经说便为“师法”。《汉书·胡毋 生传》:“惟嬴公守学,不失师法。”胡毋生是汉景帝时的博士,嬴公是他的生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嬴公能传其师胡毋生《公羊春秋传》经说的真谛。 家法汉代传经师法相承,各自名家。弟子们按照一家的师法讲经,称为“守家法”。《后汉书·儒林传序》曰:“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西汉重“师法”, 东汉重“家法”。师法重传授,明本源;家法重立法,争派别。故“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皮锡瑞《经学历史》)。 三舍法宋代太学考核生徒成绩的一种办法。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将太学分为三舍,区分学生的程度和资格为三等,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元丰二年(1079年),又颁学令,规定外舍生为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成绩列入一、二等的学生,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舍试一次,按照贡举考试方法,试卷须密封誊录。凡考试成绩达到优、平二等者,再参考平时的cao行和学业成绩,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由朝廷委派大员主考,太学教官不得参与,一切手续与科举省试相同。评定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礼部试,下 等可免解。 学究唐代取士,明经科中有“学究一经”的科目。宋代简称“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学究本意是对读书人的一种通称,后来则常用以称迂腐浅陋的文人。是古代家塾教弟子之法;或认为齐稷下学堂之学则,因此收入《管子》书中。《弟子职》述弟子受业、应客、坐作、洒扫、馔馈仪节。 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这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它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育讲习所章程》等,以及《各学堂管理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中学五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六至七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钦定学堂章程清末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管学大臣张百熙拟 定,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因公布之年是壬寅年,所以又称《壬寅学制》。规定教育年限为二十年,入学年龄为五岁,分三个阶段。初等教育十年: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三年,高等小学三 年;中等教育四年;高等教育六年: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大学堂三年。《壬寅学制》虽然曾经清政府正式颁布,而并未施行。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四科孔子评论人物的分类。《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隋时,崔颐著《八代四科志》,即以四科为人物分类。因之后世有四科之称。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学校西周时,中央学校称“学”,即国学;地方学校的最高级为“校”设于乡,称“乡校”。至汉代,郡设立的学校称“学”,县、道、邑或侯国设立的学校称“校”,凡学与校毕业的学生,都有升入中央太学的资格。至近现代,凡读书授教之所均称之为学校。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其后,宫室渐备,另在近郊东南建明堂,以存古制。关于古代明 堂,历代说法不一。汉代的高诱、蔡邕,晋代的纪瞻皆认为明堂、清庙、太庙、太室太学、辟雍为一事。清代的惠栋也认为明堂为大教之宫。 书馆汉 代启 蒙学 校。据 王国维《观堂 集 林̶ 6;汉魏 博蔾ao肌罚骸昂?时教 初学之 所名曰书 馆。其师名曰书 师;其 书用《仓 颉》、《凡 将》、《急 就》、《元 尚》诸 篇;其 旨在使 学童识字、习字。” 学堂西汉的郡县学校。武帝时,蜀郡守文翁,为提倡教化,派遣郡县小吏张叔等十余人,留学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年后,学成归蜀,先在成都建学宫,教授下县子弟,称文翁学堂。文翁出行巡视各县,带领学宫高材生同行,以推进各县兴办学堂、从此蜀郡教化大盛。武帝正式承认郡县的学宫(堂)制度,并大为推 广。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 官学中国历代各级官府所办的学校。西周的国学、乡学,汉代的太学、州郡学,唐宋以后的太学、国子学(监)、府州县学,元代以后的社学,都属官学。 国学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大学。源于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国学根据学生入学的年龄和程度的高下,分为大学与小学两级,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小学以书、数为主;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大学又有“辟雍”、“东序”、“成均”、“上庠”、“瞽宗”五院。为天子所设者曰“辟雍”、为诸侯所设者曰“頖宫”,后世国学为京师官学的通称。 五学西周设在王城的大学,分辟雍、上庠、东序、瞽宗、与成均五学。中间为“辟雍”,环之以水,水南曰“成均”,水西曰“瞽宗”。五学之中,辟雍为尊,是天子举行飨射及承师问道之所。 辟雍西周为天子所设置的大学。《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以其四面周水,圜如 璧”,因名为辟雍。一说在五学之中,一说在“明堂”之中。东汉以后,历代皆庙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外,均仅为祭祀之所。 頖宫西周为诸侯所设的大学。《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因其半面环水,又称“泮宫”。 乡学古代的地方学校。源于西周。