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视觉误差
释义

错觉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感觉或知觉。最常见的是视觉方面的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概述

视觉是一个生理学词汇。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误差是实验科学术语。指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程度。对任何一个物理量进行的测量都不可能得出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值,即用测量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完善的方法,测出的数值也和真实值存在差异,这种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称为误差。

视觉误差是指人和动物通过视觉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所获得的信息与被感知外界物体真实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之间的差别,通俗些说就是错觉。

相关词汇

视觉误差:visual error

产生原因

不可否认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中最直接,最能反映事物原貌的。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种说法不仅是几百几千年来的经验之谈,更已经被很多人奉为真理。

但眼睛看见的是否真的就是事物的本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以证明一个事物的真实性的表述就是: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但,法庭上却不承认没有其他辅助证据的一个人的“亲眼所见”。为什么?眼见不为实吗?

产生视觉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是与我们感觉器官的机构和特性有关;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生活的经验有关。

实验证实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科学家托马斯·詹姆斯及其同事通过两个实验证实视觉误差的存在。

第一个实验

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接受实验的志愿者观看计算机屏幕上的球。这个球是由很多的点构成的,这些点或是向左或是向右转动,让人们感觉球在也在相应的方向上转动。托马斯·詹姆斯等人让志愿者说出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各有一半的人选定向左或向右。这不出所料,因为那些点向左或是向右转动的时间是相同的。此后,科学家让接受实验者在观看屏幕的同时,手中还触摸一个向左或向右转动的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做成的球,希望人的触觉能影响大脑的判断。但结果是,只有65%的受验者宣称他看的球的转动方向与他触摸的一致,这显示触觉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第二个实验

他们让受验者闭上一只眼睛来观看实际存在的转动的球。由于只用一只眼,受验者不能肯定说出球的转动方向,但是他们又让受验者能够触摸或感觉到球的转动方向,结果只有70%的受验者正确说出了球的转动方向,另外的30%还是被错误的视觉信息所误导。托马斯·詹姆斯等人由此得出结论,视觉观察结果对于大脑判断最为重要。人的大脑不是将视觉和触觉所获得的信息联合起来,而是分开加以处理的,而且更相信视觉信息,尽管有些时候触觉信息更可靠。 托马斯的试验在证实“眼见为实”的同时,却也又恰恰证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科学分析

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很多错觉,如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用开放的心胸来包容,往往会被表面现象迷惑,将错就错,甚至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就曾经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可是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他是错的。孔子即使被奉为中国的圣人却也不能避免。因此著名灵魂乐手马文·盖在上世纪60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告诫人们:我们应该只相信眼见的一半。

那么,为什么自己亲眼看得真真切切的东西却可能并不是我们脑中浮现的呢?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我们眼睛的构造、大脑的工作原理、我们的认识习惯以及一系列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眼见不一定为实。

一、人眼是有视觉限制的

我们人类有眼睛。正常人的眼睛在接触光线后,会产生视觉。但是人的眼睛有它特殊的构造,并不是一切光线都能使人产生视觉。红外线和据说蚂蚁能够"看得见的"紫外线,都不能够使人产生视觉。因此正常人的眼睛,也可以说是很有"缺陷"的。

二、人脑创造逻辑,非现实的信息

而现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和匹兹堡大学神经生物学系的合作研究显示,有时你看到的任何事都不能相信。研究人员发现,你实际上正在做的事和你认为你正在做的事,在大脑中显示的部位不同。

丹尼尔·莫朗是圣路易分校生物医学工程暨神经生物助理教授。他与合作伙伴——匹兹堡大学的安德鲁·修怀兹和安东尼·瑞纳专注于研究认知和视觉小把戏,以及猕猴和人对这些小把戏的反应。他们创造了一个虚拟实境电视游乐器对猴子进行实验,让它们以为自己在用手描绘椭圆形,而实际上它们是画着圆形。研究人员监控猴子的神经细胞,并分辨脑中哪一个区域显示圆形,哪一个区域显示椭圆形。他们发现主要运动皮质区显示的是实际行动,而隔壁一个称之为腹侧运动前区的部位,制造着椭圆的幻象。 这项研究显示,人脑会创造自己的一套逻辑,将非现实的信息予以合理化。例如第一次戴上一副双焦点的老花眼镜时,会发现眼睛看到的景象和手触摸到的周围环境是不大一样的。渐渐地大脑会进行调整,消除视觉与触觉的差异。腹侧运动前区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三、忽略事物的真实面貌

