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寿宁县木拱廊桥
释义

寿宁县木拱廊桥:木拱廊桥,俗称厝桥、木拱廊屋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对福建的廊屋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寿宁廊桥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县、全国单拱跨最长的下党鸾峰桥、全国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桥、全国最年轻的杨溪头桥、全国最后一个廊桥主墨师傅郑多金。

概况

廊桥的历史

【一】:我国木拱廊桥集中在闽浙边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寿宁、屏南和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等地。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木拱廊桥有一百多座,在福建宁德境内有五十四座,其中寿宁县有十九座保存完整、最具特色木拱廊桥,为“中国之最”。

外:一中国桥梁专家在日本讲学时,曾只用筷子搭桥,

没有任何凭借,震惊日本桥梁界,传乎奇迹

点PLAY奥

【二】:

独立廊桥,蟾溪北去,杨梅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溪碧透,百鱼争游。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廊桥何处寻?

蓦然回首,尽在寿宁无限风情。

——题记

寿宁廊桥拥有五个全国之最:全国数量最多的县、全国单拱跨最长的下党鸾峰桥、全国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桥、全国最年轻的杨溪头桥、全国最后一个廊桥主墨师傅郑多金。

古时的蟾溪流经半月山下,山形倒影如画,美称“半月沉江”,为鳌城八景之一。由于人口少,绿化程度高,古时的蟾溪清澈见底,有明邑人举人姜英的《蟾溪垂钓》为证:“江含频影鱼惊饵,石抱松根草弄斑。”蟾溪弯弯曲曲穿城而过,而至今横跨两岸的古廊桥如飞舞的彩虹,书写着母亲河的风采,让多少游人伫足仰望。

在短短不足二公里的河道上,曾经如长虹卧波般横跨着九座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廊桥。流年似水,岁月无情。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刮、刀兵水火相侵和沧海桑田巨变,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和登云桥四座了。至今仍连接蟾溪两岸的与小城差不多同龄的百年廊桥,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勾勒出小城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看到眼前这稀有而贵重的文物,不禁令我们一并更加怀念起那九座小桥流水的古典风情和文化意蕴。

名桥欣赏

以下9 座为鳌城的廊桥,其余的十几坐分布在各个乡镇

引此赋做虹桥的个性宣言: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覆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飞云桥:又名步云桥,俗称后墩桥,明天顺七年(1463)县丞李贞、邑人吴永忠募建,民国二十七年(1938)重建,1995年修缮。

七星桥:位于茗溪水头,明正德年间(1506-1521)王进等募建。在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寿宁县志》中记载已改为石拱桥,清末被水冲毁,1976年重建为公路桥。明邑人柳元教谕在《山居赋》中有句:“七星长桥,玻璃浩渺。临浅水以观鱼,步长堤而听鸟。”为鳌城八景之一。

西振桥:在电影院门口,朱坑溪流经高厝下,注入蟾溪,明天顺年间(1457-1464)知县沈能建,1960年改石拱桥。

西成桥:又名永清桥,明正统十三年(1448)吴永忠等人募建,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县张鹤年改建城内,更名蟾溪桥。1984年改建为石拱桥,称蟾西桥。寿宁最古老的一座木拱廊桥就这样从蟾溪上消失了,留给人们的是遗憾和叹息。

报功祠前桥:按《福宁府志》中寿宁县疆域图中所标,报功祠在城内西门(现县医院所在地)。由于郑怀茂在官台山聚众数千武装采银对抗朝廷,明景泰六年(1455)刘广衡和沈讷带兵****,报功祠是为纪念刘广衡和沈讷而建。在康熙二十五年刊本的《寿宁县志》中明朝训导王贵的《报功祠记》载:“寿宁县治西去百步许,新构祠堂,以祀御史中丞刘公(刘广衡),宪副使沈公(沈讷),从民欲也。”报功祠于成化二十年(1484)建,弘治间(1848-1505)刘公玉重葺,万历二十年(1792)知县戴镗重修。《鳌阳镇志》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吴氏家失火,烧毁报功祠前桥及房屋百栋。报功祠前桥很可能是西成桥(今蟾西桥)的前身。