《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郑玄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周制,离都城百里以内的地区曰“乡”,百里以外曰“遂”。故塾、庠、序均为周代乡学之称。后世也称地方所办的学校为乡学。 塾西周设置于地方的初级学校。《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郑玄注:“古云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 义学也称为“义塾”。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于祠堂、庙宇地租,或由私人捐款资助。 私塾旧时私学的一种。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兴办的义塾。每个私塾一般只有一个塾师,采用个别教授,教材及学习年限没有一定。私塾在清代比较盛行。 私学历代私人办的学校。西周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勃然兴起,孔子是办私学的始祖。至战国时期,私学代替了官学,各学派置学馆兴学论战,尤以儒墨两派的学馆规模为大。秦以后,私学与官学并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学古代官办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所谓“帝主太学,承师问道”(《大载记·保傅》)。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贤之士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元朔五年(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建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 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庠序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礼记·学记》:“党 有庠,术有序。”郑玄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孔颖在疏:“党,谓周礼五百家也;庠,学名也,于党中以学,教闾中所升者也。”周制,都城以外百里之内的地区称“乡”,百里以外的地区称“遂”。后人通释庠、序为乡学(地方学校)。也以庠序来概称学校或教学事业。又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为庠。 上庠、下庠西周设置的大学和小学。传说庠起源于虞舜时代,《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说: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下庠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唐代杜佑说: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殷制大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 瞽宗 殷代乐人的宗庙和学校。周代为大学的一种,五学之一。因位于辟雍之西,故也称“西雍”。 成均西周的大学。位于“辟雍”之南,因五帝名大学为成均而得名。大司乐在此教乐德、乐语、乐舞,《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稷下学堂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齐桓公陈午(前347年—前357年)所立,至齐湣王(前300年—前284年)时,发展最为 昌盛。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当时的一些大师如荀子、孟子等都来到这里讲学。学宫中有堂有室,有寝有庖,弟子至“数千百人”,规模相当宏大,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宗学 中国古代皇族子弟学校。西汉平帝时置宗师,教育宗室子孙。北魏武帝时设皇宗学。唐高宗为宗室及功臣子孙设立小学。至宋代,宗学分为小学与大学两级,学生初期只限于“南宫北宅”的皇室子孙,后来宗室的疏远者也可入学。明代规定宗学以《四书》、《五经》、《史鉴》、《性理》和《皇明祖训》、《孝顺事实》及《为善阴骘》等书作教材。清代也设宗学,雍正二(1724年)订立宗学制度,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在十八岁以下者都可入宗学读书。学习满汉文字,经史文艺,并重骑射。 崇文馆魏明帝曾置崇文馆学士。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设置崇贤馆,归东宫直辖。至上元二年(675年)因避太子李贤名,改为崇文馆,置学士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学生二十名,均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 四姓小侯学东汉贵族学校的一种。创设于明帝永平九(66年),明帝崇尚儒学,特变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四姓子弟设立学校,专习五经,聘请有名望的经师教授。因当时外戚四姓不是列侯,称小侯,故名四姓小侯学。又据《后汉书·儒林传》:“显宗(明帝)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族,别立学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则这类学校中,除汉室达官贵戚外,亦间有匈奴贵族入学。 鸿都门学东汉的辞赋书画学校。创设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校址在京师洛阳的鸿都门,遂以为名。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多达千人。业满可得高官厚禄,或出为刺吏、太守,或入为尚书、侍中,甚至也有封侯赐爵的。 国子学(监)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始设。据《周礼》“国之贵族子弟国子受教于师”之意而名。咸宁四年,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从此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为国子寺,隋改为国子监。 唐宋承袭隋制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也分别称国子监之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于南京鸡鸣山下设国子监,成祖永乐元年(1304 年)又设北京国子监,明代遂有京师国子监与南京国子监之别。