我们往往说“一见钟情”,其中说明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其实是十分模糊且第一印象的。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一般上一开始只是对视觉信号进行模糊处理,即只对信号进行轮廓辨认和处理,也即只辨认主要特征。比如人或动物或物体;动的或静的;大或小;远或近;男或女;高或矮等等特别明显的差异进行甄别。我们只有在多次接触或引起注意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更多的细节的东西。这就造成我们被第一印象所欺骗。

这也就是说,人在得到一个印象时,一是模糊扫描的,二是将其分成各种要素来记存的。也就是说记存的不是完整的印象。所以,即使是眼光最敏锐和记忆最好的人也无法真正还原一个事物的完整的印象。

四、“噪音”“眼见之景象”

这里的“眼见”指的其实是向别人描述自己“亲眼看见的东西”,人们往往把别人看见的东西就当成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认为既然有人看见了,又能如此详细的描述出来这总不会有错吧?但事实上,这之间往往会出现偏差。

人要将自己看到的事物传给另外别人时,并不能将原来的“印象”原原本本地送到别人的眼中。而是需要用另外的人体器官如:嘴——语言描述;手——图画描写;这就要转换,即将脑中记存的要素重新组合成印象并变成语言和动作。因为印象是要重新组合的,所以只要意识上出现偏差这种组合就会出现偏差,而且往往将自己没注意的差异漏掉。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会产生误差,这些都是“噪音”。接受这样的描述的人再将这些描述在大脑中进行类似的处理。这样与事物的原本面貌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有时甚至是很离谱。

五、传统想法加上利害关系

亲眼看到的才信,对看不见、不能理解的一概不信,这是一般人判断真伪的方法。实际上这是由于传统想法加上利害关系蒙蔽了人的眼睛。正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这也往往会造成一种麻痹心里,忽略了其实应该是可以注意到的因素。使他们只看得见他们想要看到的,看不见他们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也是一种迷信,是迷信于自己的眼睛和观念,而正是这种固步自封的认识方法造成了科技无法进步。

比如我们看见室内的桌子、椅子、笔、砚、杯、盘都是静止不动的,是坚实无缝的。但是物理学家会告诉我们,在这些物质内部,电子围绕原子核以光的速度旋转着,原子与原子也是时刻不停地振动着。 电子与原子核,原子与原子之间都留着极大的空隙,非常疏松,像空气一样。这和我们看见外表的静止、坚实完全不一样。可见,人类的眼睛实际上是看不到物体真相的,必须用合乎逻辑的理智才能推得正确的答案。

六、辩证唯物主义观

平时我们认为确实看得一清二楚的事物,事实上有时也没有真正看清。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线,只在可见光400~700纳米的电磁波长范围内,是极为有限的一部分;听到的频率范围也仅限于20~2万赫兹。 由于人眼的错觉,太空中原来大放光明的地方,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漆黑一团,就是因为人眼的视力所限,即使借助某些工具,人观察到的也只能是最表层的显现。后来科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用了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来观察天体,结果豁然开朗,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天体瞬间出现在人类眼前,景象壮观得令人难以置信。当前最先进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能用红外线来观察天体。

正是由于上诉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看到的往往与事物本身是有出入的,尤其是第一印象。看上面的那些图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往往是第一眼欺骗了自己,当我们重新认真审视这些图时,就可以很快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对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眼睛所造成的视觉误差,虽然有人体构造等等的限制我们暂时无法改变,但对于我们的认识习惯等是可以减少我们这种不必要的“麻烦”的。这要我们在关注事物的时候,不要受陷于自己的刻板印象,不要急于下结论,多看多想,多点理性,少点鲁莽,很多“误会”是可以被消除的。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处于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中来感知和适应客观世界的。对外界刺激(信息)的特征的辨别能力,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习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错误的反映要不断进行校正。这一点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很重要。例如,丧失听觉的人久而久之,其言语会变得不易听懂,这就是因为自己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声音(语言)而得不到反馈和校正,甚而导致语言的丧失。因此对来自感官的错误反映的不断纠正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外界事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而其间的联系又是错综复杂的,而人在头脑中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只是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着外界事物,人对事物的认识带有个人的局限性。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可知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就错觉(对客观事物的知觉)而言,除去“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以及“风摇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等这些和主观情境相关联的不算外,诸如基于我们生理基础的那些现象所造成的错觉也不在少数。例如,在我们的视觉中,当物体的图像落在网膜的盲点部分,我们就会产生“视而不见”的错觉。(见上图)再如,看电影时银幕上人物的动作是跳动的而图像(画面)又是明暗交替的,但我们看起来,人物的动作是连续的,同时也没有明暗变化。这是利用了眼睛视觉存留的特性。电影画面每秒钟以24个的速度变换,这样“跳动”的画面就被看成连续动作(察觉不出动作的不连续性),同时因眼睛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住作用于它的光效应,人们看到的不是一系列闪动的图画,而是稳定的画面。

