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舒元 |
释义 | 中国最具价值的商学院之一的岭南学院院长舒元教授长期从事现代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果丰富,在国内外经济学者中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 中文名:舒元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49年 职业: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美国春田大学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现代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研究 代表作品:《中国经济增长分析》;《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 个人简介舒元,男,1949年出生。岭南(大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和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舒元教授于1989年7月获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获美国春田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 舒元教授有丰富的海内外学术背景。1981年至1983年为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简介学院访问学者,1988年8月至1990年1月任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主任,1990年以来先后担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福特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玛丽埃塔学院客座教授、世界银行顾问、卫生部中国卫生经济培训和网络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曾多次出席国内外高级学术会议。 主要研究领域为增长经济学、世界经济和产业经济学。 舒元教授于1989年7月获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获美国春田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 个人履历舒元教授1986年至1993年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1993年至1994年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系主任,1994-2007年,担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2006年至今,任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 2007年,舒元教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个人成果舒元教授长期从事现代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果丰富,在国内外经济学者中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出版了《中国经济增长分析》等专著和译著十几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舒元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两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3年毕业博士生王曦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毕业博士生徐现祥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舒元教授主持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学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舒元教授有丰富的海外学术背景,1981年至1983年为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1988年8月至1990年1月任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主任,1990年以后曾担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福特基金访问学者、美国玛丽埃塔学院客座教授、卫生部中国卫生经济培训和研究网络世界银行顾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访问教授。 主要工作经历2006.4- 中山大学 国际商学院 院长, 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6- 岭南(大学)学院董事会董事 1994.3-2007.7 中山大学 岭南(大学)学院 院长 2001.10-12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访问教授 1993.3-1994.3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经济学教授 1992.5-1992.8 世界银行顾问 中国卫生经济培训和研究网络 1990.8-1990.9 ? 美国 玛丽埃塔学院 客座教授 1990.1-1991.6 ?美国 密歇根州立大学 福特基金访问学者 1988.8-1990.1? 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主任 1987.4-1993.4 复旦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1986.9-1993.4??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 1984.6-1987.4 ?复旦大学经济学讲师 1981.9-1983.9 ?英国 伦敦大学 伦敦经济学院 访问学者 1976.8-1981.9 ?复旦大学经济学助教 主要奖励和荣誉2007.9 被评为广东省2007年“南粤优秀教师” 2006.12 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6年 被评为中山大学第二届校级教学名师 2005年 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王曦的论文获2005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05年 “教学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教学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第五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论文《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舒元,徐现祥),《经济研究》2002.11, 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4年 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3年 中山大学“西方经济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年 岭南学院CHEMBA项目在教育部批准的授予外国学位的全国各项目评估中 获得全国第三。 2001 年 中山大学MBA项目在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组织的全国28所高校 第二批MBA教学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 2000年 岭南学院董事会获得广东省捐资助教优秀单位称号 1999年 岭南学院获得中山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单位称号 1997年 “西方经济学”课程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6年 获复旦大学1996年度“复华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奖励 1994年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专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 (1986.1-1993.12) 著作类二等奖 1992年 获复旦大学1991-92年度第二学期研究生教学一等奖 ??1989年 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1988年 《当代西方经济思潮》(合著)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 1986至1987年度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 发表的部分论文《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与才国伟),《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投资导向研究》(与 才国伟、王曦),《南方经济》2007年04期 《FDI Flow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Emerging Factors and Prospect》(与 曾凯生),《China and World Economy》,Volume 14,2006年11-12月 《我国国有经济的双重目标与TFP核算的微观基础》(与 王曦,才国伟),《经济学季刊》第6卷 第1期,2006年10月 《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2006年2月 《我国国有经济的双重目标与TFP核算的微观基础》(与 王曦,才国伟),《经济学季刊》第6卷 第1期,2006年10月 《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2006年2月 《财政分权、转换系数与经济增长》(与 云鹤),《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有关外汇注资的学理与法理问题辨析》(与 王曦),《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总第246期 《协调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与 徐现祥),《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 《再议对美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与 林秀丽),《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The “Banker Effect”on Chinese Stock Pricing》 (与宾国强),《Critical Issues in China’s Growth and Development》,Edited by Yum K. Kwan and Eden S.H. Yu,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England, 2005.1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 (与 徐现祥),《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 《协调改善、知识增进与经济持续增长》(与 云鹤、刘涛),《经济学季刊》,2004.7第3卷.