明清时期,国子监还兼有教育管理机构的职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废止。 历代国子学(监)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封建统治者的子弟,学生称国子生或监生。监生业满多数参加科举入仕;亦有部分以积分法或历事法直接授予官职。 广文馆唐宋国子监下属补习性质的学校。唐天宝九年(750年)始设,置博士及助教,掌教国子监习进士课业的生徒,不久即废。宪宗元和初,西京广文馆定生员六十人,东都广文馆为十人,宋代亦设广文馆,凡试国子监者,须先补中广文馆生,乃得以牒求试。邑官子弟、四方游士多投状入馆,几达千余人,然平日听讲者仅 一二十人。哲宗元祐七年(1043年),生徒扩充到二千四百人,绍圣元年(1094年)废罢。 四学馆南朝宋设立的儒、史、玄、文单科大学。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在京师(今江苏南京)开设四学馆:由雷次宗主持“儒学馆”;何承天主持“史学馆”;何尚之主持“玄学馆”;谢元主持“文学馆”。四馆各就专业招收生徒,从事研究,开了中国古代设置专科学校的先例。 弘文馆唐武德四年(621年),门下省始置“修文馆”,九年改名弘文馆。馆藏书籍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参与议政;校书郎掌校理典 籍,刊正谬误。设馆主一人,总理馆务。学生数十名,均选自皇族贵戚及公卿百官子弟。明代也设弘文馆,不久即废。宣德二年(1427年)复建弘文阁,后并入文渊阁。 书学唐宋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唐代书学习《石经》三体,限三年;《说文》二年;《字林》一 年。生徒习字,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宋代书学,隶翰林院书艺局管辖,主习篆、隶、草三体,并习《说文》、《字体》、《尔雅》、《大雅》、《方言》等书,兼通《论语》、《孟子》之义。 画学宋代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创设,后归 翰林院图画局。学生分士流与杂流,依三舍法补试。专习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并修《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书。读《说文》,则令书篆字,解音训;其他三书皆用问答法。考画以不仿前人,所画人、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及笔韵医学 中国古代培养医疗人才的学校。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始设医学,不久即废。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后亦废。唐代医学设于太医署,分为四门:一 曰张学;二曰针学;三曰按摩;四曰咒禁。医学又分五科:即体享疗科、疮肿科、少小科、耳目口齿科、角法科。《本草》和《甲乙脉经》为必修科目。针学专习经脉、孔穴之道,辨别浮沉涩滑之候,以针灸手术治疗疾病。按摩学则以按摩术,导引宣泄体内各种疾病。咒禁学专习以咒禁迷信作为驱除邪恶鬼魅之术。宋代医学初 隶于太常寺,至神宗时,置提举判局,设教授一人,由翰林医官或在外良医担任。有学生三百人,分为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方脉科习大小经,以《素问》、《难经》、《脉经》为大经;以《巢氏病源》、《龙树论》、《千金翼方》为小经。针疡二科,则去《脉经》,而增三部针灸经。学生毕业考试及格后,高等的派为 尚药局医师以下医职,其作按等第补为本学博士、正、录,或委为外州医学教授。元、明地方也设医学。 律学中国古代的法律学校。晋始设律学博士。后秦姚兴设律学于长安,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唐代律学隶属于国子监,学生名额为五十人,专习律令,兼习格式法例。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开始用断案考试法官。六年设立律学,仍隶属于国子监,以朝集院为校舍,赐钱万五千缗以养生徒,置教授四人专任教课。学一分命官、举人两类,各居一斋。举人入学,须先听读而后方得试补。习断案者试案一道,习律令者试大义五道,每月一公试、三私试。凡 朝廷新颁法令,即由刑部限日转给,以备学生实习。 算学中国古代培养天文、数学人才的学校。设于京师。 唐隶属于国子监,宋算学建于崇宁三年(1104年),后并入太史局。所习有《孙子算经》、《五曹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周髀算经》等算学书籍。清代称算学馆,康熙九年(1670年)取满洲官学生六人,汉军官学生四人,令钦天监分科教肄,至二十五年(1713年),设算学馆于畅春园。乾隆四 年(1739年)改隶国子监,称国子监算学。满、蒙、汉军八旗及汉人学生共六十名。其满洲、蒙古、汉军算学生均从八旗官学中考取。汉人算学生则由国子监会同算学馆,从举人、贡生、生员、童生中考选。 武学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 (1043年)始设。不久即废。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选文武知兵者为教授。元丰年间置博士、教谕。生徒以百人为额,未参班 使臣、门荫子弟及庶民子弟,可经保荐投考。入学后,给常膳,习诸家兵法及弓矢骑射等术。愿试阵队者,量给兵肄习。满三年考试一次,及格者给以官职,不及格者留学一年再试。崇宁间曾一度设立各州武学。明代置京卫武学和各卫武校,年轻武官及应继承武官禄位的子弟,得入学受教。崇祯时,各州府县亦设武学生员,所 习除军事科目外,与儒学无别。 蒙馆也叫蒙学,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主要教授学童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的常识。一般用《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教材。无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课,注重背诵和练习。 回回国子学元代培养回回文(维吾尔文)译员的专门学校。创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学生名额定为五十人。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供廪膳,以教授回回文字为主,学满后派遣各衙,充任译史。 蒙古国子学元代在京师设立的高等学校。创立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学生限于在朝的蒙古人、汉人百官、法薛台(护卫军)官员的子弟和经过选拔的庶民子弟。学额初无定员,至仁宗延祐二年(1351年),规定为一百五十人,其中蒙古学生七十人,色目学生二十人,汉学生六十人。