此外我们知道在颜色知觉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相应的互补色(互补色如用混色轮混合时,会成为灰色--白色,只有亮度而无彩色)。红和绿是一对互补色,黄和蓝也是一对互补色,其他颜色也都各有其相应的互补色。黑和白也有互补关系。如果互补色两者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时,会显得分外鲜明。如果在周围充满一种颜色刺激时,无刺激的"空档"处便会产生互补色的感觉,从而产生所谓的“无中生有”的错觉。最常见的事实是在蓝色的天幕上出现的月亮(无色)会显黄色。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都有这样的经验,走在高压水银灯照明(蓝紫色光源)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白炽灯)灯光显橙黄色;而走在钠灯照明(黄色光源)的道路上,自己的车灯显蓝色。这个例子说明感觉和知觉都会受背景的条件影响而有所改变。这种差异也不能不算作错觉。以上是生理性的现象造成的错觉。

在图片上由于明暗和阴影的影响,使我们得到凸出或凹入的知觉。同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明亮部分在上方,阴影部分在下方,看上去这个物体是凸出的。把这张图片上下倒置过来,便会得到凹进去的知觉。这是我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造成的,在生活中光源(阳光)总是位于上方,这就自然形成凸出来的物体的明亮部分位于该物的上方,阴影在下方。凹下去的东西相反,这已是无例外的现象了。所以把同一张图片倒置就会得到相反的图像知觉。在没有更多参照物的条件下,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时,我们往往会把它们中任何一个看成运动的。例如,“云遮月”的时候,可以把月亮看成在云后移动,也可以把云看成在月亮前移动。如在暗室中用幻灯在面对被试者的幕布上呈现一个方框子,在框子中央有一个小方形,向左右移动框子时,被试者则感到方形在移动。这是因为人们一般的经验是,运动的对象总是在较大的静止的环境中移动,而且这种联系相当巩固,所以会产生这种错觉。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乘火车时在列车里通过车窗看临近火车开动时,总是觉得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这是因为当乘车时,由于车的运行形成外物移动的知觉,这个经验牢固地印在脑海里,因而在列车里对临近列车的移动总是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所在的列车在开动。但是,由于缺乏振动的感觉与推动的感觉,便会很快地意识到自己所乘的列车并未向前移动。

精神分析

视觉误差与听觉误差,虽然神经路径有所不同,不过其引起误差的心理路径,其实大致一致,也就是通过大致相同的听觉意象与视觉意象,综合为一个暗示“此内彼此相同”的客体意象,在这个总的客体意象的暗示下,自体表象便自己压抑了发现差异的能力,故意引导着自体无意识地不去发现视觉误差与听觉误差里的那些对象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那些著名的引起视觉误差的世界名画中,比如螺旋状的楼梯貌似合理却可以引出楼房支柱的弯曲,还有中国的QQ游戏里那个“找不同”的游戏,如此种种,其实都在于整幅画里整体布局上,在画中日常为人们心理能量所专注的焦点——如整体的布局,楼梯的走向等等,在这些焦点上大体具有一个逻辑合理构造的外貌或者如“找不同”游戏里两幅画在那些人们心理能量专注的焦点所在的画中情景处大致相同,于是这些画中产生误差的地方——那些与误差对应画面相似之处,作为一种客体意象引导着被诱发视觉误差的个体产生了接触“所误以为的”那个视觉客体意象,也就是引起视觉误差的图像意象所要冒充的那个视觉客体意象,而那个自体表象,促使个体在这种自体表象的驱使下以为所看到的就是与这个自体表象相接触的客体意象,视觉误差就是这样产生的了!听觉误差方面,道理也是一样的。

