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手腕腱鞘囊肿 |
释义 | 临床特征手腕腱鞘囊肿是一种肿胀,通常在手或手腕背面发生。这是良性的,充满液体的胶囊。腱鞘囊肿是不会发生癌变,不会扩散,虽然他们可能会扩大规模,他们就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概述手腕腱鞘囊肿是指发生于关节囊或腱鞘附近的一种内含胶冻状粘液的良性肿块,其多为单房性,也可为多房性。发病原因不明。目前主要认为与关节囊、韧带、腱鞘上的结缔组织因局部营养不良,发生退行性粘液性变性或局部慢性劳损有关。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腕背部、腕掌部或足背部出现腕豆至拇指头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 本病最常发生于腕部背侧,其次是腕部掌面的桡侧,亦可发生于手掌、手指和足背部,少数发生于膝及肘关节附近;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极少数病例,囊肿可自行吸收,但时间长。多数病例经非手术治疗,疗效较好,但可复发。极少数病例需手术切除,效果良好。腱囊贴通过直接外敷于腱鞘囊肿部位,可快速清热解毒、起到消肿化脓,同时修复关节腱鞘组织,恢复关节功能。 临床表现1.手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局部肿块隆起,生长缓慢,很少有疼痛或不适。个别发生于腕管或掌部小鱼际者,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出现相应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2.肿块呈半球形,豌豆至拇指头大小,一般不超过2cm,表面光滑饱满,与皮肤无粘连,触之坚硬,有弹性,可有囊性感,基底固定,压之有酸胀或痛感。 诊断依据1.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出现半球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肿块。 2.肿块生长缓慢,压之有酸胀或痛感,基底固定。 3.X线摄片示骨关节无改变。 中医现代灸骨疗法是纯中药精制而成的药液,“液体针灸”借助离子高速渗透技术,秉承“灸骨疗法”与“离子渗透”合二为一,不仅能刺激了穴位和患处,疏通经络、祛淤消炎,还能将液体离子,直接渗透到病灶深处起消除病变部位炎症和疼痛,恢复纤维环突出、髓核组织损伤,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从皮肤直接给药,不通过内脏,不会产生副作用,不过敏,是绿色疗法,是中医中药治疗的典范。 食疗方法【组成】芒硝60 克、大蒜60 克。 【用法】共捣如泥备用。囊肿在膨关节及手背者,芒硝份量大于大蒜(6:4),发于腘窝及膝关节者,芒硝少于大蒜(4:6)。用时先在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防止损伤,然后敷药玩肿处,用布包扎,如敷2~4 小时后皮肤觉有发热的痛者,去药并抹去凡士林,半小时后再敷。 【主治】腱鞘囊肿寒凝痰湿瘀阻型。 【组成】肉桂、红花各10 克,冰片2 克,蜂蜜适量。 【用法】前三味均研细未,蜜调成饼,放油纸上,厚约0.5 厘米,敷患处,并包扎固定,隔日虞药:次,一般3~5 日见效。 【主治】前臂挠侧伸肌炎。 【组成】高粱米糠120~180 克、白酒适量。【用法】前一味上锅蒸半小时,酒调匀,趁热敷患处,每日1 次,注意匆烫伤。 治疗原则1.腱鞘囊肿有时可以自消,但时间较长,并且疼痛大。 2.浅表囊肿可用外力压破、击破、挤破或用针刺破囊壁,待其自行吸收,可治愈,但易复发。外力压破以后,手腕会有非常不适的肿胀感,如果液体不吸收,囊肿还会慢慢重新形成。 3.局麻下用粗针头穿刺,尽量抽尽胶状液,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12.5-25mg,加压包扎,每周一次,连续2-3次即愈,常复发。 4.手术治疗:效果最佳。手术必须仔细将全部囊壁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彻底切除。术后很少复发。复发者,仍可再次手术切除之。但是容易复发,治疗费用不菲。 用药原则本病一般不需药物治疗。要做囊内注射者,则可选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或强的松龙。 2.需手术治疗者,则术后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部分住院病人还需补充液体等。 疗效评价1.治愈:囊肿消失,无症状,肌腱无粘连,无复发,功能恢复。手术后伤口愈合。 2.好转:症状减轻,功能改善。 3.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 专家提示手腕腱鞘囊肿,是一种好发于手腕背侧、掌侧或足背等处的良性肿块。因此,若手腕或足背等处出现无痛性的半球形肿块,就应该考虑是本病,需与表皮样囊肿、皮脂腺瘤或脂肪瘤相鉴别,以免误诊。本病一般对人体影响不大,极少数可自行消失。目前虽有多种方法治疗本病,但多数病例仍有复发之可能。若囊肿较小,又无症状,且不影响外观者,可不做处理,静观其变。若囊肿较大,又有症状者,可行非手术治疗。复发者,可再次治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