学生分正额与陪堂两种,前者为官员子弟,月给廪膳;后者为庶民子弟,略给纸札笔墨。学官有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录、典书、典给等。主要学习蒙古文《通鉴节要》,兼习算学。学成考 试,精通者量授官职。 女真国子学金朝专为女真人子弟设立的学校。始创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有策论生百人,小学生百人,选“猛安”、“谋克”内良家子弟优秀者入学。用译成女真文的儒家经书为教材,考试与太学略同。 阴阳学元明两代地方设立的天文学校。始创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直接隶属司天台,初仅设于诸路(元代地方地政区域),后推及各府、州。学科为天文学与术数,习《占算》、《三命》、《五星》、《周易》、《六壬》、《数学》等书。艺术精通者,可录呈省府,到京验试,如有异能,许入司天台录用。明代的地 方阴阳学官,府曰正术,州曰典术,县曰训术。 社学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 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明代地方仍普遍设立“社学”,民间十五岁以下 的幼童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清代各直省的州、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社师择“文 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 四门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创设四门小学。因初设 于京师四门,故名四门学,后与太学同在一处。立四门博士四十人,助教十二人。唐代的四门学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有生员一千三百人。教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允许低品阶官员及庶人子弟就学。宋承唐制,于庆历三年(1043年)设四门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士庶子弟入学,一年一试,三试不中者出学。不久被废。 书院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蔌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六年 (718年),以乾元院为丽正修书院(亦称丽正书院),十三年又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这种官方设立的书院不同于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古今之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荐举贤才和提某些建议,供皇帝参考和选用。有时间可考的较早的私人书院,是唐贞观九年(635年)在遂 宁县所办的张九宗书院。贞元中期,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即其遗址建立学馆,以授生徒,称“庐山国学”。唐末至五代,战乱连年,学校废毁, 学者多择名山胜地,建立书院,作为研究学术和聚徒教授的场所,开创了私立大学之风。宋初著名书院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等四大书院。南宋书院大兴,几遍全国。原多民办,后经朝廷敕额、赐田、奖书、委官,遂成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中心。掌教者称山长、山主或洞主。元、明、清三代书院仍盛,为准备科举 的场所。 石鼓书院建于湖南衡州石鼓山,故名。初,唐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 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宋太宗至道三(997年),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文献通考·学校》 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一。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 嵩阳书院建于河南登封太室山下。原址为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兴建。五代时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颁书赐额。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南宋王应麟辑《玉海》,列为“宋朝四书院”之一。宋末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院门前有唐天宝三年“圣德感应颂 碑”,高约九米,宽二米,书法遒雅,雕刻亦精。 应天府书院建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商丘县)。原为五代名 儒戚同文的旧居。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应天府民曹诚在戚氏旧居建筑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并以自己修建的学舍捐给政府。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并以戚同文的嫡孙戚舜宾为主教,曹诚为助教。成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商丘旧名睢阳,故也称睢阳书院。景祐二年(1035年)改为应天府官学。 白鹿洞书院建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原是唐代李渤于贞元中(785—805年)隐居读书的地方。 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825—827年)任江州刺史,在此建筑台榭,名之为白鹿洞。南唐时,白鹿洞置田建立学馆,命国子监李善道为洞主, 教授生徒,称庐山国学。宋太宗时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常有生徒数千百人。诏赐国子监刊“九经”供生徒肄习,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年),朱熹为南康军太守,加以重修,订立教规,并曾讲学其中。由于朱熹的努力,白鹿洞书院成了南宋书院的模范,并影响了后世书院的发展。 岳麓书院在湖南潭州岳麓山抱黄洞(今湖南善化西)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潭州郡守朱洞创建。