第四期 《失业风险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与 周吉梅),《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与 徐现祥),《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三卷.第三期 《股权分割、公司业绩与投资者保护》(与 宾国强),《管理世界》 2003年第5期 《中国货币市场运行: 内生性、调整时滞与动态》(与 王曦),《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4月 《混沌经济学 一 混沌与分形》(与 周作领),《数学的实践与论识》2003年第3期 《中国经济增长模型的设定:1952-1998》(与徐现祥),《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解析世界商学院全日制MBA课程教学质量排行榜》(与 祁湘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7期 《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与 陆军),《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构造我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体系: 关于原则和方法的思考》(与王曦),《管理世界》 2002年第4期 《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与 陆军),《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混沌经济学的分析基础简评》(与 周作领),《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8期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与 徐现祥),《世界经济》2001年第5期 《劳动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与 徐现祥),《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与 万世平),《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1卷第1期 《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论》(与 汤光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浅议我国的隐性失业》(与祁珣),《全国劳动力就业与保障问题》, 四川财经大学2000年 《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与 刘木平),《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广东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4期 《我国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与 祁珣),《厂长经理日报》1999年8月26日 《贷款及贷款对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分析》(与 张华嘉),《预测》1999年第1期 《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 杨全发),《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 《逐步回归分析的拓展》(与 张华嘉),《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5期 《中国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与 陈欢),《经济学家》,1998年第3期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复兴》(与 张华嘉),《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MBA教育》(与 蔡荣鑫),《计算机世界》,1997年第45期 《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中美经贸关系》(与 杨全发),《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三期 “Development of Sino-US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World Economy and China, 1997-2. 《中国经济与中美经济贸易》,《经济学家》,1997年第2期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5—1996》,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浙江社会科学》,1996.1 《经济史学家的贡献》,《书城杂志》,1994.2。 《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世界经济》,1993.6 ??《中国经济增长问题实证研究》,《江海学刊》, 1990.3 ??《关于“潜在总供给”及其他》,《复旦学报》(社科版), 1987.7 ??《怎样认识乘数理论》,《函授通讯》, 1987.5 ??《<资本论>中两大部类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学术月刊》, 1987.3 ??《总需求.总供给.潜在总供给-兼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复旦学报》(社科版),1987.3 《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 - 纪念<通论>发表五十周年》,世界经济文汇》,1986.12 ?《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和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科学》, 1986.8 ??《莫迪格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设”》,《世界经济文汇》,1986.4 ??《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上,下)(翻译),《世界经济文汇》,1985.10 和 1985.12 ??《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斯通》,《世界经济文汇》,1985.2 发表的部分著作、译著和教材: 《广东经济蓝皮书 2006》(舒元:广东省区间协调发展形势的定量分析), 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2月,ISBN 7-80652-433-9 《开放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制度建设研究》(舒元 王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岭南经济论坛》(第二辑)(舒元 王珺 陈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宏观经济学--复习指南》(舒 元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ISBN 7-302-09655-4/F.956 《岭南经济论坛》(第一辑)(舒元 王珺 陈平),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12月 《经济增长导论》(查尔斯·琼斯) (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ISBN 7-301-05742-3/F.0531 《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与 王曦 等),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ISBN 7-306-01902-3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与 谢识予、孔爱国、李翔),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12月 ISBN 7-309-02069-3/F.469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1995—1996》(合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 《国际经营知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7 《经济大辞典》(撰稿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3 《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副主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 ??