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书双竹湛师房 |
释义 | 《书双竹湛师房》是宋代苏轼在1073年(熙宁六年)为杭州广严寺住持禅师湛师所作的二首七言律诗。前四句为一首,后四句为一首。描写诗人游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独具艺术匠心。 作品名称:书双竹湛师房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苏轼诗集 卷五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苏轼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书双竹湛师房 创作年代:宋代 作者:苏轼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作品赏析此诗是苏轼在1073年(熙宁六年)为杭州广严寺住持禅师湛师所作。双竹,广严寺内有竹林,因所生竹皆成双作对,故又名双竹寺。 这二首抒写诗人游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的小诗,独具艺术匠心。作者不是先写出游山寺的景物与情事,而是从“我”落笔,抒发情怀。这种写法在其他题画诗中亦可见到,如《书晃说之〈考牧图〉后》中所写:“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由抒发情思而进入题画。这里第一首起二句“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亦是同样的构思。“一钓舟”是化用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川》“天入沧浪一钓舟”的诗意。浪迹江湖之上并非诗人本意,不过反映了政治上受压抑的失意情绪。紧接着“意嫌”一句,对深居高屋感到意冷心寒。冷飕飕,寒冷的样子。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正是诗人内心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情绪的流露。在熙宁变法的革新浪潮中,苏轼因政见不合,自请离京外任,企图暂时避开这纷繁复杂的斗争漩涡。他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中说:“眼着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他就是怀着抑郁不得志但又不忍隐退的矛盾心情来到山清水秀的杭州。起二句正是他那烦恼心绪的真实写照。 三四句“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灶清香尽日留”。诗人运转笔锋,写住持禅师清净的坐禅之处。据宋人所编《集注分类东坡诗》引《维摩经》言:“三万二千师(狮)子座入维摩方丈室中,无所妨碍。”诗人钦羡这了无尘俗的方丈之室,那飘散着的一股淡淡的香雾云烟,终日在禅房四周缭绕不止,显现出一种清净而肃穆的气氛。这种情调并不意味着作者欲皈依佛门,而只是借以排遣郁积内心的烦恼。 第二首(宋代何汶《竹庄诗话》题作《宿余杭山寺》),写诗人夜宿寺院的心境。起二句“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承接上首。寺僧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对此是闭门不问,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 三四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细致地刻画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在这风雨之夜,山寺内残灯将灭,诗人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这既是写炉火,但又是写诗人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虽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苦恼,时而消沉,但他“奋厉有当世志”的意愿并没有消失。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使他久久不能入眠。那萧萧风雨打窗声,仿佛把他带进了熙宁变法的浪潮中。变法初期,时议纷争,他数次上书陈述政见,然而不为执政者所容忍。当他离京赴杭州时,他的表兄弟文同为之担忧,并作诗规劝说:“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然而“口快笔锐”的诗人是听不进去的。此时夜宿山寺,辗转不寐,又在吟诗了。诗篇以“卧听”句收结,与上篇首联的抒怀相呼应,余韵不尽,耐人咀嚼。 这两首诗意脉连贯,充分反映了诗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力未免更留连”(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情意。南宋何汶在《竹庄诗话》卷十七引《冷斋夜话》说:“山谷(黄庭坚)尝言天下清景,初不择贵贱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所设。……东坡《宿余杭山寺》诗云云。人以山谷之言为确论。”从诗中所写宁静、清淡的境界来看,作者不仅在于客观地再现山寺的清景,而且融情于景,通过清新脱俗的语言,抒写了主观情思,表现了超旷的襟怀,给读者带来一种隽永的意趣。清人纪昀评此诗说:“意自寻常,语颇清脱。”也就是说,在极为平淡的诗意中,包含了清新脱俗的隽永的意味。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