筑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接待四方学者。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郡守李允则重修宇舍,扩大规模,有生徒六十余人,并请国子监颁赐经书。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山长周式又加扩充。八年,真宗召见周 式,命为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并赐岳麓书院额,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孝宗时,朱熹为潭州守,仿白鹿洞书院,设立学规,内容更为充实,四方学者闻风而来听讲。 茅山书院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故称茅山书院。侯氏在此教授生徒十余年。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经江宁知府王随奏请,朝廷赐给田亩,充书院经费。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 东林书院院址在江苏无锡县。原是北宋杨时讲学的场所,元代废为僧舍。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革职吏部郎中顾宪成,偕弟允成于杨时讲学旧址重建书院,榜其门额曰“东林书院”,与同好高攀龙共主其事。书院除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为院规外,又订出《东林会约》,主旨是要求师生继承杨时的精神,上承周敦颐、程颢、程颐,下接朱熹等理学大师,反对王学的陋习。初纯事讲学,与时政无关。嗣后顾宪成等在讲学之余,“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抨击阉党。一时“士大 夫抱道忤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一部分在职官吏也“遥相应合”(《明史·顾宪成传》),被称为东林党。天启五年(1625年),党祸大作,书院天 启六年四月被毁。崇祯年间,又稍复修。清代许献等著《东林书院志》二十二卷,述东林史事甚详。 漳南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在河北肥乡县兴建义学。后郝文灿就原址扩建,改称漳南书院。二十五年(1696年)颜元主持院事, 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书斋。旋因漳水泛溢,淹没院舍,未及半年颜元即离去。后经修复,屡请颜元主其事,皆辞而不往。 学海堂清代书院之一。院址在广州城北越秀山。道光六年(1862年),阮元任 两广总督时创办,并曾在此讲学。院内不设山长(即院长),而设学长八人,分别授课。学生则从《十三经注疏》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昌黎集》、《朱子大全》诸书中任选择一门,作日记,交长评阅指点。刻有《揅经室集》、《学海堂集》及《学海堂经解》(即《皇 清经解》)。 诂经精舍清代书院之一,在杭州西湖孤山。嘉庆初年,阮元督学浙江,创建“诂经精舍”,并聚诸生合辑《经籍纂诂》一百六卷。该书院重经典而轻科举,院元、王昶、孙星衍、俞樾等先后居此讲学。有及十年,人才辈出,自成一家。曾选刊学生文辑为《诂经精舍集》。 南菁书院清代书院之一,在江苏江阴县。兴绪十年(1884年),江苏学政黄体芳所建。学生学习经史词章,兼习天文、算学等。刊有《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丛书》、《南菁札记》等书籍文献。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 旗学清代八旗子弟学校的总称。包括八旗官学、八旗教场学、八旗蒙古官学、盛京(沈阳)官学、咸安官学、八旗义学等。 八旗官学清代旗学的一种。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分八旗为四处,每处各设官学一所,派满、蒙、汉教习,教授亲贵以外的八旗子弟。课程与宗学相同。隶属于国子监,每十日须赴国子监考试一次。春秋二季尤重骑射,每五日演习一次,其训练方法,较国子监普通学生为严。康熙三十年(1691年)设立盛京(沈阳)八旗官学,左右两翼各二所,选取各旗俊秀幼童入学,教读满、汉书籍,兼习骑射。 景山官学清代旗学的一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令于宫内北上门两旁官房设官学,是为景山官学。选内府三旗佐领、管领以下幼童三百六十名就学。有清书三房,各设教习三人;汉书三房,各设教习四人。学生肄业三年,考列一等为笔帖式,二等为库使、库守。 觉罗学清代宗学的一种。清初只设宗学,专供皇族孙孙及宗室子弟入学。后来生齿日众,宗学不能容纳爱新觉罗氏族子弟,遂于雍正七年(1729年),令八旗衙 门各设觉罗学,以供八至十岁的觉罗子弟聪秀者入学就读。每学由王公一人总其事,副管二人,由觉罗中选老成练达,品行端方者充任。课程为满书、汉书(经史)及骑射三科。春秋考核,学满三年,由钦派大臣会同宗人府考试,分别奖惩。学成,同旗人同应岁、科试及乡、会试,并考用中书、笔帖式。满书、骑射各设教习一 人;汉书教习每十名学生设一人。盛京(沈阳)合宗室与觉罗为一学,名曰“盛京宗室觉罗学”,凡居盛京宗室觉罗子弟,择其聪秀者入学读书;以将军及奉天府尹总其事,设总副管;满书、汉书、骑射教习与京师觉罗学同。 俄罗斯学馆清代为俄国留学生设立的学校。俄 国自十七世纪末年以来,每隔十年,轮班派遣学生数人来中国留学,学成回国。雍正六年(1728年),俄罗斯遣其陪臣子弟鲁喀、佛多德、宜畹、喀喇西木、米 海拉等到京,恳求肄业。清廷即在国子监下设立“俄罗斯学馆”,选派汉,满教师,教授俄国留学生习汉、满语文及经史典籍。乾隆六年(1741年),又在理藩 院下置俄罗斯学堂,聘请在京俄人教授汉、满贵族子弟习俄文。国子监又于满、汉助教内简选二人,专掌其事。 万木草堂康有为讲学之所。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设于广州长兴里。康有为以其所著《新学伪经考》、《长兴学记》为讲学内容,宣传括古改制。学生陈千秋、梁启超、麦华、麦孟华、徐勤等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人物。1894年被迫解散。1896年后又有讲学活动。 圣芳济学院由法国天主教帕修欧神父(Rev.Father.Bassuiau)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办的圣芳济学院(St.Francis Xavier's College)。1987年北虹被列为虹口区重点中学;1991年,被选为上海市首轮“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学校;1998年被确定为上海市第二轮课程改革科研基地学校;2003年改名为“北虹高级中学”。 格致书院院址在上海。光绪元年(1875年),徐寿与英人傅兰雅等以中西绅商捐资创建,以王韬任监院。