《现代经济学辞典》(合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6 ISBN 7-309-01036-1/F. 222 ??《微观经济理论 - 数理分析方法》(翻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微观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思潮》,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主要研究项目15. 《产业与区域发展创新平台》首席专家,中山大学985二期,2005-2008年 14. 《基于对偶法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核算研究及应用》课题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管理科学部 G0301,项目编号:70573125,2005.10-2008.12 1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研究》项目负责人,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基地,中山大学985工程,2004 - 2007 12. 《关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研究》课题主持人, 广州市第十六次社会科学研究招标课题,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 11. 《佛山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研究》课题主持人, 佛山市政府研究项目, 2005年5月至2005年12月 10. 《深圳经济增长因素和增长预测》课题主持人, 深圳市“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招标课题,2004年8-12月 9. 《中国城市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方法研究》课题主持人,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研究项目, 03JDXM79002 8. 《中山市产业分析系统》中山市发展计划局研究项目, 2003年5月至2003年12月 7. 《中山市宏观经济监测预测系统》课题主持人, 中山市发展计划局研究项目, 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 6. 《区域物流市场的构建与发展》子课题主持人, 广东物资集团《新经济与广东物流》课题, 项目编号:4225100, 2001-2003 5·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金融数学、金融工程与金融管理》,项目编号:79790130,1997.1-2001.3 已完成 4· 《广东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关系研究》,广东省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9705006, 1997.5 -1999.12 已完成研究报告:《广东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关系研究》 3· 《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关系研究》,国家教委“九.五”社科规划项目 1996.10 -1999.10.31 专著《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研究》(与 王曦 等)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2· 《上海经济增长分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沪社规(1993)第013号, 1993.9. - 1995.9 已完成研究报告:《上海经济增长波动的监测与预警》 1·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和中国经济增长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8年基161号, 1989 - 1992.7 已完成 专著《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6 (以上统计资料截至2008年6月) 个人理论中国MBA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两者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说偏理论好或者偏实践好。实际上,MBA教育需要理论和研究提供指导,MBA作为职业学位又是应用导向的,必须结合中国商务环境和运作的具体实际,理论和实际两者都需要。现在很多老板都有实战经验,但但实际上企业管理面临很多问题,因为他们往往不具有系统宏观的管理知识和眼界。教学相长,教授和管理者是很好的互补关系。教授的授课为MBA学员提供了国际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各种案例。MBA教育离不开专家教授,也离不开经验丰富的学生。MBA不是具体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教你怎么从别人的经验和数据中总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多搞理论的人能指导别人,但自己却并不能做企业。 有一次,一个人问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能教别人什么,他说,我的优点在于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而不是做企业,我只是个指路牌,告诉你怎么走,而我却走不到那里。市场是试金石,如果课程对他们没有用,企业家也不会来,毕竟读书的时间成本很大。如果收获不大,他们就不会继续学习,也不会推荐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来学习。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读MBA和EM鄄BA的多半都是有工作经验的,岭南学院MBA学员的工作经验平均是七到八年,而读EMBA的更是要求有十来年的工作经验,我们EMBA项目学员的平均工作年龄在13年以上,多为国企的老总,企业的董事长。他们自身的经验就很足了,再多的经验对他们无益。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认为,管理教育实际上是把实践的东西作为一种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要提升,就需要脱离,需要抽象出来,否则你就不能成为一个管理者而只能做一个操作工人。那些有10年20年工作经验的企业家,发现在我们学院参加EMBA学习,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帮助很大。这些人的收获一定要比有经验的少得多。清华大学曾经试过让最优秀的本科生来读MBA,但失败了。读MBA不同于解数学题,而是需要丰富的经验。再聪明的大学毕业生也很难理解自己没经历过的东西。讲一句话,有的人一下就懂了,有的人怎么也理解不了;有人还能凭这句话赚钱,这就是区别。实践经验很重要,有实践基础才能点化。所以我们都要求三年以上工作经验才能读MBA。 我赞成与时俱进。看见别人赚钱再去模仿就晚了,就像基金赚钱,但你跟进就会被套牢。昨天的经验无法面对今天的变化,依样画葫芦是不行的,一定要掌握理论。很多原来成功的企业家现在失败了,为什么?就是没有掌握理论,好办法在新的形式下就会成为僵化,所以他们也非常迫切去学习。实战教学也是需要的,它是对现有MBA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EMBA更应该学习宏观的东西,因为小事是由部下来做的。岭南的MBA班也有一部分请企业里的高层来讲课。这种课上一天半天很好,但是作为一门课就不够丰满,听着热闹,听久了收获就越少,所以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很需要培养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MBA教育是适应这种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炒过头,也出现过问题,但冷静地看还是持续稳健的发展态势,出现各种问题都是正常的,中国存在的问题国外也存在。中国MBA进步很快,哈佛成立近100年了,我们不过短短十来年,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别人经验好学,已经做得不错。你培养的学生到企业里工作得好,他会继续送学生来,如果不好,企业也不会送学生来了,也会告诉同行这个学校学生不行,所以会出现有的学校的MBA学生没人要,有的出路很好,形成一个良好的圈子和舆论环境。 优胜劣汰的观念要放正,不能幻想理想模式。要得到市场检验,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怎么样,工作出口如何,这些很快都可以在市场上反映出来,蒙人是蒙不住的。企业也不会照顾名牌学校的面子,只是选择合适的毕业生。优胜劣汰是一个正常的过程,不能幻想一步到位的教育发展模式。现在商业已经是全球化竞争,没有只要本土就可以做的生意,你不走出去,别人就会走上门,所以国际竞争法则一定要知道。但身处中国,了解中国国情也还是很必要的。 商管开拓者岭南学院院长访谈录石满华 印象中的舒院长总是笑容可掬,脸上浮现的总是专家学者具有的博学、谦虚的特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记者对这位国内著名商学院的院长有了初步的了解。用舒院长自己的话说,他是许多共和国同龄学者的“土插队和洋插队”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和许多渴望知识的青年一样,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求知的脚步。正是这种执着的求知欲望,他从上海下放到黑龙江农村的艰苦时期没有放弃,从复旦大学到伦敦经济学院深造没有知足,从英国到美国学成回国后也没有停歇过。也正是这种经历,他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岭南学院从事学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他都从没有放缓过那坚定的求知、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步伐。