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叔晦帖 |
释义 | 《叔晦帖》是我国北书法家米芾的作品,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29.6厘米,上钤有“项元汴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乾隆鉴赏玺”、“太上皇帝之宝”等鉴藏印。此帖书法沉着痛快,洒脱飘逸。结体、用笔中多见王献之的风骨。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书名:叔晦帖 作者:米芾 类别:书法 年代:北宋 字体:行书 规格:纵24.5厘米,横29.6厘米 特点:沉着痛快,洒脱飘逸 质地:纸本 作品简介《叔晦帖》,北宋米芾作品,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29.6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上钤有“项元汴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 乾隆鉴赏玺”、“太上皇帝之宝”、“乾隆宸翰”、“信天主人”、“淳化轩”、“梁清标印”、“黔南景氏珍藏”、“庆郡王宝藏书画章”等鉴藏印。 作品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故以秘玩赠之,题以示两姓之子孙异日相值者。襄阳米芾、元章记。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作品说明米芾《三帖卷》计包括《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三帖,均属纸本,行书。《三帖》合装一卷,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 作品欣赏此帖书法沉着痛快,洒脱飘逸。帖后项元汴跋云:“卷毫濡墨,沉着痛快,且潇散简远,气雄韵胜,实与逸少同调合度。”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书风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最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含;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作者简介米芾 (1051- 1107)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黼,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初师欧阳询、柳公权,结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百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