请中西名人讲演格致学理,并聘请西方学者讲习化学、矿学等。由南北洋大臣各关道分期命试有关格致的课题,分别等级给奖。是近代科学研究院之雏形。 时务学堂清末维新创办的学校。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赞助,于1897年在长沙开办。梁启超任总教习。教育内容包括经、史、诸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与自然科学。学生按日作札记,由教习批改。在教育中宣传变法思想。成立数月,就被迫停办。 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北京大学的 前身。创立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戊戌变法“新政”措施之一。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初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十科。但是 实际上仅办《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性质仍同地旧式书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停办。1902年复校,设预备科(政科、艺 科)及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1903年增设进士馆、译馆及医学实业馆。辛亥革命前夕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以后 (1912年5月)改为北京大学。 存古学堂清末为“保存国粹”而设立的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先改武昌经心书院为存古学堂。1908年江苏省仿照设立。1911年清政府颁布《存古堂章程》,在学制方面另成系统。宗旨是为了培 养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经学、国文、中国历史教员及经科、文科大学的预备生。设经学、史学、词章三门课程。分中等科(修业五年)和高级科(修业三年)。 通艺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元济在严复的帮助下,创办于北京。初名西学堂,同年冬改名通艺学堂。课程有英文、数学,学生四、五十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被迫停办。 天津中西学堂亦称北洋西学堂,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盛宣怀创办。分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二级,学时各为四年。二等学堂为预怀创办。头等学堂普通科设英文、数学、制图、物理、化学、天文、地学、万国公法、理财等课,专门科设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等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1903 年复校后,改为北洋大学,设有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门,为我国最早的工科大学。 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盛宣怀创办于上海。办学经费取自电报、招商两局。分四院:师范院,即师范学堂;外院,即附属小学堂;中院,即两等学堂(中学堂);上院,即头等学堂(大学堂)。师范院训练一年以上,选充各院教习。外院、中院、上院均为四年,三级相衔接,逐年递升。1903年改名上海商务学堂,不久改名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又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设有铁路、电机等科。辛亥革命以后,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电学校、交通传习所合并,改名交通大学。 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创办的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学校。地址在上海泥城桥福源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上海南洋公学校方压制学生言论自由,激起学潮,二百多名学生愤而退学,中国教育会为学生设立爱国学社。蔡元培为经理,章炳麟等任义务教员。实行学生自治。课程有:国文、英文、史地、理化、体育 等。并进行军事训练。学社编印《学生世界》等杂志,以“国民公会”名义,常在张园集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利用《苏报》作为宣传阵地。1903年7 月,“苏报案”发,章炳麟、邹容等被捕,爱国学社被迫解散。 蒙养院清末教育体制中最初级的学校。其宗旨在于辅助家庭教育。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入学年龄为三至七岁,每日授课不超过四小时。以女子师范毕业为教师。 通儒院清末最高学府。须经分科大学堂毕业或具同等学历方能升入。无单独机构,附在京师大学堂内,其宗旨与大学堂相同。 湖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创建于湖北。教师聘自德国军官,学生皆选自“文武举贡生员及文监生、文武侯补候选员弁,以及官绅世家子弟”。课科 分学科与术科两种:学科谓之讲堂功课,有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桥道制造之法及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术科谓之操场功课,有枪队、炮队、马队、营垒、工程队、行军炮台、行军铁路、行军电线、行军旱雷、试演测量、演习体操等。学生除学习主科外,如逢暇日,则令诵读四书,披览史籍兵略,以 “固中学之根底,端毕生之趋向”。 天津武备学堂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 章创办于天津。为效法德国陆军学校,教师也由德国军官充当。学生选自各处的营弁,间有文员愿习武事者,亦可录取。课程分学科、术科两种:学科研究西洋行军法;术科则赴营实习。学习一年以后,发回各营,量才叙用。第一批毕业,再挑选第二批,络绎不断。清末民初的许多北洋军阀都出身于此校。 天津水师学堂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创办于天津。分驾驶、管轮两科,均用英文教授,五年毕业。前四年在堂学习,有英文、数学、力学、化学、格致、天文、地舆测量及读经、国文等课程。最后一年上船实习海军技艺,有海道、驾驶、帆缆、枪炮、列阵等课程。毕业后授以水师官职。