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Ⅱ优851 |
释义 | Ⅱ优851(国审稻2007030)系南平农科所新培育的优质高产抗病南方稻区晚籼新品种,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具有熟期适中、产量高,丰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米质较优,植株整齐,熟期转色好等特点。 基本信息品种名称:Ⅱ优851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30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Ⅱ-32A×南恢851 主要特点1、产量高,丰产突出:2005年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A组初试产量居参试品种(组合)首位,比对照汕优46增产4.1%,达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比对照汕优46增产2.86%,达极显著水平;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增产519.95千克,比汕优46增产5.89%。 2、抗性频率高:抗性综合表现:综合指数4.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频率80%。 3、米质优良、蒸煮品质较好:糙米率80.10%,精米率72.1%,整精米率64.7%,粒长6.6mm,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垩白度4.0%,透明度1级,碱消值6.7级,胶稠度78mm,直链淀粉含量19.7%。米质较优,达部颁2级标准,蒸煮品质较好。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0.0天,比对照汕优46迟熟2.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7.0万穗,株高106.6厘米,穗长22.9厘米,每穗总粒数146.7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7%,长宽比3.1,垩白粒率36%,垩白度4.0%,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9.7%。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晚籼中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7.89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4.10%(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83.02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2.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5.46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3.4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9.95公斤,比对照汕优46增产5.89%。 栽培技术1、育秧:适时播种,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公斤左右,大田每亩用种量1~1.5公斤,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2、移栽:秧龄25天左右移栽,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栽插规格20厘米×20~23厘米,每穴栽插2粒谷苗,每亩栽插6万~8万基本苗。 3、肥水管理:每亩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10~15公斤,其中50%作基肥,40%作分蘖肥,10%作穗肥。水分管理上注意够苗轻搁,湿润稳长,后期重视养老根,切忌过早断水。 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较优,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适宜在广西中北部、广东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浙江南部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选育机构南平农科所是个有50多年历史的农业科研单位,最大的优势是人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意识觉醒,对农业科技知识日益渴求,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推行科技特派员下派制度后,南平农科所应时而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农业科技人员走出研究室、实验田,走向田野触摸市场,成为扎实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支精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