精神分析过程中必然遇到阻抗,因为被分析的要被改变的无意识内容,本身就是被分析者人格的某些部分或者其显现,就像生理疾病上药物作用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的抗拒那样,心理疾患对治疗的抗拒便表现为对分析的分析阻抗之上,所以无论精神分析进行得多么顺利,都必然会遭遇大小程度不同的阻抗,提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这些分析阻抗的原型一直可以追溯到比如视觉误差与听觉误差这些正常现象中来,当无意识已经内化了某些外部的心理事物为自体内容之后,不论是引起神经症还是引起误差,这种现状即作为人格心理自体的内容的一部分,于是那些视觉误差和听觉误差,实际上都是一个看不见的无意识自体表象对幻想中的现状的坚持,神经症也不外乎如此。

阻抗随着分析进行而加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克服神经症的无意识动机随着部分满足而相对减弱,而这种满足恰好也是被尚未被解决的神经症无意识利用来作为二次防卫的一种自我掩饰的工具,而神经症被触动越深引起的神经症自我防卫也越强,加起来程度超过来神经症减弱的程度,分析阻抗就会总体表现出增强,在视觉误差与听觉误差中,当一种错觉误差被发现之后,另一种错觉有时会容易被发现,而有时反而令人觉得更加隐秘,也是类似于这样的原因。而视觉误差与听觉误差引起的阻抗有时也有这样的情形,当这样的情形发生时,是因为个体对视觉误差所误以为的那个图像或者声音的客体意象有一种爱好,所以不希望出现太多的误差,当发现一两处误差之后,阻抗发生,阻止个体自己继续发现误差,以免打扰了视觉误差和听觉误差的白日梦。

例子解读

在实际的生活中,视觉误差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人眼的奇特结构造成了许多有趣的效果。看看这幅图里面藏着什么?

.

.

.

..

人有两只眼,两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当人观景物时,在一定的距离下,左眼的视线向右,右眼向左,视线交叉而产生误差。

也许许多人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笔放在眼前,离得近的话就可以观察到两个像——左右分离。.

.

图(1)垂直线与水平线的错觉:对垂直线估计过高,好像长于水平线。

.

图(2)a、两条等长的横线,看上去上面的显得短些。b、两段弧形全等,看起来下边的显得宽些短些。.

.

图(3)a、b、平行的线段受交叉线条的影响,仿佛改变了方向,不平行了。

.

.

图(4)a、中心的两圆相等受背景的影响显得一大一小。b、两圆相等看上去大小不一。c、大圆内的小圆和正方形受背景影响看起来引起变形。

.

图(5)

设计误差

室内设计师的服务对象与建筑师有些不同,后者是构筑空间,是从空白出发;而前者更多地工作是在一个已经存在、固定的空间内部进行。因此,室内设计师的出发基准点应该是对建筑本身透彻的理解,以及对不同形态、空间的把握,从而完成对空间的二次创造,准确地将建筑设计还原成为一个功能的、人性的舒适的空间。但在空间的二次创造过程中,会有许多“设计误差”和“视觉误差”的产生。

是针对设计师而言,是指最终完成装饰施工的空间效果与原始的设计意图相去甚远。最常见的是空间尺度失衡,——这是困扰许多年轻设计师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图纸上、透视图上空间很饱满、很丰富,做出来却是空洞平淡,或者拥挤而凌乱呢?而“视觉误差”是针对使用者而言,是指对设计尺度与现场空间尺度的统一性和必然的错觉感缺乏了解。 这两种“误差”其实同出一辙,分析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土建空间误差

这里不是指土建施工不准确,而是指土建空间产生的视觉误差,未做任何装饰、照明的混凝土饰面,灰暗、无光泽,会大比例地将空间的大小压缩,不仅许多业主会有此种错觉,设计师在考察现场时也极易产生错觉。造成的后果便是装修后的空间空而无物,浪费了许多本可充分利用的功能面积。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业主方,千万不可在施工未完成时轻易修改设计方案。一个空间在装饰材料、照明、色彩等等设计要素完成前后,根本就是天壤之别。有时候“眼见为实”也不可靠,因为产生了错觉的眼睛对土建内空间和装修陈设后的内空间是分辨不出来的。当然,设计师也可以从这里体验出空间如何二次创造的。