后清政府又在广州、威海卫和南京等地 设立水师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清末设立的最早的海军学校。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创办 于福建马尾。初名“求是堂艺局”,分为两部:一称前堂;一称后堂。前堂以学习造船技术为目的,采用法文教授,又名法国学堂;后堂以练习驾驶技术为目的,采用英文教授,又科有英国语言文字及算法、画法;训练科则为诵读《圣谕广训》、《孝经》,兼及策论。学生毕业以后,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1913 年前堂改为福建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堂改为海军学校。 方言学堂清末洋务学堂之一。光绪二十年(1894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湖北武昌。专业为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种,每科分斋讲授。创办之初,只许方言一斋的学生住堂肄业,其余三斋均依书院旧制,寄宿堂外,不必逐日听讲,只按月来堂考课。以后算学一科,改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停办,实际只有言一斋,故又称“方言学堂”。 上海广方言馆清末在上海设立的外国语文学校。同治二年(1863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以上海交涉事件较多为理由,奏请清政府批准,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亦称上海同文馆。招收近郡十四岁以下的俊秀儿童入馆,学习外文为主课。只利用礼拜休业日讲中文,自习自然科学。三年业满,分派洋务职事。1905年改为兵工中学堂。同治三年广州仿上海例,也设广方言馆,又称“广州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晚清培养译员的学校。咸丰 十年(1860年),“俄罗斯馆”中已附设其他外国语文专业。同治元年(1862年),在北京设京师同文馆,属总理事务衙门。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初期仅招收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官学学生,后兼收年岁较长的八旗子弟及汉族学生。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 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其附设的印刷所,曾译印过一批数理化、文史等方面书籍。该馆受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控制和影响较多。美国传授士丁韪良于 1863年到馆任教,1869年由赫德提名为总教习,总管校务近三十年。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以吏为师秦代的教育制度。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焚书的同时,禁止私学,规定“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吏师除以博士官充任外,多由各级官吏充任。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典章文物,俱掌于官府;礼、乐、射、舞器,都藏于宗庙。民间无书无器,学术专为官有,教育非官莫属,非官莫能。当时也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育冲破了“以吏为师”的局 限。至秦朝,为了统制舆论,钳制思想,又在全国确立了“以吏为师”的吏师制度。 学官中国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汉代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都属学官。 祭酒中国古代主持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神,所以祭酒原为一种荣誉之称,所引申为学宫的主持人。战国时,荀子在齐国临淄稷下学宫“三为祭酒”,被尊为卿。汉武帝于太学设五经博士,首长称仆射。东汉光武帝时,立五经十四博士,由太常(掌选博士之官)选出其中有威望者一个为“祭酒”,作为总管教务的首长,祭酒因此成为学官名。西晋改称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隋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国子监,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 教习学官名。明代选殿试进士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后改为礼、吏两部侍郎二人)任教,称为教习。清代仍沿明制,翰林院设庶常馆,由满、汉大臣各一人任教习。选侍讲、侍读以下官任小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称为教习。 提学学官名。详“职官”门。 山长古代书院的主持人。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讲学,受业者称蒋为山长(见《荆湘近事》)。至宋相沿为习,书院益多,掌教时称为山长,或称山主、洞主。元代书院,亦置山长,讲学之外,并总领院务。清乾隆时改为院长,清末仍名山长。 司业学官名。学政之称,源于《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清代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由朝廷派往各 省,按期至所属府、厅主持考试童生或生员。学政须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以及部属等官中的进士出身者选充,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任期内得与督抚进行。1906年改提督学使,辛亥革命后废除。 教授原为传授学业之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后汉书·儒林传序》:“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后世渐以教授为学官之名,职事近于汉唐所置博士。至宋代,宗学、律学、医学、武学以及各路(地方行政区域)、州、县学均设置教授,用经义教导诸生,并掌管学校课试等事,位居提督学事官之下,是为以教授名官的 开始。元代诸路州府儒学,都设置教授。明清府学也设置教授。 助教学官名。西晋咸宁二年(267年)立 国子学,始置助教,职掌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以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学中都设置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馆助教等。