子来桥:明天顺年间(1457-1464)主簿史正建,原名惠爱桥,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失火,烧毁惠爱桥、升平桥和鼓楼及民屋五百余家、坊表十二处。明万历七年(1579)任、秦二家失火,烧毁子来桥、鼓楼、总铺和民房四百余家。万历十年(1582)知县李应春重建为两孔石桥,改名子来桥。清乾隆十四年(1749)暴雨冲毁子来桥,后由叶尚奎等改建石拱桥。

升平桥:又称东作桥(康熙版县志:匾曰“东作桥”,似寓日出而作之意),俗称横溪桥,明天顺元年(1457)邑人叶伯铭、韦荣进、陈伯荣、叶斯拱等人筹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与惠爱桥同时毁于火,明隆庆五年(1571)知县梁元杲重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子来桥同时圮于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再重建,1997年修缮。

1985年升平桥与桥边的日升门和桥下的东坝一并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日升门是寿宁旧城墙唯一遗留的见证。明弘治十八年(1505)始筑县城土墙,周长770丈、高1.6丈、厚1丈。明嘉靖十八年(1539)城内叶氏家失火,烧毁东门城楼。明崇祯十一年(1638)知县区怀素,捐修城墙,称东门为日升门,西门为怀勋门,南门为望丰门,小东门为宾阳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洪水冲毁城墙。明崇祯七年(1634)知县冯梦龙修东坝,蓄水川济县城。民国二十五年(1936)县府摊派居民义务工,首次疏通蟾溪。

仙宫桥:又名玉带桥。约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子来桥、升平桥同时圮于水,三十二年(1767)重建(一说四十三年)。

《寿宁待志》载:“懿政行祠,祀马夫人也,旧在主簿公廨,后徙城南,民祷祈必应焉。每岁六月吉,县官设祭,合邑迎祀。”懿政行祠即马仙宫,宫前有一跨溪木桥,叫马仙宫桥,有塑佛数尊。明朝柳元游马仙宫后赋诗《登马仙宫观音阁》:“长桥虹影接郊垧,高阁翚飞倚太清。”解放后,该宫做为鳌阳区公所办公地点,今为县总工会所在地。

登云桥:清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1771-1773)建,在杨梅桥村,因为先有桥,而后有村,村随桥名。

世界最长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鸾峰桥:“寿宁县鸾峰桥跨长三十七点六米,为现存之最。”这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 · 桥梁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寿宁县贯木拱廊桥后,于日前在寄给寿宁县人民****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题赠的附注内容之一。无疑又给鸾峰桥的文物保护级别加重了砝码。

鸾峰桥是寿宁19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该桥单拱跨度37.6米,位于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南,俗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在唐寰澄考察此桥之前,福建省博物馆曾派员作过专门调查,沈为平、赵辰等众多国内著名专家亦亲临考证,结论与唐寰澄一致:鸾峰桥系现存中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虹桥。

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几百年来一直是闽浙边界交通要道的鸾峰桥,如今原本功能已被公路所取代,欣喜的是百姓没把古桥拆除,而在桥中设起神龛,祀奉临水夫人,紧密地把桥与庙结合在一起,成为独特的桥庙,既用于虔诚的乡民祷告廊桥平安,又顺了乡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的习俗。据寿宁县从事廊桥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县文化馆龚迪发副馆长介绍,乡民们的祭祀活动非但未给廊桥造成负担,反而减少了桥向上的反弹力,增加了廊桥的稳定性,堪称绝妙之作。鸾峰桥于2006年6月2日经国务院核定,同杨梅州桥、鳌阳城区木拱桥群——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等一道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下面的是其他乡镇的廊桥:

张坑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张坑村西南约1公里,清道光八年(1828)造。1954年,寿宁县人民政府修缮。南面桥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0米,宽5.0米,孔跨33.4米。南北走向,17间,72柱。桥屋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上覆双坡顶。桥下有原桥墩孔,直径大者80厘米,小者20厘米。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建桥工匠等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尤溪村尾,新址选在尤溪村下游1公里处的袋仔面。