Z 轴误差

室内设计从平面布局开始,许多问题也从平面图开始便产生了。平面图,简言之是物体在地面的正投影图,也就是三维空间内的X、Y轴平面,而物体的高度,即Z轴没有表示,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如墙体、门窗、家具,在平面图上是没有高度的。在有些设计师与业主的头脑中,他们成了相等体量的实体,而忽略了他们不同的高度(Z轴),从而造成了空间布局的失衡。举个简单的例子谈,一个平面尺寸同样是2000×900MM的床与衣柜,放入同一个空间里,从平面图上看出了大小,但由于两件物体高低不同,实际空间效果就大相径庭了。所以,不要因为平面图“拥挤”而判断空间也同样拥挤。空间是三维的,设计师的脑子也要是三维的才好。

参照物误差

不用深究复杂的相对论,也知道大小是相对而言的。在设计师绘制电脑效果图时,针对一些非常规的尺度的空间(过大、过高、过小)时,一定要把握好参照物的准确尺度。例如:在电脑里做完一个800平米的大宴会厅的空间结构后,在空间里放一个常规尺寸的参照物,如椅子,调整灯具、墙面装饰的比例关系,再进行深入刻划,否则,大空间许多装饰语言或符号会笨重、粗大,小空间则会显得拥挤、不真实。如果特意设计使用一些超常规尺度的家具、纹样或装饰材料,一定要注意他们可能会给空间带来的视觉误差,以及空间本身条件是否允许,做到胸有成竹。

电脑误差

国内许多室内设计师在使用电脑辅助设计。电脑制作的环境真实、直观;客户、业主都认可了这种设计形式,但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造就了一大批“电脑设计师”,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脑绘图师。他们能制做出非常精美的效果图,但对如何将之付诸实施却知之甚少。特别是对真实空间的光环境的塑造。用什么灯具、什么光源,什么照度,这些是一般效果图无法回答的,却也是影响最终装饰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设计师既要准确的掌握电脑效果图的真实度,同时又要将装饰材料、家具、陈设、灯具的选择做到丝毫不差,还要在施工图设计中充分体现和保证这些效果。 我们强调设计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可实现性,特别重视避免出现“设计误差”和“视觉误差”。这是设计师的责任,也需要业主和使用者们增加这方面的知识,给设计师理解和支持。

误差应用

我们对错觉的了解使我们在观察上能摆脱它而不致将错觉认为是正确的。错觉在艺术上、技术上以及军事上都有积极作用。错觉产生的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我们要防止因错觉而造成认识上的错误,但也可利用错觉为我们服务。

魔术 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魔术锦标赛,在演出“人体腾空”的节目时,魔术师故意在幽深的舞台两侧设置燃烧着的火盆,升起熊熊的烈火,显得耀人眼目,并以柔和的舞台灯光照射着女演员那美丽的身姿,两者紧紧地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而把那撑持女演员的黑色支架巧妙地隐蔽在黑沉沉的帷幕之中,使人视而不见。这样观众就觉得演员好像是慢慢地从地面腾空而起,悬浮在舞台的上方。

这是魔术师采用了转移观众视线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利用人眼分辨物体靠反差和彩色不同的原理。如,在背景中,黑色物体不易被发觉;而在明亮的背景中,白色物体不易被发觉。美国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在电视里表演了“自由女神的消失”、机场上“飞机的消失”等节目,就是根据这一光学原理获得成功的。

在表演“推斗式人体三分柜”的节目中,让观众看到的情景是魔术师对柜内的女演员拦腰插入两块“钢刀板”,将她截成三段,而演员的头、脚在活动。等到把钢刀抽出后,女演员却安然无恙,真是惊险异常,令人赞不绝口。其实女演员纤细的腰身只占据一部分空间,并且是暗区.其余部分又特别明亮,使人们看不清楚。人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同样大小的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看起来白色物体显得大些,而黑色物体显得小些,这是人眼视觉的错觉造成的。正是如此,在特别明亮的部分下的小暗区,看起来暗区显得特别狭窄,特别暗,好似钢刀真的将人完全截成三段。

广告

应用视觉误差的原理的创意广告

电影 电影摄制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造成交通工具的运行,

训练 又如汽车、飞机以至宇宙航行等等供训练驾驶员的模拟装置,

军事 各种伪装以及按形体的服装的设计,花色的匹配等等和错觉有一定的关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5:27