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视网膜屏幕
释义

简介

这是苹果公司部分移动产品使用的一种名为视网膜(Retina)屏幕的显示技术。据苹果表示,该视网膜屏幕是一种具备超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屏,它可以将960×640的分辨率压缩到一个3.5英寸的显示屏内。也就是说,该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326像素/英寸(dpi)。称之为“视网膜屏幕”,意在表达这已经超越了人类肉眼的辨别极限。由于其具有如此高的像素密度,因此屏幕显示异常清晰、鲜活、锐利、惊艳,该屏幕分辨率是现在普通电脑屏幕的数倍,代表了业界LCD显示的最高水平。

高分辨率屏幕

高分辨率屏幕 在 Retina 视网膜屏幕面世之前人们很少关注像素密度,尤其在 Windows 系统下,提高屏幕分辨率一般都是通过提高屏幕尺寸。而随着屏幕分辨率的提升,图像和文字显示目标会相应缩小,造成观看极其不便。因为系统并不会自动根据屏幕尺寸和分辨率关系相应的调整文字和图标的大小。(即使手动调整也会因为微软一直采用的点阵字体和大多数位图在提高分辨率后,因为多于出的像素点没有填充渲染会出现拉伸,进而会产生锯齿,这也是系统不会自动适配的原因之一)

这也就给我们造成一种假象:显示器尺寸越大,分辨率就会越大。

所以当最近苹果的 Retina 视网膜屏幕令很多人困惑不已,为什么那么小的屏幕会有那么大的分辨率。为什么那么大的分辨率,非但没有使得文字和图像变小,反而更加清晰了呢?

高像素密度屏幕(高 dpi) 严格来说,高像素密度屏幕也是属于高分辨率屏幕,不同的是高像素密度屏幕在提升了分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其像素密度,即相同的尺寸有着更大的分辨率。以评估的 Retina 视网膜屏幕为例,它并不是像普通显示器那样通过增大尺寸来增加分辨率,而是靠提升单位面积屏幕的像素数量,即像素密度来提升分辨率,这样就有了高像素密度屏幕。

同时操作系统也会自动采取相应的模式(如 Mac 下的 HiDPI)进行适配,将缩小后的字体(苹果一直采用矢量字体)和图标重新放大,这样苹果用了更多的像素数来显示同样的内容,显示尺寸仍然不变,但是多了更多细节,因此会有非常明显的视觉效果提升。

因此,要推动高分辨率屏幕并不容易,由硬件到周边,系统到程序都要跟着支持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如果系统不跟着调整,2800 x 1800 分辨率在 13 英寸屏幕只会让人瞎眼也看不到字体和图标。

高像素密度屏幕

那么应当如何整合系统和高分辨率屏幕呢? 我们以 Retina 为例看看实例。对于苹果来说要想适配 Retina 屏,除了系统默认支持外,苹果无论在 iOS 还是 Mac 设备上都是采用将分辨率提高 2 倍,即对应 UI 尺寸分别扩大为原来的 2 倍的方式来进行 Retina 适配的。

iOS:

1. 一个应用想要适配升级为 Retina 屏幕的 iPhone 4 和 iPhone 4S 的话只需要以之前 iPhone 型号(iPhone、iPhone 3G 以及 iPhone 3GS)为基准进行设计或重新设计,将 UI 尺寸分别扩大为以前的 2 位,制作出两倍于之前的图片资源即可。最终通过系统的适配使得相同的内容在相同尺寸的两种分辨率上显示的物理大小也完全相同。

2. 适配 The New iPad 和 视频 iPhone 4/4S 是一致的,也以之前的 iPad 、iPad 2 模板为基准进行调整适配即可。

MacBook:

其 HiPDI 模式也是与 iOS 设备的适配一致。

我们可以看到,采取这种偶数倍的放大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而苹果一直统一的设备和封闭的生态系统使得适配工作量大大减少。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他设备如果配备类似 Retina 这种高像素密度屏幕来如何适配。

安卓: 比起苹果来说,安卓系统的适配就麻烦多了,因为众所周知的安卓设备有着各种尺寸和分辨率。好在 Android 官方已经对各种屏幕进行了密度等级划分,分为“低密度(LDPI)”、“中密度(MDPI)”、“高密度(HDPI)”、“超高密度(XHDPI)”这四个规格,并同时将“中密度”定义为基准线。

如果要对安卓进行适配的话需要以中密度的屏幕作为基准进行设计,然后给其它密度的屏幕提供相应的图片资源。最后通过系统的适配性自动处理,一样使得相同的内容在各种屏幕上可以显示比较接近的大小。考虑到安卓设备的“多样性”,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了。

PC(Wintel): 再回过头来看看 WinTel 阵营,杂乱的安卓设备比起 Wintel 来说简直就是不值一提,无穷无尽的配置要想实现像苹果那样实现视网膜屏幕的适配基本是不可能的,加上 Windows 系统多年问题的积累也基本断绝了从传统 Windows 桌面系统方面进行优化的可能。那么暂时只能将希望给予微软最新的 Windows 8 上面了。

平板(Win 8 + Ivy Bridge):

微软其实一直也在观察来势凶猛的 Retina 高像素密度屏幕,在认同了这种趋势的同时也对未来 Windows 平台做了规划。

近日微软还官方专门针对高 ppi 屏幕适配问题发表了一篇名为《适配所有屏幕》的文章,在里面提到微软将借助 Windows 8 的 Metro UI 和其在平板上的手势来解决因为屏幕分辨率增大造成的缩放,采用 100%、140% 和 180% 三种不同的缩放比例来解决缩放图形和视觉效果在类似 Retina 高像素屏幕上用户界面元素面积太小的问题。并同时表示未来将放弃传统的点阵字体,开放供开发者利用矢量字型和图文件(SVG)进行架构,来协助开发者为未来各种分辨率的适配做准备,助力 Windows 8平板电脑加入到视网膜行列。

高像素密度屏幕时代的到临

近两年随着 iPhone 3GS 升级到 iPhone 4,iPad 2 升级到 The New iPad,屏幕似乎已经开始不再以分辨率为中心,而是转向由像素密度(ppi)为导向。在前一周英特尔在 IDF 2012 大会上正式发布了最新的四核移动处理器 Ivy Bridge,新发布的 Ivy Bridge 的处理器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图形处理上。配备的核芯 HD 4000 集成显卡在没有独立显卡支持的情况下可以支持 2560×1600 像素分辨率的屏幕。

“ Intel’s Ivy Bridge Processor is built for Retina display computers, if OEMs choose to use it. ”-英特尔副总裁 Kirk Skaugen

同时 Intel 还公布了 2013 年要普及提升高像素密度屏幕(ppi)的计划,按 Intel 的规划,到2013年高像素密度屏幕将会全面铺开。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视距为 12-16 寸的设备屏幕 ppi 将达到 300,视距为 16-24 寸的设备屏幕 ppi 将达到 250,视距为 24-30 的设备屏幕 ppi 将达到 220 ,对应的 ppi 均在相应视网膜屏幕标准 ppi 之上。可以预见的是 ppi 时代即将来临,未来 ppi 将成为用户衡量显示器最重要的参数,而不是现在的尺寸大小。

未来 Retina 视网膜屏幕会不会像 iPhone 那样使触屏成为标配那样也在显示器业界掀起新的革命还有待商榷,因为在路上还视网膜屏幕的适配、 IGZO 面板的产能以及升级后带来的电量续航和散热等问题依旧不能回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即将迎来视网膜屏幕时代,就在不远的将来。

面对即将到来的视网膜屏幕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