长濑溪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芹洋乡长濑溪村上游1公里,离乡政府驻地2.5公里,清道光九年(1829)造,董事李周泽。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39.2米,宽5.2米,孔跨32米。东南西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有建桥时间、捐款人等保存尚好的人文资料。长濑溪桥由于牛头山水电站建设需要,于2006年由业主投入50万元,聘请年迈的郑多金师傅主持异地迁建至芹洋乡政府左侧的溪涧上。

世界最长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

鸾峰桥 :

“寿宁县鸾峰桥跨长三十七点六米,为现存之最。”这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史 · 桥梁卷》著作者唐寰澄考察福建省寿宁县贯木拱廊桥后,于日前在寄给寿宁县人民****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题赠的附注内容之一。无疑又给鸾峰桥的文物保护级别加重了砝码。

鸾峰桥是寿宁19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该桥单拱跨度37.6米,位于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南,俗称下党桥。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在唐寰澄考察此桥之前,福建省博物馆曾派员作过专门调查,沈为平、赵辰等众多国内著名专家亦亲临考证,结论与唐寰澄一致:鸾峰桥系现存中国单拱跨度最长的虹桥。里仁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芹洋尤溪村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也称尤溪下桥,位于芹洋乡尤溪村东面,《建宁府志》载:里仁桥在尤溪,黄彦畴等建。现桥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6.4米,宽5.6米,孔跨21米。东南西北走向,13开间,56柱。上覆双坡顶,中梁上墨书楹联四对,还有历次维护、修缮的工匠、董事、捐资人的姓名。桥两侧立柱间架设厚木板,行路劳累在此或坐或卧休息片刻是种享受。桥中设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里仁桥是明清古道寿宁出南门到政和的必经之处。“里仁”一词,出自《论语》第四篇的题目《里仁》。里:就是住的地方;仁:仁厚,博爱。“子曰:里仁为美。”其意思是:孔子说,我们所住的乡里,四周邻居都是仁人君子,就够美了。

大宝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俗称小东桥,位于坑底乡小东村东南1公里,始建于明。《建宁府志》载:大宝桥在小东下,僧惠明等建。清光绪四年(1878)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4.3米,宽4.6米,孔跨33.1米。东南与西北走向,19开间,80柱,桥面弧度较大。上覆悬山顶加两坡,鹊尾脊。两端桥头檐下至梁上部分施粉墙,有彩绘。桥中视神龛,祀临水夫人。桥中有两处用木板铺民床状,供行人躺卧歇息。桥中梁上墨书丰富的人文资料保存尚好。由于浩溪、坑底溪、西宅溪在小东村头交汇后水流变大,始建于明朝的大宝桥曾被洪水冲垮,光绪年间重建时,建设者在将拱桥整体提升的同时,在较宽阔的一侧桥墩巧妙设计了倒“V”字型的分流石砌桥墩,并在该桥头设计了“U”字型的泄洪口,每逢发大水时,洪水便从低处泄流,确保廊桥安然无恙。

杨梅州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杨梅州东北1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治十七年(1869)二次重修,现桥为1939年募缘再重修,寿宁造桥世家的第五代传人郑惠福工匠是承建的主墨师傅之一。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42.5米,宽4.2米,孔跨35.7米。东西走向,17开间,72柱。上覆双坡顶。桥中梁上墨书捐款人、工匠等丰富人文资料保存尚好。过去杨梅州桥是浙南地区的泰顺、平阳、苍南通往寿宁至闽北以至赣东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来往的挑夫、商旅络绎不绝。现在杨梅州桥所处的位置属省级风景名胜区杨梅州生态长廊的中心腹地,有着“江南小九寨”的美誉。

单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坑底乡猛虎林村南1公里,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始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已卯岁次十月初四日重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0.1米,宽4.1米,孔跨16.3米。东北西南走向,8开间,36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与寿宁其他木拱廊桥不同,此桥屋单边为半封闭式,且桥拱架圆木外7根内6根。主梁上有记载,将募建杨梅州桥的余款用于建造单桥。桥上人文资料字墨保存尚好。单桥过去是泮洋、浩溪等村经猛虎林通小东的必经之路,是连接景宁经大安通寿宁的捷径。