州(郡)县学亦有设助教一职者。北魏增置医学助教,隋增算学助教,唐增律学助教,以协助博士传授专门技术知识。宋代废止。明清仅设国子监助教。 五经博士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 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生徒的学官。详“经学”门。 生徒学生、门徒的通称。唐制,取士之科由学馆进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皇帝自诏选者曰制举。 博士弟子汉代太学, 由博士授业,遂称太学生徒为“博士弟子”。后亦以称太学生或诸生。其选补办法,西汉时,由太常(掌选博士之官)直接选送,或由郡国选送。所选博士弟子,不专以贵族子弟为限。传授内容以五经为主,至一定年限,经过考核,一般可在郡国任文学职务,成绩优异者可授中央及地方行政官。 受业弟子直接承受师长教育的学生。 著录弟子间接受业的学生。即只要在老师门下登记姓名,就可成为他的弟子。著录弟子并不亲自面受师训,往往通过高业弟子转相授受。如董仲舒讲学时,即使“弟子 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东汉马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乃使高业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郑玄在其门下,甚至三年未能见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宋代除国子监及其下属各学生员称监生外,司天监也有监生。明代监生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 人,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贡监是以人才贡献入监之意。洪武初规定,凡天下府州县各学,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后来名额略有变更,但因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中,致使仅以食廪膳年久者为先,往往是一些年长而无学识的人入监学习,所以监生成绩差劣。至孝宗时期,又于各府州县常贡之外,每三、五年 再行选贡一名,通过考试把学行兼优、年轻有为者选贡入国子监学习。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民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故又称民生。至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监生有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生有六类: 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一般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 历事监生明代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1373 年)。据《明会典》载:令监生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奏:勤谨的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才力不及的,送还国子监读书;奸懒的发充下吏。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在地方衙门方面,有时也派监一分行州、县,清理粮田,或分行国内督修水利。洪武初年,因各衙 门吏不敷用,而又可使监生有实习的机会,故推行历事监生制。后来监生日多,历事又复冗滥,出路各极为困难。至英宗正统三年(1483年),历事制遂废。 诸生明清时期地方各级学校在学学生的统称。经省各级考试录取入府、州、县学者称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诸生。 六艺一、即六经:《礼》、《乐》、《书》、《诗》、《易》、《春秋》。二、中国古代的六项教育内容。即五礼:吉、凶、军、宾、嘉;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五御(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 逐禽左;九数:方田、粟米、衷分、少广、商均、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名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名》一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名》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四书”从此定名。朱熹用理学的观点注释四书,明清统治者提倡理学,故定四书为学生的必读课本。 千字文中国封建社会启蒙教育的课本。南朝梁周兴嗣撰。取王羲之遗 书中不同的字一千个,编为四言韵语,叙述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隋朝开始流行。历代多有续编和改编本,如宋代有胡寅的《叙千古文》、侍其玮的《续千文》;元代有许衡的《稽古千文》;明代有周履靖的《广易千文》;清代有何桂珍的《训蒙千文》、龚聪的《续千字文》。唐代还有高僧义净的《梵语千字 文》。 百家姓中国旧时流行的启蒙教育课本。作者不详。传为宋初吴越民间所著。搜集姓氏,编为四言韵语;为尊宋代“国姓”,故以“赵”居首。因诵读方便,所以广为流行,成为旧时最普通识字课本。 三字经中国旧时流行的启蒙教育课本。著者相传为南宋的王应麟(一说是区适子)。明清学者陆续补充。1928年章炳麟重加修订,并为之作序,称其“先举方名 事类,次及经史诸……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辑《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 幼学琼林中国旧时的启蒙教育课本。清代程允升著。原名《幼学须知》。嘉庆年间,经邹圣脉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简称《幼学》,共四卷。博采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典故,编为骈语,以便诵记。 朱子家训亦名《朱子治家格言》。清初末用纯(号柏庐)著。内容戏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也用作私塾课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