因为,他知道学无止境,因为他知道求知者渴望什么,授业者该为社会做些什么。在连任三届岭南学院院长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在中山大学以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岭南学院的广大师生们不仅打造了一所国内一流的商学院,而今又协同着“岭南人”朝着国际知名商学院的目标迈进。他,一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一所著名商学院的掌舵者正用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观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家们。(以下内容根据舒院长谈话整理) 以科学的现代教育理念为主导《岭南精英》:中国的MBA教育已经走过十余年,您怎么看待中国的MBA教育?岭南学院培养目标什么? 舒院长:在中国MBA出现之初,人们曾经将MBA宣传得很夸张,也曾经有段时期人们对MBA的看法有些偏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创新、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在不断地加速。因此,认识和看待MBA教育不能简单加以定论,我们应该平衡地看到现代MBA教育的优点,也要看到MBA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MBA作为一种职业学位教育,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该与传统的学术教育有所不同。科学的MBA教育,应该是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需要使学生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应该是能够学以致用,开拓创新的国际化人才,他们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直以来,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游学”中锻炼学员实践能力《岭南精英》:作为国内知名的商学院,岭南学院教学的具体特色有哪些? 招生标准有没有特殊的要求? 舒院长:岭南学院定位为商学院的时间并不是太长,学院的各个MBA项目之所以能在国内众多商学院中表现突出,主要是因为学院在MBA教育的过程中,吸取了国内外众多著名商学院的智慧结晶。学院在MBA招生时有个明确的规定,所有学生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且英语必须达到能学习和交流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会针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地创造深入企业“游学”的机会。尤其是对一些以企业家为主体的EMBA学员,学院在传授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注重为他们不断创造机会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即时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学院经常以对外交流、参观国内外知名企业、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交流的机会。学员们通过深入企业学习,展开各种企业高层论坛等方式不断地总结、提高,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家们提高先进管理方法的运用能力,“游学”成为了学院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今年年初至今,综合EMBA项目学院就先后走访了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广州立白集团、雅戈尔集团、东睦新材料公司、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顶新国际集团(康师傅集团)、娃哈哈集团等著名企业。 走出国门,培养开拓性国际视野《岭南精英》:据了解,岭南学院与国外许多著名的商学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您能谈谈这种广泛、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对学生培养有什么好处?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些合作项目吗? 舒院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中国的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拓展了大批经济人才的需求空间,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商务规范,又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就意识到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扎实的理论经济基础,熟练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同时,还应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国际商机的国际化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院一直以来不断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紧密合作,竭力为学生们创造对外学习交流和的机会。 学院目前与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国际著名院校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包括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的国际MBA项目、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合办中国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CHEMBA)、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科技管理项目MOT合办医药卫生高科技管理EMBA项目(h-EMBA)、综合方向EMBA项目、与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及里昂高等商学院合办国际贸易方向的法国MBA项目等。交换生项目也是学院为培养国际化人材的方法之一,通过交换学习,学生亲身感受国外不同的社会和教学环境,认识国外的专家学者和MBA同学,学到新的知识和经验,感觉获益匪浅。 缩小差距,向国际一流院校迈进《岭南精英》:现在,国内外商学院也有很多,岭南学院的发展目标什么?与国际一流的商学院相比,岭南学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舒院长:自1997年确立商学院的定位后,岭南学院就以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学院为发展目标。近年来,我们学院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著名商学院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困难是在师资方面。为了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我们一方面不断地充实、提高师资队伍,学院不仅引进了英国伦敦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境内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同时还先后选送了61名教师前往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外著名高校深造。目前,在国内一流的学院中,像我们这种大量引进和派教师出国深造的高校并不多见。我们学院的师资背景有竞争优势,而且学院还在不断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学院也在不断坚持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逐步缩短与国际一流商学院的差距。学院教师以“顶天立地”为目标,既力争学术成果的高水平,又立足本土,服务社会,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岭南精英》:“红灰精神”对岭南学院校友影响至深,据了解,学院董事会不仅带动岭南校友为改善教学环境捐资出力,而且历届海内外岭南校友也为学院的教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您能介绍一下学院的董事会和同学会吗? 舒院长:岭南学院历史上就有“作育英才,服务社会”的传统,鼓励学生以前辈为榜样,培养一批批具有沟通、自学、应变、合作、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升他们的品格、胸襟、情操、视野和素养,立志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是学院培养的教育目标。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岭南教育传统,特别强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院董事会时刻关注学院的发展,不仅捐资修建了十余座建筑和设施,设立董事会奖励基金和教研发展基金,同时还积极争取海内外校友对学院发展的资助。 目前,19个岭南校友会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校友会的团队凝聚力和号召力都非常强。在校友会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初出校园的青年。虽然他们年龄悬殊很大,但他们却有着共同服务社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学院也得益于他们的捐助,在硬件设施和教学软件上都有很大的改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