红军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梅州风景名胜区木拱桥群所属的重要廊桥之一。位于犀溪乡李家山村东北1公里,1954年造。1937年3月12日,山洪暴发冲毁木桥,住在李家山村的范式人、许威等遭国民党军队和民团的围捕。此时,李家山的9位地下交通员,连夜赶制木筏,把他们抢渡过河。1954年福安专区副专员许威拨款建木拱桥,群众取名红军桥。两端桥堍用河卵石砌筑。长42.2米,宽5.1米,拱跨32.6米。南北走向,15开间,64柱,上覆双坡顶。桥挡风雨板的板洞呈五角星状。1997年,寿宁县人民政府在北岸的桥头竖起一块“红军桥纪念碑”石碑,碑文记载了建桥的历史和经过。

回澜桥: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渤潭桥,位于南阳镇南阳村南,因桥下河水迂回环流,形成一潭,潭深莫测,取名渤潭,渤潭桥因此而得名。两端桥堍用条石砌筑。长26米,宽5.2米,孔跨17.2米,东南西北走向,10开间,44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回澜桥,由龚振声等为缘首自清光绪十九甲午冬(1893)始建,因事繁费巨,备历艰辛,停停续续到辛亥(1912)秋,才完全落成,前后将近修建二十年。1959年,拆桥的木料建大队畜牧场。嗣后,村民又于1964年重建,时隔二十五年后至1989年才铺设桥板。1986年建山坑公路时,拆去西向桥头一榴,移到东向桥头。渤潭桥的始建与重建,对姓氏集中人口众多财力也不弱的南阳村来说,工程不算浩大。但两次建设,时间跨度都长达二十年以上,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与曲折,在寿宁廊桥的建筑史中是绝无仅有的。

普济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溪南桥,位于南阳镇溪南村。始建于明代,《建宁府志》载:普济桥在溪南,龚志和等建。现桥于1965年重建,由寿宁造桥世家第五代传人郑惠福、第六代传人郑多金父子俩共同主墨承建,两端桥堍用块石砌筑。长25米,宽5米,孔跨16.4米。东南与西北走向,9开间,40柱。上覆双坡顶。桥中设神龛,祀临水夫人。溪南桥外观朴实,处地也不险峻,但它是溪南村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溪南桥的东北面桥头建有大王庙,古树苍天,环境优美。

每一座廊桥的背后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每一座廊桥都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或多或少的方便,即使是现代文明冲击着这个古老的小城,廊桥也依然是两岸居民往来的主要通道,依然是烧香祈福、休憩聊天的公众****场所,廊桥也依然会常常出现在游子思乡的梦里,梦里的廊桥流传着他们关于童年最深的记忆。

富豪的财富是银行的存款和货物,而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应该是文化与精神了。物质的丰富,可以因突击积累而获得,文化与精神则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提升。明清时期的廊桥,于我们今日现代人的“生存”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然而,它们却如一束永不凋谢的鲜花芬芳了我们的心灵。因为有了廊桥,才使小城的文化多了些许厚重;因为有了廊桥,才缩短了偏远小县与世界的距离。

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对古代苏州城的描写是:“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我冒昧地把它引用并篡改到寿宁县城:“古镇闲地少,蟾溪小桥多”。

【三】:冯梦龙和寿宁

(1) 溺女婴: 三百多年前,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地僻民穷、文化落后的寿宁此风尤甚。当时地方上有识之士对此毫无人道的野蛮陋俗深恶痛绝,曾予以愤怒的谴责。但因那时无保护女婴的法律,故此陋习日见肆虐。冯梦龙到任后,发布了这样一个告示,告示用白话写成,说明冯梦龙的良苦用心,因为只有通俗才能易懂。如责问溺女的父母那一段是这样写的:“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况且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如此直白的告示,很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因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2)分界:相传,古时寿宁和泰顺地界未分,冯梦龙到任时与泰顺县令定约,同时同地从县衙步行,以相遇的地界为县界,冯梦龙晨起而行之,一直走到泰顺县衙,泰顺县令还在与周公下棋,仓忙而出,传为笑饼,只能告冯梦龙曰,退10里为界。这是西西老爸跟偶说的,呵呵 !!!

我引【兰亭集序】做寿宁(西西的家乡)的风景概述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